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縣,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置縣,因“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東越王樂野宮在是”,得名“將樂”,是福建省最早建縣的七個古縣之一,也是中國26個中央蘇區縣之一。
將樂縣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北部,處武夷山脈東南麓,扼閩江支流金溪中下游,介于北緯26°26′-27°04′,東經117°05′-117°40′之間,東臨順昌,西接泰寧,南連明溪,北毗邵武,東南與沙縣接壤,境內山峰林立,溪流密布,最高峰海拔1640.2米,森林覆蓋率為全省之最,達85.2%。巖溶地貌是將樂縣一大特色。有天階山下的玉華洞等景點。礦藏有煤、鐵、銅、石灰石、磷礦。將樂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在19.8°C ,年平均降雨量2027毫米。
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縣政府駐古鏞鎮,縣城區含古鏞、水南兩鎮,距三明市中心85公里(全程高速)。2010年末,戶籍人口17.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1萬人,常住人口14.89萬(2010六普)。通行將樂話(兼有閩語、客家語、贛語特點)。行政區劃
編輯
1995年,將樂縣轄古鏞鎮、高唐鎮、萬安鎮、南口鄉、白蓮鄉、
將樂縣行政區圖黃潭鎮、萬全鄉、光明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漠源鄉,7個居委會、124個村委會。
2000年至2003年,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余坊鄉。
自然地理
編輯
地貌
將樂縣地處武夷山脈東南坡。富屯溪最大支流金溪將全縣分為南、北面積大致相等的兩部分。境內山嶺聳峙,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錯落其間。山體多呈南西—北東走向,與金溪流向一致,構成西北、東南高,中間低,大致呈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盆谷。[氣候
將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地區,大陸度54,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征,兼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少嚴寒,雨熱同期,干濕明顯,受季風及地形影響,常有災害性天氣。
縣內各地四季起止日期及持續天數差異明顯。在低海拔河谷平原地區,夏長冬短,春秋對峙,熱量豐富,氣候溫暖。隨著海拔增高,冬季延長,夏季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氣候以溫涼為主。
春季:氣溫回升快,南風日數逐漸增多,早春氣候多變,冷熱無常,常遇寒潮、低濕陰雨。春末陰雨連綿,時有冰雹和洪澇。
夏季:初夏為梅雨高峰期,多洪澇。盛夏炎熱少雨,為高溫期,午后多雷雨。受臺風影響,可出現暴雨。季內盛行東南風。
秋季:多晴天,西北風漸多,秋高氣爽,冷暖宜人。
冬季:寒冷、干燥,時有霜凍結冰現象。高海拔山區常下雪、積雪。夜晨多雨、霧凇。河谷平原地區夜晨多霧,偶爾也下雪,2~3年一次。
水文
將樂境內有大小河流47條。金溪為縣內主干流,境內集水面積2246平方公里。匯入金溪的各級支流流域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有23條,其中10~50平方公里14條,55~70平方公里3條,100~160平方公里4條,370平方公里以上2條。
據縣水文站統計,全縣多年平均年降水深1703.7毫米,降水總量38.27億立方米;陸地蒸發量750毫米,水面蒸發量935.1毫米;年徑流深1017.4毫米,徑流總量22.8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徑流系數0.59。全縣平均每平方公里年產水量101.74萬立方米。按1990年全縣總人口計算,人均擁有地表徑流1.45萬立方米。
資源
將樂縣山地面積288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毛竹林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5.2%,林木蓄積量1598萬立方米,立竹量4600多萬根,是中國南方重點林業縣、中國毛竹之鄉。全縣可開發水電資源31.5萬千瓦。已發現的地下礦產有石灰石、煤、鐵、螢石、石英等36種,其中石灰石遠景儲量達13億噸,居福建之首。[交通
編輯
將樂公路建設始于民國28年(1939年)。是時,省政
將樂縣府動工修建南平至泰寧簡易公路,經將樂縣城和高唐、萬安等鄉(鎮)。但土路修成后,不久因路基塌陷而荒廢。解放前夕,縣內仍無一條可通車的公路。1952年,省人民政府動工修復南平至建寧公路,縣境內路長84公里。1956年,開始修筑縣、鄉公路。1961年,公路里程增至135公里。1969年,全縣社社通公路。1976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457.8公里。1978年后,縣人民政府逐步增加公路建設投資,發展交通事業。1990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994.88公里,初步形成以3條省道為干線,以縣城為輻射中心的城鄉公路網絡。
2006年福銀高速公路的開通,形成快速便捷交通網絡,經高速公路到福州、南昌250公里;
2013將樂火車站正式運營,向莆快速鐵路穿境而過,并在城郊設有客貨兩用車站,到沙縣在建的三明機場僅20分鐘,到福州、莆田僅需1.5小時,到泉州2小時,到廈門2.5小時;西至南昌1.5小時,到武漢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