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崗區為貴州省遵義市轄區,原為縣級遵義市。地處北緯27°33′-27°48′、東經106°41′-107°33′之間,位于貴州省北部,北倚婁山,南臨烏江,位居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北距重慶323公里,南離貴陽147公里,轄7個鎮8個街道,為遵義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境內有漢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民族,以漢族為多,總人口67萬(2013年),國土面積624平方千米。區人民政府駐新華路。
紅花崗區境內著名的景點有金鼎山、遵義會議會址。
春秋戰國時期屬鄨國,附屬于夜郎。
秦統一中國后,推行郡縣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縣。直至南北朝時均在境內,先后屬犍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蠻郡。
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屬江南道。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今地在播州所轄帶水縣境內,五代時期先后屬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國。唐乾符三年(876年),楊端率部在今城南10千米白錦堡建立世襲統治。
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楊氏家族內訌,楊光榮、楊文獻叔侄獻地歸順朝廷,宋廷令建播州與遵義軍,今地屬播州。宣和三年(1121年),廢播州,置播州城,隸屬南平軍;六年(1124年),改播州城為播川縣。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楊氏第十二代統治者楊軫將其治所從白錦堡遷穆家川(今老城),開始修建遵義老城,為今紅花崗區建城之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設播州沿邊安撫司,屬夔州路,今地駐安撫司治所。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隸湖廣行省順元路宣撫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升為播南路,不久,恢復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播州改隸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中書省奏準,播州仍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歸順明廷,隸四川。第二年由宣慰司升為宣慰使司,下轄安撫司、長官司,今地屬播州長官司。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兵剿滅楊氏土司政權,實行“改土歸流”,恢復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員的流官制度。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設置遵義軍民府,隸四川布政司,下轄播州長官司改置遵義縣。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置威遠衛指揮使司,隸四川都指揮使司。今地屬遵義縣,為府、縣治所駐地。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遠衛,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雍正六年(1728年),遵義縣隨遵義府由四川省改隸貴州省。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存縣,隸黔中道。
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遵義縣直屬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縣公署為縣政府。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貴州省建立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遵義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5日遵義解放后,于遵義縣城區建立遵義市。
1951年,撤銷遵義市,原轄地改為遵義縣城關區。
1952年,恢復遵義市。
1955年,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
1958年,遵義市劃歸遵義專區管理;撤銷遵義縣,并入遵義市。
1961年,并入遵義市的遵義縣分出,恢復市、縣分置。
區劃沿革
1997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市設區更名為紅花崗區。
1998年,高橋鎮、董公寺鎮劃歸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4月,遵義縣新蒲、深溪、金鼎山鎮劃歸紅花崗區。
2003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將董公寺、高橋2個鎮,上海路、洗馬路、北京路3個街道辦事處及長征鎮的坪豐居委會、坪豐村劃歸匯川區人民政府管轄。同年12月28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將長征鎮、禮儀鎮合并,更名為長征鎮,劃沿江、河溪兩村入經濟技術開發區。
2009年,新蒲鎮劃入新蒲新區。
至2012年,下轄7個鎮45個村,8個街道76個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下轄7個鎮:忠莊鎮、長征鎮、南關鎮、海龍鎮、深溪鎮、巷口鎮、金鼎山鎮,8個街道:老城街道、萬里路街道、中華路街道、南門關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橋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共45個村、76個社區。
紅花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主城區,位于直轄市重慶和省會貴陽之間,北距重慶市251千米,南離貴陽市147千米,北緯27°33′-27°48′、東經106°41′-107°33′,處于黔北山原向黔中丘陵過渡地帶。全區總面積62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質基礎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境內有綿延起伏的中山和低中山山地、壟狀起伏的丘陵、狹長的谷地、群山環抱的山間盆地、切割不深的河谷階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略呈階梯狀下降,湘江及其支流洛江灌流其間。海拔最高點為1400米,最低點為79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區中心丁字口海拔820米。
氣候
紅花崗區屬中亞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特別顯著。年平均氣溫15.2℃,年平均降水量1094.2毫米。
土壤
土壤類型以黃壤土類、水稻土類、紫色土類為主。
植物資源
紅花崗區境內有木本植物109科,407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樹木18種,尤其以小板水景區天然南方紅豆杉群落聞名。
動物資源
紅花崗區境內有野生動物10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21種。
礦藏資源
紅花崗區有儲藏量豐富的錳、鐵、鋁、硫、鉬等資源,其中錳礦儲量及品質位居中國前列。截至2012年,探明的錳礦儲量1億噸左右;鎂礦儲量8000萬噸;鋁土礦儲量3億噸;煤礦儲量1.2億噸左右,屬優質無煙煤;鉬鎳礦儲量500萬噸;石灰石儲量30億噸,各鎮均有分布;白云石礦儲量2億噸;硅石儲量3000萬噸以上。
綜述
2012年,紅花崗區生產總值221.49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7.4%。其中:第一產業9.32億元;第二產業66.08億元;第三產業146.0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3.26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20.25億元。公共財政收入完成14.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0100元、8106元。三次產業結構比重調整為4.2∶29.8∶66。
第一產業
2012年,紅花崗區農林牧漁總產值實現14.61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0.42%。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農村飲水安全、“五小”水利等工程扎實推進,解決15000余人飲水安全問題。流轉土地1.85萬畝,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萬余畝、果園種植面積5400畝。
第二產業
2012年,紅花崗區爭取省市對原材料等基礎工業企業補貼資金3338萬元,區級財政投入補貼資金728萬元,提高企業開工率20%。規模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實現143億元、28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6億元,增長55.6%。董酒公司年產8000噸擴能技改、玉隆鋁業年產10萬噸擴能技改、天蘊紡織異地搬遷擴能技改等項目如期完成,天磁錳業年產6萬噸電解金屬錳技改、赤天化大興復合肥50萬噸生產線建設等項目有序推進。引進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117家,其中在建企業48家、投產企業36家。
第三產業
2012年,紅花崗區招商引資新簽約項目47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90.5億元。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38億元,金鼎山鎮銀江村生態農莊等一批鄉村旅游接待點建成投入使用。共接待游客1076.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12億元。
教育
截至2014年,紅花崗有中小學103所(其中:普通中小學100所,特殊學校3所)。在校小學生48182人,初中生27289人,普通高中學生16560人,共計普通中小學生92031人;特殊教育學生260人。全區有留守兒童共2278名。城區內有幼兒園91所(其中:公辦11所,企業辦2所,民辦78所),在園幼兒14368名。
紅花崗區有中等職業學校5所(其中:公辦1所,即紅花崗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5790人。全區教育系統現有公辦在職教職工6369人(含在職教職工4252人,退休教師2117人),其中幼兒園94人,中小學4031人,特殊教育22人,中等職業學校57人。全區民辦教職工2352人(其中幼兒園1308人,中小學789人,中等職業學校255人)。
科技
2012年,紅花崗區“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正在申報驗收,區生產力促進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示范中心,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被認定為全省中小企業服務示范平臺,紅花崗區被列入全省第三輪縣域經濟知識產權試點。申請專利360件,獲得上級科技項目立項27個,獲得科技項目支持資金1000多萬元。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紅花崗區有遵義湘江醫院、遵義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等6家醫院。紅花崗區人民醫院通過“二甲”醫院評審,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人口出生率為9.21‰,自增率為5.13‰,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8.06%。
文化
2012年,紅花崗區安裝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設備4416套,建成“數字化農家書屋”39個,成功舉(承)辦西南片區越野自行車挑戰賽、“天蘊·南加州杯”龍舟賽等群眾文體活動。
社會保障
2012年,紅花崗區發放2044萬元助推350戶小微型企業發展,幫助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下崗職工等群體創業,并爭取小額貸款210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3.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3%。發放助學金606萬元、醫療救助金532.1萬元、社會優撫金1270萬元。完成539套廉租房建設分配工作,改造農村危房596戶,發放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租賃補貼569.05萬元。建成4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資助城市參保、農村參合2.11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37%。
1949年至1985年,遵義干道公路發展緩慢,僅建成道路4條,總長19.4公里。鄉村公路發展得到較快發展,上世紀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為兩個修路高峰期,共筑路59條,鄉村公路從原來的馬道、驛道進步為可以通農用車的機耕道。
截至2010年,紅花崗區形成了以川黔公路縱貫南北,遵銅、遵松公路連接東西,東北、東南和西南公路延伸外埠,構成輻射狀公路骨架,其余縣、鄉公路、鄉村公路和專用公路深入鄉村和企、事業單位,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全市公路網絡雛形。以“兩縱兩橫四連一環線”公路和渝黔鐵路為主骨架的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全區8個建制鄉、鎮、辦事處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52個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鄉鄉通油(砼)路、村村通公路”目標。
2011年,紅花崗區在中華南路、子尹路、碧云路、民主路、解放路、新華路、中山路等路段道路兩側安裝人行道護欄11600米。外環路、北京路、中華北路待電網工程改造結束后,也將安裝人行道護欄。
海龍薅秧歌
海龍薅秧歌堪稱黔北漢族民歌中的“瑰寶”。它歷史悠久,歌腔豐富、風格濃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個能勞動、能歌唱的“村寨部落”式的歌唱群體,傳唱著老一輩留傳的數十首薅秧歌,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漢族民歌的精華。黔北自古就有地方民歌、山歌、打鬧歌、薅秧歌、花燈、儺戲、陽戲等民間文化。薅秧歌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以單聲部為主體的無伴奏演唱形態和自身特有的演唱風格。
踩山節
苗族的“踩山節”,又叫踩花山,是苗族同胞憑吊祖先的節日,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為節日。踩山節期間,苗族人民在山頂豎起花竿,每年換一根。男女青年圍著“花竿”翩翩起舞,小伙子們個個穿著嶄新的繡著大花邊的藍衫,手捧蘆笙,邊吹邊跳,姑娘們穿著各種圖案的百折裙,手持彩色花傘,邊舞邊唱,除舞蹈外,男女青年還常常即興對歌。
踩山節,又是未婚青年尋求伴侶的好時光,通過舞蹈和對歌活動,如果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便可互相交換繡花腰帶,男的送小刀,作為訂情的憑證。
花燈戲
黔北花燈戲是數百年來流傳遵義全境的民間歌舞,是年節時重要的民間藝術活動。演出時花燈簇擁燈燭輝映,表演者唐二幺妹主演主唱,詼諧幽默,眾人幫腔伴舞,氣氛熱烈。近百余年來,花燈接近世俗愿望,具有了酬神祈愿的功能,派生出“春燈”、“壽燈”、“喜燈”、“愿燈”、“孝燈”、“瘟燈”等專項燈事活動,以滿足人們節慶賀歲、祝賀壽誕、祝福賀喜、悼念亡故、驅災避難的世俗要求。黔北花燈音樂、舞蹈、服裝、道具均系統完備,表演程式化。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琴戲
遵義文琴戲起源於清末明初,起初只是敲擊揚琴坐唱,是士紳雅聚時的玩藝,隨參與人的相互切磋研討和時日積累,逐漸改坐唱為表演,形成了唱腔、器樂、角色都相對完備的文琴戲。士紳的流動,使文琴戲在貴陽、安順都有愛好者并搭有班子,三地之間常有往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促進了貴州文琴戲的進步。1953年經文化館和專業人士的指導,成立了遵義業余文琴劇團,試演了《英臺別家》《三難新郎》等劇目。1960年,省政府將文琴戲定名為黔劇,作為貴州的地方劇。1961年遵義地區黔劇團成立,業余文琴劇團的大多數成員都進入劇團工作。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