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范區腹心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轄元面積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萬(2012年)。會理縣,因“川原并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將會理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1年,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文名稱會理縣外文名稱Huili County別 名石榴之鄉,小春城,船城,川滇鎖鑰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西南下轄地區3個街道、9個鎮、40個鄉、1個民族鄉政府駐地城關鎮電話區號0834郵政區碼615100地理位置四川省最南端面 積4527.73平方公里(2012年)人 口43.91萬 (2012年)方 言西南官話,彝語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氣候著名景點古城,仙人湖,龍肘山,白塔山,白馬寺,會理會議遺址,皎平渡等機 場西昌青山機場火車站西昌站,永郎站,米易站,攀枝花站車牌代碼川W特 點千年古城,四季如春,美食眾多著名小吃羊肉粉,雞火絲餌快,土火鍋行政代碼513425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貌? 氣候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森林資源? 水資源5 人口民族6 交通運輸7 經濟概況? 綜合?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8 社會事業? 城鄉建設? 教育事業? 衛生事業? 宗教信仰? 民生事業9 歷史文化10 地方特產11 特色美食? 羊肉湯鍋? 羊肉米粉? 雞火絲餌塊? 銅火鍋? 熨斗粑、油茶、稀豆粉? 筒子骨歷史沿革編輯商周至戰國之時,為西南夷邛都國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境內建會無、三絳2縣,隸屬越嶲郡。
古城 (4張)
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前281年),移越瑯郡治會無縣,裁三絳縣并入會無縣。劉宋之時,郡治移還邛都,其后會無縣廢治。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前634年)在境內設和集縣。高宗上元二年又于會無縣故治設會川縣,玄宗天寶初又于縣側設會同軍。至德元年,會川為南詔蒙氏所據,設會川都督府,轄清寧郡。大理時期改會川府,下轄有瀘州、隆州、黎溪、永昌、會理5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會川路總管府,轄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會理、麻龍8管民千戶。至元十七年在會川歸依城設永昌州、改龍泥千戶為武安州、改麻龍千戶為麻龍州。至元二十七年(1275年)后,會川路領武安、永昌、麻龍、黎溪、會理5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會川路設會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廢府,改設會川軍民宋御千戶所,隸建昌衛,洪
會理風光 (26張)
武二十七年改設會川衛民軍指揮使司。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設會川衛軍民守備,隸屬建昌監理廳,康熙二十九年于衛東大橋復置會理州。雍正六年,裁會川衛守備,移會理州治衛所,隸屬寧遠府。宣統元年,境內披砂、苦竹、者保、通安、會理村5土司改土歸流。民國二年(1913年)會理州改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劃屬西康省。1950年3月23日會理解放后,成立會理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對國民黨舊政權進行軍事接管。西昌專區成立后,會理屬西昌專區。1978年隨西昌地區建制撤銷劃入涼山州。
行政區劃編輯2014年會理縣轄3個街道、9個鎮、40個鄉、1個民族鄉: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北關街道、城關鎮、鹿廠鎮、黎溪鎮、通安鎮、太平鎮、益門鎮、綠水鎮、新發鎮、云甸鎮、老街鄉、果元鄉、南閣鄉、內東鄉、外北鄉、彰冠鄉、愛民鄉、愛國鄉、鳳營鄉、白雞鄉、矮郎鄉、小黑箐鄉、河口鄉、中廠鄉、關河鄉、魚鲊鄉、黎洪鄉、金雨鄉、樹堡鄉、江竹鄉、新安傣族鄉、普隆鄉、竹箐鄉、楊家壩鄉、江普鄉、木古鄉、富樂鄉、海潮鄉、芭蕉鄉、橫山鄉、馬宗鄉、法坪鄉、槽元鄉、黃柏鄉、倉田鄉、白果灣鄉、下村鄉、龍泉鄉、六華鄉、三地鄉、六民鄉。
會理縣地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范區腹心地帶,坐標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會理縣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縣城距攀枝花市區102公里;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縣城距昆明市區300公里。
地貌
會理縣位于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形輪廓南北狹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相間,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壩為主,其中山地約占幅員面積的40%、丘陵約占50%、平壩約占10%。境內山脈均為北南走向,分屬螺髻山和牦牛山的余脈,縣東北部與寧南縣交界處的貝母山主峰,海拔3920米,為縣境內最高峰;最低海拔為金沙江畔的濛沽村839米;全境相對高差在800~1000米之間,最大相對高差3081米,一般海拔高度約2000米左右。
氣候
會理屬中亞熱帶西部半濕潤氣候區,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宜人的氣候條件。北部高寒山區年均氣溫7℃,極端最低氣溫-23℃;中部溫和山丘區年均氣溫15.3℃;南部干熱河谷區年均氣溫23℃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43℃。全縣1月份平均氣溫7℃,7月份平均氣溫21℃;年極端最高氣溫34.9℃,極端最低氣溫-5.8℃。降雨量受地形影響,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極不均勻,從北向南逐漸減少;北部山區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中部平壩地區降雨量在1158.7毫米左右,南部河谷地區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全縣一月份平均降雨7毫米,七月份平均降雨266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211.7毫米,降雨量90%以上集中在6—10月。全縣干濕季節明顯,日照充足;一月份平均日照時數237小時,七月份平均日照時數152小時,全年達2421.5小時;無霜期250天左右。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0年,會理縣全縣可使用土地面積44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3萬公頃,商業用地0.2萬公頃,住宅用地0.5萬公頃,農業用地3.3萬公頃,林地及其它用地14.8萬公頃。
礦產資源
會理縣礦產資源富集,品種多,儲量大,埋藏淺,易開采。已探明的礦藏60多種,300多處。這些礦主要以鐵銅鉛鋅為主,鐵礦石保有儲量3.5億噸;其中釩鈦磁礦2.8億噸;銅金屬量117萬噸;鉛鋅金屬量112萬噸;錫金屬量6萬噸;鎳金屬量3萬噸;黃金金屬量6560公斤。此外,煤、高磷土、石英巖等非金屬礦的儲量也十分豐富。
森林資源
會理縣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的西南緣臺地干性常綠松、櫟亞區。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有森林面積257.7萬畝,森林覆蓋率37.4%。境內木本、草本、藤本和栽培植物105科,450余種,其中木本81科,372種。
水資源
會理縣境內水系發達,積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42條,總積水面積4244平方公里,長999公里,出境流量75立方米/秒,河網密度2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212毫米,徑流深518毫米,年徑流總量23億立方米,地下水6億立方米。會理縣境內河流流量穩定,天然落差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達55.4萬千瓦,人均1.38萬千瓦,是世界人均的3.5倍,全國人均的4倍。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會理縣總人口43.9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14萬人,占89.1%;鄉村從業人員23.4萬人,人口密度97人/平方公里。會理縣內有漢、彝、傣、傈僳、回、苗、白等27個民族,其中,漢族36.5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3.2%;彝族6.99萬人,占15.92%;傣族2513人,占0.57%;傈僳族561人,占0.13%;回族214人,占0.05%;白族166人,占0.04%;苗族149人,占0.03%。此外,黎、蒙古、藏等20種少數民族主要是因工作調動、大中專畢業生分配、民間婚姻嫁娶等因素遷入??h境內歷三代以上的世居民族主要有漢、彝、傣、傈僳族、回、白等6種民族。
交通運輸編輯截止2012年,會理縣魚鲊大橋,108國道、310省道、會太路、城河大橋等改造工程竣工通車,2015年前龍泉、馬宗、倉田、法坪、六民78公里通鄉通暢公路完工。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億元(預計數,下同),增長12%;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3.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5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10075元,增長14%。
第一產業
2008年,會理縣糧食產量達到27.06萬噸,增長6.01%;煙葉產量達到70.08萬擔,增長52.2%,煙農收入5.57億元;全縣石榴產量7.74萬噸,果農收入與上年基本持平;肉類總產量達到9.15萬噸,增長12.1%;大力實施林業“4+2”工程,種植麻楓樹12萬畝,實施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3萬畝,天保工程常年管護森林302萬畝;編制南亞熱作經濟帶發展規劃,啟動建設省級新農村試點示范村9個;兌付國家財政惠農補助資金5322萬元;全年勞務輸出2.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5億元。
第二產業
2008年,會理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31.64億元,較2007年增長90.51%?!傲芬粯颉苯ㄔO推進,3條通鄉油路基本完成;全縣年末耕地面積3.894萬公頃;投入資金2.79億元,完成水利工程1713處;大海子水利工程在省政府下達封庫令后,前期工作進入移民規劃階段;加快城河一、二級電站開發和大草壩電站技改立項工作,加快鹿廠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黎溪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2008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7.76億元,較2007年增長25.82%;貸款余額12.45億元,較2007年增長22.49%;此外,農機、氣象、油運、火工產品等要素服務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第三產業
2008年,會理縣石榴文化廣場等9個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公園路片區改造等7項重點工程進展順利;春天花園小區商品房開發首期項目等竣工投入市場;加快推進石榴一條街、九榜農特物流交易中心等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業全年接待游客45萬人次;第三產業健康發展,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6.08億元,較2007年增長29.8%。
社會事業編輯城鄉建設
2005年,會理縣城規劃控制區域達到18平方公里,建成新區面積6.5平方公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1.12平方公里;完成7個集鎮、9個新農村建設規劃。城市建設相繼完成濱河風景園林路、文化廣場、濱河園等21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保護和維修了鐘鼓樓、北門城樓、白馬寺等25個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建成金葉大廈、匯元大廈、元天街等3個大型標志性工程。城市道路總長達到15公里,城市道路鋪裝率達90%;自來水普及率達96%,城區自來水日供應能力1.5萬噸。
教育事業
2005年,會理縣內城關二小、通安中學整體搬遷,城北幼兒園、校安工程、“十年行動計劃”34個項目推進。全面實施“兩免一補”,3.45萬名學生獲生活補助4749.8萬元,農村學校4.85萬名學生享受營養餐。
衛生事業
2005年,會理縣全面實行基本藥物制度,藥品費用總體下降25%;門診費用人均減少10.3元,下降22%;住院費用人均減少117元,下降29%。人民醫院與藍海之略成功合作,3個中心衛生院、35個村衛生室基本完工,增加鄉鎮、社區衛生工作人員編制340個,11大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開展,45.97萬人次受益。
宗教信仰
2005年,會理縣境內現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種宗教,已開放活動場所13處,宗教教職人員13人,信教公民2萬余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白馬寺、報恩寺、文塔寺、飛來寺、白云寺等寺廟,教職人員7人,信教公民有6千多人。道教。清道光初年傳入會理縣,現有白云庵、老君廟2處活動場所,教職人員2人,信教公民600多人。天主教,1863年傳入會理縣,現有天主教堂2座,教職人員3人,信教公民6千余人?;浇?,光緒三十年(1904年)傳入會理縣,現有活動場所4處,教職人員3人,信教公民8千余人。
民生事業
2009年,會理縣“五大保險”累計支付保險費用9050萬元。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累計支出低保費用2439.9萬元。五保供養人數2610人,失地農民納入社保539人。完成731套廉租住房建設,完善860戶國有直管公房管理使用,啟動“三房”、危房、住房風貌改造等建設工作,地質災害避險搬遷538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986元,較2008年增加1630元;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7元,較2008年增加390元。
歷史文化編輯概況會理古代為邛都國地,據清《會理州志》記載:“會理州在唐虞時荒遠難稽,禹貢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文王派司馬錯伐蜀,始有其地”。秦滅蜀后,會理實際已置縣,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會理風光 (5張)
遣司馬相如開靈關道,通西南夷,建會無縣屬越嶲郡,是會理有文字記載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992年,會理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霸诓粩喟l展的過程中,保護好一個古城,建設好一個新城?!睍砜h委書記李寧一告訴記者,“十二五”,會理計劃圍繞打造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南部區域金融中心和南部區域物流中心三大中心,推進縣城+黎溪等9個重點集鎮建設,修繕古城風貌,建設南北新城,實現城市改版升級,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把會理縣城建成國家生態文化名城。國務院于2011年11月2日正式批復、11月8日正式發布公告,將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的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閬中、宜賓、自貢、瀘州、樂山、都江堰、會理)中,會理縣是獲此殊榮的唯一縣城。古法造紙會理云甸的古法造紙以其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技藝,向人們講述著一段歷史和文化。古法造紙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偏僻之地還有,但是規模小;而在交通比較方便的會理縣云甸鄉卻極多。據會理縣志記載:“土紙分為草紙、綿紙,原為農家副業,產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摩挲營、下村和太平場等地。民國九年(1920),全縣有土紙生產戶39家,86人,年產值銀洋2.17萬元。至1949年,尚有10余家,從業者60余人,產值約法幣5萬。到1980年產量高達2913擔。1985年,云甸、太平共有土紙作坊30余座,生產人員126人,年產值6.6萬元?!痹频猷l政府所在地被稱作摩挲營,鄉境內最高海拔3002.5米,最低海拔1263米,有山有水,竹資源豐富。因為人均土地面積少,村民致富無門,只有繼續用老祖先傳下來的技術生產著草紙。古法造紙主要集中在該鄉的云興、巴松、沙元、云橘等行政村的眾多的村莊里,其中以云興為最多,云興村幾乎家家戶戶在造紙,整個云甸鄉有數百個作坊三四百戶近千人在從事這個行業,和其他地方不同,云甸的古法造紙更多了,可謂是興盛時期。這里的作坊唯在干旱的五六月因水碾無法使用而停止一段時間,其余時間大多都在進行。綠釉陶綠陶在會理的制造和使用歷史悠久,居家多有綠陶制的壇、罐等生活用品和花瓶、造像等工藝品,大戶人家還有以綠釉作為房脊裝飾的傳統。距會理縣城五公里的老街鄉石廠村曾發現一古窯址群,殘存陶片造型極具唐宋之風,占地約六萬平方米,其規模十分壯觀。而距縣城十三公里的鹿廠鎮古窯址更是盛極一時,在最興旺的民國時期占地達八萬平方米以上。據一百齡老人回憶:古時候鹿廠共有六個古窯,分屬鄭、周、郭、蔡、張、曾六家所有,鹿廠因“六廠”而訛為今名。據西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的唐昌樸等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綠陶釉的歷史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沿于民國直至今日,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端午節在會理縣,端午節卻有著和四川其它地方不同的風俗。會理縣的端午節稱為“端陽”節,并有“一月兩端陽”的傳統習慣。除五月初五過端陽節外,還以五月十五為“大端陽”。會理縣的群眾過端午節除吃粽子、掛艾蒿和菖蒲等都和其它地方相同外,有一個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就是到這一天還要吃藥膳、洗藥浴和“游百病”。會理縣城周圍的農民和彝族群眾從五月初一起,在節前紛紛上山采挖沙參、泡參、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诖痰鹊葦凳N宜于燉食和洗浴的中草藥,運到縣城出售,供給端午節吃藥膳、洗藥浴的人。在節前,會理縣城真是藥香滿街,人如潮涌,形成了極有特色的端陽節藥市。
地方特產編輯青皮軟籽石榴會理青皮軟籽石榴屬國內“名、特、優、稀”果品。青皮軟籽石榴一般單果重400—550克,最大果900克以
上,特大果超過1500克;果形呈亞(近)球形,果徑一般為9.7—11.75厘米,果皮綠黃色,陽面淡紅色,帶紅彩霞,果皮厚0.3—0.4厘米;萼片5—7裂(閉合稱撮嘴),心皮7—9個;每果籽粒約300—600粒,水紅色,馬齒狀,粒內有白色放射狀寶石花紋(俗稱松針),平均籽粒重0.51克,種子極小且軟,人可吃下胃里,果汁多占可食部份的50.09%。香氣濃郁,尤如蜂蜜,細嫩化渣,營養價值極高,據西南農業大學化驗分析:可食部份高達55.7%,可溶性固形物15—17%,每100ml果汁中含總糖14.49克(還原糖14.36克,蔗糖0.13克)、滴定酸0.4克、抗壞血酸(Vc)5.97毫克,游離氨基酸11種,水解氨基酸17種,具有清涼、止渴、消食、止瀉、止咳、化痰、補鈣、美容等功效,除鮮食外,還可以加工制作石榴汁、石榴清涼飲料和石榴酒。青皮軟籽石榴裂果少,較耐貯藏和運輸。特色美食編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會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會理也因它多種多樣的小吃名菜獲得
瓜果美食 (18張)
了“小成都”的美譽。會理飲食,素宗川味,兼有滇風,許多食材的運用與一江之隔的云南有異曲同工之妙,卻與毗鄰云南口味迥異。會理人將云南特色的食材運用川菜的調料進行烹制,把傳承于異鄉的各色吃食加以改良,將漢民族的烹調技藝和少數民族飲食習俗融匯調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飲食風格。
羊肉湯鍋
會理盛產建昌黑山羊,是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優良品種,無膻味,肉質也特別的細嫩鮮美。據縣志記載,以會理黑山羊為主要原料的燙皮羊火鍋、已有逾300年以上的傳統和歷史。至今,會理人還把陰歷七月半和冬至吃羊肉作為傳統風俗。會理人吃羊肉,講究的是吃頭蹄下水,羊頭肉塊大皮薄,羊眼睛軟綿汁鮮,羊肚條脆嫩爽口,羊腸子滿口油香,從羊頭至羊尾,仿佛吃掉一只全羊。
羊肉米粉
會理真正的當家招牌小吃,還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會理羊肉粉在烹制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鮮香的特色和當地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風格。會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別。比昆明的尋常的米線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見的水發細粉更是粗獷豪邁許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實,不太容易進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這種粗粉燙來才別有風味。肉肥粉粗,湯寬料足,潔白如玉,柔中帶剛。少了些許繁華都市婉約細膩的小資情調,更多了幾分山野古城大氣粗獷的執著與熱情。有一種原始和野性的獨特美感。羊肉粉是許多會理人早餐的首選,它的吃法完全是自助式的,用濃墨重彩的佐料來掩蓋它那金戈鐵馬劍意縱橫的蕭蕭殺氣,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種辣味的粗暴疊加,再將姜米和蔥花、芫荽鋪滿大海碗,無法無天地張揚出桀驁不馴的個性。
雞火絲餌塊
餌快是發源于云南的一種米制方便食品,其價廉物美,吃法多樣。餌快自明朝傳入會理后,經長期結合南北烹調風格加以不斷發展改進,其制作烹飪方法已大大超越原產地單調烤、煮等吃法的簡單局限。餌快味香糯軟甜,能與百味調和,吃法多樣,最有名做法,就是鼎鼎大名的雞火絲餌快了。雪白的餌快絲在一只精致的銅火鍋中用滾水一過,公雞肉用手細細撕成細絲,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細絲,再燙幾片碧綠的蔬菜,有紅有白,漂漂亮亮的堆尖一碗。雞火絲正宗不正宗,訣竅全在這最后一勺高湯上。觀其色:白里透紅,嘗其味:濃而不膩。有火腿香、雞味鮮、骨髓濃,還有那深沉厚重,說不清道不明的一股什么味道。
銅火鍋
銅火鍋為會理“三寶”之一,自古以來,會理民間就有用銅鍋銅器烹飪菜肴的習慣。用銅鍋煮出的菜品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十分可口。會理民間習俗喜于冬、春季節煮食銅火鍋,吃法跟川菜中的連鍋子比較類似,以雜菜燉煮為主,特點是湯鮮肉美,菜耙軟入味,熱氣喧騰,營養豐富。銅火鍋用木炭為燃料,以豬排骨、羊肋條肉,牛肉、牛雜、雞鴨等加湯清燉,以胡椒、生姜、蔥結等調味,待湯濃肉爛后再燙煮時令蔬菜,食客圍坐分食,操作簡單,方便省事。所用味碟用家常豆瓣、辣椒油、火蔥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滋味比較濃烈。還可邊吃邊加入時鮮菜蔬涮燙,湯味越燉越鮮。
熨斗粑、油茶、稀豆粉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個個黢黑的小銅罐擱在綿綿的炭火爐面,攤主熟練地用小鐵釬翻動著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兩面呈現微微的焦黃。這種食物必須得趁熱吃才香,米漿發酵的酸甜配合著雞蛋滑膩的口感,咬開后是滿口的松軟與香糯,配合淡淡的焦糊味,讓你渾身充盈著熱量,足以抵御清晨的寒意。稀豆粉和油茶是也是會理傳統的吃食,比較清淡的口味特別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稀豆粉選用當地上乘豌豆用文火慢慢炒熟,然后用細磨加工成粉,濾渣。食用時均勻攪拌用清水煮熱而成。而油茶是先將白米打碎為細粉,放入鍋中加清水攪成稀漿糊狀,然后加熱,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時便可起鍋入碗。油茶和稀豆粉用小火慢熬好,金黃如脂的米漿盛滿瓷碗,抓上一把香酥的馓子,再舀上幾小勺花椒油、芝麻油、姜汁,尖尖一大碗呈面前,用匙子輕輕攪勻,酥軟濃稠,舌尖略帶一絲椒麻味。
筒子骨
到鐘鼓樓邊西街啃筒子骨是會理人待客宵夜約定俗成的謝幕式。成都人首創了老媽蹄花,會理人卻另辟蹊徑,推出了清燉筒子骨。一大缽小火慢燉的豬棒骨,看上去湯膩髓濃,骨酥肉松、蒸汽輝騰、氤氳晶潤。銀鉤鐵畫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圓玉潤齒白唇紅的膏荑風韻。經過千百年不斷吸納、改變、傳承、創新,會理的飲食文化逐漸向周邊擴散,影響了川南滇北的口味與烹飪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