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位于廣西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南緣,九萬大山南麓,東與融水、羅城兩縣相鄰,南接宜州、河池兩市,西與貴州省的荔波、從江兩縣毗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07o51′-108°43′,北緯24°44′-25°33′。東西最大橫距8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公里。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2010年全縣人口36.17萬,毛南族4.3萬多人,占總人口的15.95%。 環江的“菜?!焙汀拔逑恪?香豬、香牛、香米、香鴨、香菇)等特產名揚區內外,環江是全國菜牛之鄉,同時境內有豐富的煤、鉛鋅等礦產資源。環江是廣西第三林業大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全國綠化模范縣,境內有九萬山久仁和木論喀斯特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廣西第二大文雅天坑群,是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組成部分。環江還是“全國蘭花之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統一嶺南,設置桂林郡、南???、象郡,今環江大部分地屬桂林郡,西北少部分地屬象郡。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南??の沮w佗擊并桂林郡和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今環江縣地屬南越國。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郁林、蒼梧、合浦、南海、珠崖、儋耳、交趾、日南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九真等9郡,今環江縣地屬郁林郡定周縣(今宜山縣)。三國(220~280年)今環江縣地屬三國吳郁林郡。西晉(281~316年)今環江縣地屬桂林郡龍剛縣(今宜山縣);東晉(317~420年)屬桂林郡潭中縣(今柳州市)。南北朝(420~589年)之南朝宋、齊,今環江縣地屬桂林郡龍定縣(今宜山縣)。南朝梁、陳屬龍州(今柳城縣)。隋朝(589~618年)今環江縣地屬始安郡。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今環江縣地置環州,是今環江縣境內行政區域建置之始。環州治正平縣環洛峒,即今環江渡口西之地廬屯(劉家屯)附近一帶。環州下轄正平、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8縣,除歌良在今宜山縣及河池市境外,其余7縣均在今環江縣境內。即正平縣在今大環江下游以西地區的西南、福龍一帶;福零縣在今水源鄉西南部;龍源縣在今水源鄉中部、西部、北部地域;饒勉縣在今縣西部地區;思恩縣在今大環江中下游及以西地區;武石縣在今縣西部地區;蒙都縣在今大安、長美、大才全境及思恩鎮之人和、清潭、文化一帶。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環州為正平郡(也作整平郡),屬嶺南道邕州都督府,統正平等縣,治所在大環江以西正平縣環洛峒。后析原環州東北部置羈縻撫水州。乾元元年(758年)復為環州,仍轄正平等8縣,州治所移至環江洲。五代十國(907~960年)環州轄思恩、蒙都兩縣(余6縣俱廢分別人隸)。先屬楚,后屬南漢。宋代(960~1279年)環州為羈縻州,宋始屬宜州,咸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宋初分環州西部設鎮寧州。宋熙寧八年(1075年)廢環州和鎮寧州,環州、鎮寧州及所屬轄縣并人環州原屬縣的思恩縣,治所移至帶溪(今洛陽鎮合作八圩),管轄帶溪、普義、鎮寧三寨。宋元豐六年(1083年)復治環江洲。宋大觀元年(1107年),將思恩縣帶溪寨升為溪州,治帶溪寨,大觀四年(1110年)廢溪州。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思恩縣屬慶遠路。元初廢宋羈縻安化州(即唐之撫水州)將所轄區隸屬思恩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今環江縣境設置茆難團長官司、安化長官司,后廢,歸屬思恩縣。大德元年(1297年)思恩縣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思恩縣屬慶遠府,二年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三年復屬慶遠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析思恩縣西北部地建置荔波縣,隸屬慶遠府,正統十二年(1447年)改屬南丹州,咸化十一年(1475年)復屬慶遠府。正德元年(1506年)思恩縣、荔波縣改屬慶遠府河池州。清初思恩縣、荔波縣隸屬慶遠府。雍正十年(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行省都勻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析思恩縣北部五十二峒、中州、三里等地另置安化廳,治今環江縣明倫,隸屬慶遠府。中華民國時期,今縣境設置思恩縣和宜北縣。民國元年(1912年)安化廳易為安化縣。思恩、安化兩縣隸屬柳江道。民國2年(1913年)安化縣改名宜北縣。16年思恩縣、宜北縣直隸廣西省政府。19年屬宜山民團區。21年4月兩縣改屬柳州民團區。23年3月兩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5年11月兩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29年4月兩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原慶遠行政監督區)。31年3月兩縣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柳江縣)。37年10月兩縣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治宜山縣。1949年11月20日,宜北縣解放,同月24日,思恩縣解放。兩縣均屬慶遠專區。1951年5月至8月,廣西省政府報請政務院,并經政務院批復同意思恩、宜北兩縣合并置環江縣,隸屬宜山專區。8月11日,思恩、宜北兩縣合并為環江縣,中共環江縣委員會、環江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思恩鎮。同年12月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專區。1956年3月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宜山地區。同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58年1月25日改屬宜山專區。同年7月改屬柳州專區。1965年5月18日改屬河池專區。1971年改屬河池地區。1986年6月5日,國務院批準將"毛難族"改名為“毛南族”。1986年11月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環江縣,設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以原環江縣的行政區域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7年11月24日,值環江解放38周年紀念日,成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隸屬河池地區。 2000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轄7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2005年,上朝鎮并入馴樂苗族鄉;上南鄉并入水源鎮;木論鄉并入川山鎮。 2014年,廣西環江喀斯特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
地理環境編輯環江東西最大橫距8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90公里。全縣面積457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93%,為廣西第五大縣,森林覆蓋率59.2%,耕地面積24.7千公頃,是廣西農林礦業重點縣之一。
環江位于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南麓,九萬大山山麓,東經107°51′-108°43′,北緯24°44′-25°33′之間,隸屬河池市。環江東鄰羅城縣、柳州市融水縣,南接宜州市、河池市金城江區,西隔打狗河與南丹縣相望,北與貴州荔波、從江兩縣毗連,距廣西首府南寧市約331公里,距桂林約340公里,距金城江約48公里,距宜州約67公里。
地形地貌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于黔中高原南部邊緣的斜坡地帶,總地勢為北高南低,四周山嶺綿延,中部偏南為丘陵,略呈高海拔為1693米,最低海拔為149米。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部山地是九萬山系的一部分,最高山峰為鳳凰山,海拔1693米;北部山地以打格齋為主峰(海拔1460米),向南伸延成為大小環江河的分水嶺;西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是金坳山(海拔1061.4),自西北向南延伸;西部和南部以巖溶山地為主,間有土山、半土半石山,奇峰高聳,嶙峋陡峭,最高峰為木論鄉的小洞坡,海拔740.0米;中部偏南的山地以八仙山最高,海拔731.9米??h境內的地貌均受巖性、地質構造的控制。碳酸鹽巖分布廣泛,以巖溶地貌為主,占全縣總面積的39.9%。按地貌的基本形態和成因,縣境內可分為構造侵蝕地貌、侵蝕剝蝕地貌和巖溶地貌三大類。
氣候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無霜期長。年均氣溫南邱陵一帶為19.9°C,北部山區為了15.7°C;一月平均氣溫10.1°C,七月平均氣溫是28°C;歷年最低氣溫為—5.2°C,無霜期290,年均日照時數145.1小時;全年太陽輻射量為98.8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量北部為1750毫米,南部為1389.1毫米,集中于4—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0%,歷年最小降雨量922.8毫米,蒸發量1571.1毫米,空氣平均相對濕度79%。環江位于廣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南麓??偟貏莩时备吣系?,四周山嶺連綿,中部為丘陵,略成盆地??h境位于北回歸線之北沿,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南部邊緣地帶屬南亞熱帶北緣,中、南部及大、小環江河谷地帶屬中亞熱帶谷地氣候。這兩大區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雨熱同季,作物可一年三熟。北部為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涼,潮濕多雨,雨熱同季,熱量條件尚可一年二熟。由于地形復雜及地理位置原因,全縣災害性天氣較頻繁,旱、澇、風、雹災及霜凍等,對全縣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
水文
環江境內主要有大環江、小環江、中洲河和打狗河四條河,均發源于貴州省,從北向南貫穿縣境,匯入龍江。大環江全長164.8公里,縣境內147.2公里,流域面積885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62.4立方米/秒。小環江全長136.5公里,境內長94.1公里,流域面積233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39.3立方米/秒。加上各支流,全縣河流總長度631.3公里。
土壤
環江境內自然土壤有紅壤、黃紅壤、黃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五個土壤亞類。成土母巖以砂頁巖、石灰巖為主,砂巖、頁巖次之。其中,黃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低山地;黃紅壤分布在海拔500-800米低山;紅壤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或低山中下部;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巖地區。
資源編輯環江土地寬廣,資源豐富。全縣土地面積4572平方公里,是廣西土地面積第五大縣,也是廣西林業大縣,這里有廣西最大的無煙煤基地,有品位最高、質量最好的鉛鋅礦和優質的鐵礦,重要礦產有煤、鐵、鉛鋅、錫和滑石。
土地資源
民國時期,環江境內思恩、宜北兩縣分治,民國32年(1943年)統計,思恩、宜北兩縣合計耕地面積281147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8月思恩、宜北兩縣合并為環江縣。據1990年詳查統計,全縣國土總面積4572.31平方公里。全縣耕地面積為43379.34公頃,占總面積9.51%;園地面積為644.9公頃,占總面積0.14%;林地面積為224232.68公頃,占總面積49.14%;牧草地面積為93134.82公頃,占總面積20.43%;城鄉工礦用地面積3381.61公頃,占總面積0.74%;水域面積為6406.77公頃,占總面積1.4%;交通用地面積為1343.45公頃,占總面積0.29%;未利用土地為83252.22公頃,占總面積18.26%。1967~1987年統計,21年中造田、造地累計1654.6公頃。
水資源
縣境內水資源擁有量35.96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3.363億立方米,地下水2.603億立方米。根據近期人民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生活、工業、農業需用,其需水量為2.359億立方米,其中農業需用水量2.286億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量共為0.073億立方米,水資源主要來源自環江、中洲河(又名小環江)、打狗河等三河及平安、三才、大才、溫平四溪。已開發利用有引水灌溉、山塘水庫蓄水灌溉、電灌、水輪泵灌溉等,農田用水為2.286億立方米,工業及生活用水為0.013億立方米。全縣總面積4572.31平方公里,而環江及中洲河兩河縣境內流域面積總和為3644.26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80%。 大環江:全長147.2公里,縣境內136.5公里,流域面積2850平方公里,最大流量3020秒立方米(1970年),最小流量3.1秒立方米(1963年),年平均流量為62.43秒立方米。小環江:全長136.5公里,縣境內長94.1公里,流域面積2328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39.25秒立方米。中洲河:全長136.5公里,縣境內17.1公里,年平均流時39.45秒立方米。打狗河:打狗河位于縣境內的西部,并以此與南丹縣分界,長26公里。
動物資源
全縣自然條件較好,野生動物種類亦較多。但由于放火燒山、毀林,破壞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加上濫捕濫獵,野生動物比以前大大減少。如屬一、二類保護動物的華南虎、熊類,三類保護動物的云豹,原來在全縣都有分布,自70年代后已經絕跡。據環江縣農業區劃資源調查,1982年3月整理的野生珍貴動物資源調查結果記載和后來的調查發現,被獵獲,看到或調查搜集到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的不完全統計,野生動物有107種,分屬于19個目,45科。其中哺乳綱有6個目,16科,41種;鳥綱有11個目,25個科,59種;爬行綱1個目,3科,6種;兩棲綱1目,1科,2種。這些野生動物中屬于國家保護珍貴動物26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3種,二類保護動物23種。
植物資源
環江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樹區,森林植被豐富,物種繁多,全縣林區有維管束植物915種,喬木樹種有536種。常見喬木樹種有杉木、馬尾松、椎木、樟木、香椿、菜豆樹、荷木、水青崗、青崗櫟、栲樹、大葉櫟、楠木、楓香、槭樹。灌木及草本植被常見的有桃金娘、黃荊條、白背桐、鹽扶木、崗松、野茅草、纖毛鴨嘴草、蕨類等。
森林資源
環江縣屬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氣候區,森林群落主要以常綠闊葉為主的針、闊葉混交天然次生林最多,其次是部分落葉闊葉與常綠針、闊葉混交天然次生林和石山灌木林?!读輰^森工企業歷年統計資料匯集》(1963年版)記載,環江縣解放前原有森林面積57.16萬畝,其中天然林51.0萬畝,人工林6.16萬畝,森林覆蓋率8.37%,活立木蓄積量240.62萬立方米,可利用蓄積量36.60萬立方米。1960年第一次林業普查,全縣有林面積171.07萬畝,其中天然林153.85萬畝,人工林17.22萬畝,森林覆蓋率25.05%,活立木蓄積量201.50萬立方米。1973年第二次林業普查,全縣有林面積190.56萬畝,其中天然林143.02萬畝,人工林47.54萬畝,森林覆蓋率27.90%,活立木蓄積量391.41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369.58萬立方米)。全縣尚有宜林荒山荒地261.17萬畝。
礦產資源
環江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分布廣、種類多、儲量大和品位高等特點。已發現可供開發礦種達20多種,礦產地30多處,已探明礦藏達1161萬噸,礦產潛在價值80.95億元。主要有煤、褐鐵礦、黃鐵礦、銅、鉛、鋅、磷、石膏、石棉、滑石、白云石、水晶、錳、雄黃礦、錫、銀、硫、鈾、瓷土、方解石、大理石、冰洲石和汞等28種礦產。其中鉛鋅礦的儲量、品位均屬廣西之首。
行政區劃編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轄6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思恩鎮、水源鎮、洛陽鎮、川山鎮、明倫鎮、東興鎮、大才鄉、下南鄉、大安鄉、長美鄉、龍巖鄉、馴樂苗族鄉。
人口民族編輯1982年與1964年人口普查相比,全縣增加125008人,平均每年增加6944人,增長81.09%,平均每年遞增
3.35%,增長速度快于全自治區和全國。1990年與1982年人口普查相比,8年間全縣增加46754人,增長16.74%,平均每年增加5844人,年平均增長1.95%,發展速度仍快于全國和全自治區(全國增長10.80%、年均遞增1.29%;廣西增長15.99%,年均遞增1.87%)。 縣境內聚居有毛南、壯、漢、苗、瑤、水、仫佬族、侗、布依等14個民族,2007年末總人口37.11萬,其中農業人口31.6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85.31%,少數民族人口34.42萬,占全縣總人口的92.75%。在14個少數民族中,毛南族人口6.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6.1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61762人(不包括原紅茂礦務局和原河池鋼鐵廠部分已離開本縣多年,人不知去向,普查時無法聯系,但戶籍還保留在當地派出所的5990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71726人相比,十年間共減少9964人,減少2.68%,年平均減少0.27%。 全縣2010年11月1日零時的常住人口為272326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1201人相比,十年間共減少68874人,減少20.19%,年平均減少2.23%。 全縣總人口和常住人口分布如下(單位:人): 思恩鎮47898人,水源鎮39488人,洛陽鎮44744人,川山鎮46907人,明倫鎮38476人,東興鎮23339人,大才鄉12601人,下南鄉18799人,大安鄉20677人,長美鄉14571人,龍巖鄉22247人,馴馬苗族鄉32015人 全縣轄6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148個行政村(社區)、2791個自然屯,總人口36.69萬人(經自治區反饋的2012年全縣總人口推算數),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4.6萬人。全縣有毛南族人口6.19萬人,占總人口的16.87%。
交通編輯縣治在縣境南部思恩鎮,離地區行署所在地金城江鎮48公里(公路里程),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334公里(公路里程),經黔桂、湘桂鐵路轉京廣鐵路,距首都北京2497公里。環江縣城與鄰縣縣城公路交通距離:融水縣城187公里、羅城縣城116公里、宜山縣城67公里、河池市48公里、南丹縣城132公里;貴州省荔波縣城122公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交通方便,金紅鐵路接黔桂線由金城江經洛陽鎮至上朝鎮;洛茂鐵路由洛陽鎮接金紅線至貴州省荔波縣茂蘭區境內的紅茂礦務局更班礦。兩條鐵路線貫通縣境南北??h內各鄉鎮均通達班車。國防公路由河池市經縣內的水源鄉、洛陽鎮,至華山林場東折東興鄉,過融水縣直達桂林。境內腹地洛陽鎮成為全縣交通樞紐??h城西郊2公里處,有一小型飛機場,用于飛機播種造林,未通航班。 2011投資1014萬元續建完工大安至英豪油路改建工程、馴樂中橋水毀重建項目、那勒中橋危橋加固項目;投資1516萬元開工建設并完工5條37.9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