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結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守劍門天險,“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譽。全縣幅員3204平方公里,轄23個鎮、34個鄉,總人口676794人(2014年末)。東漢末境內始置當德縣;南朝劉宋元嘉初僑置南安郡、南安縣,治所在今普安鎮,多經變革后于民國2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 2003年9月縣政府駐地遷至下寺鎮。[4-5] 京昆高速公路、綿萬高速公路(規劃)、108國道、347國道、205省道、208省道、302省道、西成高速鐵路、寶成鐵路等貫穿境內,縣城與蘭海高速公路、廣元機場、廣元港近在咫尺。有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國家AAAAA級景區劍門關、國家AAAA級景區翠云廊等。2009年,該縣被列為四川省第二批“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
劍閣境內基層政權設置,唐代中期始有記載,《元和郡縣圖志》記:“開元間,劍州八縣下設二十五鄉,元和間設八十五鄉”。宋太平興國前后,劍州7縣,下設74鄉,后合為60鄉。熙寧間,縣下設鄉鎮,劍州6縣設53鄉,17鎮。其中普安縣置9鄉,臨津、永安2鎮;梓潼縣置4鄉,亮山、稷連、龍池、上亭4鎮;陰平縣軒置7鄉,全門、百頃、長坪3鎮;武連縣置5鄉,柳池、長江(開封)2鎮;普成縣置8鄉,豐饒、馬順(馬迎)、長興、茆城、香城(香沉)5鎮;劍門縣置20鄉(《元豐九域志》??庇?8條:錢本、盧木均作一十鄉),豐盛1鎮和小劍、白綿、巴砍、糧谷、龍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后,按戶編保,改鄉為都保,鎮名仍舊。明初,劍州編設3里,110戶為一里,里以下10戶為1甲。清雍正時,劍州下轄普成、劍門、廣義3鄉,每鄉設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劃為13保,為普安(治州城)、云平(治三郎廟)、體仁(治下寺場)、劍義(治劍門關)、廣安(治張王廟)、泰和(治木馬寺)、隆禮(治火燒寺)、講信(治白龍場)、劍安(治金仙場)、廣誠(治開封場)、修睦(治元山場)、明德(治武連場)、普合(治西廟場)。宣統二年,辦理地方自治,劍州自治區劃設1城(城廂治普安)、2鎮(誠睦鎮治元山場,轄廣誠、修睦2保;講信鎮治白龍場,轄講信、劍安2保)、4鄉(禮合鄉治木馬寺,轄隆禮、泰和2保;安仁鄉治劍門關,轄廣安、劍義2保;安平鄉治下寺場,轄體仁、云平2保;德合鄉治武連場,轄明德、普合2保)。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民國3年,廢城、鎮、鄉,縣下改原13保為13團,名稱及區域仍舊。后將劍安團分為一、二團,全縣有14個團。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團為區,將普安分為一、二區,隆禮分為上、下區,共設16個區辦事處。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將16個區整理合并為6個區署。原普安一、二區為第一區(治普安),明德、廣誠、普合為第二區(治武連),修睦、劍安二區為第三區(治元山),講信、劍安一區、隆禮下區為第四區(治土主廟),泰和、廣安、隆禮上區為第五區(治江口),劍義、體仁、云平為第六區(治劍門),區下劃設40個聯保,以序號定名,城廂為第1聯保,依區順列,至三郎馬鹿為第40聯保。聯保下共設364保。民國25年6月,調整區劃,縮編聯保,更用新名,全縣設4區,26聯保,255保,2638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推行新縣制,廢除聯保,設鄉鎮,全縣劃為4區(一區裁署,改設指導區),7鎮、10鄉、141.保、1931甲。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劍閣整編政區和保甲,裁第三區署為指導區,進行鄉鎮保甲擴編,共設377保、3809甲。民國31年,再裁第四區署為指導區,設1個區署(次年亦撤署改為指導區),3個指導區,全縣置1鎮、25鄉、339保、3232甲。民國34年全縣定鄉鎮編制,普安鎮為甲等鎮,其余25鄉為乙等鄉,保調整為373保。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重新調整政區,全縣劃為3個指導區,1鎮,25鄉,369保,3613甲。第一區轄普安鎮、北廟、西廟、柳溝、武連、龍源、白龍、楊村、碑埡9鄉,132保,1303甲;第二區轄元山、仁和、寶石、柘梖、開封、馬迎、演圣、金仙、香沉9鄉,154保,1486甲;第三區轄江口、張王、漢陽、劍門、下寺、三郎、鶴齡、木馬8鄉,83保,827甲。民國36年全縣復調為4個指導區,373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鎮未變,縮編保甲為207保,2494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鄉鎮保甲數未變。 附:蘇維埃政區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劍閣設3普安縣、赤化縣、金仙縣3個縣蘇維埃后,廢區保,縣下設置區、鄉、村蘇維埃。共設普安、西廟、北廟、抄手、武連、罐鋪、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馬、赤化12個區蘇維埃,設西廟一鄉、二鄉、三鄉、四鄉、五鄉、柳溝、毛壩、涼山、義興、武連、北廟、龍源、田井山、田家、白圖、高觀、漢陽、天生橋、劍門、下寺、三郎、馬鹿、元山、演圣、王河、黑土、仁和、寶石、大興、文興、興隆、吼獅、圈龍、香沉、開封、馬迎、觀音寺、高池、赤化、楊村、官店、白龍、江口、張王、紅巖寺、沙壩等46鄉和普安鎮蘇維埃,235個村蘇維埃。
新中國時期
1950年1月,劍閣縣基層政區設城關、元山、白龍、劍閣4個區公署,下轄1鎮25鄉。1951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建8區、1鎮、63鄉、470村。5月,新建江石、劍生、柳埡、毛壩、回龍、公興、石板、文筆8鄉共為71個鄉。1952年,政區調整較大。新建仁和、鶴齡2個區和甘水、鶴鳴、樵店、官店、石巖、姚家6個鄉。政區序列是一區(城關)、二區(武連)、三區(開封)、四區(元山)、五區(仁和)、六區(金仙)、七區(鶴齡)、八區(白龍)、九區(江口)、十區(漢陽),下分設1鎮74鄉。1953年1月,劃西廟、甘水、柳溝、毛壩、義興等鄉成立十一區(柳溝),區署改稱區公所。6月,新建四合、觀龍、柏埡、涼山等鄉,全縣為11區,1鎮,77鄉。不久,將五區全部劃屬梓潼縣,又為10區,1鎮,71鄉。1954年7月,增加東興、五福2鄉。12月,將馬迎鄉劃屬梓潼縣。1955年2月,將西廟、甘水、涼山調入一區,茆溝、毛壩、義興調入二區,有9區,72鄉。10月撤第十區公所,其所屬鄉由劍閣縣人民委員會直轄。12月,撤一、二、九區公所,留5個區公所,均以治地命名。鄉鎮調整合并為37鄉1鎮。1957年7月,城關、武連、江口、漢陽四區恢復區黨委會(中共基層機構),為9區、1鎮、37鄉,1613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4月,增設城郊鄉,有38鄉。9月,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改鄉為人民公社。1961年5月,調整部分公社規模,新建聞溪、姚家、江石、土門、公店、時古、垂泉、涼山、吼獅、樵店、兩河、石板、高觀、小劍等人民公社。劃西廟、涼山、義興、茆溝、垂泉復建柳溝區。12月,又分設柏埡、毛壩、圈龍、水磨、廣坪等人民公社,共57個公社。1962年3月,再分設柳埡、鶴鳴、馬燈3個人民公社。1963年9月,恢復城關等5個區公所。至1965年,全縣為10區、1鎮、60個人民公社,531個生產大隊,3369個生產隊。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區行政公署批準,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北廟稱五星,姚家稱雙豐,鹽店稱金星,龍源稱新民,田家稱火炬,江石稱戰斗,鶴鳴稱光榮,柳埡稱建國,柳溝稱東方紅,垂泉稱紅太陽,義興稱紅日,毛壩稱紅光,西廟稱紅星,涼山稱紅峰,武連稱五一,馬燈稱紅燈,秀鐘稱星火,開封稱工農,高池稱燈塔,迎水稱前鋒,碗泉稱新華,土門稱東升,元山稱躍進,王河稱曙光,演圣稱光明,時古稱愛國,柘壩稱黎明,公興稱前進,圈龍稱紅旗,香沉稱先鋒,涂山稱東風,吼獅稱向前,金仙稱紅衛,復興稱新建,鶴齡稱赤衛,楊村稱迎新,鴦溪稱長征,水磨稱解放,樵店稱建設,太平稱前衛,白龍稱勝利,店子稱永興,碑埡稱紅埡,石板稱高鋒,兩河稱新生,廣坪稱前途,張王稱上游,木馬稱幸福,高觀稱光輝,柏埡稱光華,漢陽稱永勝,抄手稱新勝。1967年區、公社恢復原來名稱。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后,區、公社、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城關區更名為龍泉區,城關鎮更名為普安鎮。人民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劍城,東興改東寶,土門改國光,復興改長嶺,太平改羊嶺,水磨改錦屏,石板改搖鈴,兩河改禾豐。對部分重名的生產大隊也稱新名。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生產大隊、生產隊改為村、組。同年6月,撤銷劍城鄉并入普安鎮。1985年1月,元山、開封、白龍、武連、劍門、龍源6鄉改建為鎮。
劍閣縣行政區劃(1995年)1985年10月,江口、公興、鶴齡、東寶4鄉改建為鎮。至1985年底,劃為10區,11鎮、49鄉,529村、3474村民小組。1989年,柳溝、漢陽2鄉改建為鎮,全縣為10區,13鎮、47鄉,529村、3479村民小組、20社區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1991年,廣元市市中區的上寺、下寺、普廣3鄉鎮20村132組劃歸劍閣縣管轄,并新建下寺區。至此,全縣為11區,14鎮、49鄉,共549村、3611村民組、20社區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 1992年,劍閣縣行政區劃調整,柳埡鄉、抄手鄉、北廟鄉和普安鎮的城北村、劍北村、劍公村、聞溪村4個行政村及普安鎮原三江、劍門、聞溪3個居民段合并,新建城北鎮;長嶺鄉、金仙鄉合并改建金仙鎮;錦屏鄉、楊村鄉、樵店鄉合并改建楊村鎮;石城鄉、羊嶺鄉合并改建羊嶺鎮;普廣鄉并入下寺鎮;公店鄉、王河鄉合并改建王河鎮;時古鄉、演圣鄉合并改建演圣鎮;小劍鄉并入漢陽鎮;鶴鳴鄉、涼山鄉并入普安鎮;禾豐鄉、搖鈴鄉、碑埡鄉并入白龍鎮;吼獅鄉、圈龍鄉、涂山鄉并入公興鎮;上寺鄉并入下寺鎮;毛壩鄉、垂泉鄉并入柳溝鎮;西廟鄉、鹽店鄉合并改建鹽店鎮;國光鄉并入開封鎮;柏埡鄉、木馬鄉合并改建木馬鎮,共撤銷32鄉、新建8鎮,全縣轄22鎮、17鄉。1995年,復置長嶺、錦屏、涼山、北廟、公店、禾豐、搖鈴、碑埡、吼獅、圈龍、涂山、上寺、毛壩、垂泉、西廟、國光、江石、樵店、柏埡19鄉,鴦溪鄉并入鶴齡鎮,
劍閣縣行政區域圖演圣鎮原時古鄉區域劃歸元山鎮,全縣轄22鎮、35鄉,共57個鄉鎮,形成今日鄉鎮區劃格局。 1996年,香沉鄉改建為鎮。 2000年,劍閣縣轄23個鎮、34個鄉、11個督導室、1個開發區。2003年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將城北鎮的第一、第二、第三社區劃歸普安鎮管轄。2004年,劍閣縣轄23個鎮、34個鄉至今。 2006年6月,劍閣縣撤銷11個督導室,歷經77年的“縣轄區”成為歷史,鄉鎮正式實現由縣直轄。2013年12,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四川劍閣經濟開發區(省級)。
位置境域
劍閣縣位于四川省北部,廣元市西南部,介于北緯31゜31′至32゜21′,東經105゜10′至105゜49′之間,東與廣元市昭化區、蒼溪縣毗連,南與南部縣、閬中市接壤,西與梓潼縣、江油市交界,北與青川縣、廣元市利州區為鄰,幅員面積320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劍閣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地貌特點顯著。地貌形態差異懸殊,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寬谷低山區占總面積的50.34%;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窄谷低山區占 40.23%。地貌類型以低山區為主。平均海拔540米。
氣候
劍閣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比較適宜,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明顯。由于地理位置和多變地貌影響,垂直氣候明顯,小區域氣候差異大,出現海拔高程不同,氣候各異,高山頂和漕谷地氣溫相差大。氣候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單峰型分布,時空分布不均,常有“東邊日出西邊雨”情形。劍閣縣一般年平均氣溫約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內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全年無霜期約270天。秋冬兩季多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28.3小時。
水文
劍閣縣境內劍門山脈積石阻云,溝壑縱橫,下自成溪,劍門山匯集的雨水,都是順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由涓涓細流聚成條條河流,流經溪澗溝壑,注入清水江水系,匯入江陵江。發源于劍門山的水有西河、聞溪河、大小劍溪。西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嶺西南,其流經劍閣縣境內東寶、武連、正興、開封、迎水、柘壩、長嶺等地,流經南部縣、閬中市匯入嘉陵江。聞溪河源于五子山分水嶺東南,流經鹽店、北廟、普安、聞溪至江口注入嘉陵江。大、小劍溪分別出源于劍門關鎮黑山觀、漢陽鎮北蒲家溝,兩溪在劍門隘口至大石溝匯合流入清江河,清江河在利州區寶輪鎮注入白龍江后于昭化區昭化鎮匯入嘉陵江。
人口編輯201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676794人,比2013年減少4788人,下降0.7%。其中:農業人口589421人,非農業人口87373人;男性人口353289人,女性人口323505人,男女性別比為109.21(以女性人口為100)。全縣2014年末常住人口47.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94萬人。2014年計劃生育率87.43%,人口出生率9.10‰,人口死亡率6.23‰,人口自然增長率2.88‰。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劍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3.22億元,比2013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19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1.39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28.64億元,增長10.1%。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6.2%、39.7%和44.1%。全縣人均生產總值(人均GDP)17483元,增長6.5%。2014年劍閣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4.19億元,比2013年增長5.0%,其中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項目完成投資50.05億元,增長12.9%,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9億元,增長32.7%。從產業投資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12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5.86億元,下降10.0%;第三產業完成投資36.97億元,增長33.3%。
第一產業
201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2.31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4.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09.78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0.78萬噸,同比下降0.2%。經濟作物中,油料播面48.84萬畝,總產量10.40萬噸,增長2.7%;蔬菜產量種植面積13.11萬畝,產量達31.86萬噸,增長82.1%;煙葉種植面積政策因素調減至4.398萬畝,實現產量0.61萬噸;園林水果產量6.36萬噸,增長0.1%。深入推進“億只土雞工程、百億畜禽產業”兩大工程,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19.01億元,增長5.1%。全年出欄肥97.61萬頭,增長1.4%,出欄家禽503.28萬只,增長10.4%,出欄羊11.31萬頭,增長0.9%;肉類總產量7.85萬噸,增長2.3%,其中豬牛羊肉7.12萬噸,增長1.5%;禽蛋總產量0.84萬噸,增長4.3 %;豬年末存欄數58.52萬頭,增長0.2 %。全縣水產品產量6340噸,其中,淡水養殖面積2401公頃,魚苗8500萬尾,產量5389噸。全年新增造林面積3.5萬畝,低產低效林改造1.1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72萬畝,提供商品材5.86萬立方米。全縣林地面積達164862.94公頃,森林覆蓋率51.45%;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面積81.86萬畝。林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優質核桃面積達6.8萬畝,銀杏、桂花等珍稀苗木基地1017.6畝,發展劍門關森林土雞200萬只。林產品加工產業鏈進一步延展,全縣規模以上林產品加工企業產值超10億元。新增有效灌面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0.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7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8.9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8%;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35萬噸,增長3.2%;全年農村用電量9125萬千瓦時,增長10.7%。逐步建立 “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產業基地+業主+銀行+保險”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新培育市級龍頭企業2家,省級示范專合組織4個;全縣種養大戶和家庭農(牧)場經營戶分別達到4.7萬戶和180個;新發展農民專合組織108個,累計達359個。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發展到447個。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大力推進,80萬畝糧油、10萬畝辣椒基地分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原料產地認證。
第二產業
2014年劍閣縣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98.82億元,同比增長10.7%,實現增加值24.07億元,增長6.2%,占GDP比重達28.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23.1%,拉動經濟增長1.8個百分點。全縣4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2.4億元,增長9.7%,增加值增長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59億元,增長7.1%;產品銷售率95.8%,下降1.1個百分點;利稅總額3.45億元,下降16.7%,其中利潤總額1.86億元,下降24.0%;流動資產周轉率7.92次,增長1.3%。2014年產品產量升多降少,生產家具22.45萬件,增長23.1%;鮮、冷藏肉5.65萬噸,增長21.6%;實木地板155.34萬立方米,增長12.9%;飲料酒2973千升,增長23.4%;塑料制品1.42萬噸,增長22.7%;人造板39.26萬立方米,增長45.5%;纖維板27.16萬立方米,增長50.4%;大米6.5萬噸,增長19.0%;硅酸鹽水泥熟料58.09萬噸,增長7.7%;水泥76.53萬噸,下降13.5%;精制食用植物油1.01萬噸,下降16.9%;蓄電池71904.89千伏安時。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7.32億元,增長14.8%。資質以上建筑企業5個,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27億元,增長37.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96萬平方米,下降6.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5.4萬平方米,增長28.0%,其中住宅11.5萬平方米,增長61.9%。
第三產業
2014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2.65億元,增長10.4%,其中電信主營業務收入2.35億元,增長10.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5萬戶,下降3.8%;新增移動電話用戶0.8萬戶,累計達34.77萬戶,增長2.4%;新增國際互聯網用戶0.56萬戶,累計達4.09萬戶,增長17.1%。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5.28億元,增長12.8%。分地域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23.89億元,增長13.3%,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1.39億元,增長1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27.39億元,增長12.5%,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89億元,增長13.9%。限額以上企業(單位)發展態勢良好,實現零售額6.05億元,增長15.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的比重達17.2%,提高0.4個百分點。2014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620萬美元,增長3.6 %。其中,出口總額 1530萬美元,增長6.7 %;進口總額 90 萬美元,下降 30.7 %。投資3.8億元全力推進劍門關創5A進程,亞洲第一高空觀景平臺、絕壁鳥道等景點落成開放,劍門關創5A已順利通過國家景觀質量評價和專家組暗訪,2015年將接受明查驗收。承辦了“2014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2014廣元旅游發展大會”,策劃了外國大使游劍門、高空王子阿迪力和無腿勇士陳州挑戰劍門雄關、“雙11”高空平臺求婚等主題活動,舉辦各種旅游推介會,劍門關旅游名片效應日益凸顯。2014年,全縣接待游客453.8萬人次,同比增長28.6%;其中,景區接待游客302.6萬人次,增長11.2%,旅游門票收入1.029億元,增長54.5%;全縣旅游綜合收入39.46億元,增長74.8%。全年實現公共財政總收入8.05億元,增長7.8%。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85億元,增長11.8 %;上劃中央收入0.96億元,增長6.5%;上劃省市收入0.88億元,增長17.9%。在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2.49億元,占64.7%,增長1.1%;非稅收入1.36億元,占35.3%,增長38.7%。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19億元,增長12.6%。201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31.32億元,比年初增長10.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9.19億元,增長15.2%。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46.6億元(不含縣外),比年初增長1.9%。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08億元,下降55.7%,中長期貸款余額38.2億元,增長28.3%。金融機構實現利潤1.42億元,下降10.8%。2014年保費收入33213萬元,增長38.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754萬元,增長10.5%;壽險保費收入23459萬元,增長54.9%。全年賠付金額4608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額3733萬元,壽險賠付額87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