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區,隸屬于廣東省江門市管轄,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江海區環境優美,是辛亥革命先驅陳少白的故鄉,區內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人與自然最佳結合林”的主灌河生態防護林、白水帶風景區、體育公園以及佛教名寺茶菴寺等旅游景點。江海區面積107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2003年),轄江南街道、滘北街道、滘頭街道、外海街道、禮樂街道。
2004年8月25日,經省民政廳批準,外海鎮、禮樂鎮建置改制,由鎮改為行政街道,設立街道辦事處,并開展“村改居”工作。是年末,江海區下轄外海街道、禮樂街道、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等5個街道,共34條行政村,29個社區。
江海區是江門市轄區,下轄外海、禮樂、江南、滘頭和滘北5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10.53平方公里。江海區地處江門市東南部、市轄區中心位置,東與中山市古鎮隔江相望,南與新會區睦洲鎮相鄰,西與新會區會城相連,北與蓬江區相靠。江海區地處北緯22°2923帀22°3623、東經113°0345帀113°1050之間,是西江下游出??诘囊獩_。陸路距廣州101公里、香港265公里、澳門107公里;水路距廣州106公里、香港95海里、澳門53海里。水陸交通縱橫,十分方便。2003年,面積110.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2.3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水域面積7.6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水陸面積比例為1:13.36。
地形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由于受內、外地質應力的作用,境內逐漸形成北部偏高,中南部偏低,自北向南傾斜的多元地貌。西部白水帶一帶為丘陵、臺地,南部為平坦寬闊的三角洲平原。在6~10億年前的元古代,江海轄區與廣東省大部分地區一樣,處于一個北東---南西走向。在升降活動頻繁的大海槽中,至下古生代寒武紀末,由于加里東造山運動,地殼深部巖漿侵入,區內沉積地層局部隆起,后經長期的風化、剝蝕,形成了牛山、雞山等丘陵及南大崗臺地、殘丘。而滘頭—麻園—外海一線以南地區為海陸過渡地帶,晚更新世屬河流沖積平原,沉積了厚約1~7米的礫石、砂礫、中粗砂、粉細砂等。早全新世初期開始受到海侵的影響,中全新世氣溫漸漸升高,海平面繼續上升,海水進一步深入,晚全新世初期海水仍影響該區。在禮樂鎮禮東李樹圍分布有北東—南西走向,長800米、厚約3米的牡蠣殼堤;外海南山存在海蝕平臺及在平臺前方平原地層明顯分布有牡蠣殼層,皆充分證明今江海區境內曾為滄海。隨著珠江沖積物的堆積,濱線不斷前移,海水逐漸后退。至宋代,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
氣候特征
江海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近臨南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季常吹西南季風,冬季東北季風居多。全年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長冬短,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常青。日平均氣溫21.8℃~23.2℃,年降雨量1600~2700毫米之間。春季(2月中旬至4月下旬):冷空氣活動減弱,南方暖濕氣流增強并向北推進,氣溫明顯回升。降水量增多,間有暴雨、洪澇等。初春常出現低溫陰雨和倒春寒。少數年份有熱帶氣旋出現。夏季(4月末至10月下旬):盛行西南季風,是全年雨量、熱量、日照最充足的季節,強對流和雷電天氣較頻繁,常受熱帶氣旋影響。盛夏,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天氣炎熱。冷空氣活動早且強度強的年份,9月下旬后會出現寒露風,危害晚稻抽穗揚花。秋季(10月末至次年1月中旬):受北方冷空氣南侵影響,溫度逐漸下降,降水減少,晴朗干燥天氣多,晝夜溫差大,偶有霜凍。冬季(1月下旬至2月中旬):盛行東北季風。氣候寒冷小雨,小寒至大寒為一年最冷時段。由于冷空氣頻頻南下,常出現寒潮、低溫陰雨和霜凍等災害性天氣。日照時數占可照時數的36%,太陽輻射量占全年的18%。 臺風、暴雨、寒潮、洪患時有發生,工農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 人口民族編輯綜述:江海區境內的居民源流,陳姓、李姓、趙姓、張姓、林姓、馬姓、伍姓、藍姓、于姓、區姓、譚姓有宗祠或族譜可考,其余姓氏的居民據口碑傳述多由近鄰的杜阮、潮連、荷塘遷至,少量從外縣、外省移民定居。據2004年姓氏調查統計,境內有108姓。人口總量:2004年末,江海區常住戶數增加至50345戶,常住總人口150786人,占江門市區人口11.33%。暫住人口39994人。常住戶數比1994年增加11619戶;常住人口增加18924人。人口分布:1953~2000年,今江海區境內的人口多集中于禮樂、外海地域,而江南、滘頭、滘北所占總量不多。據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83.6%,而江南、滘頭、滘北占16.4%。此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地域人口分布發生變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禮樂、外海地域人口占65.67%,而江南、滘頭、滘北占34.33%。人口密度:2004年,轄區常住人口密度增至1364人/平方公里。其中外海959人/平方公里,禮樂1192人/平方公里,江南9023人/平方公里,滘頭2455人/平方公里,滘北2015人/平方公里。民族構成:境內人口以漢族為主。1964年前是純漢族人口地區。據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只有禮樂登記壯族1名。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個數增加,但人口極少。其中禮樂有壯族、藏族、滿族、瑤族各1人。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務工或干部調動,少數民族人口明顯增長。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全區有27個民族,其中漢族185279人,占全區人口的98.02%;有少數民族26個,共3745人,占1.98%。
資源編輯江海區土地資源豐富??山ㄔO區域有54.75平方公里,2008年以來可提供的建設用地6000畝,為承接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大項目提供了資源載體。
交通
江海區江海區是江門市的區域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毗鄰香港、澳門,交通便利。水路距澳門53海里,離香港96海里,有高速豪華客輪航班往返港澳,單程只需2個小時。附近有廣州、深圳、珠海、澳門等大機場。區內的貨運港口是國家級口岸,廣東省第二大內河港、國家一級港口——新會港,距江海區僅12公里。江中、江鶴、江珠三條高速公路交匯于區內,年內通車的廣珠城際輕軌穿境而過并在區內設有三個站點,江海區已成為江門的東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