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農區歸屬寧夏自治區石嘴山市,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市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距首府銀川市80公里?;蒉r區是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消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合并成立的市轄區,截止2013年,下轄3鄉3鎮、6個街道,區域面積1254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城市化率76%。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1億元,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9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82元,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為79.4%(位列自治區各縣區第5位)。
惠農區古代為游牧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覬覦中原的關口,南達甘、陜,北往內蒙古,東渡黃河至鄂爾多斯高原,西越賀蘭山進入阿拉善草原。
惠農區是寧夏工業的發祥地。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鋁、金、鈦、鋯、硅石、黏土等礦藏十分豐富,尤以“太西烏金”而文明世界。其探明儲量4.32億噸,故有“煤都”之稱。
建制沿革
春秋惠農區境為狄、戎雜居的游牧之地,未劃入中央集權統治。
秦統一六國后為北地郡轄。
漢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區境屬北地郡廉縣(治今平羅縣下廟鄉西南)轄。不久,歸屬朔方郡。
三國西晉區境先后為匈奴、羌、鮮卑等少數民族所據,復為游牧之地。
東晉十六國區境先后為前趙(匈奴族)、后趙(羯)、前秦(氐)、后秦(羌)、夏(匈奴)各族政權所控制。
南北朝太和初區境屬靈州普樂郡。北周(557年至581年)區境屬懷遠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屬廣閏縣;仁壽元年(601年),為避太子楊廣名諱,改廣閏為靈武縣;至楊廣大業年間,區境又屬靈武郡。
唐唐前期區境屬靈州都督府;安史之亂前后,屬朔方道節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區境屬定遠軍,后定遠軍升為縣;景福二年(893年)升為州,名警州。
五代區境先后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政權所控制,為靈州節度使轄區。后晉天福七年(942年)將警州降為威肅軍;
北宋屬陜西路靈州定遠鎮所轄。至道年間(995年至997年)改為威遠軍。
西夏區境歸定州省嵬所轄。
元屬甘肅行中書省寧夏路(今銀川市)定州。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筑北長城后(在今紅果子地區),河西北長城以北地區為蒙古部落所據。區境被蒙古部落控制。嘉靖三十年(1551年),區境此時屬寧夏衛平虜守御千戶所。
清屬甘肅省寧夏府平虜守御千戶轄。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平羅縣,區境屬平羅縣轄。雍正四年(1726年),屬寧夏衛寶豐縣(治平羅縣寶豐鎮)轄。雍正七年(1729年),區境為市口堡屬寶豐縣。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因地震寶豐縣毀而并入平羅。光緒年間(1908年)前,石嘴山設鎮。
中華民國民國初區境屬甘肅省寧夏道(先后改為朔方道、寧夏道、寧夏行政區)。民國十八年(1929年)寧夏建省,民國三十年(1941年),劃平羅縣的王全口、高莊、惠北、靈沙等地及其以北地區設置惠農縣,隸屬寧夏省轄。地域即為現惠農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4日惠農縣人民政府成立,縣黨政機關駐寶豐鎮,屬寧夏省轄。1954年9月寧夏省撤銷,與甘肅省合并,設銀川專署,屬甘肅省銀川專署管轄。10月,縣黨政機關遷至黃渠橋。1958年9月銀川專署撤銷,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管轄。1960年3月,在惠農縣的基礎上成立石嘴山市,惠農縣撤銷。
1950年2月,經寧夏省人民政府批準,惠農縣改劃為6個區,27個鄉,187個行政村。4月,又將6個區改劃為5個區27個鄉,168個行政村。同年,又將全縣的168個行政村劃為171個行政村。
1951年1月,寧夏省政府批準,將黃渠橋、石嘴山、寶豐3鎮定為城市地區。
1952年3月,寧夏省政府將惠農縣定為丁一等縣。同時將全縣27個鄉改劃為5個區34個鄉。1953年全縣進行調整,轄5個區,34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4年3月,經寧夏省政府批準,惠農縣在原第二區、第五區的基礎上分別成立寶豐回族自治區、靈沙回族自治區,將原四區改為二區,一、三區不動,原各區所轄鄉不變,共5區34鄉。同年4月,惠農縣村建制,調整為225個村。10月15日,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委員會“撤區并鄉”的指示,惠農縣撤區并鄉,全縣轄2個回族自治區、24個鄉。
1956年2月,全縣調整,將小鄉合并大鄉,全縣轄15個鄉,231個行政村。同年8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寶豐、靈沙兩個相當區級的回族自治區撤銷,建立惠北、靈沙、寶豐、禮和4個回族鄉。又將石嘴山、黃渠橋2個鄉改建為2個鄉級鎮。全縣轄2個鎮,13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7年1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同意,石嘴山鎮由鄉級鎮改劃為區級鎮。10月25日,將外西河鄉與燕子墩鄉合并為燕子墩鄉,東永固鄉與渠中鄉合并為渠中鄉。全縣轄2鎮11個鄉,231個行政村。
1958年8月,撤銷黃渠橋鎮,保留石嘴山鎮,撤銷鄉的建置,建立3個農村人民公社,全縣轄1鎮3個人民公社。1鎮3個人民公社為:石嘴山鎮,燈塔、五星、紅旗人民公社。11月3個人民公社分別改名為尾閘、黃渠橋、寶豐人民公社。
1960年1月7日,國務院第93次全體會議決定“設石嘴山市,撤銷惠農縣,將原惠農縣的石嘴山、黃渠橋、燕子墩、渠中、寶豐、禮和、廟臺、尾閘、下營子、黃渠拐子等10個鄉(鎮)劃為石嘴山市的行政區域,其余地區劃歸平羅縣”。(國務院1960年議字10號文件)。市政府機關駐石嘴山鎮(今惠農區北街)。
同年3月市成立時,鄉已改為人民公社,時轄一個區級鎮——石嘴山鎮和尾閘、寶豐、黃渠橋3個公社。4月,將鎮改設2個市轄區,套用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采取社、區“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做法,下轄30個居委會。北街公社(第一區)轄12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新區(今河濱街)設管理區;南街公社(第二區)轄18個大隊(居民委員會),在石嘴山火車站設管理區。
1961年5月,將原3個公社調整分置為8個公社:尾閘、下營子、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寶豐、廟臺、禮和。1962年5月,將2個區合并為城區,下設6個街道辦事處:南街、北街、工人新村、火車站、鋼廠、新市區。
1963年,將大武口鎮(今石炭井)劃歸市轄,城區合并為4個辦事處: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區。是年6月,將國營園藝場改為園藝公社,將黃渠橋、寶豐兩公社劃歸平羅縣,將大武口公社劃入。時有1區(城區)1鎮(大武口鎮)和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廟臺、禮和、園藝、大武口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改設大武口。1970年,在石炭井設區。7月13日,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駐尾閘公社。轄8個公社和“五七”農場、農林牧場。時有3區(城區、石炭井區、郊區)1鎮(大武口鎮)。1971年,郊區撤銷,各公社仍由市直轄。
1972年2月,在大武口設銀北地區,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降為地區直轄。俗稱“小市”。機關仍駐石嘴山,行政區劃不變。1973年,大武口設區,城區撤銷。1975年11月,銀北地區撤銷,恢復石嘴山市由自治區直轄,機關遷往大武口。同年12月,成立石嘴山市一、二、三區,石嘴山為二區。
1975年12月,銀北地區撤銷,石嘴山市改由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遷駐大武口。石嘴山改設石嘴山市二區。下設南街、北街、火車站、河濱街四個辦事處。下轄28個居委會,同時轄園藝公社。1979年1月,將園藝公社交郊區,1987年6月,將園藝鄉的一村子劃撥石嘴山區稱沿環村。1981年4月,石嘴山市二區更名為石嘴山區。
1976年12月11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批準成立石嘴山市郊區革命委員會,為縣級市轄區,轄6個公社、32個大隊、235個生產隊。6個公社為尾閘、下營子、西永固、燕子墩、禮和、廟臺。
1979年1月,石嘴山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小組決定將大武口、園藝公社劃歸為郊區管轄。轄8個公社,36個大隊、253個小隊。設置石嘴山市郊區,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
1983年6月,郊區農村人民公社全部實行政社分開,將公社更名為鄉,大隊更名為村,小隊更名為村民小組。全郊區轄8個鄉,63個村,351個村民小組。
1987年6月,惠農縣恢復建置,縣駐馬家灣,屬石嘴山市管轄。大武口鄉大部分劃屬大武口區,園藝鄉安樂橋以東,三排以西地區劃屬石嘴山區,全縣轄7鄉48個村,303個村民小組。
1988年底,增置馬家灣鎮,轄惠東、惠西兩個居委會和馬家灣子、中渠、西渠3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轄惠農縣和石嘴山區及平羅縣的寶豐、黃渠橋、高莊、靈沙、惠北5個鄉鎮和石炭井區的部分地區。
1994年,將園藝鄉更改名為園藝鎮,全縣轄2鎮6鄉。
1995年7月23日,在紅果子地區增設紅果子鎮,全縣轄3鎮6鄉。
2000年,南、北街辦事處各析置一個辦事處,石嘴山區轄南街、育才、北街、中街、火車站、河濱街六個辦事處,下轄50個居委會。
2002年9月,根據石嘴山市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的實施,惠農縣將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管轄。
2003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寧政發[2003]年78號文件,批準惠農縣園藝鎮移交石嘴山區,惠農縣轄三鄉兩鎮,即禮和鄉、廟臺鄉、燕子墩鄉、紅果子鎮、尾閘鎮。(7月18日,尾閘鄉更名為尾閘鎮)。
2004年1月30日,寧政發[2004]7號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的通知》,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成立惠農區。4月,石嘴山市惠農區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截止2013年,惠農區轄6個街道、3個鎮、3個鄉。分別為:北街街道、南街街道、中街街道、育才路街道、河濱街街道、火車站街道、紅果子鎮、尾閘鎮、園藝鎮、廟臺鄉、禮和鄉、燕子墩鄉、惠農簡泉農場。
位置境域
石嘴山市惠農區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市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距首府銀川市80千米,區域面積1254平方千米。東經106.70°—106.80°,北緯39.20°—39.30°。
地質地貌
區境地貌由賀蘭山丘陵地、洪積傾斜平原、黃河沖積平原三個單元組成,海拔最低1090米,最高約1300米,相對落差約200米。賀蘭山脈雄峙西北,為區境天然屏障。黃河沖積平原為銀川平原北部極端。
氣候
屬中溫帶大陸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惠農區全區耕種土地面積88.87萬畝,在冊耕地11.6萬畝,實種耕地26萬畝。以山坡地、河灘地為主的近15萬畝可墾荒地連片開闊,地勢平坦,便于大面積開發利用。
氣候資源
惠農區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春暖升溫快,夏熱無酷暑,秋涼天氣爽,冬冷不嚴寒,宜于各類作物生長。
生物資源
惠農區黃河濕地綿延30千米長,面積約10.7萬畝,其中天然紅柳林5萬畝,野生動物資源59科236種,植物資源62科268種。
礦產資源
惠農區境內賀蘭山探明的原煤儲量在17.7億噸以上。煤炭、硅石、粘土、白云巖、石灰巖、白銀、鐵礦、燧石、云母、方解石、水晶、長石、石英巖等20多種礦產資源品質好、儲量大。賀蘭山290處山泉,年均水量620-1560萬立方米,水質甘甜,泉水礦化度小于1克/升,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經濟概況
2004-2009年,惠農區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0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6.3%。2009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79.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03年增長1.2倍,翻了1番,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03年的1.84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3.4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0.2倍,年均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59.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03年增長1.5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4.69億元,比2003年增長2.0倍,2004—2009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6%,比同期全區生產總值增長快2.5個百分點,全區發電量135.5億千瓦小時,比2003年增長2.1倍;第三產業增加值16.87億元,增長0.8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0元大關,由2003年的11436元增加到41375元,增長2.6倍。財政收入由2004年5037萬元增加到2009年1618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由2004年253元增加到2009年843元。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1.45億元,是2003年的2.9倍。2004-2009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200億元,達到275.94億元,年均增長49.2%。
第一產業
2009年,惠農區以中糧集團、脫水菜企業為依托,流轉土地7.5萬畝,建設了4.8萬畝番茄現代農業示范區。從租地到投產只用了194天,在石嘴山市重大項目建設史上創造了項目落地最快、資金到位最快、建設速度最快的“中糧速度”,規劃建設了卉豐現代養殖示范區,率先研發引進“奶業之星”智能化管理系統,規劃建設了生態旅游農業示范區,枸杞種植總面積達到7萬畝。通過生態招商,發展“適水”產業,建設了8000畝的適水產業示范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申報注冊了“平惠樂”農產品集體商標。切實保證糧食生產穩定,2009年,糧食產量達6.35萬噸,是2004年的0.8倍。
第二產業
惠農區先后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中糧集團、國內百強企業國電集團,江蘇陽光集團、新加坡凱發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入駐,相繼實施了國電5000噸多晶硅、陽光集團4500噸多晶硅、中糧屯河日處理1萬噸番茄加工、昊凱生物3萬噸L—乳酸、英力特公司20萬噸PVC、17萬噸燒堿,寧夏電投60萬噸鋼冶軋改造、惠冶鎂業5萬噸高品質鎂合金、悅新生物300噸伊維菌素配套600噸阿維菌素等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建成了在全國有影響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區劃調整之初的30家發展到92家。2009年,開工建設了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一個月內引進了浙江正泰、中節能尚德、國投華靖、比利時羿飛光伏發電項目相繼落戶惠農,創造了光伏產業“一個月效應”,填補了自治區的空白,使全國第一個10兆瓦級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在惠農區成功并網。
第三產業
惠農區全區城鄉集市貿易市場達6個,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53億元,比2003年增長1倍,年均增長12.6%。制定了《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確定了“新型工業化適配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定位。實施了惠農陸路口岸及口岸經濟區規劃建設,寧夏惠農陸路口岸已于2010年2月25日通過自治區口岸辦和聯檢單位的總體驗收,3月29日舉行了寧夏惠農陸路口岸聯檢單位進駐儀式,基本具備了封關運行、對外開放的基礎條件。具備口岸通關、國際貨物代理、船舶代理、國際集裝箱運輸、堆存、倉儲等多項口岸功能,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具備高效便捷的進出口通道的內陸港口和天津港腹地的重要內陸港。通過口岸功能的進一步完善,可實現年吞吐量10萬只標準集裝箱,年物流配送能力為200萬噸,預計年可實現營業收入556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