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地處北緯36°1'—37°9',東經106°21'—107°44'之間 ,東臨甘肅華池縣、陜西定邊縣,南接甘肅慶城、鎮原縣,西連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同心縣,北靠寧夏鹽池縣。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 截至2012年,環縣轄5個鎮、15個鄉,共251個行政村 ,總人口35.31萬,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景頗族等13個少數民族。 2010年,環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5.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09年增長18.9%,被評為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小雜糧之鄉”、“中國皮影之鄉”,是西北羊絨、羊毛、皮張和各種肉食品的主產地之一。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環縣轄5個鎮(曲子鎮、木缽鎮、甜水鎮、環城鎮、洪德鎮),15個鄉(演武鄉、合道鄉、天池鄉、八珠鄉、樊家川鄉、羅山川鄉、虎洞鄉、毛井鄉、小南溝鄉、蘆家灣鄉、車道鄉、耿灣鄉、秦團莊鄉、山城鄉、南湫鄉),共25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環縣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地處北緯36°1'—37°9',東經106°21'—107°44'之間 ,東臨甘肅華池縣、陜西定邊縣,南接甘肅慶城、鎮原縣,西連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和同心縣,北靠寧夏鹽池縣。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
地貌
環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境90%以上面積為黃土覆蓋,土層厚度在60-240米之間。境內地貌可分為山脈嶺梁、丘陵掌區、川道溝臺和零碎殘塬四種類型,有較大山脈106座,山掌400個,大小溝道17364條,大小殘原527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136至2089米之間。
氣候
環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旱、雹、風、凍、蟲五災俱全,尤以旱災為重。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200天;年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日照時間2600小時,蒸發量2000毫米。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環縣境內已探明有石油、天然氣、石灰巖、煤炭、白云巖等多種礦藏。石油地質儲量達5億多噸;優質石灰巖儲量達2000多萬噸;白云巖儲量達1200多萬噸;全縣煤炭預測儲量684億噸,其中千米以淺整狀煤田預測儲量100億噸,煤層氣預測儲量3480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環縣境內有野生動物140余種(梅花鹿、野豬、狐、黃羊等),野生藥材80多種(甘草、秦艽、麻黃、遠志等)。
人口民族編輯截至2012年,環縣總戶數8.45萬(農村6.76萬),總人口35.31萬,其中農業人口32.67萬,占總人口92.52%,戶均4.18人;男性183600人,占51.99%,女性169500人,占48.01%。以漢族為主,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土家族、景頗族等13個少數民族。
交通編輯截至2010年,環縣境內公路里程913公里,砂礫路1205.89公里。民用汽車擁有量1560輛,其中:個人汽車986輛。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環縣實現生產總值(GDP)25.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09年增長18.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72億元,較2009年增長1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63億元,較2009年增長25.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53億元,較2009年增長12.2%。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的17.6:49.4:33調整為18:48.8:33.2。2010年,環縣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7986萬元,較2009年同口徑增長51.1%;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288萬元,較2009年同口徑增長50%;財政支出131441萬元,較2009年增長19.1%。
第一產業
2010年,環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87.73萬畝,較2009年增長2.6%。完成全膜雙壟溝播種植101.8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3.52萬畝,較2009年增長2%,產量20.41萬噸,較2009年增長49%。夏糧種植面積12.2萬畝,產量1.61萬噸,較2009年分別下降74%和59%;秋糧面積151.32萬畝,較2009年增長33%。谷物播種面積130.85萬畝,產量18.17萬噸。其中:玉米種植面積101.8萬畝,產量16.34萬噸,谷子種植面積0.17萬畝,產量0.01萬噸,蕎麥種植面積14.46萬畝,產量0.33萬噸。豆類種植面積10.47萬畝,較2009年下降1%,產量0.68萬噸,較2009年增長19.3%,薯類種植面積22.20萬畝,產量1.57萬噸,較2009年分別增長0.1%和10.6%。油料播種面積15.02萬畝,較2009年增長10.2%。其中:油菜1.59萬畝,胡麻7.46萬畝,葵花5.97萬畝。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8.48萬畝,較2009年增長4%,其中:蔬菜種植面積5.74萬畝,產量2.82萬噸。果園面積9.23萬畝,其中:蘋果園面積3.21萬畝,其它園地面積6.02萬畝;園林水果產量1.54萬噸,其中:蘋果產量0.95萬噸。2010年,環縣完成造林面積1.13萬畝,封山育林面積11.32萬畝,實際育苗面積0.16萬畝。2010年,環縣大家畜存欄13.44萬頭,較2009年增長3.3%,其中:牛4.23萬頭,較2009年增長2%,生豬存欄6.55萬頭,較2009年增長5.3%,羊存欄67.15萬只,較2009年下降39%;肉類總產量13094噸,較2009年下降22%。2010年,環縣有效灌溉面積7.68萬畝,保證灌溉面積4.37萬畝;水平梯田116.68萬畝,其中:新增9.5萬畝,較2009年下降16%;地膜使用量4373噸,較2009年增長44.4%。2010年,環縣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3135萬元,較2009年增長30.1%,增加值47119萬元,較2009年增長14.6%,其中:農業增加值27940.7萬元,林業增加值467.9萬元,牧業增加值18558萬元,漁業增加值44.1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08.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較2009年增長38.7%、-49%、-5.6%、5.5%和5.5%。
第二產業
2010年,環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13218萬元,較2009年增長25.6%。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6059萬元(地方工業增加值10700萬元,油田工業增加值85359萬元),較2009年增長26.7%;限額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17159萬元,較2009年增長16.4%。主要產品產量為:原油33.37萬噸,較2009年增長90%,水泥18.57萬噸,較2009年增長15.9%,供電量26100萬千瓦時,較2009年增長63.1%;供水量140萬方,較2009年增長7.7%;白酒3930噸,較2009年增長1.3%。2010年,環縣擁有建筑業企業8戶,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5263萬元,較2009年增長45.8%,實現增加值13098萬元,較2009年增長28.3%。
第三產業
2010年,環縣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5億元,較2009年增長18%,星級飯店1個,星級飯店客房總數130間;出口供貨總值3160萬元,較2009年增長17%;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5個。2010年,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8103萬元,較2009年增長31.19%,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14383萬元,較2009年增長32.55%,全縣金融機構實現盈利3079萬元,其中農行盈余2428萬元,農村信用社盈余451萬元,建行盈余200萬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環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89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完全中學3所,九年制學校2所,普通中學23所,小學294所,幼兒園65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所;共有教職工4477人;共有專任教師3863人,其中:中學專任教師1699人,小學專任教師1987人,幼兒園專任教師28人,職專專任教師149人;年未在校學生73657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8942人,職中在校學生3778人,初中在校學生22185人,小學在校學生35704人,學前教育在校學生304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8%,高中毛入學率71.6%。
文體事業
截至2010年,環縣有體育場館1個,圖書館館藏總量2.1萬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環縣共有醫療衛生單位29個,其中縣醫院、中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站、衛生監督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局、地方病防治辦公室、城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5個中心衛生院為正科級事業單位;15個一般衛生院為副科級事業單位;藥品集中采購配送管理辦公室為股級事業單位。掛靠事業單位3個,分別是愛衛辦(科級)、衛生應急辦(股級)和健康教育所(股級)。全縣29個醫療衛生單位現有業務用房36531平方米,其中:20個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16672平方米;9個縣直醫療衛生單位業務用房19859平方米。衛生系統共核定編制616個,現有職工689人(正式職工607人,招聘人員8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78人,管理人員68個,工勤人員43人。衛生技術人員中本科學歷86人,大專學歷251人,中專學歷及以下241人;副高級職稱以上19人,中級職稱122人,初級437人。每千人占有衛生技術人員1.65人。鄉村醫生440人,其中:鄉村醫生中大專學歷5人,中專學歷200人,其他235人。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者2人,助理醫師資格者3人,取得鄉村醫生資格者265人。設病床640張,其中,縣人民醫院有床位300張,縣中醫院100張,鄉鎮衛生院有床位24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82張。擁有CT、彩超、500mAX光機等大型醫療設備及萬元以上設備80臺(件),擁有巡回醫療救治車、救護車、衛生監督車、疫情處置車等工作用車28輛。
基礎設施
2010年,環縣有電視轉播臺20座,電視發射臺20座,農村“村村通”工作成效顯著,電視覆蓋人口28.42萬人,覆蓋率為81.2%,有線電視用戶5300戶,有線電視網絡總長67公里,廣播覆蓋人口28.3萬人,覆蓋率80.78%。
社會保障
環縣 (25張)
2010年,環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85873人,已享受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6002人,其中:城鎮職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515人,已享受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125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81358人,參保率為97.92%,征收積金1585.77萬元,已享受養老保險34877人,發放保險金2287.64萬元;享受五保的人數1784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54戶、4719人,發放保障金786.7萬元;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1199戶、86077人,發放保障金5671萬元;全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人數302692人,參合率96%,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432人,參保率99%。
歷史文化編輯非遺文化
環縣道情皮影戲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產物。皮影戲相傳產生于宋代,民間俗稱“燈影戲”、“小戲”,是采取“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手段,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成為當地人豐富文化生活和承擔祭祀、過關、還愿、節慶等習俗的綜合性藝術。2006年6月環縣道情皮影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優特產
環縣特產有:紫花苜蓿、二毛裘皮、甘草、遠志、秦艽、柴胡、麻黃、黃花菜、蕎麥、洋芋、羔羊肉等。
名勝古跡編輯八珠革命紀念館八珠革命紀念館位于八珠鄉八珠原村。
名勝古跡 (7張)
2008年3月,環縣縣委命名李鳳存家為“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的革命家庭”;2009年7月,環縣縣委命名“曾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的革命家庭”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紅色后代李鴻章投資5萬多元,維修革命舊址3孔,建成了陳列館,展出革命文物百余件(張)。2011年,李鴻章聯合友人投資500萬元,規劃修建占地20畝的八珠紅色革命紀念館。 靈武臺公園靈武臺公園位于環縣縣城北關,是依托唐肅宗繼位的靈武古臺、宋代磚塔、古城墻、烽火臺等遺跡和靈武廟規劃修建的縣城綜合性公園。宋代磚塔是環縣歷史上一大著名景觀,始建于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即南宋理宗景定五年。塔體為八角結構,一磚到頂,銅質鍍金塔剎,通高22米,造型美觀,工藝考究,是慶陽市保留最完整的古代磚塔。1962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城堡戰役遺址山城堡戰役遺址位于環縣山城鄉馬掌子山、斷馬崾峴、哨馬營一帶,距縣城45公里
。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位于環縣洪德鄉河連灣村,距縣城20公里,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中共陜甘寧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慶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文昌閣景區文昌閣景區位于環縣縣城環江西岸,是一處集文化游、宗教游、生態游為一體的旅游景區??偯娣e1200畝,主要景點有環江翼龍雕塑、步云橋、橋西廣場、文昌閣、鐘樓、鼓樓、狀元橋、硯池、任養亭、潤物亭等。
東老爺山東老爺山位于環縣東北部陜、甘、寧三省區交界之處,海拔1774米,是道教名山,
有“雞鳴聽三省”的之稱。有15座元、明、清古建和21座新建廟宇樓閣及景點,是休閑觀光、紅色教育、宗教旅游的絕好勝地,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森林公園、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著名人物編輯環縣著名人物有:孫萬福、解長春、張俊、董福祥、魏鎮、魏錕、魏時、王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