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1°23′5″——111°41′1″、北緯35°24′2″——35°52′9″,東鄰曲沃縣,西接新絳縣,南連聞喜縣,北靠襄汾縣。侯馬市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轄5個街道、3個鄉,行政區域總面積274平方千米,是山西省行政區域面積最小的縣市,總人口24.39萬(2013年)。城鎮化率61.8%,居山西省各縣市第三位。侯馬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市、山西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山西省文明和諧城市。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6月,侯馬市下轄5個街道、3個鄉,共計28個社區、76個行政村,市政府駐路東街道市府路。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侯馬市位于山西南部臨汾盆地與運城盆地之間,汾河與澮河交匯處的平原地帶,地跨東經111°23′5″——111°41′1″、北緯35°24′2″——35°52′9″,東連曲沃縣,西接新絳縣,南屏紫金山與聞喜縣、絳縣毗鄰,北隔汾河與襄汾縣相望。全境東西長17.5千米,南北寬16.5千米,市境總面積274平方千米。
侯馬
地形地貌
市境內地勢較平坦,屬晉南盆地的一部分。海拔高度在420—457米之間,南部紫金山的海拔1055米,澮河貫穿市境12公里,河寬30米。汾河縱貫該市15公里,河寬300米。兩河在市境西南匯合,流入新絳縣。
氣候特征
侯馬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秋高氣爽。據氣象臺四十余年資料統計表明,顯著特點是“十年九旱”。氣溫:全年平均氣溫12.6℃,一月最冷,平均-2.4℃,極端最低氣溫-21.4℃(出現于1991年12月28日);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6.1℃,但極端最高氣溫出現于六月,1996年6月21日曾高達42℃。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或以上期間的累積溫度平均可達4265℃,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97天。但個別年份9月可見早霜,四月下旬仍有晚霜出現。霜凍對越冬和春播作物危害較大,尤以晚霜凍危害更甚。降水:年際變化很大,從1957—1970年14年資料統計,年平均為564.9毫米,而1957—2000年統計,年平均為516.8毫米,但1971—2000年統計結果年均值僅為493.0毫米。多雨年可達946.9毫米(1958年),而最少年僅有277.3毫米。(1997年),差值竟達570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為158.4毫米(出現在1998年7月8日)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春季(3—5月)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9%,加之大地升溫快,風速較大,干旱較常年嚴重。夏季(6—8月)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52%,降水集中,常有雷暴,有時伴有暴雨、冰雹和陣性大風,往往造成嚴重災害。但有些年份(例如:1968年6月至8月僅降水104.6毫米,1991年6月至8月僅為78.5毫米)伏旱現象又很嚴重。秋季(9—11月)雨雪稀少,僅占全年總降水量的40%。風:市境西有呂梁山,北有塔兒山,東有太岳山,南有紫金山,四面環山,風力受阻。全年以靜風頻率居多數,風速較小,年平均風速2.0米/秒。一般春末夏初(4—6月)風速較大,月平均氣溫可達2.5米/秒左右,伴隨高溫低濕常有干熱風出現,對小麥豐收構成威脅。秋末冬初(11—12月)風速較小。8級或以上大風日數很少,年平均只有4天,僅個別年份最多出現19天(1957年)。能見度:一般夏、秋兩季較好,冬春季較差。平均在10000米左右,最大55000米,最小低于50米,由于城市發展等諸多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能見度急劇惡化。影響能見度的主要因素有:沙塵暴、浮塵、煙、霧、霾、雨、雪等。
自然資源編輯水土資源
侯馬市水資源總量為4328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185立方米。境內有汾河、澮河2條河流,屬黃河水系。澮河谷地建有水庫1座,蓄水量2856萬立方米。市內有溫泉礦泉水,含鍶較高,1.728—2.4mg/L,為山西少見,偏硅酸26.9—30.06mg/L,溫泉自流量933m3/d,水溫39.5℃—40.5℃,為含鍶、偏硅酸、硫酸、重碳酸鈣鈉型飲用天然礦泉水,水資源豐沛,具有很強的開發潛力。侯馬市2008年土地總面積22067.821公頃,農用地面積12786.957公頃,其中耕地9836.735公頃,園地745.544公頃,林地658.981公頃,牧草地60.713公頃,其他農用地1484.983公頃;建設用地5708.078公頃,其中,城鎮及工礦用地4865.812公頃,交通用地467.7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37.469公頃;未利用地3571.423公頃。
礦產資源
侯馬市受地理位置局限,礦產資源相對匱乏,可開發的礦產資源有:地熱、礦泉水、建筑砂、石、建筑用粘土等。 境內紫金山腳下有質地優良的花崗巖石料和優質河谷砂資源,此外還有金、銅、鐵等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侯馬市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玉米為主。農田林網化程度較高,主要樹種為楊樹、柳樹、槐樹、泡桐等。家養動物主要有牛、馬、驢、騾、羊、豬、雞、兔等。
人口數據編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侯馬市常住人口為240005人。 據2013年人口抽樣調查,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3951人,比上年末增加1389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488人,人口出生率為10.23‰;死亡人口1099人,死亡率為4.52‰;自然增長率為5.71‰。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侯馬屬山西省經濟社會發展較發達城市,人均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位居山西省前列,經濟結構呈多元化形態,主要以傳統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裝備制造、醫藥化工、冶煉、電力、商貿物流、房地產等為主,門類齊全、體系完備、技術先進。 十一五末,侯馬市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末的4.4:55.9:39轉變為5.0:40.2:54.8。2013年侯馬市地區生產總值831959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505萬元,增長5.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第二產業增加值304245萬元,下降8.4%,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6.6%;第三產業增加值494209萬元,增長6.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4%。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30671萬元,增長17.3%;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18622萬元,增長7.0%;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9756萬元,增長7.0%;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26017萬元,增長6.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4200元,按2013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516美元。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65666萬元,增長13.6%。一般預算收入33032萬元,增長12.3%。稅收收入56968萬元,增長12.3%,其中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契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50069萬元,增長15.3%。
第一產業
侯馬是晉南棉麥之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明顯的城郊型農業經濟特征,是山西省首批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市。全市耕地面積14.1萬畝。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中藥材、蔬菜、蘆筍等規?;?個;養殖業形成了牛、豬、兔等規模養殖園區3個;龍頭企業有格瑞飼料、全良肉食等21家,基本形成了“龍頭+基地連市場帶農戶”的集種養加、貯運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格局。
第二產業
侯馬市主要有冶煉、焦化、裝備制造、電力、制藥、化工等行業,31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分布于侯北冶金工業園區、澮南機械制造園區和侯馬醫藥園區等三個園區內。侯北園區以焦鐵生產為主,焦炭和生鐵產能分別達到100萬噸;澮南園區以裝備制造為主;醫藥園區有14家藥品生產流通企業,準字號藥品達到500余種。名牌產品有光電纜、液壓支架、石油鉆鋌、汽車剎車轂、柴油機曲軸、猴頭健胃靈、男寶、男康片等30多余種。重點鼓勵的是裝備制造、精密鑄造、醫藥化工、輕型加工等行業。
第三產業
侯馬從1982年開始建市場,始終堅持“以貿易為龍頭、貿工農全面發展”的戰略,市場總占地7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6萬平方米,營業面積達68.8萬平方米;經營商品3萬余種,商品輻射中國十多個省市。建成的物流中心有侯馬陸港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大運公路侯馬樞紐貨物中心、大西高鐵侯馬西站、通盛醫藥配送物流中心、北方輕工城小商品批發制造中心、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等。 侯馬是中西部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建有服裝、鞋帽、布匹、家電、汽車、摩托車等大型綜合專業批發市場26個,經營戶1萬多個,從業人員6萬多人,商品輻射周邊10多個省市100多個縣市區,年成交額達70多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科學教育
侯馬一中截至2013年末,侯馬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家,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16家。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個,省級行業技術中心1個,臨汾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1個。有中等職業學校1所,普通中學14所,小學4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注冊幼兒園57所。其中,侯馬市第一中學占地318畝,是晉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標準化高中。 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六年鞏固率100%,初中三年保留率98.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
文化體育
截至2013年末,侯馬市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侯馬市圖書館,為國家二級圖書館),博物館1個(晉國古都博物館,為山西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師范大學教學實習基地 ),藝術表演團體1個,體育場所及設施445處,公共體育場館面積達到38.35萬平方米。擁有廣播電視臺1座,廣播節目1套,有線電視節目111套,有線電視用戶60000戶。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人口覆蓋率100%。2013年,侯馬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1個,省級項目16個,市級項目27個,縣級項目28個。自2003年起,侯馬市已經成功舉辦了多屆中國山西侯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鄉約》《鑒寶》欄目走進侯馬,使古都文化節聲勢一屆比一屆高,一屆比一屆影響大。每一屆文化節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既有精彩美妙的文藝演出,也有專家云集的高層研討,還有規模宏大的經貿洽談,一批批重點項目在侯馬市區域內落地生根,如山西國際陸港園區、侯馬貨運樞紐中心、興業爐料等重大項目為侯馬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古都文化節與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大同云岡旅游節等被山西省委宣傳部授予“優秀節慶文化”,成為“文化山西”的又一個強勢品牌。
醫療衛生
截至2013年末,侯馬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228家,其中婦幼保健院(所、站)1家,疾病控制中心1家,衛生監督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個。其中,侯馬市人民醫院是一座集醫療、科研、教學、預防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國家三級乙等醫院,是山西省最大的縣市級醫院。 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507張,其中醫院床位1356張,衛生院床位151張。衛生技術人員1792人。
交通運輸編輯
侯馬火車站侯馬地處秦、晉、豫大三角的中心,自古為“燕、趙、秦、蜀之通衢大道”,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是山西南部的一座交通樞紐城市,境內南同蒲鐵路、侯西鐵路、侯月鐵路、大西高鐵,大運高速公路、晉韓高速公路,108國道、大運二級公路,呈三個十字交匯。設有海關、口岸、出入境檢疫檢驗局、山西國際陸港區和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山西南部郵件分揀中心、山西移動第二呼叫中心及華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之一——侯馬北站編組站等。是晉南人才、物流、信息等資源要素的匯聚地,是山西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侯馬還是新亞歐大陸橋(荷蘭魯特丹港到中國山東的日照)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山西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型城市。侯馬市境內有火車站三個,分別是侯馬站、侯馬北站以及侯馬西站。南同蒲鐵路侯馬站建于1935年,二等站,位于山西省侯馬市新田路1號,離太原站334公里,離華山站194公里(南同蒲線)。侯月鐵路侯馬北站鐵路編組站占地2000畝,日均接發列車73對,年改編3800多列,發送旅客100余萬人次,發送貨物260多萬噸,是華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之一。
大西高鐵侯馬西站
侯馬北編組站位于侯馬市區西部,高村鄉西賀村正北,澮河干渠以南,總建筑面積為4743平方米(站房面積4000平方米,其他743平方米)。侯馬市擁有山西省二級汽車站兩個,分別是侯馬汽車西站與侯馬汽車東站,公交車站三個,分別位于汽車東西站及火車站旁。侯馬汽車西站,位于侯馬市望橋北橋北方輕工城地段,日發班車400余班次,日接送旅客5000余人次,班車營運線路輻射晉、冀、豫、陜、鄂、皖、蘇、浙、甘、川、閩、京等十一個省一個直轄市的一百多個縣市。侯馬汽車東站位于新田路和大運路的結合部,屬于山西三皇侯馬運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接待由晉、豫、冀等東、北方向進入侯馬市的客運車輛。三皇運業集團公司是山西省最大的公路運輸企業之一,每天發往全國近百個大中城市(縣)的客運班車500余班次。截至2013年底,侯馬市公路通車總里程402.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2公里,一級公路31.09公里,二級公路56.62公里,三級公路195.77公里,四級公路103.25公里。共有公交線路28條,公共汽車運營車輛113輛,客運出租運營車輛450輛,人力三輪車運營車輛30輛。
旅游景點編輯侯馬市旅游資源以古遺址、古文物、古建筑等為主。其中,侯馬盟書,金代磚雕舞臺等,聞名中國乃至世界。進入21世紀以來,侯馬市對外開放的、具有一定影響的旅游景點有:侯馬戰國奴隸殉葬墓、臺駘廟、唐太宗廟正殿、傳教填充磚塔、普濟寺、通濟石橋、寶峰院、忤逆墳、羅衫坡與孟姜女手跡、彭真同志故居、香邑湖風景區、鑄銅遺址、晉博園和晉國寶鼎等。
彭真故居
彭真故居彭真故居位于侯馬市新田鄉垤上村,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卓越的領導人彭真同志的故居。2003年彭真故居被公布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確定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晉國古都博物館
晉國古都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位于侯馬市市府西路,始建于2003年10月,占地面積2公頃,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分東樓展廳與西樓展廳兩部分,館內展示了在侯馬出土的晉國及各朝代珍貴文物六百余件。 其中部分館藏文物“空首布幣”、“晉侯鼎”等是世界罕見的珍品。是山西晉南地區唯一的集古文物、晉文化于一體的博物館。
新田廣場
新田廣場新田廣場位于侯馬市區中心,總占地150畝,是山西省最大的園林式廣場。其輪廓構圖為侯馬市最早出土的晉國貨幣“空首布”的造型,加上廣場的浮雕文化墻、廣場主雕塑,體現了侯馬的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墻巨幅繪畫“叔虞封唐”、“踐土會盟”、“城濮之戰”、“遷都新田”、“虒祁聽樂”和“魏絳和戎”等再現了晉國春秋戰國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新侯馬的標志和象征,也是侯馬大型集會、休閑、文化、娛樂、文藝演出的場所。
香邑湖水利風景區
香邑湖香邑湖水利風景區位于侯馬市鳳城鄉香邑村和上馬街道金沙村之間的澮河二庫庫區及下游0.5千米河道兩側,景區總面積2.62平方千米。景區所依托的澮河二庫是一座總庫容2856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
廟寢遺址公園
廟寢遺址公園是晉國晚期的宗廟建筑群遺址。廟寢遺址公園占地42畝,為了充分展示晉文化的內容,在公園的綠地和硬鋪裝間點綴著侯馬出土的晉國文物圖案。如:“空首布”、“盟書”、“銅器”等。在公園大型建筑基址上,修建了一周展示晉文化典故的石刻圍欄。廟寢遺址公園已成為人民淺識晉國歷史,領略晉文化的一處人文景觀。同時,它是山西省唯一的一處以保護地下文物為主的遺址公園。
鑄銅遺址公園
鑄銅遺址公園侯馬鑄銅遺址位于侯馬市牛村古城東南(今平陽機械廠廠區、生活區及周圍),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侯馬晉國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最初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平陽機械廠建設工地,1960年到1963年由文化部組織18省市考古工作,在這里進行大會戰,發掘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出土陶范3萬余件,后來在其周圍又 有多處發現。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鑄銅遺址周圍建起船舶工業部大型軍工企業——國營平陽機械廠,現改為北方重工集團?,F代工業制造企業契合了春秋戰國時期晉國鑄銅業的遺風,古今鑄造、制造工藝和手段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臺駘廟風景區
臺駘廟臺駘廟位于侯馬市區西部高村鄉西臺神村北的汾河岸畔,始建于東周時期,規模宏大,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曾修復,現存為明崇禎八年和清乾隆年間的建筑,據專家考證,臺駘是堯、舜之前的治水英雄,是中國張姓氏的鼻祖。臺駘廟的蔭陳,也就是白蒿,是清心明目、舒肝潤肺的絕佳良藥。每年初春二三月間,草長鶯飛的季節,引得不少村民和游人爭相采摘。古時候“汾隰流云”是臺駘廟下河流、田畦、農耕,這一田園風光的寫照。經過政府修繕,新的臺駘廟香火不斷,百畝荷塘更是荷香十里灘,已成為侯馬新的旅游風向標。
地方特色編輯侯馬皮影
侯馬皮影侯馬民間藝術家廉振華及其弟子趙翠蓮,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致力于皮影事業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皮影藝術風格。侯馬皮影雕刻細膩,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曾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民間藝術展,獲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頒發的“民間藝術珍品展金獎”。并多次赴美國、德國、日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深受海內外人士的歡迎?!罢袢A影屋”和趙翠蓮皮影制作室也成了中外友人和專家學者參觀考察的必經地,“侯馬皮影”作為珍貴贈品,維系著侯馬與友好城市和尊貴賓客的深厚友誼,也成了侯馬的文化產業精品。
仿古銅器
侯馬市泰古工藝廠位于侯馬市張村街道東,由袁玉珍女士創建于1999年。該產品依托晉文化,挖掘歷史遺存,采用古老的技術和工藝,高仿古銅器。產品遠銷海內外,是侯馬市重要的旅游紀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