河源市,別稱槎城,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東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惠州市,北與江西省贛州市交界。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河源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105國道、205國道、河惠高速公路構筑了河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是粵東北重要的交通樞紐 。1988年1月7日撤縣設市,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2015年9月擁有地方立法權。 河源是客家人聚居地 ,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萬綠河源”美譽 。河源是東江菜的主要流行地,“客家釀豆腐”、“東江鹽焗雞”、“客家釀豬紅”、“客家菜卷”等名揚海外 。河源客家民間藝術主要有:客家山歌、花朝戲、舞龍、舞獅、舞春牛、舞紙馬、打功夫、雜技等。河源每個縣區都有客家歌舞團,紫金縣的客家花朝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平縣的忠信花燈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龍川縣的雜技團是全國首個縣級雜技團,和平縣的采茶劇團有著漢劇和采茶劇相結合的戲韻 。截至2015年4月,河源恐龍博物館出土和館藏的恐龍蛋化石已達17000多枚,河源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館藏恐龍蛋化石數量最多的地方 。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其范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27分。東接梅州市,東南與汕尾市接壤,南鄰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連江西省贛州市。全市面積1.58萬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河源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全市山勢分別向東江、新豐江傾斜,羅浮山脈呈現東北—西南方向斜貫本境,九連山脈由和平、連平向西南延伸至廣州白云山。紫金東南部山地屬蓮花山支脈。連平縣的黃牛石,海拔1340米,是全市最高峰。河源山地、丘陵大部分海拔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90%以上。全市有三大臺地平原:一是燈塔盆地,位于東源縣中部、連平縣東南部、和平縣西南部,面積1941平方公里;二是川南盆地,位于龍川縣南部、東源縣東北部,面積1000平方公里;三是源城盆地,位于源城區及紫金縣西北部,面積1230平方公里。丘陵主要分布在三大盆地四周。
氣候特征
河源年平均氣溫20.7℃,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1.6℃;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0℃。根據全市氣象站50多年觀測記錄,全市極端最高氣溫為39.6℃,出現于1990年7月10日的龍川;極端最低氣溫為-5.4℃,出現于1963年1月15日的連平。高溫日數呈增加趨勢,低溫日數呈減少趨勢。河源年平均降水量為1768.9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源城1959年的年降水量為3002.2毫米,創全市最多年降水量記錄,紫金1963年的年降水量為935.9毫米,創全市最少年降水量記錄。全年降水量有76%出現在4~9月,其中4~6月平均降水量達783.8毫米,占全年的44.3%,主要由鋒面低槽造成。7~9月平均降水量為56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1.8%,主要由熱帶氣旋、熱帶輻合帶、熱帶低壓等熱帶天氣系統造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變化北部呈單峰型,中南部呈雙峰型,6月月平均降水量為最多,達307.8毫米,最少是12月,平均只有36.5毫米。年平均降水(≥0.1毫米)日數為154.3天,空間上呈北多南少、西多東少的形式。河源年平均日照時數1687.0小時,日照最多的年份為2552.2小時,最少的年份為1179.8小時,空間分布上自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年中2~4月的日照時數相對較少,7月的日照時數為全年最多,平均207.4小時。河源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4%,空間分布上呈東高西低。一年中3~8月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其中又以6月濕度最大,為82.8%,而12月濕度最小,為69.6%。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截至2006年,河源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總面積196.268萬畝,人均占有耕地約0.62畝。處于粵東北山區與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的結合部,屬山地丘陵地區。山嶺與盆地相間,境內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江、新豐江縱貫全境。在山間和東江河邊,分布著沖積小平原和寬廣的谷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蔬菜、甘蔗、亞熱帶水果等。 礦產資源河源市素有粵東寶庫之稱。截至2006年,礦產資源品種已發現56種,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規模大等特點,其中鐵、鈦、鎢、錫、稀土、螢石、高嶺土、陶瓷土、礦泉水和地熱是河源市的優勢礦產資源。鐵礦主要產地有連平大頂、紫金寶山嶂等地;大頂鐵礦是廣東省第一大型的鐵礦,也是國內罕見的量大質好、易采易選的鐵礦區, 總儲量達 1 億多噸。鎢礦主要分布于連平縣和紫金縣,連平鋸板坑鎢礦為目前全省最大型鎢礦。 水資源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距離廣州、深圳、香港等大城市僅100多公里,是下游地區的飲用水水源地,境內滿目青翠,綠水長流,空氣清凈,環境優美,被譽為東江河畔的“綠色明珠”。河源市水資源豐富,素有“粵東寶庫”之稱,華南地區最大水庫新豐江水庫在其境內,蓄水量達139億立方米,水庫面積達370平方公里。由于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水庫水一直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是國內罕見的優質淡水資源。該水庫成為香港及珠三角主要城市最重要的飲用水源區。河源市有豐富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149.9萬千瓦,占全省的18%,其中可開發量達114.3萬千瓦,截至2003年底止,全市已開發裝機容量71.04萬千瓦,仍有43.26萬千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另外,全市現有塘庫水面面積3.92萬公頃可供開發養殖。為全市改革開放,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水源保證和防洪安全。 生物資源河源市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動物種類200種,其中有水鹿、蘇門羚及白鷴、穿山甲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植物種類近千種,境內主要野生植物有樹木、山竹、經濟林、花草、中草藥等五大類。河源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全市除松樹、杉樹外,還有較為珍貴的用材林赤黎、白黎、白稠、黃稠、黃樟、山杜英等等。新豐江庫區內有著名的森林基因庫和國家級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大葉山自然保護區,面積近14500 公頃,1993年國務院批準在此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資源河源市森林資源豐富,現有林地面積121.5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2864.5萬立方米,林木年生長量152萬平方米,林木年消耗量60.8萬立方米,是全省重點林業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71.7%,具備良好的水資源自然保護條件與環境。除有松、杉、樟、柯、楓等常見品種外,還有格木、楠木、柏木等珍貴樹種。珍稀動物自然保護區——大葉山區,面積2萬余畝,1993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
交通
鐵路河源市是京九入粵第一市,又是廣東省擁有鐵路最長的市;鐵路有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 規劃中的贛深高鐵(京九客運專線)在境內設有和平西站、龍川西站、藍口西站、河源東站。公路國道有205國道、105國道貫通本市,開通高速公路分別有廣河高速(S2)、惠河高速(G35)、粵贛高速(G4511)及梅河高速(G35)等,在建高速有昆汕高速(G78)和汕湛高速等。 水運新豐江貫通東西,東江貫通南北并兩江在市區交匯,其中東江水運上至龍川,下通惠州、東莞、廣州。機場白云國際機場河源城市候機樓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