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橋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位于天津城區西北部,是天津市六個中心市區之一,是天津市赴北京、河北、東三省重要通道之一,天津西車站將成為連接南北大動脈的京滬高速鐵路的重要樞紐站。 紅橋區是天津商業的發祥地,估衣街上的元隆、謙祥益、瑞蚨祥等綢緞莊是古老而久負盛名的老字號;“津門三絕”中的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都是在紅橋一帶誕生的。估衣街、河北大街一帶的商業歷史悠久,對天津城市的商業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紅橋區又是中國華北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以機械鑄造工業為標志,從紅橋區三條石崛起,創造了精湛的技術,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影響廣泛。 紅橋區還是近代教育的發祥地,天津的第一所官立中學——鈴鐺閣中學,和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北洋大學都在紅橋誕生,培養了朱憲彝、馬寅初等著名學者。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紅橋區位于天津城區西北部,因橫跨子牙河上的大紅橋而得名。紅橋區東南與河北、南開兩區相交,西北與西青、北辰兩區相鄰。地理位置為北緯39°09′56″,東經117°08′45″,紅橋區東西長6公里,南北寬5.6公里,面積約22.31平方公里。
地貌
紅橋區以低平的沖積平原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最高為5.34米,最低2.04米。
水文
紅橋區境內河流較多,南運河、子牙河、北運河貫穿全境,于三岔河口交匯流入海河。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均為一級河道。二級河道有津河。 南運河:史稱衛河、御河。南運河上接漳衛河,漳衛河上游有漳、衛西大支流,是南運河的主要水源。自楊莊子橫堤(西橫堤)至南運河、子牙河匯合處,區境內長7.3公里,河底寬15至20米,河底高程0.5至0.0米(大沽高程,下同),堤頂高程7米,地面高程5米。流量20立方米/秒,左岸建防水墻400米,固堤6447米,右岸建防水墻275米,固堤5734米。沿河建揚水站4座、閘3座、涵洞1座,現為市區排水、蓄水河道。 北運河:史稱潞河、白河。是海河之流之一,源于北京軍都山八達嶺南麓,它因位于天津以北而得名。歷史上是通向北京的一條漕運要道,北起通縣,流經天津市武清縣、北辰區,至紅橋區新紅橋以北約200米處與子牙河匯流入海河。全長89.8公里,河床寬80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流量100立方米/秒,為引洪、排瀝、輸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子牙河:史稱西河、下西河。子牙河由滹沱河與滏陽河匯流而成。后與大清河匯合,流經當城西河閘、楊柳青農場、西橫堤至金鋼橋,全長30公里。在區境內河長6.25公里。河底寬25至30米,河底高程—3.15至7米,左堤長7.7公里,堤頂高程8至7.7米,堤頂寬2至6米。右堤長6.28公里,堤頂高程8.5至7.5米,堤頂寬6至12米,堤距80至150米。設計流量 800立方米/秒,是引洪、排瀝、蓄水、輸水、灌溉等多功能河道。 津河:原名墻子河,位于區境西南部。自王元村接南運河,經教軍場、西營門、長虹公園(向前接紅旗河)向東至南豐橋東側接五馬路地下活水管道,長4.8公里,河底寬8至12米,河底高程0.5米,邊坡1∶2,為市區排流、排污河道。后經市政府改造,更名為津河。
歷史沿革
紅橋區內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現在元代,而且多分布于南運河的兩岸和北運河的西岸那些有河灣的地方,如侯家后、西大灣子永豐屯、梁家咀、趙家場以及丁字沽、西沽等地。 1949年天津解放前夕,以南運河為界,紅橋區大部在河北,為天津市第九區。東至北運河,南至南運河,西至舊市界,北至北運河。包括西北部的邵公莊、西于莊、丁字沽三個市郊農村,土地面積17.6平方千米,居民173282人。河南為第八區,位于市區西北部,東至海河,南至鼓樓東、西大街、西關街西至西營門市界,北至南運河。1949年初,紅橋區有居民49675戶,257533人;其中回族2783人,是市區回族的聚居區。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國民黨第九區公所,經天津市人民政府批準,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區人民政府。同年6月改為第九區公所,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1952年10月,按照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行政區劃重新調整及撤消區公所成立區人民政府的命令》,與第八區的16個公安派出所轄區(第八區部分地區居民34155戶167094人)合并,組成新第八區,建立第八區人民政府。區界為:東至北運河、北門外大街,南至北馬路經西馬路沿西關大街至南運河,西至千里堤、西橫堤,北至北運河、丁字沽、唐家灣大道。區內設28個街公所:關上、關下、營門東、河北大街、營門西、西站、邵公莊、三道橋、樹德里、橋北、西于莊、西沽、大伙巷、小伙巷、北小道干、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西關外、小西關、自來水、先春園街、朱家花園、信和街、梁家嘴、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芥園。同年11月將三元村、北辛莊劃歸入八區管轄,街公所增至30個。1954年6月將28個街公所改組為街道辦事處。 1955年3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區人民政府改稱區人民委員會。1956年1月,根據把天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市轄區按地名稱呼的通知,第八區因界內子牙河上大紅橋得名,改稱紅橋區。同年5月將28個街道辦事處合并為17個街辦事處,即:丁字治工人新村、丁字沽、西于莊、紅橋北、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營門西、西站、三條石、大伙巷、先春國、太平街、春德街、塘子胡同、南頭窯、小西關。 1958年10月,根據天津市人民委員會《關于實行新行政區劃的決定》原北郊區東至三義村,西至線河,南至尹賢村,北至漢為的10個鄉鎮組成的人民公社和原城用區的大胡同街劃入紅橋區。區界為:南至老鐵橋大街、北馬路、西馬路,西至市邊界,東至北運河,北至武清縣境。區內設11個街道辦事處: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紅橋南、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伙巷、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 1960年將紅橋區街道辦事處合并為6個人民公社,即:丁字沽工人新村、西沽、河北大街、三條石、大伙巷、南頭窯,實行政社合一。1961年政社分設,形成6社6街。 1962年2月根據市人委《關于恢復郊區和劃分市郊界限的通知》,1958年圓熟原屬劃歸北郊區,同時調整與南開區的分界,原屬南開區南北橫堤以東的楊莊子、前園劃歸紅橋區。并將6個人民公社劃分為9個人民公社:大伙巷、春德街、河北大街、邵公莊、西沽、紅橋南、三條石、南頭窯、丁字沽工人新村。同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恢復街道辦事處建制,設16個街道辦事處:河北大街、西站、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伙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怡和街、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橋區改稱“紅衛區”。1967年12月成立“紅橋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1月恢復原區名。 1969年,怡和街并入南頭窯,西站街并入河北大街,設14個街革命委員會:河北大街、邵公莊、三條石、大胡同、大伙巷、先春園、春德街、南頭窯、小西關、西沽、紅橋南、西于莊、丁字沽工人新村、丁字沽。1978年撤消街革命委員會,恢復街道辦事處。 1980年5月,紅橋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紅橋區人民政府。同年增設咸陽北路街辦事處,紅橋區共設15個街辦事處。1988年西沽、紅橋南西街合并。1985年至1990年在由紅橋區管理的北郊區地界內建佳園里、雙環兩個居民住宅區,經市政府批準設立雙環街道辦事處,同年新建佳園里地區管理處,1993年佳園里地區管理處并入雙環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紅橋區轄10個街道:西于莊街道、雙環村街道、咸陽北路街道、丁字沽街道、西沽街道、三條石街道、邵公莊街道、芥園街道、鈴鐺閣街道、大胡同街道。
人口
2011年末,紅橋區常住人口54.6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5萬人。紅橋區戶籍人口53.84萬人,其中,男性.27.13萬人,女性26.71萬人。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紅橋區人口出生率為6.46‰,死亡率為4.69.‰,自然增長率為1.77‰。
交通
公路:京津公路、津保公路、津永公路、西青道快速路、西北半環快速路、中環線客運站:西站長途汽車站、紅橋長途客運站
鐵路:京滬高鐵、京津高速鐵路、津保鐵路、津秦高鐵火車站:天津西站
地鐵:1號線、天津地鐵4號線(規劃)、天津地鐵6號線(規劃)
經濟
概況
2011年,紅橋區地區生產總值112.81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58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8.23億元,增長20.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紅橋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95.9%,比去年同期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5億元,增長20.4%。全年一般預算支出20.74億元,增長21.2%。
第二產業
2011年,紅橋區工業實現增加值2.4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當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5.10億元,同比下降30.3%。其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5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4.65億元,占紅橋區限額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91.2%。自主創新能力仍不斷增強,新產品產值達到4007萬元,同比增長31.8%。在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上漲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企業經濟效益開始明顯下滑,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052萬元,減少54.4%,虧損企業總計虧損504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紅橋區批發零售貿易業增加值48.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為44.9%,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99.36億元,增長6.3%;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收入24.56億元,增長28.8%,當年限額以上企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93億元,同比增長19.9%,增幅比去年加快18.3個百分點。個體經濟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實現零售額82.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1%。紅橋區擁有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5個。其中大胡同商貿區全年累計實現成交額80.45億元;實現稅收總額1.21億元,其中留區稅收4710萬元。
社會
教育
2011年,紅橋區完成5所學校通過天津市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驗收,達標學校累計達到27所。泰達實驗中學新校舍投入使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紅星職專成為國家首批立項建設學校,特殊教育全國領先,培智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天津市唯一一所“醫教結合”實驗基地校。至年末,紅橋區擁有普通中、小學50所,在校學生26448人;職業中學4所,在校學生3588人;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5010人。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加強校(園)長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水平與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當年中考成績實現新突破,超全市平均分85.25分,在全市位居前列,優秀率達79.48%;高考本科一次上線率繼續攀升,比去年提高10.4個百分點。
科技
2011年,紅橋區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創新型科技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紅橋區共有507家科技企業在網上注冊,通過認定354家,培育卓朗科技等“小巨人”企業8家。全年完成科技成果登記50項,技術合同認定交易額6.5億元,科技計劃項目已獲立項13項,累計獲得無償資金430萬元、“小巨人”周轉金獲得2960萬元額度財政貼息支持。全年累計完成專利申請454件,辦理專利申請資助275件,發放資助款17萬元,辦理專利申請費用減緩證明264份。
衛生
2011年,紅橋區醫療衛生服務總量258.78萬人次,其中社區衛生服務實現142.61萬人次,占服務總量的55.1%。加快衛生載體建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項目已于去年6月10日正式開工,三條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正在接受驗收。醫藥衛生改革扎實推進?;舅幬锛胁少徛蔬_100%,全面實施基本用藥“零差率”銷售,為患者讓利1709萬元。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受益人群達到3.1萬人次。
文化
2011年,紅橋區以建黨90周年為重點,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建黨90周年主題宣傳活動;以節慶文化為主線,精心組織天津市第五屆老年文化藝術節、第九屆社區文體藝術節、相聲作品大賽等系列特色文化活動,不斷提升群眾文化品位。不斷加強文藝團隊建設,截至年末,紅橋區共有文藝團隊101個,參加人數3563人。獲得各類文化活動獎項16項,各類文化先進46個。積極打造特色旅游活動,成功舉辦2011運河桃花節、梁崎、龔望書畫特展,吸引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體育
2011年,成功舉辦紅橋區第五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系列活動,吸引2萬余人參與。舉辦健身項目培訓6期,500人參與其中。至年末,紅橋區有組織的健身隊伍達到105支。三中游泳館全面向社會開放,共接待游泳愛好者4萬余人次。公共體育設施加快建設。當年新建健身路徑3條,年末健身路徑總數達到148條,并在全市率先對2004年以前安裝的磨損嚴重的46條健身路徑全部拆除更新。
旅游
紅橋區平津戰役紀念館紅橋區著名的旅游古跡有清乾隆帝登臨天津的桃花園、四次駐蹕的華北名園水西莊遺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呂祖堂義和團紀念館、專供穆斯林禮拜首郡清真大寺和北洋大學堂、天津衛三宗寶之一的鈴鐺閣、平津戰役紀念館、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等,位于紅橋區東北部的西沽公園以樹種多和綠化率高居全市各大公園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