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的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介于東經110°21′至 110°45′、北緯21°29′至22°13′之間,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境內主要語言有粵語次方言化州話和客家語次方言涯話兩種?;菔侵袊哪喜吮边\基地之一,有“中國化橘紅之鄉”的美譽?;荼庇懈×荷?。東北有龍王山,又叫來安山。北界茂名水于東北,即竇江。另一支東北陵水,源出廣西北流,入境后,屈西南到合江墟,羅水亦自陸水入,合稱羅江,或者陵羅水。屈東南,過州治北合鑒江,又東南流,入吳川至南海?;莸匦为M長,狀若坐獅,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南北距80公里,東西寬40公里。耕地面積65.9萬畝,林地面積161萬畝,果園面積90萬畝,淡水魚塘面積10萬畝,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0多種。其中,鈦礦的儲量位居中國前列。
化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鑒江中游,介于東經110°21′至 110°45′、北緯21°29′至22°13′之間,北與廣西北流縣交界,南與廣東省吳川市接壤,東與高州市和茂名市茂南區相連,西與廣西陸川縣及廣東省廉江市毗鄰。
地形地貌
化州市地形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高南低
化州位置。地貌類型以丘陵地為主,占全市總面積的75.5%。北部為高丘區,屬云開大山支脈,占全市總面積的38.4%,包括平定、文樓、播揚、寶圩、那務、合江6鎮。海拔200~400米,鐵屎嶂為最高點。地貌為不規則山嶺,屬震旦系地層變質巖、混合巖風化剝蝕地形?;葺^高的山嶺有:鐵屎嶂海拔579.8米,斑瓜嶂海拔577.5米,五星頂海拔463.7米,三嶂海拔448.7米,飛鵝嶺海拔446.8米,大氹頂海拔421米,天堂嶺海拔407.6米,亞姨嶺海拔388米,磨刀崗海拔372.7米,天堂頂海拔350米,塔嶺海拔332米,岐坡嶂海拔330.1米,寶嶺海拔249米。中部為低丘,占全市總面積的36.8%。包括中垌、林塵、江湖、官橋、蘭山、新安、麗崗7鎮。海拔50~200米。山脈走向大多為北東向,山頂地形多似豬背脊狀,少數為桌狀山、單面山形。原基底巖石屬泥盆系及寒武系八村群等地層,剝蝕而成?;葺^高的山嶺有:中火障海拔344.4米,官山嶂海拔280.7米,謝半嶂海拔242米,廣東嶺海拔156.1米,尖崗嶺海拔215米。西南部為臺地,占全市面積的15.5%,包括笪橋、良光、楊梅3鎮及東山、河西、下郭3街道部分地帶。海拔100米以下,山形為饅頭狀。東南部為平原,占全市總面積的9.3%,包括長岐、同慶、南盛3鎮及東山、河西、下郭3街道部分地帶。海拔10~50米。原基底巖石,在南盛一帶為沉陷盆地,是火山噴發沉積巖石(地層為白堊系)。另外,尚有古老的地層震旦系變質巖層。河流、水庫、山塘星羅棋布。陵、羅、鑒三江及其支流匯歸鑒江河系,象葉脈一樣自北向南縱貫全境,全長349.8公里,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5.6%。全市有中型水庫2宗,小(一)型水庫19宗,小(二)型水庫59宗,山塘1345宗,庫、塘水面1585公頃,總庫容10904.6萬立方米,引水工程共有291宗。鑒、羅江自北至南縱貫化州全境,上游集雨面積6142平方公里。北部高丘地區山多田少、水面少,中部中丘和西南低丘地區山多田少,東南平原山少田多。全市森林覆蓋率48.1%。
氣候特征
化州市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1870.1小時,日照百分率42%。年平均溫度在22.2℃~23.9℃之間,歷年平均溫度為22.9℃。冬季寒潮入侵,偶有嚴寒。日平均溫度大于0℃的活動積溫,年平均為8358.5℃。以日平均溫度穩定低于5℃作為喜溫作物的越冬期,絕大部分地區沒有越冬期,僅北部個別地方少數年份有1~2天的越冬期,越冬作物可持續生長?;菔须m然無明顯的越冬期,但遇上霜凍年份,喜溫作物往往毀于一旦,出現霜凍年份的機率為17%,北部個別地區出現的機率大些。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保證率在80%的初日作為早稻的安全播種期,以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22℃,保證率在80%的終日作為晚稻安全齊穗期,加上晚造齊穗期至完熟需35天計,化州市南部水稻的安全期為270天,北部是255天左右。秋季晝夜溫差每天平均為8.6℃左右,對晚稻、秋薯等作物的營養物質積累及甘蔗水果的糖份轉化均十分有利?;菔薪邓渑?,年平均降雨量1890毫米。但降雨在時空上分布的極度不均,一年中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此期間的雨量占全年總雨量的75%,月降雨日數平均達17天。夏秋期間,臺風暴雨頻繁,再加上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中南部兩江沿岸地勢平緩低洼,往往導致北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中南部洪水泛濫,內澇漬水,釀成水災,有的還比較嚴重;春、秋、冬季雨量較少,常有春、秋、冬旱發生,有的年份也會發生夏旱?;菔屑撅L氣候極為明顯。3~9月盛行東南風,10月至次年2月盛行偏北風,年最多風向為東南風。一般風力不大,年平均風力只有2.6級左右,但夏季臺風影響時,最大風力可達11~12級,陣風12級以上,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化州市人多地少,2008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235644公頃,實際利用情況是:農業用地20277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8788公頃,園地面積4297 公頃,林地面積79036公頃,牧草地5公頃,其他農業用地11915公頃。建設用地24116公頃,其中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07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56公頃;未利用土地8841公頃。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特點是:農業用地量多,占土地總面積的86.1%,但人均耕地少,只有0.855畝;因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用地分布不夠平衡,尤以耕地、林地和園地比較明顯。南部的長岐、同慶、南盛、東山等鎮(街道辦事處)耕地較多,而園地和林地相對較少;北部的文樓、平定、播揚等鎮則林地和園地面積較大,是林業和水果生產基地;由于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利用率比較高,達96.2%,后備資源缺乏,只有不到土地總面積的3.8%。全市耕地總面積69055公頃,其中水田占72.2%,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原、丘陵谷地及緩坡地上。水稻田耕作層大多小于3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水田除大多數種植早晚稻冬薯等糧食作物或冬種蔬菜等經濟作物外,有部分早造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晚造種蔬菜及冬種番薯。旱地主要種植花生、甘蔗、紅麻、蠶桑、黃豆等經濟作物,秋種番薯、黃豆等作物。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全市自然土土壤12.17萬公頃,水稻土面積3.98萬公頃,旱坡地土壤5776公頃。自然土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熱帶和亞熱帶果樹、林木都生長良好,但西南部和東南部屬熱帶氣候,橡膠、蔬菜、胡椒生長比化北好,松樹在化北、化中生長較為茁壯,在化南和東南生長則較幼弱,由南到北局部地區都種有速生豐產桉、橡膠、胡椒等。耕地復種指數242.4%,且單產高,冬種面積大。稻谷產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水稻土面積為64.9%。這些水稻土除粘土田外,土壤質地都在中壤至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好,水熱狀況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
水資源
化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廣,水資源豐富。全市平均年降雨深1833.8毫米,折合水量43.1億立方米。全市平均年徑流深777毫米,折合徑流量18.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深1138毫米,折合徑流量26.8億立方米。最少年徑流深621毫米,折合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按平均年徑流量計,境內地表水資源為18.3億立方米。若加過境37.3億立方米客水,化州市地表水資源為55.6億立方米。 化州市境內河流基本上屬鑒江水系,其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9.9%。主要河流有9條,即鑒江、羅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石灣河、三丫江、塘 河。鑒江在市內的最大支流羅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區匯入鑒江,羅江在市境內的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65.8%。根據化州市境內河川徑流分布和河流天然落差,對全市各河流分段計算,全市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為2.2萬千瓦。至2008年止,全市已開發利用水能尚不足萬千瓦。此外,化州市地下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蘊藏總量為4.0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受人為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宜人畜飲用?;菔幸寻l現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塘崗嶺、石灣區等地。塘崗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廣東省礦泉水出露范圍較大的礦泉水產地之一,經多次取樣分析其化學成分穩定,有益元素含量齊全,完全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際標準,單井日開采量可達440噸以上。地熱水出露的溫泉位于那務鎮新時代陵江江畔,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溫度在40~60℃之間,PH值8.8~9.12,水中陽離子以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礦物含量高除含有與一般地下水相同的常量化學成分外,還有硫化氫、偏硅酸、氟、溴、碘、銅、鉛、鋅、鍶、鉀、鎳、砷、欽、鉻等微量元素及特殊成分,其中硫化氫、偏硅酸、氟含量均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準。
礦產資源
化州市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31種,礦點280多處。金礦、銀礦、鈦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硫鐵礦、鉛鋅礦、石灰石、花崗巖、大理石巖、鉀長石、云母、鋯英石、石英石、葉臘石、綠柱石、鈮鉭石、滑石、水晶石、冰洲石、磚用粘土、瓷土、高嶺土、河砂、礦泉水等儲量較豐富,鉬礦、銅礦、錳礦、獨居石、輝長石、石膏礦、泥炭土、錫砂礦等也有一定的儲量。石灰石儲量約在800億噸以上,其中文樓鎮白石儲量約400億噸,石灰石含艚高達58%,碳酸鈣含量99.8%,純白度大于93%,密度2.85克/立方厘米,高品位在國內極為罕見,除作生產水泥、石灰、石米的原料外,還可深加工成復粉、雙飛粉和重質、輕質碳酸鈣,廣泛用作造紙、橡膠、塑料、涂料、醫藥工業、化妝品、去污粉等多種產品生產的原料,現石灰石年產50多萬噸。平定鈦礦儲量780萬噸,位列廣東省第一,伴生鋯英石、磁鐵礦,鈦精礦品位一般為48%~50%,現年產量10多萬噸。鐵礦儲量約200多萬噸,鐵礦石經精選后含鐵量可達56%以上,年產量3萬多噸?;◢弾r出露面積250.9平方公里,混合花崗巖出露面積415.8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約20億立方米。該礦種類繁多,且質地優,耐酸,耐堿,耐風化,比重大,硬度高,抗壓強度大。其中麗崗鎮的花崗巖,以質優馳名,石英二輝二長閃巖、斑狀黑云二長花崗巖被國家建材工業部以“黑珍珠”命名。全市花崗巖年開采量130多萬立方米。官橋豐村鉛鋅礦查實C級儲量礦石量為151.3萬噸。粘土礦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主礦區新安大坡高嶺土,新安鎮高嶺土可開采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白度高,開采條件好,自然白度高,質地優良。礦鉀長石儲量約50多萬噸。
歷史沿革編輯化州市(或與之相關)古稱羅州縣、高興郡、高興縣、石龍郡、石龍縣 、羅州、南石州、辯州、化州、陵水郡、勛州、化州路、化州府、化縣、化州縣。因盛產橘紅,橘紅明清時列為貢品,又稱橘州。唐堯虞舜時期(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公元前21世紀初)
化州歷史地圖冊(據《中國歷史地圖冊》) (8張)
今化州境屬南交。夏、商、周至秦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初至公元前256年)今化州境屬百越。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置南海、桂林、象郡,今化州境屬象郡。秦亡后,南??の沮w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化州境屬南越國。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化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興郡。建寧元年(168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趾刺史部高涼縣。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高涼縣。建安十五年(210年)分交州為交、廣二州,今化州境屬廣州高涼縣。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吳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今化州境屬高涼、高興二郡地。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并入高涼郡,今化州境屬高涼郡。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檀道濟筑石城于陵羅江口(今合江圩陵江與羅江匯合處),置羅州縣(縣治所陵羅江口,今化州市合江鎮合江墟),今化州屬廣州高涼郡羅州縣地,此為化州建縣之始 。宋,于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一說治所高興縣,在今化州城;一說治所宋和縣,今化州南境),屬越州,轄地為今化州南部、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廉江全境。梁大通二年(528年)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羅州轄境包括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和高州西部、西南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陳,沿梁制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今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廢高涼郡;武德五年復置羅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零綠、慈廉、羅肥十一縣,轄今化州、廉江兩市全境、吳川局部、湛江市區局部,及至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屬嶺南西道邕管經略使。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石龍縣,今化州城),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慈廉、羅肥六縣,轄今化州全境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貞觀元年(627年),省慈廉、羅肥2縣(此兩縣在今化州境)入石龍縣。唐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辯4縣。乾封二年(667年)羅辯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禺州(今廣西境)。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辯州。大歷八年(773年),龍化縣(此縣即前文之“廣西博白、陸川、北流等今兩廣接壤地帶”中的部分地域)屬順州(今廣西境),辯州只領石龍、陵羅(陵羅縣治在今化州西北境)2縣。天佑元年(904年)更名勛州,后復名辯州。五代,后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北宋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辯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因州治西南三里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州守李丹從河東徙城于河西,筑化州城,州署建于石龍崗南(今化州市公安局駐地)。乾道三年(1167年)析吳川西鄉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日丙即位于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隸屬化州?;蓊I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隸屬廣東行省。洪武七年(1374年)降化州府為州,并附郭縣石龍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蓊I吳川、石城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化州降為化縣,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縣復改為州,化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仍屬高州府。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撤高州府,化州改化縣,廣東省派出
化州 (3張)
高州綏靖處,化縣屬高州綏靖處。民國三年(1914年)撤高州綏靖處,設高雷道,化縣屬高雷道。民國九年(1920年)撤高雷道,派出高雷善后處,化縣屬高雷善后處。民國十四年(1925年)撤善后處,派出南路行政公署,化縣屬南路行政公署。民國十五年改設南路綏靖專員公署,化縣屬南路綏靖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廣東派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后,化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為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后,化縣屬第八專署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2月廣東省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化縣屬南路專區。1950年9月南路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設設欽廉區專員公署并改為高雷區專員公署,化縣屬高雷專區。1952年5月撤高雷專區,化縣歸廣東省粵西辦事處轄。1952年9月粵西行政公署成立,化縣屬粵西行政區。1956年2月,粵西行政公署改為湛江專員公署,化縣屬湛江專區。1958年11月,繼原吳川縣的坡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坡頭鎮、乾塘鎮、南調街道)、龍頭(包括今湛江市坡頭區龍頭鎮、官渡鎮)割歸湛江市郊區后,按地理、經濟、生產等條件小縣并大縣,化縣與吳川縣其余部分合并,改稱化州縣。原茂名縣(今高州市)的南盛(今南盛街道局部,本自然段同;所以在此之前除南朝梁大通二年(即公元528年)至隋朝大業三年(即公元607年)外,歷史沿革中凡涉及的“化州”轄境,今南盛街道局部地域均當不包括在內)、蘭石(今有吳川市蘭石鎮)、龍首(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龍首村)、高棧(今有吳川市淺水鎮高棧村)劃歸化州縣;1961年分縣后蘭石、龍首、高棧劃歸吳川縣,南盛劃歸化州縣?;菘h政府駐化州城原化縣政府駐地。1961年4月吳川縣析出,化州縣稱謂不變。1968年4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1978年9月湛江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湛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化州縣屬湛江地區。1983年9月,撤銷湛江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并、市領縣體制,化州縣從湛江地方行政區析出,歸茂名市管轄。1994年7月4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同意撤銷化州縣,設立化州市(縣級),以原化州縣的行政區域為化州市的行政區域。同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化州市委托茂名市代管。同年8月18日,化州縣各機關、企事業單位正式啟用新印章,使用化州市稱謂。自此,化州為市(縣級)建制。
行政區劃編輯2002年,化州市轄3個街道(河東、河西、下郭)、20個鎮(麗崗、寶圩、南盛、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蘭山、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石灣)、2開發區(鑒江經濟開發區、北岸開發區)。2003年12月,(1)撤銷蘭山鎮,將其行政區域并入中垌鎮。調整后,中垌鎮共有2個居委會和30個村委會,總面積251.3平方千米,總人口97195人,中垌鎮政府駐原中垌鎮政府駐地;(2)撤銷石灣鎮,設立石灣街道辦事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3)撤銷南盛鎮,設立南盛街道辦事
白切雞處,作為化州市的派出機構。2008年,化州市轄麗崗、寶圩、同慶、長岐、楊梅、良光、笪橋、新安、官橋、中垌、平定、文樓、林塵、合江、江湖、那務、播揚17個鎮,設有東山街道辦事處、河西街道辦事處、下郭街道辦事處、石灣街道辦事處、南盛街道辦事處5個派出機構和鑒江經濟開發區,共有社區居民委員會32個、村民委員會334個,自然村3529條。此外,化州市境內還有廣東省建設農場、廣東省新時代農場、廣東省紅陽農場、廣東省紅峰農場、廣東省和平農場、廣東省新華農場和茂名市國營文樓林場、茂名市國營麗崗林場、茂名市國營平定林場、茂名市國營播揚林場、茂名市國營化州市大番坡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