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區位于武漢市漢口地區中部,是武漢市7個中心城區之一。區境南臨長江、漢江交匯處,分別與武昌區、漢陽區隔江相望;北抵張公堤,與東西湖區接壤;東、西兩面各與江岸區、硚口區相鄰。地理位置為北緯30°34′~30°39′,東經114°13′~114°18′。東西最大橫距6.9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66公里;總面積為33.43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標上,境域南部狹長而北部寬闊,形如向西北方斜立的火炬。全區下轄13條行政街道,114個社區居委會,5個村委會。江漢區總人口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為683,492人。境內為沖積平原型自然地貌,地勢相對低洼;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江漢區總的地形特征為南高北低,平坦開闊,無山丘,多湖塘。屬于長江、漢水沖積的高河漫灘階地,海拔多在23~26米,低于長江洪水位。地面高程由長江、漢水沿岸向北緩緩傾斜降低,斜坡角度約為40°,一般高差3~4米。區境北部北湖至后湖一線有殘留湖沼。
區境地貌類型為沖積平原,系由長江、漢水泛濫淤積而成。漫灘階地前緣因河床沖積形成自然堤,洪水期常遭淹沒,人工筑堤防護后境況改善。階地后緣為湖塘洼地。階面組成物質主要為亞砂土、黏土等。
氣候
江漢區位處地球北回歸線北側,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具有常年雨量充沛、熱量充足、雨熱同季、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等氣候特征。境內四季劃分,以月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高于22℃為夏季,10℃~22℃為春、秋季。四季之中,以夏冬兩季較長,各約4個月,春秋兩季較短,各約2個月。一般春季始于3月16日,約61天;夏季始于5月16日,約135天;秋季始于9月28日,約56天;冬季始于11月23日,約113天。境內四季各具特點:春季春雨綿綿,常有大風,氣溫回升快,但升降劇烈。3月常有“倒春寒”發生。初夏多梅雨、暴雨,若遇特大暴雨,易造成洪澇災害;盛夏炎熱高溫,城區“熱島效應”顯著。秋季天高氣爽,晴朗少雨,晝夜溫差大,11月中旬初霜出現。冬季低溫干燥,與同緯度地區相比顯得偏寒,初雪一般在12月上旬。
自然資源編輯漁業
江漢區位于長江、漢水北岸及其交匯處。境內湖泊眾多,塘堰星羅棋布,漁業資源相對豐富。
林業
區內擁有多個大型公園,中山公園、解放公園等,園內有梅花山、桂花嶺、櫻花坡、盆景園等,較多的植物種類。
水資源
江漢區內湖泊有:西湖、北湖、菱角湖、后襄河、小南湖、機器凼子等6個,水域總面積5205公頃,集中分布在區境北部,皆為后湖遺存。 江漢區地下水源豐富,且水質較好、埋藏淺、易開采。地下水以松散堆積層孔隙承壓水為主。據勘探資料,境內唐家墩、北湖一帶地下水儲量達上億立方米,水位埋深06米,含水層22米。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江漢區下轄民族、民權、花樓、滿春、水塔、前進、民意、新華、萬松、北湖、唐家墩、常青、漢興13個街道辦事處,10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
人口民族編輯江漢區的民族類別構成絕大部分為漢族。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區有回、滿、蒙古、壯、苗、朝鮮、白族7個少數民族共722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0.52%。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區境少數民族增至32個共3795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總數的0.88%。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2000人),占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52.7%;人口在50人以上的其他少數民族依次為:土家族(482人)、蒙古族(414人)、滿族(234人)、壯族(229人)、苗族(92人)、朝鮮族(81人)、維吾爾族(50人);50人以下的少數民族有侗、瑤、白、納西族等24個。 從族源上看,境內少數民族大都是從少數民族地區或祖國其他地方遷徙而來。遷徙抵境時間,以回族、蒙古族、滿族較早,始于明清,多因征戰、出仕、經商等而來漢,爾后定居繁衍。其他少數民族多系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來漢經商、謀職、讀書、婚嫁、工作分配以及部隊復員轉業等途徑相繼流入。境內少數民族在分布上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特點。除回族相對集中,主要聚居于民權、民族兩個街道轄區(即廣益橋清真寺周邊一帶)外,其他少數民族則與漢族混居雜處,散布于全區各個街道轄區。
經濟編輯2012年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7億元,同比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46億元,同比增長27.2%;全口徑財政收入和一般預算收入分別達到125.49億元和44.6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和19%,稅收占比達到98%,實現穩中有進;服務業增加值594億元,同比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6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3%以上;招商引資完成101億元,同比增長52.7%。
第一產業
2012年,全市實際完成園林綠化投資35.55億元,建設綠地面積75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2.9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1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92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2.01%、1.60%和3.44%。
第二產業
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達到48.5億元和13.1億元,分別比2005年絕對值高出16.24億元和3.9億元,比2005年增長38.4%和28.6%。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全區規模工業已經形成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紡織服裝及包裝印刷等產業快速發展格局。工業企業品牌意識增強,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提高。在精品名牌戰略推動下,工業各行業一批龍頭企業正從區域優勢品牌向全國知名品牌演變。信息化建設快速推進。江漢經濟開發區園區內有信息通訊類企業80余家,占園區企業總數24%,全口徑稅收貢獻率占園區稅收總額49%。同時,政務信息化建設水平全面提升。2005年~2010年,建成江漢區政務網絡平臺,全區財政支付系統、網格化系統、協同辦公系統、通知管理系統、績效管理系統、工會系統、檔案管理系統、計生系統、綜合信息采集系統在政務專網開通運行?!癟D無線江漢”開始實施,逐步建成面向政府工作人員的“無線政務”系統、面向特殊行業的“無線監管”系統、面向廣大市民的“無線生活”系統?!敖瓭h區城市網格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多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勵。年內完成市政府“小進規”(小型企業到規模以上企業)和“工業增加值”兩項指標,6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增幅達到11.2%,江漢區被市政府評為“經濟運行先進單位”。
第三產業
依托王家墩商務區建設,探索建立票據結算中心。鼓勵轄區金融機構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大力建設金融要素市場,擴大信貸規模,努力打造武漢金融前臺服務中心?!笆濉逼陂g,金融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到2015年達到160億元。建設武漢航運中心等大型物流企業總部,“十二五”期間,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到2015年達到70億元。抓住武漢“三網融合”試點機遇,推進數字江漢建設,引進高端知名信息服務企業,發展移動電子商務、新媒體等新興增值服務。引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中介服務企業,引導進駐品牌樓宇,形成集聚輻射效應?!笆濉逼陂g,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到2015年達到60億元。依靠現有并積極引進大型商業集團,壯大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唐家墩三大商圈規模,提升經營檔次,鞏固全市商業中心地位。依托知名商業連鎖機構,完善商業網點布局。挖掘傳統商業文化底蘊,振興一批老字號,建設特色商業街區。加快專業市場改造升級步伐,搬遷一批不適合中心城區發展的商品交易市場?!笆濉逼陂g,現代商貿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到2015年達到300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科教事業
優化教師結構,成功引進33名骨干教師,35名教師獲得“市級學科帶頭人”等光榮稱號,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改善教學環境,投入2500余萬元建設北湖小學綜合樓,投入1600萬元完成8所小學標準化建設,投入3535萬元新建公辦幼兒園和購買幼兒學位。投入400余萬元購置教學設備和維修校園,全區小學實現“班班通”。提高教學質量,中高考取得優異成績,高考一本全口徑上線人數835人,比去年增加113人,武漢一中獲得北大2013年度校長實名推薦制資質,市十九中順利通過省級示范學校綜合督導評估驗收。體現教育公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段就讀17383人,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89.5%。為2754名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獎學金174萬元?!疽陨蠑祿r間截止2012年】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不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開展市十一醫院托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承擔市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為11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下撥基本藥物補貼160萬元。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檔升級首批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進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中心。加強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重點傳染病防控、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愛國衛生等工作力度。依法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打擊“兩非”,取締非法行醫。為2萬余名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減免金額達140萬元?!疽陨蠑祿r間截止2012年】
科技文體
新建7萬平方米科技孵化器,新增5家省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啟動江漢區博物館建設;投入618萬元整體改造區文化館,建成20個社區文體活動中心、20個社區千冊圖書室;組織舉辦“江漢群星獎”等各類文體活動240余場次;區“非遺”保護中心被評為全省十佳“非遺”保護中心?!疽陨蠑祿r間截止2012年】
交通編輯
交通四通八達江漢區地理位置居中獨優。陸路交通四通八達,京廣線從從區境東北面穿過江漢,被譽為華中第一站的的漢口火車站是武漢鐵路局一等甲級客運站,總面積8萬平方米,全年運送旅客能力達1000萬人。2008年,車站始發列車29對,從車站出發可直達全國4個直轄市和30個省市自治區的26個省會城市。境內7條公路橫貫東西,3條市內主干道縱跨南北,京珠、滬蓉兩條國道在最北端交會,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絡。新華路長途汽車客運站、金家墩長途汽車客運站等一批重要交通樞紐基礎設施扎堆江漢轄區。水路交通通江達海,境內武漢長江輪船公司從事長江干線及支流干散貨運輸、液化氣運輸、大件設備運輸,擁有或控制各類運輸船舶209艘,總載重量68069噸,主機總功率6615千瓦。市區距我國中部最大的航空港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15分鐘車程。全市首條城市輕軌由東至西貫穿全區,過江隧道橫跨長江與武昌相連,現代化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使江漢現代化中心城區的綜合功能優勢更加凸顯。旅游編輯江漢區位于長江北岸,武漢三鎮漢口一方的東部,東鄰黃陂區,西與江漢區接壤,南臨長江與武昌區和洪山區隔江相望,北接東西湖區中,是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市重要的政治、金融、
歷史建筑信息和文化中心。江漢區優秀歷史建筑文化特色明顯,系唯一集聚五國租界的城區。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樓、原美國領事館、原法國領事館、宋慶齡故居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筑,現黎黃陂路已整舊復舊,形成江漢歷史建筑街頭博物館。在鄱陽街、洞庭街、勝利街一帶坐落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址,中華中國總工會一批舊址,還有以歷史優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學校,如岳飛街、黃興路、向警予中學等。古德寺:位于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 。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后來發展成為占地兩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 黃石路基督教堂:該堂建于1931年,是當時教會同工同道集資新建的,為紀念英傳教士極格非誕辰100周年和來漢傳道70周年,故命為”格非堂”。
漢正街
上海路天主教堂:1866年,意大利傳教士明仁篤主教從英租界工部局購地皮6044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賓修建教堂。教堂于1874年動工,1876年落成。耗資12萬法朗。取名圣若瑟堂。教堂面積1186平方米。教堂內,大節日可容千人以上。漢正街:是漢口沿河大道以北,并與之平等的一條街道。此處原是沿河的墟市,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形成玉帶門、楊家河、武圣廟、石碼頭、永寧巷等若干個東西向的“正街”。16世紀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后,長江漢江交匯處,尤其是沿漢江(又稱漢水襄河)一帶地域逐漸成為漢口商業的中心地帶;清初,漢水沿江碼頭形成以北岸為主的“八碼頭臨一帶河”的態勢,“四海九州之物不踵而走,特形異物,來自遠方者,旁隘露積”;清康熙年間(1662---1722)此地因設立漢口巡檢司而成為漢口鎮的正街,又稱“官街”,沿街店鋪林立,八方商賈云集,街情民風淳厚。漢口江灘:28.8米平臺是漢口江灘的主體,以綠色為基調。沿園林小路,有樹,有景,有座椅,有高亭,有雕塑,有飲水機,有觀江平臺,露天廣場,中心廣場,游樂中心,光之舞廣場等。按照市領導要樹大艿濃,可以席地而坐的要求。
美食編輯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樓的名字,以經營著名小吃三鮮豆皮馳名,有“豆皮大王”之稱。這家酒樓創辦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漢口城堡大智門外,為城鄉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勝利后復業,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該店仿照湖北民間的傳統小吃豆皮,配合甜食應市,制法是將綠豆、大米混合磨漿,在鍋里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餡料,用油煎好。特級廚師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鮮肉、鮮蛋、鮮蝦仁為主制作餡料,創制出三鮮豆皮,皮包金黃發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膾炙人口。毛澤東品嘗四次,次次贊賞 。四季美湯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如春炸春卷,夏賣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餅等,1927年開業,生意興隆;后有特級廚師鐘生楚等在該店制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應市,受到顧客的好評,被譽為“湯包大王”,使該店變為主要供應小籠湯包的湯包館 。 小桃園煨湯:“小桃園”是坐落在漢口勝利街蘭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該店創始于1946年,有陶、袁兩個小販在這里搭棚設攤,經營油條、豆漿之類的小吃,后來兩家合作,經營煨湯,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諧音化為“小桃園”,是著名的“煨湯專家”。該店經營的主要品種有瓦罐雞湯、排骨湯、蹄膀湯、八封湯、腳魚湯、牛肉湯、鴨湯等。以瓦罐雞湯最馳名,其原料為黃波孝感一帶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雞,剁成雞塊,先人油鋸爆炒,再倒入內有沸水的瓦罐內,用旺火糧熟,小火煨透,湯鮮肉爛,原計原味,營養豐富,是老人,病人、產婦的滋補上品 。
面窩談炎記水餃:談炎記水餃館坐落在漢口中山大道384號,距利濟路口不遠。1920年由黃陂人談志祥創辦。專門經營水餃近八十年,有獨到的制作水餃技藝,從選肉、配料、點味、制餡、制度到包制、熬湯、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以鮮豬腿、黃牛腿肉制餡,豬蹄熬湯,配上蝦米、香菇、香菜、蔥花等佐料,使水餃的餡嫩、湯鮮、形美、皮薄。除了傳統的鮮肉水餃,名師談銀山近幾年還陸續研制出冬菇水餃、廠米水餃、三鮮水餃雞茸水餃、蝦仁水餃等新的品種,適應不同食客的口味 。面窩:面窩和熱干面一樣,也是武漢人愛吃的早點之一,制作簡單,遍及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多為攤點經營,或由飲食店兼管,沒有代表性店鋪。面窩是武漢特有的,創始于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9年)。當時漢口漢正街集稼咀附近有個賣燒餅的,名叫昌智仁,看到賣燒餅生意不好,就想辦法創制新的早點品種。經過反復琢磨,他請鐵匠打制干把窩形中凸的鐵勺,內澆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作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牛肉豆絲:豆絲是以綠豆、大米等為原料,磨碎成漿,在鍋里攤成皮,切成絲。有湯豆絲、干豆絲、炒豆絲等多種吃法。老謙記經營的是炒牛肉豆絲,炒時按顧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軟炒,味道各有千秋,區別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黃牛眉子百溝、濕豆絲、水發香菇、玉蘭片等,外加調味佐料,用麻油煎爐炒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