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南縣隸屬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長白山余脈完達山麓,處于佳木斯、雙鴨山、依蘭、七臺河四個城市之中間區位。幅員面積4415.6平方公里,2013年,總人口41.3萬人。 樺南縣地形呈橢圓形,由東向西傾斜,東部為連綿起伏的山巒,中部丘陵漫崗,西部為平原地帶。樺南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氣溫回暖快,降水少,風力大,易發生干旱;夏季降水集中,雨熱同季,局部有洪澇;秋季降溫快,伴有早霜;冬季寒冷,大風多,降水少,氣候干燥。最多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278.8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28.9天。2013年,樺南縣有煤炭、石灰石、黃金、石墨、鐵等20多種,資源儲量占佳木斯市總儲量的70%以上。2013年,樺南縣藥用植物有五味子、刺五加、人參、當歸、桔梗、黃芪、龍膽、滿山紅、蒼術、柴胡、三棵針等百余種。2012年,樺南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36.18億元,增長20.6%;地方財政收入8.63億元,同口徑增長4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5億元,增長2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7億元,增長1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7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7835元,增長18.7%。建制沿革編輯遠古時期
約數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一地區繁衍生息,為東北亞諸多民族活動的場所。
上古文明
夏商為肅慎地。
樺南縣風光 (28張)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殷商遺臣箕子于朝鮮,今樺南一帶是箕子朝鮮以及肅慎、濊貊等各民族地方政權。
肅慎,古籍中把“肅慎”部落領地稱為“肅慎國”,與中國中原王朝有往來;歷史學家多認為舜的時代已經有肅慎,可能生活在山東一帶,向舜朝貢,后受西周壓力北遷。戰國時稱真番,秦漢恢復原名,漢四郡中的真番郡可能與他們有關。
濊貊,濊貊族是濊族與貊族的合稱,以農業城柵為特點,不同于游牧族。濊族可能與肅慎一樣,在夏商時本居于山東半島,屬東夷民族,周滅商時,濊族被周所迫,大部分向東北遷徙,并以松嫩平原為中心定居下來,其活動竹范圍比較廣闊,最南端在長城以北,與燕國為鄰;東北部在遼河以東,與肅慎族相接。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朝貢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的戰爭。戰國時期,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
戰國至秦漢
肅慎,秦、漢時被稱為“挹婁”、“勿吉”。
濊貊,秦漢之際,松嫩平原出現第一個國家——“濊王國”,在漢代人們發現了“濊王之印”,其“國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于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貊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采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余,后改為扶余。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漢朝曾經在濊貊人地方置滄???。
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燕人衛滿推翻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滿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后增設玄菟郡等郡縣管理遼東地區的高句麗和今樺南地區的扶余、挹婁等國。
東漢增設遼東屬國,管理北部少數民族國家扶余,高句麗等。
魏晉南北朝
北魏滅北燕后,今樺南一帶形成高句麗人與勿吉人的聚居地之一。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高句麗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今樺南地區成為高句麗人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
高句麗在這段時間內發展壯大,使扶余,勿吉等民族臣服。南北朝時東北亞強國高句麗的首都國內城,是高句麗第二個都城(公元3年-公元427年),是高句麗人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
隋唐五代
隋朝時勿吉改稱靺鞨。
貞觀十七年(643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羅,新羅請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高句麗與百濟。貞觀十九年(645年),李勣率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城后,接著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三月沒有攻下。
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高句麗后,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高句麗舊都國內城為唐朝安東都護府之哥勿州駐地。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年12月16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唐朝時靺鞨共七部,其中粟末部日趨強大,公元698年,粟末部首領大祚榮聯合部分高句麗遺民建立震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冊封大祚榮為渤??ね?,國名渤海,今樺南地區屬渤海國鐵利府(現在的依蘭縣)管轄。
公元926年渤海國被遼國(契丹)所滅。
遼金時期
遼滅渤海后,廢除州縣制。黑水靺鞨改稱女真,今樺南一帶屬五國部之一的越里篤部。
金設路治,屬胡里改路、呼爾哈路。
元朝建立后,樺南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呼爾哈萬戶府管轄,后由開元路劃出歸合蘭府水達達路管轄。
明清時期
明朝時部分屬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為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地。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四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樺南一帶等地進入女真人的國家。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于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后金。
清初屬三姓副督統管轄。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在今樺南境內有漢族人開采金礦居住此地,以附近長龍山命名“長龍崗”。
1909年(清宣統元年)原東寧知事張浩然(湖南籍人)招30名湖南籍移民到長龍崗一帶(現在的樺南縣樺南鎮)墾殖,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張浩然設立艮記墾務公司“招佃墾荒”將長龍崗改稱湖南營,隸屬于依蘭縣管轄。
民國至現代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并向東北武裝移民,1933年4月日本第一次武裝移民到偽三江省樺川縣永豐鎮屯居(今樺南縣孟家崗鎮),后定名為彌榮村。同年7月第二次武裝移民到依蘭縣的湖南營(今樺南鎮)改名為千振。
1945年抗日勝利后設置千振區。
1946年初廢除千振區恢復湖南營。
1946年6月合江省政府決定將樺川縣南部的湖南營、孟家崗等地區劃出,設置樺南縣。
1948年6月撤銷依東縣,將原依東縣太平(現在的樺南縣土龍山鎮)、五道崗、金沙河3個區劃歸樺南縣管轄。
1949年5月,將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隸屬于松江省管轄。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樺南劃歸新設之合江專區管轄。
1956年3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樺南縣并入樺川縣。
1964年6月國務院批準恢復樺南縣,以并入樺川縣的原樺南縣行政區域為樺南的行政區域。
1985年1月,正式撤銷合江地區,劃歸佳木斯領導。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樺南縣樺南縣隸屬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位于黑龍江省東部、長白山余脈完達山麓,樺南處于佳木斯、雙鴨山、依蘭、七臺河四個城市之中間區位。
地貌
樺南縣地形呈橢圓形,由東向西傾斜,東部為連綿起伏的山巒,中部丘陵漫崗,西部為平原地帶。樺南縣距佳木斯市72公里、七臺河市61公里、雙鴨山市96公里、依蘭縣82公里、鶴崗市125公里。
氣候
樺南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快,降水少,風力大,易發生干旱;夏季降水集中,雨熱同季,局部有洪澇;秋季降溫快,伴有早霜;冬季寒冷,大風多,降水少,氣候干燥。年平均氣溫3.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7.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2.1℃,歷年極端最高氣溫37.4℃,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8.6℃。年平均降水量523.4毫米,其中5-9月降水量435.8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83.3%。年平均相對濕度68%,最小相對濕度3%。年平均無霜期147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359.3小時。年平均≥10℃積溫2679℃。年平均風速3.3米/秒,最多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蒸發量為1278.8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數28.9天。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樺南縣轄6鎮、4鄉:樺南鎮、土龍山鎮、孟家崗鎮、閆家鎮、石頭河子鎮、駝腰子鎮、梨樹鄉、金沙鄉、明義鄉、大八浪鄉。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3年,樺南縣耕地面積342.5萬畝,森林覆蓋率35.1%。樺南縣森林樹種有45科106種,牧草110余種,優良畜禽品種10多個,農作物品種285個。
礦產資源
2013年,樺南縣有煤炭、石灰石、黃金、石墨、鐵等20多種,資源儲量占佳木斯市總儲量的70%以上。
生物資源
2013年,樺南縣藥用植物有五味子、刺五加、人參、當歸、桔梗、黃芪、龍膽、滿山紅、蒼術、柴胡、三棵針等百余種。2013年,樺南縣食用植物有蕨菜、薇菜、刺老牙、老山芹等28種,蘊藏量達6000多噸。2013年,樺南縣漿果植物有山葡萄、獼猴桃、山丁子、草莓等10多種,是釀制果酒、飲料理想原料。2013年,樺南縣油料植物有榛子、山核桃等。2013年,樺南縣蜜源植物有椴樹、胡枝子、暴馬丁香、山槐等蜜源植物60余種,年產蜂蜜200多噸。
人口民族編輯2013年,樺南縣總人口41.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2萬人;其中包括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
交通運輸編輯
樺南縣交通 (3張)
樺南縣有公路493條,計2236公里,80%的縣鄉公路通水泥路。穿境而過的濟廣高速和泉南高速已正式建成通車。2009年農村公路改造完成水泥路218.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39個。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2年,樺南縣完成地方生產總值136.18億元,增長20.6%;地方財政收入8.63億元,同口徑增長4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0.5億元,增長2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7億元,增長16.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7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7835元,增長18.7%。
第一產業
樺南縣農業 (3張)
2012,年樺南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5.23億元,增長14.7%。糧食實現九連豐。果品總產46.72萬噸,實現產值16.3億元。新建PIC千頭生豬養殖場12個,累計建成設施大棚8660座,發展“一村一品”示范村68個。樺南縣在外務工人員達到1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6.5億元。建成通組路56公里,新建農村飲水工程38處,實施土地復墾項目20個,新修基本農田1200畝,凈增耕地2534畝。
第二產業
樺南縣工業 (3張)
2012年,樺南縣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07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197.59億元,分別增長33.2%和29.1%。煤化工、建材和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入駐企業達到8戶,大佛寺煤礦通風瓦斯氧化發電廠并網發電,小莊煤礦等重大工業項目進展良好,日產30萬方煤層氣開發等。
第三產業
樺南縣旅游業 (3張)
2012年,樺南縣大佛寺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侍郎湖成功創建3A景區,金池革命舊址建成開放,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大佛旅游節、第四屆柿子節暨公劉農耕文化節,彬縣餐飲賓館行業協會掛牌成立,商貿、房地產等行業健康發展,綜合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38億元,增長10%。
社會事業編輯城鎮建設
2012年,樺南縣26項城市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5.2億元,超出年度計劃投資15個百分點。涇河南岸景觀綠化帶建成開放,濱河大道等市政道路工程基本完工,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實施,城市服務功能不斷健全,我縣被評為“全省縣城建設先進縣”。樺南縣投資2.87億元,實施了57個新村莊建設項目,建成農民新居2800套。開工建設了水口馨苑、永樂家園等5個“集中居住、設施完善、管理統一”的新型農村社區,樺南縣建成農民進城住宅樓37幢1486戶,新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1.7萬人。
教育事業
2012年,樺南縣在全市率先實施了15年免費教育,惠及城鄉3萬多戶群眾。教育園區、新民教育園區建成啟用,北極、龍高等6所鎮公辦幼兒園投入使用,小章、炭店等7所鎮公辦幼兒園主體竣工,18所學校青少年宮建成開放,高考二本上線人數首次突破千人。
社會保障
2012年,樺南縣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042個,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市上下達控制指標8個百分點。城鄉低保補助金額、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生活持續改善。社會養老保險覆蓋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9%,保險報銷、補助比例均超過70%。樺南縣城和龍高敬老院運轉良好,新民敬老院主體封頂,24個農村互助幸福院、2所城區日間照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樺南縣在全省率先發放計生失獨家庭養老補助,60歲以上的失獨父母每人每月領到800-1000元的養老金,基本解決了他們的養老困難。設立了困難家庭就醫及受災群眾專項救助基金,積極開展貧困學生、大病患者、高齡老人、軍屬、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等一系列救助扶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