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隆回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東地區南部。是一個以回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縣,共有回、漢、藏、撒拉等12個民族??h人民政府駐巴燕鎮,距政府駐地75千米。臨平公路、樂化公路、阿賽公路、扎哈公路、平阿高速公路、燕官公路貫穿縣境?;』刈遄灾慰h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轄3鎮18鄉,截止2010年,總人口229669人。地處黃河谷地北側山地、溝谷地,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境西南部和南部,屬青藏高原東部干旱區,年均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
建制沿革
先秦時,化隆縣為羌人牧地。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今化隆縣地屬金城郡轄地。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漢護羌校尉侯霸在東西邯(今化隆甘都)屯田5部。 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前涼王張駿在今化隆縣境內置湟河郡,筑湟河城(今群科鎮日蘭古城)。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涼亡,湟河郡地歸前秦氏族政權,沿舊制,仍置湟河郡。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呂光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市)建后涼王國,湟河郡歸附后涼。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河西鮮卑禿發烏孤占領青海東部,建南涼王國,仍沿舊制,置湟河郡,郡治黃河城,并在今甘都設邯川護軍。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沮渠蒙遜的北涼占領今化隆等地,分原湟河郡東西地區為湟河、湟川兩郡。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鮮卑乞伏氏的西秦軍隊攻陷北涼湟河、湟川兩郡,仍置湟河郡,今化隆即屬之。南北朝時,元嘉六年(429年),北涼再次攻占湟河郡,沿舊制仍置湟河郡。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北涼國亡,北魏占領湟河郡及其以西地區,置洮河郡,改邯川護軍為邯川戎,隸鄯善鎮(今西寧市)。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置石城縣(治今群科古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在邯川戍置廣威縣。是年鄯善鎮廢,洮河郡隸鄯州(治今樂都),石城、廣威兩縣均屬洮河郡轄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因境內有化隆谷,改石城縣為化隆縣。此為化隆縣名之始。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黃河以南之廓州,改置澆河郡(治今貴德縣河陰鎮),化隆縣屬澆河郡轄地,后又劃歸西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世民收復河湟地區。武德二年(619年),改澆河郡為廓州,州治今群科古城。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移黃河以南之米川縣于今化隆甘都,隸廓州。先天元年(712年),為避李隆基名諱,改化隆縣為化成縣。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廣威縣。天寶十三年(754年),改廓州為寧塞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廓州,轄今化隆縣等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吐蕃進攻廓州。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攻陷廣威、米川,化隆縣地歸吐蕃鄯州節度使轄。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沙州人張義潮起義,推翻了吐蕃地方政權,廓州復歸于唐。唐末,今化隆地區又歸吐蕃地方勢力統治。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后,今化隆地區被唃廝啰政權控制近百年。北來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北宋占領河湟地區后,改廓州為寧塞城,屬鄯州。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宋軍退出青海東部,鄯州交唃廝啰自保。崇寧三年(1104年),宋軍再次進入青海,改寧塞城為廓州。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金將奔睹(昂)率兵占領廓州。紹興七年(1137年),西夏占領今化隆等地,仍沿舊制置廓州。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以后,蒙古兵進入青海,今化隆等地屬元西寧州轄。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西寧衛(治今西寧市),今化隆地區屬西寧衛。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西寧州為西寧府,化隆地區分別屬西寧府西寧、碾伯二縣轄。乾隆九年(1744年),置巴燕戎格撫番廳(治今巴燕鎮),隸西寧府。民國二年(1913年),改巴燕戎格廳為巴戎縣,隸甘肅省西寧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改巴戎縣為巴燕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巴燕縣為化隆縣。1953年改設化隆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自治縣,1978年劃歸海東地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劃分為4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一區轄巴燕市、加合鄉、拉干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主鄉、科沿溝鄉、塔白爾鄉;二區轄牙路乎鄉、拉木鄉、德恒倫鄉、阿什努鄉;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仁鄉、梅加鄉、平安鄉、驀鄆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力尕鄉;四區轄扎巴鄉、拉曲鄉、黑城鄉、查甫鄉、支扎鄉、下扎巴鄉、巴措鄉。1996年底,全縣轄巴燕、群科、甘都3個鎮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謝家灘、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石大倉、初麻13個鄉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個藏族鄉,共有368個行政村??h人民政府駐巴燕鎮。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5個民族鄉。其中各鄉鎮: 巴燕鎮 、群科鎮 、甘都鎮 、牙什尕鄉 、支扎藏族鄉 、雄先藏族鄉 、查甫藏族鄉 、扎巴鄉 、黑城鄉 、昂思多鄉 、德加鄉 、二塘鄉 、加合鄉 、謝家灘鄉 、德恒隆鄉 、沙連堡鄉 、阿什努鄉 、石大倉鄉 、初麻鄉 、金源藏族鄉 、塔加藏族鄉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扎巴、黑城2鄉,其中將黑城鄉的12個村(四哈寧、乙沙東、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讓、控隆溝、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灘)和扎巴鄉合并設立扎巴鎮;撤銷牙什尕鄉,與黑城鄉的6個村(上灘,城車、宗尕灘、拉公么、沙拉溝、完干灘)合并設立牙什尕鎮;撤銷加合鄉,并入巴燕鎮。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8個鄉、5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368個村(牧)委會。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8個鄉、5個民族鄉: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支扎藏族鄉、雄先藏族鄉、查甫藏族鄉、德加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堡鄉、阿什奴鄉、石大倉鄉、初么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2006年8月,撤銷德加鄉,并入昂思多鎮;撤銷支扎藏族鄉,并入雄先藏族鄉。
區劃詳情
截止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7個鄉、4個民族鄉、2個管委會:巴燕鎮、群科鎮、牙什尕鎮、甘都鎮、扎巴鎮、昂思多鎮;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邊堡鄉、阿會努鄉、石大倉鄉、初麻鄉;查甫藏族鄉、雄先藏族鄉、金源藏族鄉、塔加藏族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全縣共有362個行政村,1126個生產合作社。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
化隆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處東徑101°39′—102°42′,北緯35°48′—36°17′,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在青海省東部,距西寧市110公里,東與民和縣接連;南與循化、尖扎縣隔河相望;西與貴德、湟中縣接壤;北與平安、樂都毗鄰。
地質地貌
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內重山峻嶺,溝壑縱橫,其地勢北高南低,呈現階梯狀,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全境東西長98.5公里,南北寬48.5公里,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最低海拔1884米,最高達4484米,一般在2600—2800米之間,自治縣首府駐巴燕鎮,海拔2873米。
氣候
化隆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2℃,無霜期89天,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無霜期89天,境內冬季多風,干旱、冰雹自然災害頻繁。
水文
黃河沿化隆回族自治縣境南緣自西向東流過,流程達168公里。黃河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床窄,落差大。
自然資源土地資源
化隆回族自治縣全縣土地總面積2740平方公里,折合411萬畝??衫玫耐恋孛娣e404萬畝,占總面積的98.35%;暫未利用的土地高山寒漠土地面積67719畝,占總面積的1.65%。按利用狀況,在可利用的土地面積中草地面積258萬畝,占總面積的62.78%,占可利用面積的63.83%農耕地53萬畝,占總面積的12.81%,占可利用面積的18.54%,占可利用面積的18.76%其他如道路、居民點、水域18萬畝,占總在面積的4.31%,占可利用面積的4.39%。
水能資源
化隆回族自治縣縣內水地面流量較為豐富,黃河干流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河道窄深,落差集中,建站淹沒損失小,是水力資源的富礦帶。黃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己建和規劃修建的水電站中,縣境內有7座,其中大型3座,即李家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公伯峽150萬千瓦、積石峽100萬千瓦;中型4座,曲日麻卡等合計裝機容量81.6萬千瓦。7座大中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531.6萬千瓦。
生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狐、馬鹿、狍、豹子、艾虎、馬熊、野豬、猞猁、香鼬、兔猁、石羊、獐子、旱獺、白唇鹿、棕熊、狼、荒漠貓、豺、馬麝、巖羊、野兔、狍、石雞、高原山鶉、血雉、巖鴿、高原兔、藍馬雞、馬雞、雪雞、雉雞、金雕、兀鷲、蘇門羚、藍馬雞、黑鸛等 。藥用價值較高的有:冬蟲夏草、青貝母、豬苓、甘草、羌活、中麻黃、赤芍、車前草、毛尾草、杜鵑、秦艽、黨參、柴胡、大黃、蒼耳、玉竹、水母雪蓮、薄荷、黃芪、丹參、遠志、升麻、元胡、毛知母、地椒、土茯苓、骨碎補、馬勃、鎖陽等 300多種。其中載入國家藥典的有大葉三七、羽葉三七、何首烏、黨參、貝母、黃精、大黃、天南星、淫羊霍、山荷葉、七葉一枝花、血滿草等81種。纖維植物有:馬藺、鬼箭錦雞兒、狼毒等;食用植物有地皮菜、蕨菜、蕨麻等。牧草類有:早熟禾、野苜蓿、駱駝蓬、蒿草、野燕麥、旱雀麥、固沙草、羊茅、芨芨草、莎草、狗尾草、扁穗冰草、披堿草等。
礦藏資源
化隆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止2010年已探明的礦點有63處,主要有鎳、銅、金、鉻、鐵、鈷、鋁、鉑、煤、石墨、磷、石灰巖、大理石、泥灰巖、粘土、石膏、云母、瑩石、重晶石等22個礦種,已開采的有鎳、黃金、玄武巖、石英石等,其他資源均待開發利用。
經濟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全年實現縣域生產總值45.74億元,較2012年增長17.2%;完成工業增加值28.07億元,較2012年增長26.1%;縣屬固定資產投資32.6億元,較2012年增長5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679萬元,較2012年增長1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5億元,較2012年增長14.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76元,較2012年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5854元,較2012年增長15.1%。
第一產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投資2.7億元,新建冷水魚
養殖網箱110個9756平米、日光節能溫室1000棟2000畝、“一村一品”村25個,新增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1家,推廣種植全膜馬鈴薯8萬畝、優質豌豆5萬畝、優質油菜15萬畝、藏區青稞5萬畝,特色優勢作物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91%,“一體兩翼四帶”特色農業得到快速發展。全縣糧油總產量達10063萬公斤,糧油產量實現7連增,實現種植業收入2.96億元,種植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6.4%。2012年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順利通過省級驗收。投資1.1億元,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9家2.6萬平方米,培育養殖大戶125戶,其中“卡日崗”土雞孵化及深加工項目(一期)建成并投產。同時,發放畜牧業貼息貸款3000萬元,為農區畜牧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各類牲畜存欄50.95萬頭(只),較2012年增長3.56%;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74.2%和69.31%,實現畜牧業收入2.35億元,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3%。
第二產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按照“一區兩園”工業發展格局,完成了加合工業集中區、群科綠色產業園、昂思多礦泉水產業園總規編制工作。投資8.62億元實施了佳通太陽能新材料技術改造等項目28項,全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8.3億元,較2012年同比增長24.4%。
2013年,化隆縣籌措落實工業發展專項資金852萬元,縣財政安排工業發展資金500萬元,加大了中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家、私營企業5家、個體工商戶127戶,小微企業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21%。
第三產業
2013年,化隆回族自治縣通過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新網工程”,改造農家店64個,新建農貿市場2個。貼息250萬元繼續促進拉面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四統一”示范點170家,“五好經營戶”230家,發展青海人家等牛肉拉面系列清真餐飲連鎖品牌4個,連鎖店達到50家。全年新增拉面店710家,全縣拉面店總數達12240家,拉面經濟的規模和效益有了顯著提升。投資11.6億元實施了黃河綠洲生態園等旅游項目,完成了雄先崗山生態旅游3A級景區和阿河灘撒拉民俗旅游2A級景區評審工作。全年接待游客52.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587萬元,分別較2012年增長17.8%和38.2%。
2013年,化隆縣充分利用“青洽會”、“青食展”等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昆玉集團牛羊育肥及深加工、高原水上威尼斯旅游休閑度假區建設及太陽能光伏發電(一期)等項目,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1億元,較2012年增長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