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的戶縣原稱 鄠(hù)縣,1964年簡化為戶縣。戶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南依世界地質公園秦嶺終南山,北至渭河??偯娣e128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轄16鎮1個森林旅游景區,518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是蜚聲中外的“中國第一畫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鼓舞之鄉”“財神劉海故里”和“財神之鄉”。戶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熱、水資源豐富,是適宜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地區。西戶鐵路、G5京昆高速、108國道、107省道公路過境。
行政區劃編輯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時為崇國,周作豐邑,春秋為扈國。秦代改“扈”為“鄠”,西漢設鄠縣。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改鄠縣為戶縣。1996年,戶縣面積1213平方千米,人口56.4萬人。轄9個鎮、12個鄉:甘亭鎮、余下鎮、秦渡鎮、大王鎮、祖庵鎮、草堂鎮、蔣村鎮、龐光鎮、澇店鎮、渭豐鄉、蒼游鄉、甘河鄉、光明鄉、五竹鄉、牛東鄉、玉蟬鄉、白廟鄉、天橋鄉、石井鄉、太平鄉、澇峪鄉??h政府駐甘亭鎮。2001年12月,光明鄉并入甘亭鎮,牛東鄉并入秦渡鎮,白廟鄉并入蔣村鎮,太平鄉并入草堂鎮,澇峪鄉并入石井鎮。2010年,戶縣轄11個鎮、5個鄉:甘亭鎮、余下鎮、祖庵鎮、秦渡鎮、大王鎮、草堂鎮、蔣村鎮、龐光鎮、澇店鎮、甘河鎮、石井鎮、五竹鄉、玉蟬鄉、天橋鄉、渭豐鄉、蒼游鄉。2011年,撤銷玉蟬鄉、五竹鄉、蒼游鄉、渭豐鄉、天橋鄉,設立玉蟬鎮、五竹鎮、蒼游鎮、渭豐鎮、天橋鎮。至此,全縣轄16個鎮:甘亭鎮、余下鎮、祖庵鎮、秦渡鎮、大王鎮、草堂鎮、蔣村鎮、龐光鎮、澇店鎮、甘河鎮、石井鎮、五竹鎮、玉蟬鎮、天橋鎮、渭豐鎮、蒼游鎮。
自然地理編輯氣候
戶縣自然條件優越,戶縣屬暖熱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6天,年平均氣溫13.5度,極端最高氣溫43.0度,極端最低氣溫-16.9度,年均降水量627毫米。光、熱、水資源豐富,是適宜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地區,素有“銀戶縣”之美譽。
地貌
戶縣南鄰寧陜,為秦嶺山地,北部為渭河階地,中部為黃土臺原,洪積扇及扇緣洼地。地勢南高北低,差別很大,北部渭河灘最低點海拔388米,山基海拔680米,山區最高海拔3015.1米,相對高差2627米。
水文
戶縣最高點靜峪腦境內水資源充沛,地下水存量4億立方米,有36條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嶺北麓,出山后匯成澇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縣,貫通南北。甘峪河流入澇河,澇河北流入渭,太平河與高冠河水系匯入灃河。
資源
土地資源全縣土地總面積1882500畝,生產用地共有1585368畝,占總土地面積84.22%。其中,農耕地630161畝,林業用地935601畝,宜牧草山草坡18900畝,可養魚水面706畝。非生產用地共193298畝,其中,河流渠道64606畝,交通用地31397畝,城鎮村莊用地79856畝,工礦企業用地10873畝,特殊用地6556畝。難利用土地共103834畝,占總土地面積5.51%。 動物資源主要的野生獸類有羚牛、草兔、松鼠、羚牛、黃鼠、豺狼、狐、黑熊、鹿、黃、獾、豹、林麝、青羊、蘇門羚、野豬、刺猬、猴等;主要鳥類有環頸雉、錦雞、長尾雉、血雉、野鴨、斑鳩、杜鵑、畫眉、小噪眉、銹頰噪眉、貓頭鷹等;山區和未污染的河道中,有野生魚類,隸屬4目7科18種。深山溪澗中有大鯢(俗名娃娃魚)。羚牛是中國一類保護珍貴動物,大鯢、長尾雉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林麝、豹、血雉、青羊等屬國家三類保護動物。 植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區,約在千種以上。產量較多而且比較重要的種類:有藥材類340多種,藥用價值和產量大的有菖蒲、豬苓、寸香、貝母、五味子、首烏等17種;纖維類有羅布麻、馬藺等10種;油料類有松籽、柏籽等11種;淀粉類有橡籽、葛根、蕨根等6種,化工原料類有橡殼、漆樹等12種;干鮮果類有中華獼猴桃、柿子、軟棗、野桃等16種;花卉類有牡丹、杜鵑、野薔薇、野菊花等15種;作物近緣野生品種有野生大豆3種,野三粒兩型豆4種,野生豌豆7種,野扁豆1種,野生麥類2種,野生麻類1種,野生油菜1種,特別是1980年戶縣科技人員發現命名的太白野豌豆新種,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牧草類有禾本科植物12種,豆科植物8種,菊科植物5種。 人口編輯清道光三年(1823)全縣有134900人,形成了戶縣人口的一次高峰,經過百年間的升降變化,到民國十九年(1930),人口僅88,407人,形成民國時期人口的峰谷。再從歷年人口總數看,由1941年開始到1949年解放前,人口逐年均有增加。1941年全縣人口92583人,到1945年人口增加到126806人,四年間人口凈增34223人。從1945年126806人到1949年的171219人,四年間又凈增44413人,后四年比前四年增加了10190人。解放后有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1953年人口年令普查,全縣有47100戶、188680人;第二次是1964年人口年齡普查,全縣總戶數61814戶、總人數348729人(包括1958年周至劃歸戶縣的人口);第三次是1982年人口年齡普查,全縣總戶數94944戶、人數469556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縣常住人口為556377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560063人相比,十年共減少3686人,下降0.66%,年平均增長率為-0.07%。交通編輯公路民國時期,戶縣始有官辦民修之公路,縣境內與西安相通的干線公路分南北兩條,以及縣城至大王鎮一條,皆在原大路兩旁拓寬一丈五尺而成。南路由與長安接界的正莊起,經豐盛堡、韓家第五橋至縣城,再由縣城西經陂頭、元王村入周至境;北路由長安梧村起,經大王、澇店鎮西入周至。除此,縣內還修有專線公路6條。這些道路,名為公路,實則為土路拓寬,路質低劣,遇雨泥濘難行,共計總長75公里。建國后,從1953年修建礫石公路開始,到1983年底,全縣共修干線、專線和縣社公路456公里。其中礫石路面333.7公里,渣油路面122.3公里,渣油路占公路總長的27%。公路里程比民國時期增加五倍多。 鐵路戶縣至西安的鐵路于1955年興建,1956年3月1日正式通車。此路北接隴海線,南至余下,戶縣境內長18公里,是國家修建的廠礦單位專線。通車后,設有戶縣車站和余下車站,
西漢高速戶縣段戶縣境內沿途還設有韓旗寨、顯落村兩個過站。由縣城到這兩個過站因站址太近,1978年曾撤銷,1981年10月11日顯落村過站又予恢復。建站之初,戶縣車站僅有兩股道,3間候車室,1975年,建成3股道,1976年戶縣車站又建成大樓候車室一座,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并鋪專線920米。1983年,戶縣車站增添為4股道,余下車站增為6股道,并修建通往工廠專線5條,共25.75公里。 此外,2010年底開工的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即西成高鐵)將經過戶縣,陜西省已經著手興建戶縣新的火車站——戶縣東站。按計劃,西成高鐵將于2014建成通車。教育編輯戶縣教育事業發展情況,遠古已不可考,據舊縣志記載,明清時代縣城已有學宮、書院,鄉村有義學、私塾。民國初,改學堂為學校,全縣公、私立完全小學有3所,村寨多屬初小。民國十一年(1922)在戶縣第一高等小學校附設初中班,為戶縣有中學之始,但不久即停辦。民國三十年(1941),成立了戶縣初級中學??谷諔馉帟r期,陜西省立戶縣師范創建于戶縣化羊廟。到民國三十六(1947),全縣有公、私立中學3所,完全小學24所,村辦初小228所,私立知行農業??茖W校1所。當時學校設備十分簡陋,而且多分布在平川村堡之中。建國后,戶縣人民政府接管了中學和公辦小學。加強了政治思想教育,整頓了教師隊伍,更換了課程教材。1953年又將村辦初級小學全部改為公辦小學。1958年至1960年,創辦各種職業學校,開展勤工儉學,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為戶縣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1961年至1963年,在貫徹執行中央關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時,糾正了前期工作中的失誤,使全縣教育事業比較健康地向前發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教育遭到嚴重破壞,教師隊伍遭到摧殘,教育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縣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到1983年,小學發展到312所,在校學生67251人,入學率為98%,達到教育部規定普及初等教育的標準。初級中學71所,在校學生31761人。高級中學18所,在校學生7,753人。 截至2010年,戶縣縣轄各類中小學196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46所。其中普通中學39所、職業中學5所、小學152所。全年各類中小學招生18356人,在校學生74515人,畢業生21415人。幼兒園在園幼兒7480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初中畢業升學率73.6%。中小學教職員工5721人,專任教師5244人。
文化藝術編輯廟會
化羊廟會。每年正月二十日、六月初十日起,兩次定期舉行,每次10天左右。高峰期每天達萬人以上。會期,還有秦腔戲班,演唱數天。清涼山會。每年春季,清涼山有兩次盛會,首次農歷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日,第二次農歷六月十五日為老子乘涼講經日。每次盛會7-10日。望仙坪會。傳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日為西王母生辰紀念日,后來即以此日為廟會,千百年來,每遇盛會,香客游人蜂擁而至。燈籠會。每年春節至元宵節,縣城北街成為燈籠市場,各種燈籠齊聚街兩旁,五彩繽紛,人群云集。
戶縣農民畫
農民畫戶縣農民畫,是經過丁濟棠、劉群漢等專業美術工作者地辛勤輔導,依賴于李風蘭、劉志德、雒志儉、樊志華、劉知貴和王景龍等一批著名作者和先后涌現出來的200多名農民畫家為創作主體創作出來的民間藝術。農民畫家們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們畫土地、畫莊稼、畫豬狗牛羊和農家小院,他們在生活中創作藝術 。戶縣農民畫孕育于傳統的剪紙、刺繡等民間藝術,誕生于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戶縣,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五十余年來,戶縣農民畫經久不衰,生機勃勃,成果豐碩,累計創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428件在國內各美術展覽中獲獎,4500多件應邀在4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8700余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戶縣28位農民畫家先后35次出國訪問、講學、辦展和表演。至2013年底,已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萬名國際友人和海外僑胞到戶縣參觀訪問農民畫。比利時、加拿大、日本、荷蘭、挪威等國家專門拍攝了“戶縣農民畫”電影新聞片。戶縣農民畫多次在全國各地展出,并于1999年在臺灣和法國巴黎“中國文化周”亮相 。戶縣農民畫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國外的許多家庭和公共場所,甚至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元首,成為陜西文化的一道亮麗品牌。
戶縣眉戶曲子
戶縣眉戶曲子形成于元明時期,它是元明的北曲吸收眉縣、戶縣一帶的民歌俗曲發展而成的民間曲藝形式。戶縣曲子為清曲坐唱,伴奏樂器有:主奏樂器三弦;輔助樂器板胡、笛子、四頁瓦、撞鈴和碟子等。戶縣曲子音樂共有100多個曲調,形成了自成體系曲牌連綴體式;其中有36個大調,72個小調。大調古老,曲體結構復雜,旋律富于變化,音域寬廣,拖腔委婉;小調多為民歌小調,音域較窄,結構規整短小,旋律流暢?,F存的曲目有開篇曲子、風俗類、演義類、傳奇類、志怪類等五大類,150余種。
麥桿工藝畫
是中國獨有的民間手工工藝品。利用麥桿的自然光澤,
銅車馬紋理和質感,取材于民間,而又不拘泥于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吸收剪紙、國畫、版畫等諸多技法為一體,給人以反璞歸真的藝術感覺,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在國家旅游局2002年旅游紀念品工藝品設計大賽和陜西省首屆旅游紀念品工藝品設計大賽上,戶縣光華民間工藝品廠設計制作的麥稈畫分獲銀獎和優秀獎。 風景名勝編輯太平國家森林公園太平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太平峪內。距西安44公里,咸陽60公里,總面積6085公頃。海拔在880米---3000米之間,最高是冰晶頂3015米。太平峪因隋唐皇家建太平宮而得名,峪中山水景觀奇特,是唐皇室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峪內太平森林公園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蒼勁古老的落葉松原始純林,頂風傲雪的紅樺純林,紫荊花開如春潮,春夏秋冬,山色各異。公園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國家保護的一、二類動物有30多種,蘇門羚、青羊、林麝、刺猬、錦雞、長尾雉、畫眉等野生動物常常出沒于于林間、溪邊、道旁、形成公園一大景觀。1999年3月,公園又放養了一批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為秦嶺北坡增加了一個珍貴物種,也為公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景區自然山水獨特,8瀑18潭是中國北方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瀑布下皆有深潭,飛瀑入潭,激起千層霧、形成萬道虹,最具特點的瀑布有:彩虹瀑布、玉帶瀑布、仙鶴橋瀑布、龍口瀑布。園內有石門、月宮潭、石船子、黃羊壩、樺林灣等五個景區,近百個景點。公園林茂水豐,峰巒疊嶂,溝壑深切,連綿曲折,巨石堆積,亂流喧石。整個景區地勢落差大,形成眾多的急流、險灘和瀑布,并有第四紀冰川遺跡和高山草甸。 朱雀森林公園西安朱雀森林公園位于戶縣南部,秦嶺北麓,東澇河上游,
朱雀森林公園面積3000公頃,有朱雀崖、秦嶺梁、蘆花河、奇秀峰、龍潭子、冰河翠六個景區被列入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直插云霄的天柱峰,青蓮峰,佛掌峰,渡仙峰,龍脊嶺,有奇姿美態的蓮臺觀音、聚仙山、醉仙臺、玉筍佛云等。觀音山森林度假村在前往朱雀森林公園的路上,向左有一條溝,名叫廟溝,廟溝內百丈懸巖上有一個懸空的唐代觀音廟而取名觀音山,由于它的神秘“有求必應”,人們從古到今一直朝拜。由此入內,就是西安觀音山森林度假村。度假村總面積1180公頃,有五大景區26個景點。觀音山自然保護區內,有各類植物580多種,野生動物獸類18種,鳥
金龍峽景區類19種。從古自今在民間流傳著觀音廟、龍王廟、祭龍臺、神仙橋、龍嶺、鳳嶺、懸空亭的故事。 金龍峽西安金龍峽風景區位于秦嶺北麓將軍山西側,距西安市中心30公里,距咸陽25公里。西安環山旅游路和西漢高速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方便。 祖庵重陽宮重陽宮位于戶縣祖庵鎮,距縣城10公里。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觀,山西永樂宮,陜西重陽宮)之一。是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重陽宮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故事就發生于此。重陽宮在元代曾盛極一時,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殿堂樓閣多達5000余間,住道士近萬名,宮觀規模之大為國內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明清以后屢遭破壞,宮院逐步縮小,原有碑石散棄露天。 1962年戶縣人民政府將這些碑石集中至玉皇殿舊址,形成祖庵碑林。1973年建碑廳11間,使碑石得到妥善保護?,F保存的40余通有關道教全真派歷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陽祖師及七真畫像碑、《無夢令》詩碑、號稱“三絕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開教秘語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漢文對照碑)和堪稱國寶的吳道子《鐘馗戲鬼圖》畫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圣旨碑是研究中國現已失傳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僅存的實物資料。因此,“祖庵碑林”被人們譽為西安乃至陜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涼山清涼山位于終南山中段,整個景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山名清涼,名符其實。山上以橡林為主,蔥蘢茂密,掩映成蔭,又有清泉數處,兩溝流水潺潺。相傳春秋時代老子李耳云游天下,一年盛暑上山,身上熱汗全消。老子登上山頂,遠望眼底田園,美景如畫。近看滿山林木,若萬把天傘清風徐徐拂動綠蔭,老子感嘆其清涼,山名因此而得。主峰兩側溝溪將清涼山環抱于中,有二龍戲珠之稱。環繞主峰,梨、桃、杏、李各布一方,楊、槐、松、柏環繞其間。山上最早建有清殿,西漢后歷代皆有增建。明萬歷年間,全面進行修建,后被毀壞。1985年對三清殿、藥王洞、老母洞、土地廟進行了修繕,恢復了娘娘洞、藥王廟、王母宮、靈官殿、朝天門。增建了三清泉亭、山門樓。已恢復大小雕塑二十余尊、壁畫二十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