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縣,隸屬于云南省曲靖市,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3°03′~ 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巧家縣,北與魯甸縣接壤。會澤縣境東西最大橫距8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38公里,國土面積5854平方公里??h城鐘屏鎮,海拔2120米,距曲靖市區254公里,距省會昆明273公里。2013年5月2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會澤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隋朝屬恭州地。唐初設唐興縣。南詔置東川郡。大理國設東川大都督。元代為東川路。明朝時為東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隸云南省,開置會澤縣駐巧家,翌年遷到鐘屏。
民國二年(1913年),裁東川府,改名東川縣;1927年又復會澤縣。1947年屬曲靖專署。新中國后改屬昭通專署。1958年10月撤會澤縣并東川市。1964年12月恢復會澤縣,改隸曲靖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會澤縣劃分為13個鄉,8個鎮,8鎮為:金鐘、大井、娜姑、迤車、樂業、者海、礦山、待補。13鄉為:紙廠、馬路、火紅、新街、雨碌、大海、魯納、老廠、上村、五星、駕車、大橋、田壩。鄉鎮名面積(平方千米)政府駐地人口
金鐘580 翠屏132000
大井246井田42100
娜姑265
干溝69200
迤車463索橋80600
樂業349羅布古69100
者海371 茂源104800
礦山228小街23000
待補315待補45700
紙廠98 羅別古17100
馬路193巴圖 25000
火紅265 橋邊30200
新街263 新街 38200
雨碌248 雨碌39900
大海293 綠蔭塘28000
魯納177 新營 23700
老廠162 老廠18800
上村276大松樹32300
五星215鉛廠 28600
駕車289駕車25500
大橋206大橋27400
田壩352 田壩34300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08年底,會澤縣總人口95萬人,在云南省129個縣(市、區)中,是第三人口大縣。人口分布極不均勻,槽壩地區人口稠密,高寒山區人口稀疏。農業人口87萬人,占總人口的92%。
民族
會澤是一個多民族縣,有漢、回、彝、壯、苗、白、納西、僳僳、
會澤民族滿、布朗、藏、瑤、拉祜、佤、傣、哈尼、蒙古、阿昌、普米、獨龍、仡佬、侗、布依、水、東鄉等25個民族。世居民族有漢、回、彝、壯、苗5個民族。少數民族占會澤縣總人口的5%左右,在少數民族中,以回、彝、壯、苗、白族居多。會澤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回族。各鄉(鎮)均有少數民族居住,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各民族和睦相處?;刈寰劬颖容^集中的新街鄉,是會澤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會澤縣會澤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金沙江東岸、曲靖市西北部,地處東經103°03′~103°55′、北緯25°48′~27°04′之間。東鄰宣威市、貴州省威寧縣,南與沾益縣、尋甸縣毗鄰,西接東川區、巧家縣與四川省會理縣隔江相望,北與魯甸縣接壤。
地形
會澤地處滇東北高原,烏蒙山主峰地段。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山川相間排列,山區、河谷條塊分布。會澤縣地勢西高東低,南起北伏,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遞減。會澤縣最高峰大海梁子牯牛寨,海拔4017米,為曲靖市最高峰。最低處為小江與金沙江交匯處,海拔695米,為曲靖市最低點。
地貌
會澤的地貌景觀主要有三種類型:以山地地貌為主,次為盆地地貌
會澤地形,部分為冰川地貌。山地地貌,面積5600余平方千米。
地質
會澤縣由于地質地貌和森林覆蓋率低等原因,土壤沖刷流失嚴重。棕壤、紅壤、紫色土土類面積5114平方千米,占會澤縣土壤面積的91%;會澤縣耕地796平方千米,旱地占86%左右,而棕壤、紅壤、紫色土占一半。
氣候特征
會澤屬典型的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不明,夏無酷暑,冬季冷寒,干濕
分明。會澤立體氣候特點突出,從南亞熱帶至寒溫帶氣候均有分布。小江、牛欄江流域及大海梁子等地呈垂直分布,常常是:山腳赤日炎炎,酷暑難耐;山頂云霧繚繞,寒氣襲人。大海鄉五月飄雪、七月飛霜的氣候屢見不鮮。會澤氣候特征的真實寫照是:“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會澤平均海拔2200米以上,高原空氣稀薄,輻射波短,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晴日225天,年日照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2.7℃。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自然災害以干旱、倒春寒和八月低溫為主,晚霜凍、洪澇、三秋連雨、冰雹、大風等局部發生。此外,地震、泥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會澤植被類型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分為三個類型:亞高山灌叢、草甸: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草本植物200余
會澤植被種,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有絨毛草、羊茅草、翻白葉等。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還生長著一些莎草科的喜濕植物和箭竹。云南松、華山松針葉林類和樟樹、旱冬瓜等闊葉林類混交:分布于海拔1700~3000米地區,主要森林區。主要樹種有云南松、華山松、杉松、紅杉、沖天柏、黃櫟、白櫟、木姜子、樟樹、旱冬瓜、滇山柏及野櫻桃等。灌木林以馬桑、刺櫟、野山茶、杜鵑、箭竹及薔薇科刺藤為主。草叢以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禾本科草本為主。亞熱帶稀樹草原旱生植被: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牛欄江、小江、以禮河沿岸干熱河谷區,形成稀灌草原景觀,代表性樹種有攀枝花、羊蹄甲、太陽花和蕃木瓜。草本主要為禾本科蒿草,如斑芒、扭豆茅、棕葉蘆等。經濟林木有柑橘、黃果、油桐、石榴等。
水資源
境內河流均屬金沙江水系,金沙江因上游盛產金沙而得名,古代又稱麗水。
會澤小江、牛欄江、以禮河及其41條支流縱貫會澤縣,其它河流74條。境內河流水源主要靠降水補給,蓄水量隨降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會澤縣年均降雨總量54億立方米,減去地面徑流等,水資源總量為24億立方米。會澤縣大小河流入境水量14億立方米,出境水量38億立方米??h內主要河道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65萬千瓦,可開發97萬千瓦。已開發的水資源年發電量42億千瓦時,尚有50%以上待開發。地熱資源較為豐富,在金鐘、娜姑、者海、紙廠等地已發現6處溫泉。
礦藏資源
會澤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理論儲量為:磷礦20億噸,鉛鋅礦152萬噸,銅礦8765噸,大理石1億立方米,石膏80萬噸。此外,重晶石、鋁土礦、鈷土礦、耐火泥等均有一定儲量。
經濟編輯綜合
2014年,會澤縣縣內生產總值15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6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337元,同比2013年增長8%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650元,同比2013年增長8%11%。
第一產業
2014年,會澤縣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70.1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8.74%;糧食總產達
48.39萬噸,同比2013年增長8%2.03%。會澤縣2014年建成特色產業基地144萬畝。馬鈴薯“一戶一分地”良種擴繁和土著魚良種研發被列為省部級現代農業示范點?,斂?、鱘魚谷莊園被列為市級現代農業莊園重點扶持。完成13家土地流轉經營權證頒證及評估工作。收購烤煙12.77萬擔,實現產值2.08億元,生豬存欄147.81萬頭、出欄236.07萬頭,牛存欄56.51萬頭、出欄26.23萬頭,羊存欄66.54萬只、出欄63.23萬只,實現肉類總產量30.14萬噸,產值39.47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會澤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30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1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7.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10.2%。收儲土地1104畝,入園企業增至27戶,實現產值53.37億元。馳宏公司會澤冶煉廠,大海梁子風電場,龍洞電站投入試運行。實施“個轉企”、“小上規”企業培育工程,新增企業529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96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會澤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22.87%;各項貸款余額63.6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23.42%。 2014年,會澤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13%。 2014年,會澤縣累計接待游客131.3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35億元。
交通編輯2008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5813公里,其中國道363公里,省道203公里,省管縣道93公里,農村公路5154公里。全年貨運量為827萬噸;貨運周轉量74692萬噸公里;客運量332萬人;客運周
轉量26522萬人公里。2014年,會澤縣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8.3億元,公路總里程增至6300公里。
社會編輯社會保障
2014年,會澤縣外出務工人員27萬人次,務工收入30億元,五項保險參保人數達69.22萬人,發放養老金2.31億元、城市低保補助金2376.88萬元、農村低保補助金1.46億元,兌現良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1.14億元。提供就業崗位4092個,新增城鎮就業2673人,就業困難人員補助746萬元。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242套,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908戶172萬元。會澤被列為全國“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縣,爭取專項扶貧資金2.25億元,解決了6萬人的貧困問題。
教育
2011年,會澤縣有各類學校488所(包括幼兒園)。其中:高中3所,初中31所,職業中學2所,小學383所。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71758人。2014年,會澤縣學前三年入園率70.89%,小學入學率99.9%,初中入學率99.61%,本科上線率84.83%,重點大學上線1318人。新建校舍6.5萬平方米,排除危房2.2萬平方米。 高中
會澤縣第一中學會澤縣實驗高中會澤縣茚旺高中
名優特產編輯會澤特產主要有:鹽水石榴、會澤裘皮、黃果、辣椒干、迤車掛面、稀豆粉、會澤炒面、洋芋粑粑、華泥沙鍋、土煙、東川醬油、者海醋、七彩土豆、魚子、酸辣椒、麻辣洋芋等。會澤的風味食品很多,有會澤稀豆粉、大海草山黃燜羊、羊八碗等。
旅游景點編輯會澤古城會澤歷史悠久,秦漢時為古夜郎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
會澤古城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十省不同風格的會館建筑,多種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長又結合當地實際建蓋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風民俗及民族風情在會澤這片土地上落腳、傳承和發揚。至今,會澤縣城仍遺留有會館、寺廟100余座,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 會澤大海草山大海草山以其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狀況,構成了原始、自然的
大海草山亞高山草甸風貌。既有內蒙古大草原的神韻,又具有西藏高原的氣勢,樸實、原始、自然,被譽為“中國的新西蘭,滇東北的小西藏”。大海草山旅游景區位于大海鄉東南部,距縣城42千米,海拔3500~4017米,面積20萬畝。 會澤大地縫大地縫旅游景區位于縣城東南60千米的雨碌鄉。入口處稱“生命之門”。洞內頂部呈弧形,有上億年巖漿形成的道道褶皺,當地人稱“天花板”,長約20余米。過了天花板,但見青天一線,在綿延曲折的10余千米地縫中,兩山最窄處僅1.6米,最寬處不過20余米。 以禮河風景區以禮河,原名“以尼河”,出自彝語?!耙浴睘樗?,“尼”為柳,即河邊插柳
會澤以禮河的意思,故又稱“柳樹河”。以禮河風景區1996年被列為云南省風景名勝區。以禮河發源于待補鎮的野馬川,沿途匯集鷓雞河、咩則河和待補河。以禮河流經大海、待補、金鐘、娜姑、老廠等鄉(鎮)后,匯入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全長122千米,流域面積2558平方千米。 毛家村土壩毛家村土壩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大土壩。1958年國家投資4.2億元開工建設,十萬大軍歷時十年建成。壩型為粘土心墻式多種土寬壩,壩高80米,壩底寬491米,頂寬8米。集雨面積868平方千米,總庫容5億立方米。水庫供中國華電云南發電有限公司以禮河發電廠發電用水,設計年滿負荷發電量16億千瓦時,年平均發電量12億千瓦時,庫區灌溉面積13萬畝。 水城擴紅文化生態園水城擴紅文化生態園位于金鐘鎮水城村,會澤十景之一的“水城漁笛”景致及水城漢代古墓群所在地?!八恰敝?,因當時該城四面環水,故稱“水城”?!盀趺砂蹴纭比旱翊A⒃谒菙U紅文化生態園半山腰,為紀念1935年紅九軍團在此擴編新軍修建。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滇東北烏蒙山區中部,距縣城54km,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東經103度15分~22分,北緯26度38分~45分之間,海拔2490~2900m,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有大橋、楊梅山、李家灣、磨盤卡和地得卡5個村委會。會澤至巧家的公路從躍進水庫水庫右側經過。水庫水域面積793hm2,庫容達5x106立方米,周圍有華山松、云南松。這個高原湖泊的形成,改變了當地的氣候環境、資源環境,每年冬末春初,黑頸鶴、灰鶴、斑頭雁、黃鴨等數千只涉禽和水禽飛到這里越冬。
著名人物編輯唐繼堯
唐繼堯(1883 ~ 1927),又名榮昌,字蓂賡,別號東大陸主人 ,會澤金鐘人。參與策動“重九起義”,領導“護國運動”,創辦東陸大學(今云南大學前身),為云南的經濟、教育、交通、航空等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
黃毓英
黃毓英(1885 ~ 1912),字子和,會澤金鐘人。1903年,自費東渡日本留學,接受軍事訓練。1905 年,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08 年,參加云南河口起義、重九起義。1912年5月7日,黃毓英奉命回滇,行經思南府屬地,遇害身亡。
鄧泰中
鄧泰中(1886 ~ 1928),字和卿,會澤金鐘人。1908 年就讀于日本東斌學校,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歸國后入云南陸軍講武堂二期深造,歷任滇軍排長、營長、團長、旅長、云南警衛軍司令官、靖國聯軍第一縱隊指揮官、四川宣慰使,1928 年,國民政府特授鄧泰中為陸軍上將,派往江西,在南京浦口,被日本輪船撞沉,落入江中遇難。
劉堯民
劉堯民(1898 ~ 1968),名治雍,字伯厚,翻譯外文著作時署名林不肯。會澤金鐘人,中共黨員。曾任云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九三學社昆明分社副主任兼秘書長,云南省政協常委。
施莉俠
施莉俠(1911 ~ 1993),原名琴仙,又名詠霞,娜姑鎮樂里村人。曾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云南省政協文史資料參議員和云南省詩詞學會顧問。1926 年秋,施莉俠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等女子學校。1927年,考入東京女子醫學??茖W校。1928 年,棄醫學文,考入東京文化學院文學系。1931 年,由日本赴法國,入巴黎大學文科博士班深造,獲博士學位,繼又攻讀世界現代史,獲太平洋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