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因城北隅徽山下有徽山驛而得縣名。 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西秦嶺麓,嘉陵江上游的徽成盆地。西接成縣、西和縣,北接天水市,南鄰陜西省略陽縣,東與兩當縣接壤 ??偯娣e2722平方公里,總人口為 21.99萬人, 轄7個鎮,8個鄉,213個行政村?;湛h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 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為38.49億元。名優特產有貢米、絲綢、銀杏、土蜂蜜等 。有徽縣三灘風景區、文池、青泥嶺等風景名勝。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49年12月4日,徽縣解放后,隸屬天水地區,縣址駐城關鎮。
徽縣行政區劃圖1958年4月,徽縣與兩當縣合并,縣名仍為徽縣,縣址仍在城關鎮,隸屬天水地區。7月,徽縣又與成縣合并,名為徽成縣,縣址仍設在城關鎮。1962年1月,恢復徽縣、成縣、兩當縣三縣建制,徽縣縣址仍設在城關鎮。1985年6月,徽縣劃歸隴南地區管轄。2004年,隴南撤地區設市后,徽縣隸屬隴南市管轄。
區劃詳情
截至2012年末,徽縣轄7個鎮,8個鄉,213個行政村。7鎮:城關鎮、伏家鎮、江洛鎮、泥陽鎮、柳林鎮、嘉陵鎮、永寧鎮;8鄉:銀杏樹鄉、水陽鄉、栗川鄉、麻沿河鄉、高橋鄉、榆樹鄉、大河店鄉、虞關鄉。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徽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陜、川交界地帶,
徽縣城關鎮地處北緯33°32′-34°10′,東經105°34′-106°26′之間,西接成縣、西和縣,北接天水市,南鄰陜西省略陽縣,東與兩當縣接壤。南北長65km,東西寬49.5km,總面積2722平方公里。 徽縣東距兩當縣城46公里,寶雞市181公里,西安市383公里;南距陜西省略陽縣縣城93公里;西距成縣縣城67公里,隴南市所在地武都區215公里;北距天水市秦州區152公里;東南距陜西省漢中市241公里,西南距四川省成都市550多公里,西北距省會蘭州市514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市1600多公里。
地質
徽縣裸露巖石有變質巖、沉積巖、巖漿巖三大類。帶的走向總的趨勢呈東西向擺布。南部以屬沉積巖的石灰巖為主,中部以風成黃土為主,北部以屬巖漿巖(侵入巖)的花崗巖為主。由于石炭紀海侵,三迭紀的印支造山運動,白堊紀的燕山等幾次造山,整體發生斷裂,上盤下移,局部擠壓,形成部分碎硝巖體。
地形地貌
徽縣地處秦嶺山脈中的一個狹長下凹盆地——徽成盆地,地形總的趨勢是南北山區地勢高、像盆緣,東西部、中部丘陵地勢低、像盆底, 海拔704-2504米 ,平均海拔1371米。經多次造山運動,形成明顯的三個地質單元。南部為加里東海西熠皺帶;中部為新凹陷帶;北部為海西印支熠皺帶?;湛h地貌的形成經過多次運動出現了三個明顯較大的地貌構造單元。 南部:地形地貌復雜、峰巒疊嶂、峽谷幽深,溝壑縱橫、河流發育、河谷深切、多為"V"形河谷,屬南秦嶺深切割地貌。 中部:為丘陵地貌,位于徽成盆地的中間地段,丘陵與丘陵之間,有屬于流水地貌的沖積泥流溝,槽泥流堆積堆,泥流堤埂等五級微地貌。 北部:巖層傾向較小,坡面平緩,斷層兩側相對高差較小,河谷淺切,山間開闊,河床較平,屬北秦嶺熠皺中切割中山地貌。
氣候
徽縣屬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性的大陸季風氣候 ,年平均降水量745.8毫米,蒸發量1178毫米, 多年平均氣溫11.36度,最高氣溫38.3度,最低氣溫零下15度,平均日照度1126.4小時,日照率39%,無霜期174天,全年輻射量(光能)102.8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
徽縣系嘉陵江上游,全縣有大小河流645條,全長2261公里,河流密度0.83。境內嘉陵江干流長40.2公里;一級支流21條,長317.9公里;二級支流177條,長792.3公里;三級支流279條,長758.2公里;四級支流136條,長298.6公里;五級支流29條,長51.7公里;其它兩條長2.3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嘉陵江、永寧河、洛河、西河、麻沿河、東溝河等,稱為“一江五河”。[12-13]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徽縣境內自產地表水量7.11億立方米,
徽縣嘉陵江入境水12.75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19.8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3795.8立方米。地表水人均占有量比天水市每人多2542.8立方米,比甘肅省人均多2295.8立方米,比全國多995.8立方米。全縣平均每畝地有水量7.4立方米。 徽縣地下水較貧乏,且分布不均勻。除少數河谷地帶外,大部分地區基本未形成地下流,特別是中部丘陵區基本無地下水。境內地下水總量13365.1萬立方米。
水能資源
徽縣水能資源蘊藏量14.76萬千瓦。 其中:嘉陵江水力資源蘊藏量3.79萬千瓦;永寧河境內水力資源蘊藏量3.5萬千瓦;洛河水力資源蘊藏量1.77萬千瓦;西河水力資源蘊藏里0.49萬千瓦;麻沿河水力資源蘊藏量0.44萬千瓦,是徽縣西北邊遠地區發展小水電的主要河流;東溝河水能蘊藏量0.35萬千瓦。
礦產資源
徽縣有鉛、鋅、鐵、金、銅、汞、硫、大理石、石灰石等4大類22種礦產資源。其中:鐵礦主要分布在大河店、虞關、嘉陵等鄉鎮境內,以褐鐵礦為主,亦有少數的赤鐵礦分布。鉛鋅礦主要分布在江洛鎮向陽山、徐明山和石頭坪,柳林鎮(沙壩村洛壩),榆樹鄉(曹家壩)以及麻沿河鄉至高橋鄉一帶。金礦主要分布在嘉陵、虞關、高橋、麻沿河、銀杏樹等鄉一帶。銻礦主要分布在栗川鄉尚坪行政村一帶。銅礦主要分布在麻沿牡丹村和高橋鄉同瓦一帶。
生物資源
截至2011年,徽縣植被覆蓋面積259萬畝,植被覆蓋率為63.4%;有各類野生植物250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銀杏樹。有野生藥材200多種,有野生動物200多種,其中有羚牛、紅腹錦雞、白唇鹿、長臂猿、梅花鹿、娃娃魚等珍稀動物10多種。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末,全縣總戶數66961戶,總人口為21.99萬人;按地域分:城鎮人口6.46萬人,鄉村人口15.5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2.2%。全縣男性人口為11.44萬人,女性人口10.5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485人,出生率為11.3‰;死亡人口2223人,死亡率為10.11‰,自然增長率為1.09‰。
民族
徽縣居住著回族、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東鄉族等6個少數民族。
交通編輯鐵路
1956年7月12日,寶成鐵路南北兩段在徽縣黃沙河接軌通車,1958年元旦全線交付運營。2011年7月,徽縣站開始升級,升級后的徽縣站為三級站。
公路
徽縣形成以316國道、江武路、成兩路為主要骨架,
徽縣火車站談虞路、徽白路、剡麻路、高太路、永柳路、伏泥路等為補充、鄉村公路為依托的交通網,90%以上的行政村通汽車,全縣的公路總里程已達到1343.3公里。十天高速公路全長約750公里,其中在徽縣境內途經大河店、水陽、銀杏、栗川、泥陽等五鄉鎮19個行政村,全長24公里。截至2014年6月,十天高速公路徽縣段仍在建設。
航空
隴南成州機場選址于隴南市成縣的城關鎮、店村鎮和徽縣的泥陽鎮。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12年,徽縣完成生產總值33.76億元,
徽縣城關鎮同比2011年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6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6.6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64%;第二產業增加值實現14.2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9.5%,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2.1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7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2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31.6:40.7:27.7調整為28.6:42.1:29.3。 2012年,徽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3.9%,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1.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0.8%,按產業分,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7.43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4.6%;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11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3.1%。 2013年,徽縣完成生產總值38.4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45.2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40%;大口徑財政收入7.9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3.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9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08元,同比2012年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37元,同比2012年增長17%。
第一產業
2012年,完成農業增加值達到9.67億元,同2011年比增長6.68%。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60084.75噸,比2011年增長2.5%。 2012年,徽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5.24萬畝,比2011年減少0.36%。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7.55萬畝,比2011年下降1.18%;玉米播種面積16.13萬畝,比2011年增長0.06%,稻谷播種面積0.25萬畝,比2011年增長13.6%;豆類播種面積16.63萬畝,比2011年減少0.3%、薯類播種面積4.49萬畝,比2011年增長0.45%。 2012年,徽縣肉類總產量13848.84噸,比2011年增加758.99噸,增長5.8%;禽蛋產量1132.1噸、同比2011年增長5.2%;牛奶產量1.2噸,與2011年持平。 2012年,完成造林面積3.25萬畝,比2011年增長2.85%;完成育苗面積3.98萬畝,其中2012年年新增2.49萬畝,分別比2011年年增長176.39%,232%;核桃產量達到4671噸,比2011年增長36.29%。
第二產業
2012年,全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9.3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22.3%。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7.7%,比2011年年提高0.3個百分點。 2012年,徽縣規模以上工業所分布的七個行業中,有色金屬礦(鉛鋅)采選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7389萬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42.4%,同比2011年增長2%;白酒制造業完成增加值35207萬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39.9%,同比2011年增長6.6%;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業完成增加值10342萬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11.7%,同比2011年下降8.1%;鐵礦采選業完成增加值4084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54.8%;醫藥制造業完成增加值850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3.3%;貴金屬加工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33.3萬元,同比2011年減少85.4%。
第三產業
2012年,徽縣旅游接待總人次達49.91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達22811.9萬元,同比2011年分別增長32.5%和30.35%。 2012年,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6888.7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7.21%。批零貿易業零售額38741.7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7.84%,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9985萬元,同比2011年增長18.68%。批零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151977萬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3.18%。[18-19] 2012年末,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3億元,比2011年增長18.6%,各項貸款余額為30.5億元,比2011年下降1.3%,個人儲蓄存款27.98億元,比2011年增長22.6%。2012年徽縣保費收入1070萬元,賠付420萬元。[18-19]
社會事業編輯廣電事業
截止2012年,徽縣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6%,城區有線電視節目增至114套,城鄉有線電視用戶1.8萬戶。
文體事業
截至2012年,徽縣有文化機構38個,固定資產3714.6萬元,從業人員657人,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3154.09萬元,完成文化產業投資9935萬元。 2012年,徽縣共舉辦各類群眾運動會18次,參加運動員2250人次。
醫療衛生
2012年末,徽縣共有衛生機構57(不含個體)個,
徽縣人民醫院其中:縣級衛生機構2個,鄉鎮衛生院17個。有病床531張,衛生技術人員515人,其中執業醫師131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3人,擁有病床2.4張,村衛生室覆蓋率達100%。
科教事業
2012年,徽縣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48.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3.3%。 2012年,徽縣全年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8.41%,全縣高考上線率達到84.6%。高考錄取1681人(含三校生),本科上線855人(含三本)。初中五科合格率達到13.78%,小學雙科合格率達到85.27%。
社會保障
2012年末,徽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34253人,其中: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463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26790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3151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913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541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851人。全年征繳基本養老保險費3337.8萬元,征繳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971.51萬元?;湛h全縣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79861人,參合率98.25%,共為78516名參合農民報銷住院費用4578萬元。截止2012年,徽縣全縣享受城市低保的共5893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013.1萬元;農村低保25100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649.4萬元;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救助金1019.4萬元;撫恤事業費(不含退役安置費)372萬元,社會臨時救濟費240.54萬元,五保供養資金285.27萬元。
旅游景點編輯三灘風景區徽縣三灘風景區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境內,屬秦嶺南麓,
徽縣三灘長江流域,嘉陵江上游,涉及徽縣的嘉陵鎮、虞關鄉2個鄉鎮行政區域,規劃總面積286平方公里,按功能和景區特點劃分為七個景區,即嘉陵江景區、青泥嶺景區、青龍山景區、望仙坪景區、中華壇景區、月亮峽景區、七十二灘景區。三灘景區植被覆蓋率90%以上(月亮峽更高達98.5%),森林覆蓋率79%。植物近3000種,其中珍稀、藥用植物100余種。三灘景區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山泉眾多,水質優良。東溝河源自太陽山,長65公里,中途又納入四條支流后注入嘉陵江,流域面積105.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146億立方米。 青泥嶺在甘肅省徽縣和陜西省略陽縣青泥河鄉境內,鐵山是青泥山脈最高峰,海拔1746米,又名巾子山、泥公山,位于徽縣東南20公里處。在李白的詩《蜀道難》中被提到過因嶺高雨頻,道路泥濘而得名。詩人李白《蜀道難》詩中“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即嘆此。
文池景區文池位于徽縣西8公里處,是一古火山口形成的天池,湖面約10公頃,湖水清澈,四季旱澇水位平穩,周圍環境優雅,與青泥嶺、木皮嶺遙相對應。文池還有優美的民間傳說,有文池水上樂園。 其他景點:木皮嶺、銀妝嶺(亦稱江峽)、徽縣文廟大殿、郇莊白塔、紅二方面軍軍部等。
風俗民情編輯美食
棒棒面、豆腐腦、徽縣八寶飯、鍋盔、徽縣涼面、麻食、面皮、徽縣酥饃、徽縣甜漿、羊肉小炒、清真碎面等。 ·
特產
徽縣游龍貢米、徽縣絲綢、 徽縣銀杏(地理標志產品)、核桃、木耳、土蜂蜜、豆制品、中藥材、山野菜、板栗、壓榨油等。
著名人物編輯張綬張綬,字佩青,號南坡居士,。乾隆年先后任用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檢討、《四庫全書》詞垣分冊校集編輯。嘉慶年先后被任命為日講起居注官、國史纂修、文淵閣校理,升侍讀學士,咸安宮總裁、廣西學政。后患病逝于廣西學政任上,終年54歲。 張思敬張思敬,字晚香,徽縣人,清代秀才。一生著有《開益錄》、《照膽錄》、《不朽錄》等數十卷,現僅存這三部著述的序言。 孫巨鯨孫巨鯨,字子魚,號雨溪,徽縣人,明代嘉靖癸未(1523)年考中進士后,前后任山西洪洞知縣、南川縣知縣。后升為戶部員外郎,管理太倉事務。后遼發生兵變,孫巨鯨被推薦為郎中,奉旨總管糧食的貯藏和分類。后猝死任中。 其他名人:汪盈科、劉甫翼、趙鐘靈、王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