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來(Hwelie),古稱葵陽,地理坐標為北緯23°07‘東經116°29’。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潮汕地區南部,東臨汕頭市潮南區,西接汕尾市陸豐,北鄰普寧,南瀕南海?;輥黻懙孛娣e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768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9.5公里,至2014年現轄14個鎮 ,包括大南山華僑管理區、惠來沿海經濟開發試驗區。置縣于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距今已有490年左右。旅居港澳臺和海外僑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僑鄉?;輥淼锰飒毢竦慕煌▍^位優勢,毗鄰港澳,介于深圳與汕頭兩個經濟特區之間。廈深高鐵、深汕高速、普惠高速、揭惠高速公路等多條高速通道貫穿其境內,到達潮汕國際機場和高鐵中心站潮汕站僅需不到一小時,和并擁有對外開放的窗口神泉港,具備建設30萬噸級碼頭天然深水良港、超大型工業裝備基地和承載巨大經濟實體的能力與優越條件。隨著中石油2000萬噸煉油項目在惠來開工建設,惠來繼而成為廣東四大能源產業基地之一。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1987年,惠來縣轄14個鎮(惠城鎮、華湖鎮、仙庵鎮、靖海鎮、周田鎮、前詹鎮、神泉鎮、東隴鎮、岐石鎮、隆江鎮、溪西鎮、鰲江鎮、東港鎮、葵潭鎮)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惠來縣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東連汕頭市(潮南區),西接汕尾市(陸豐市),南瀕南中國海,北接揭陽市(普寧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3°07‘東經116°29’。
地貌
惠來縣背山面海,地勢北高南低,傾斜度較大,屬海濱丘陵地形。截止到1987年,惠來縣北部山地、丘陵地面積101.55萬畝,占總面積54%,主脈大南山橫貫縣境北部,最高峰犁頭山東海拔822.7米;中南部多為平原、階地,面積46.05萬畝,占24.5%;沿海沙灘和塭地,面積21.8萬畝,占11.6%;還有河流、水域等。
氣候
惠來全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21.9℃,最熱月份為7月,最冷月份為1月。境內雨量充沛,年降水量達1800毫米左右,但往往分布不均,每年5月至8月為多雨期,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0%以上,常在春夏之交發生洪澇。時有臺風和冷空氣襲擊,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惠來縣內大小河流18條,總長273公里,主要河流龍江,全長88公里,發源于普寧的南山凹,經陸豐流入葵潭、隆江,從神泉港出海。天然湖泊有獅石湖、仕兜湖、西塘池。境內有地表水23.38億立方米,水質優良;淺層地下水年均徑流量約0.95億立方米;枯水年可利用水量3.01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惠來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多種,其中花崗巖總儲量1500萬立方米,高嶺土總儲量5000萬噸,稀有金屬鋯英石儲量1.2萬噸。
能源資源
惠來縣水力、風力資源豐富。截止到2008年,全縣有水庫,山塘200多座,總庫容量近4億立方米,蘊藏發電能力達5.29萬千瓦,有水力發電站48座,總裝機容量1.28萬千瓦。全縣可建風電場面積30平方公里,被定為“國家乘風計劃”的海灣石風電場首期工程2000年投產以來取得較好效益 。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山羊、野豬、穿山甲、果子貍、鷓鴣等,還有金甲蛇、銀甲蛇、眼鏡蛇等多種蛇類。魚類資源有龍蝦、魷魚、烏賊、對蝦、海膽、石斑魚、膏蟹等680多種,還有名貴的貝殼類紅卵、鮑魚、日月蠔、角螺、紅螺、西施舌等。
人口編輯1987年,惠來縣總人口120多萬。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數據,惠來縣總人口961658人,其中:惠城鎮115033人、華湖鎮56075人、仙庵鎮72274人、靖海鎮64137人、周田鎮65582人、前詹鎮43938人、神泉鎮70110人、東隴鎮73523人、岐石鎮48583人、隆江鎮99244人、溪西鎮45636人、鰲江鎮38461人、東港鎮25384人、葵潭鎮75063人、南海鄉13965人、青山鄉10494人、河林鄉17255人、東埔農場虛擬鎮9654人、葵潭農場虛擬鎮4325人、大南山華僑管理區虛擬鎮12303人、青坑林場虛擬鄉619人。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惠來縣境內已發掘出古代的夔紋陶器、西周甬鐘、春秋銅矛、東漢銅鼓等文物。明初,蘇福(民間稱為蘇神童)所作《三十夜詩》膾炙人口。1949年以前,惠來已有周田的中一枝香、海埕的正天香兩兩個潮劇團,還有皮影戲、木偶戲等。新中國建立后至1957年,惠來正式成立玉正潮劇團,文化事業發展較快,但中間仍有落。
教育事業
1987年惠來縣投入教育獎金3599萬元(包括財政撥款、華僑捐資、群眾集資),新建擴建拆建校舍21.9萬平方米,維修校舍3.68萬平方米。據縣教育部門統計,1987年底,全縣有中學26所,其中完全中學9所,初級中學17所,在校學生2.68萬人;職業中學2所,學生1689人,電視大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小學242所,學生7.4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幼兒園74所,入園幼兒1.16萬人,各類學??傆?46所。全縣形成從幼兒到大學的教育體系。自恢復高考制度至1987年,全縣考上大學院校1386人,中專學校991人,中師826人,技工學校204人。至1987年,惠來縣有19項科技成果獲獎,其中獲國家獎1項,省級獎2項,市級獎16項。 2012年惠來縣投入8826萬元,改進校舍72所,建筑面積5.9萬平方米;招錄中小學教師294名全縣參加高考人數4683人,上本科線1748人,上線率37.3%居揭陽市各縣第二位。
科技發展
截止到1987年,惠來縣農業科研部門培育的雜交水稻“矮優2號”等4個品種,推廣種植面積24萬畝,增值850元。國營縣電器石研制的DJWJIO―1·2·3型高壓電力計算箱,BJW-0.5型低壓計量箱兩項產品創值250萬元。 2012年惠來縣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5項,其中獲省級立項科技項目4項、市級6項。新增授權專利108件,其中發明專利3件。
基礎設施
2008年,惠來縣水電、火電、風電一應俱全,年發電規模達150萬千瓦。有220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7座,供電可靠率100%。 1993年,惠來縣已建成基站100個,擁有GSM、CDMA數碼移動網;電信、聯通3G信號沿海還建立覆蓋距岸基70120公里海面的無線信號網絡,設施配套,通信暢通,服務高效。 惠來縣有供水廠8座,日制水能力14.4萬噸??h城第三水廠、葵潭第二水廠建成運營,設計日制水能力共7萬噸,其中,縣城第三水廠設計日制水能力5萬噸。 2012年惠來縣投入3.97億元,改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其中,完成農村道路硬底化設施33條段、51.2公里;國道324線升級改造;投入4.5億元建設水利項目28宗;投入8100萬元鋪開縣城南環一路段等一批市政工程建設。
道路交通
2008年,惠來縣建成以公路為基礎,以港口為依托,鐵路、水路、高速公路航空綜合配套、區內運輸網絡和對外大通道基本完善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每百平方公里國土面積通車里程達到88公里,與能源工業大縣相適應的大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深汕高速、揭惠高速、普惠高速、廈深鐵路橫貫其境內,擁有通航香港澳門等地的優良港口靖海港,擁有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神泉港,神泉港北距縣城區7.5公里,距臺灣高雄市216海里。西距香港125海里,東距汕頭60海里,已建5000噸位外港碼頭;靖海港為本縣直通港澳裝卸口岸;距離揭陽潮汕機場約為一個小時的車程。 公路建設惠來縣境內共已建或在建有3條高速公路,1條國道,4條省道。深汕高速——惠來段貫通廈門汕頭——深圳珠海四個經濟特區之間。共設有(仙庵、惠來、隆江、東港)四個高速出入引道。普惠高速公路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該高速公路將和已建成通車的深汕高速、汕汾高速和汕揭梅高速公路共同構成粵東地區的高速公路網絡。 高速鐵路廈深高鐵于2007年11月23日開工,2013年12月28正式開通。在惠來縣內開通葵潭站,惠來到深圳和廈門都只需要一小時。廈深高鐵的通車也將造就中國第一長地鐵隧道——大南山隧道,位于惠來縣與普寧市。 深水港頭惠來電廠煤碼頭建設總規模為2個7萬噸級煤碼頭(水工結構按15萬噸級船型設計),一期工程煤碼頭按7萬噸級設計,設計年吞吐量為638萬噸,預計今年12月底竣工。神泉港列入廣東省二類口岸建設規劃和國家一級漁港建設計劃,規劃建設5000噸級泊位2個,已建有500噸級內港碼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