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安,原名黃安,隸屬于湖北黃岡。地處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東鄰黃岡麻城,西接孝感大悟,南臨武漢黃陂,北接河南信陽,縣城距省會武漢80公里,車程1小時左右。全縣國土總面積為1796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場,396個行政村,人口66.3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2.9萬人,城鎮人口13.46萬。截止2010年底,全縣尚有貧困人口(人平純收入在1250元以下)6.47萬人。全縣耕地總面積50.05萬畝,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也是新一輪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老區建設示范試點縣。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紅安縣位于湖北省東北部,鄂豫兩省交界處。地跨東經114°23′—114°49′,北緯30°56′—31°35′之間。紅安縣東鄰麻城,西接黃陂區、大悟縣,南連新洲區,北靠河南省新縣??h城距湖北省會武漢100公里。
地形
紅安縣地勢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一般為200米??h東北部為山區,坡度15°—40°,最高點為縣北的老君山,海拔840.5米??h境最低處是南部的太平橋鎮與新洲縣交界的倒水河畔杜家灣,海拔僅30米。紅安縣南部多丘陵,坡度5°—20°。全縣河谷平原少,為半山半丘陵地區。
氣候
紅安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7℃,最高氣溫為41.5℃,最低氣溫為-14.5℃。全縣無霜期平均為236.4天;年均總日照為1998.8小時,占可照時數45%。全縣年平降水量為1116.2毫米,夏季降雨量占年總雨量的一半,年平降雪日為8.3天,年平相對濕度77%,年平均風力3級。
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紅安縣轄12個鄉鎮(場)。村委會396個,村民小組3814個。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總面積179752.91公頃,占全省總面積的0.97%,農用地總面積153036.81公頃。其中:耕地45867.5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517%,園地18698.0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02%;林地72254.8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0.197%,所占比例最大;牧草地3427.6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1.907%;水域15070.1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384%,建設用地總面積8406.61公頃。
生物資源
紅安縣擁有野生動物有49科、99種(其中有稀少的北豹、北狐、野豬、銀環蛇等);野生植物有木本80科、115屬、267種、草本54科、150種。其中主要是用材樹種、經濟樹種、園林綠化樹種、竹類、中草藥、牧草等,優勢的樹種有松、杉、木樂等;中藥材盛產桔梗、金銀花、夏枯球、白術等;成片草場25萬余畝,主要分布在縣北和縣中部。
礦產資源
全縣共發現礦床和礦化點56處,其中有可開發利用的礦產地21處。主要有螢石、大理石、蛇紋石、花崗巖、硅石、重晶石、金紅石、石英石等。其中螢石,礦品含CaF2量65~90%,品位居全國第一,產品獲湖北省和冶金部優質獎。全縣大理石儲量16600萬噸,其中能加工成豪華型孔雀綠板材的礦體占70%,花崗巖儲量超過1億噸,色灰黑,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9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3.1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增加值23.1億元,增長12.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1%,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4%,提高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0.5%,提高0.2個百分點。 2012年,全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5.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58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45.87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26.52億元,增長11.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6%,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8%,提高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7.6%,下降2.9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15911元,比上年增長25.7%。
農業
2009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52.14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86.5萬畝,總產量31583萬公斤。小麥產量2451萬公斤、稻谷26841萬公斤、油菜籽2551萬公斤、花生7204萬公斤、茶葉125萬公斤、棉花291萬公斤、紅苕657萬公斤。紅安縣主要家養動物有:豬、牛、羊、兔、雞、鴨等,2009年,出欄肥豬280130頭,年末牲豬存欄225970頭、牛存欄108415頭、羊出欄14054只,存欄13830只、兔產量6334只、雞166萬只、鴨35.6萬只。紅安縣魚類境內品種有8目、12科、48種,其中以鯉形目、鯉魚科的31種為主。青、草、鰱、鳙、鯉、鯽、鳊等經濟魚類的年產量,占魚類總產的75%~90%,其中又以鰱魚的產量居首。小水產常見的有龜、鱉、螃蟹、蝦、黃鱔、泥鰍、背角無齒蚌、烏螺、方環螺等,龜、鱉、鱔是紅安的名特產。水生經濟植物有蓮藕、菱、荸薺、蒲草等。紅安縣是全國有名的“花生之鄉”,年產花生24000余噸,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紅安紅苕種植歷史悠久,所產紅苕以其品質好而著稱湖北,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 紅安縣板栗栽培歷史悠久,主要品種有淺刺大板栗、紅毛早、青毛早、桂花香等十種[13-14]
工業
2010年,全縣規模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3.86億元,同比增長48.66%。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9.6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47億元,同比增長38.92%;完成利稅總額4.58億元,同比增長 11.7%;實現利潤總額3.32億元,同比增長4.98%;稅金1.26億元,同比增長32.14%;新增規模企業24家,規模企業總數達到99家。全縣備案開工建設項目411個,總投資達131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14388戶、私營企業69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177個。 2012年,紅安縣完成GDP96.1億元,增長11.0%,新增規上企業18家,在黃岡市排名第二,工業增加值增長16.9%。面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不利環境,曾經工業發展為“短板”的紅安縣,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經濟的跨越發展。201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4.47億元,增長60.6%;其中,傳統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齊頭并進,尤其是食品飲料、機械制造、建材家具三大主導產業競相發展,對工業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紅安縣政府提出堅持“產城融合、園城同建、工業主導、三產協調、集群發展、多業支撐”的發展思路;實施“北擴”、“南進”工程,力爭2013年園縣建成面積達到23平方公里左右。2012年,雨潤漢鵬肉類紅安公司實現年產值25億元,形成年屠宰200萬頭生豬和供應肉類產品19萬噸。2012年全縣共招商引進項目141個,協議投資額
人口
全縣戶籍人口為666589人(含戶口待定的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戶籍人口648400人,其中(10個鎮、1個鄉):城關鎮129320人,七里坪鎮87554人,八里灣鎮36176人,永佳河鎮68020人,上新集鎮40832人,高橋鎮58221人,二程鎮46601人,華河鎮54175人,覓兒寺鎮34355人,太平橋鎮30647人,杏花鄉59153人,火連畈農場3346人。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縣常住人口為602156人。(根據“湖北地名網”;簡冊上2002年底人口為65萬人),以漢族為主。全縣戶籍人口共有家庭戶189223戶,家庭戶人口為60673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69人,戶平減少了0.48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09011人,占總人口的51.32%;女性為293145人,占總人口的48.68%??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1.72下降為105.41。以下為各鄉鎮人口數據:城關鎮119435人,七里坪鎮鎮 80798人,華河鎮43804人,二程鎮39653人,上新集鎮35447人,高橋鎮50882人,覓兒鎮 32145人,八里鎮30639人,太平橋鎮23432人,永河鎮56044人,杏花鄉86483人,火連畈茶場2049人,天臺山旅游開發管理處1345人。紅安縣主要以漢族為主,散居的有回、壯、滿、土家、蒙古、苗、藏等25個少數民族。
交通
紅安縣東鄰黃岡麻城市,西接武漢市黃陂區、大悟縣,南連新洲,北靠河南省新縣??h城距湖北省會武漢100公里,距黃州130公里,鐵路有京九、京廣鐵路聯絡線(紅安站)、合武高鐵(紅安西站)從縣南穿過;過境的高速公路有滬蓉高速、麻竹高速(在建)??h城處在106、107、312、318四條國道的中心點,緊鄰滬蓉、京珠、滬西三條高速公路。[18-19] 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580公里,縣域公路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0.88公里,其中一級公路24.94公里,二級公路127.57公里,三級公路113.96公里,鄉村公路1313.53公里,“十一五”規劃通村黑色硬化路面1001公里。
旅游景點編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陵園位于城關鎮(縣城),面積約1平方 公里,由牌坊、紀念碑、烈士祠、烈士紀念館、烈士墓、骨灰堂和園林等組成。館內設序廳和8個陳列室、1個畫室,江澤民、李鵬、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該館題詞,館內陳設著230名著名烈士(其中省軍級27名、地師級78名,縣團級72名、被中央軍委授予軍事家的3名)的事跡簡介以及烈士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
紅安縣革命博物館
博物館位于烈士陵園內,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主要陳列著新民主主 義時期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斗爭歷史,同時反映了土地革命時期的鄂豫皖蘇區和抗日戰爭時期的鄂豫邊區的重大事件以及徐向前、李先念、劉伯承、鄧小平等在紅安地區的革命活動。共展出文物177件,文物和人物照片229張以及圖表和繪畫等。
董必武紀念館
紀念館位于烈士陵園內,占地面積5834.5平方米,建筑面積1370平方米,是座具有民族風格的仿古建筑物,由主展室、東西展室、電影報告室和庭院組成,共展出圖片456幅、文物272件,收藏文物1581件。
李先念紀念館
紀念館位于烈士陵園內,與董必武紀念館對應,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28平方米,是座依山就勢的庭院建筑,序廳和4個展室有廡廊相連。館內共展出圖片253幅、文物130件,另收藏文物60余件。
七里坪革命遺址群
七里坪革命遺址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群里有黃麻起義遺址、長勝街革命遺址群、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鄂豫皖特區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紅四方面軍誕生地等20處。長勝街長380米,保持了大革命時期的原貌,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黃安縣蘇維埃經濟公社、列寧市揚殷街遺跡等一批遺跡、遺址都集中在這條街上。
雙城塔
雙城塔位于七里坪南3公里的周家墩。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部將鄒普勝(當地人,后為太師)據此,建此塔。塔高35米,13層,形態美觀,氣勢凝重。吳氏祠吳氏祠在八里灣東北5公里的陡山村,建于1763年,前后三幢,廊廡相連,院、廊、門、廳、欄、梁、窗、脊、或彩繪神話,或陶塑禽獸,或木刻山川景物,其中的“武漢三鎮”和“金鼠戲葡萄”等尤為珍貴。
紅軍洞
紅軍洞位于七里坪東4.5公里的雞公寨半山腰上,洞口高1米、寬2.8米,洞內寬3米、深4米、高2米,可容20余人。洞前怪石羅列,荊棘叢生,紅二十五軍長征后,留下的紅軍游擊隊常居此洞,“紅軍洞”由此得名。
天臺山
天臺山位于紅安縣城北33公里處鄂豫交界的群山之間,主峰海拔817米,因其峰頂似臺,勢若接天而得名,史稱“淮南第一峰”。天臺山區由天臺山、鯽魚嶺、九焰山、繞撥頂、黃茅尖、平頭嶺、五峰尖、鵝公嶺等大山組成。天臺山風景區內自然生態保護完好,群山連綿,河谷縱橫。主要有天臺山、九焰山、艾河、香山湖、對天河、老君山等景區。
九焰山
九焰山(又名黃楊寨)位于縣北鄂豫兩省交界處,主峰海拔770.5米。山上有寨,立4門,寨墻已毀,西門尚存。從西門沿人行道至東門的大嶺,以山脊分水為與河南省新縣的交界線。明耿定向《天臺勝紀》稱“黃楊寨,以巖多黃楊,故名。周回峭壁,亦如臺。上平曠,可田,可池”?!逗蓖ㄖ尽酚涊d:“宋端平、嘉熙間,淮西兵擾,土人結寨,?;钍f人。元末兵亂,有黃楊者聚眾據此,曰黃楊寨”。東半山有止止洞,相傳有僧號“止止”者隱居于此,故名。洞可客40余人。左右壁分別刻有隆慶壬申耿子頤題“止止洞”和“凝神”等字。1934年11月,中共鄂東北道委曾隱蔽于此洞指揮戰斗。
香山湖
香山湖位于七里坪七里坪鎮西北3公里處,距縣城26公里,最大蓄水面積達到218萬平方米,平均水深近20米。湖內有自然形成的多個島嶼,島上林木茂盛,像鑲嵌在水中的綠寶石,島嶼上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18℃左右。
老君山
紅安風光老君山位于縣北鄂豫兩省交界處,是縣內第一高山,海拔840.5米。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記載:“世傳老君曾煉丹于此,上有藥臼石”,故名老君山。東北與天臺山對峙,南有小老君山、大興寨等。在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老君山是紅軍和新四軍的重要依托和據點。老君山里含有神秘莫測,老君道觀、石門飛瀑等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