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簡稱江城縣)為云南省普洱市下轄縣。因李仙江、曼老江、勐野江三江環繞故名江城。 江城縣位于云南省南部,與越南、老撾兩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83公里,是云南省唯一與老撾、越南兩國接壤的縣城。 江城縣名優特產主要有江城香軟米、火燒牛干巴、江城大黃魚等;風景名勝主要有十層大山、勐烈湖濕地公園、山神廟丫口阻擊戰遺址等。2012年,江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90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5931萬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0892萬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4080萬元。
江城縣境,東晉、南北朝時期,屬永昌郡轄地。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屬劍南道濮子部;南詔時期,屬銀生節度地。
宋、遼、金時期,歸威楚府管轄。元、明時期,先后歸元江路、鈕兀御夷長官司管理。 清代,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彈壓委員,做為地方行政官吏,軍政兼轄。民國五年(1916年)改彈壓委員為行政委員,歸普洱道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縣治。1949年3月解放,1954年5月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4年2月,江城縣下轄5個鎮、2個鄉,分別為勐烈鎮、整董鎮、康平鎮、寶藏鎮、曲水鎮、國慶鄉、嘉禾鄉。 (鄉鎮信息根據江城網整理)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江城縣地理位置圖
江城縣位于云南省南部,地理坐標在101°14`-102°19`、北緯22°20`-22°36`之間。東與紅河州綠春縣為鄰,東南與越南接壤,南與老撾交界,西與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景洪市毗鄰,西北與思茅區、寧洱縣相連,北與墨江縣隔江相望。東西橫距112公里,南北縱距64公里,總面積3544平方公里??h城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思茅區145公里。
地形地貌
江城縣地處橫斷山脈,在無量山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的獅子崖海拔2207米,最低的土卡河僅317米。
氣候
江城縣嘉禾鄉風光江城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夏兩季短,春秋兩季長。年平均氣溫18.7℃,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12.1℃;最熱月6、7月,月均氣溫22.2℃。年均有霜日僅2-3天。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年均降雨天數178天。年均日照1886小時,相對濕度為85%,蒸發量為1478毫米。
河流水系
李仙江江城縣境內有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連河、臘戶河、土卡河等30條江河及200多條溪流。以康平鄉營盤山為分水嶺,營盤山以西河流注入曼老江,屬瀾滄江水系,營盤山以東河流注入李仙江,屬紅河水系。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截至2012年,江城縣境內金屬礦產有銅、鉛、鎢、鋅、辰砂等,其中瑤家山銅礦儲量為96萬噸。非金屬礦產有鉀鹽、煤、石膏、石灰石、石棉等,其中已探明巖鹽儲量25億噸,鉀鹽的儲量2000多萬噸。
截至2012年,江城縣境內有植物種類達2000種,主要有思茅松、柏木、紅椿、黃楊木、花皮木、大樹花生、木姜子、八角香蘭、山桂花、香八角、野三七、白豆蔻、砂仁、苦竹、甜竹、黃竹、白竹、大藤條、小藤條、楊梅、干天果、三丫果、橄欖、山茶花、冬鳳蘭、竹葉蘭等。動物主要有虎、熊、豹、鹿、野豬、麂子、刺豬、穿山甲、蛇類、鳥類、魚類等動物上百種。
水能資源
截至2012年,江城縣水資源總量達168.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02萬千瓦。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2年底,江城縣有戶籍人口113781人。常住人口為33880戶124000人。其中農業戶數為24686戶101621人。人口出生率為12.7‰,人口死亡率7.00‰,人口自增率6.00‰。
民族
截至2012年底,江城縣境內有25個民族,其中有彝族、漢族、傣族、瑤族、哈尼族、拉枯族等6個世居民族。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江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903萬元,比2011年增長15.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5931萬元,增長7.2%;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0892萬元,增長21.8%(其中工業完成增加值53892萬元,同比增20.8%,建筑業完成增加值27000萬元,同比增24.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4080萬元,增12.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7.8:40.3:21.9。
第一產業
江城縣鄉村風光2012年,江城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6817萬元,比2011年增長7.4%。其中:完成農業產值70989萬元,增長11.4%,林業產值33854萬元,增長3.7%;牧業產值15730萬元,增長2.1%;漁業產值3774萬元,增長353.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70萬元,增長6.8%。農作物播種總面積327891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4169畝,經濟作物面積123722畝。林業產值達到33854萬元,增長3.7%。完成肉類總產量6881噸,增長23.1%。漁業產量為3630噸。
第二產業
2012年,江城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43739萬元,比2011年增長65.2%。完成工業增加值53892萬元,增長20.8%。其中輕工業完成產值22471萬元,增長44.7%,重工業完成產值121268萬元,增長6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28096萬元,增長60.0%;完成工業增加值56663萬元,增長20.9%。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22728萬元,增長198.2%。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1366平方米。
第三產業
江城縣城區2012年,江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039萬元,比2011年增長15.0%。按行業分,批發業完成銷售4195萬元,零售業完成銷售29224萬元,住宿業完成銷售528萬元,餐飲業完成銷售8093萬元。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79萬元,增長17.7 %。接待游客總數為34.25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3282萬元。其中國內旅游33.75萬人,收入13049萬元;海外游客4951人,收入233萬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達207832萬元,增長17.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32633萬元,增長18.7%。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2012年底,江城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共45所。其中有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5100人(其中高中生1213人,初中生3887人);有專任教師324人;有職高1所,在校學生525人,專任教師86人;有小學校數26所,小學在校學生9362人,專任教師564人;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師12人;有幼兒園10所,在園幼兒數2178人,專任老師92人。
文化
江城縣建設2012年底,江城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22萬冊;有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7個,年內《江城報》發行4.8萬份。2012年,共組織和參與文藝演出27場,觀眾近7萬人。成功舉辦了“三丫果節”、“金雞龍馬節”、“五一”勞動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等節慶演出活動。完成“七彩云南”鄉(鎮)村級體育場所建設28個點。
衛生
2012年底,江城縣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服務站、門診)62個,床位275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44人,其中:執業及助理醫師112人,注冊護士113人,藥師17人,技師21人。
交通編輯截至2012年底,江城縣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797.2公里(含等外公路);有民用汽車4942輛,貨物運輸量達84萬噸,旅客運輸量57.7萬人次。江城縣有出租車61輛,城市公共交通車7輛。
風俗民情編輯傣族竹樓傣族竹樓是一種干欄式住宅,住宅用竹子建造,留有高腳欄干,分上下兩層,故稱竹樓,樓上住人,樓下堆放什物和關家畜、家禽。 彝族民居彝族的住宅,一般是穿逗屋架,土基砌墻,茅草屋頂,有的還用石料鑲砌臺階和鋪墊寨內路面,住房多是有門無窗或窗戶很小、光線較暗,習慣喜歡“黑房亮灶”。
江城縣風光彝族服飾彝族成年男子包青布頭,穿青色對襟止衣和寬大的褲子。婦女纏青布包頭,穿緊袖元領大襟上衣,長及膝蓋,外套青色領褂,領褂上釘有成排銀紐扣,胸前配戴一串銀果和銀響鈴。未婚姑娘系紅腰帶,已婚婦女系青腰帶,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有的未婚姑娘還在頭上裝飾有兩條長線穗,兩個銀葫蘆和兩個銀響鈴。 彝族節日彝族節日主要有:正月過春節,從除夕過到正月十六,二月“打掃寨子”、“祭竜”、“獻廟房”、“獻水井”,三月清明上墳修墓,四月做重陽會、獻竜山,五月端午包粽粑,六月二十四火把節,殺牛祭祖,七月半接老社公,八月十五蒸糕獻月亮,冬至吃湯圓。 名優特產編輯江城香軟米江城香軟米是江城縣特產,通常指大毛毛谷米和麻線谷米兩種,屬晚秈型品種。桿高穗粗、粒大,出米率高而不易碎斷。
火燒牛干巴火燒牛干巴是景頗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菜肴。是把牛肉條放到木炭火灰里,將干巴燒熟,取出拍盡灰燼,待牛肉松軟后,將干巴撕成肉絲防入盤中,同薄荷、辣椒等配料攪拌食用。江城大黃魚江城大黃魚產于勐野江、李仙江和曼克老江中,頭扁身圓,體表無鱗,無粘液,鰭須發達,內原無刺,體重每條可達30多公斤。
風景名勝編輯十層大山十層大山,也稱為寬羅珊山,是一座座落于中國云南省、越南奠邊省及老撾豐沙里省的山峰,為三國邊界的交界點,海拔1864米。山頂被稱為雞鳴三國,豎立有一塊花崗巖界碑,分別書寫中國、越南、老撾3國文字的界碑面向著各國的領土。
山神廟丫口阻擊戰遺址山神廟丫口阻擊戰發生于1950年2月,是解放軍在江城縣東北方的山神廟丫口阻擊國民黨軍隊的一場戰斗。1987年6月29日,江城縣把山神廟丫口阻擊戰遺址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