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縣,隸屬湖北省荊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中游荊江北岸。全縣版圖呈馬鞍形,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面積1032平方千米。2010年末總人口40.5萬人。 1998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原江陵區在郝穴鎮設立江陵縣。截至2010年,江陵縣轄6個鎮、2個鄉,縣人民政府駐郝穴鎮。江陵縣擁有精細化工、醫藥器械、造紙包裝、輕工紡織、建筑建材、食品飲料、汽車零配件等七大支柱產業。2012年,江陵縣實現生產總值48.7億元。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江陵縣,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中游荊江北岸。東西距53.5千米,南北距36.2千米。
地形
江陵位于揚子準地臺江漢沉降區江漢盆地西南部的凹陷構造帶。江陵地勢平坦,屬長江沖積平源和四湖濱湖平原并列地帶。其地貌有洲灘平地、淤沙平地、中間平地、低濕平地四類。江陵縣海拔高程在25.3~40米之間,相對高差14.7米。
氣候
江陵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雨水充沛,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全年日照時數1827~1897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03~11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平均氣溫16℃~16.4℃,極端值最熱39.2℃,最冷-19℃;無霜期246~26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毫米。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江陵縣轄7個鎮(資市鎮、灘橋鎮、熊河鎮、白馬寺鎮、沙崗鎮、普濟鎮、郝穴鎮)、2個鄉(馬家寨鄉、秦市鄉)。共有13個居委會、203個村委會。省管江北監獄、三湖、六合垸農場在轄區之內。自然資源編輯土壤資源
江陵縣土壤包含水稻土和潮土兩個土類,7個亞類, 7個土屬,75個土種,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適于種植多種作物。
林業資源
江陵縣有林地面積6350公頃,占江陵縣國土面積的6.1%;各類草場面積735公頃,占江陵縣國土面積0.7%;森林覆蓋率為8.4%,活立木蓄積23.6萬立方米。
水利資源
江陵縣位于長江中游荊江河段北岸,垸內有三湖、白鷺湖,屬四湖腹地,外有荊江防洪之險,內有旱澇之憂。荊江大堤在江陵境內長69.5千米,占全長186.55千米的37.3%,其中直接擋水堤段36.695千米,有防守哨屋38座。境內形成以中干渠、西干渠為主動脈的排水體系。垸內跨鄉鎮的排水渠道有24條,總長度329.92千米,承雨面積1047.81平方千米,總流量522立方米/秒, 其中:中干渠在境內長9.793千米,匯流面積502平方千米,分別由清水口渠、渡佛寺渠、齊鋪渠、六合主渠、曾大河、十周河、五岔河、中白渠等8條主要排水支渠向東注入中干渠,支渠累計長度137.01千米;西干渠從沙市區東市橋入境到廖家臺出境進入監利縣,境內流經長度37.8千米,匯流面積512.6平方千米,共有化港河、紅衛渠、兩湖渠、三支渠、光輝渠、北新河、南新河、荊西河、司馬渠、花橋河、大興渠、復興渠、萬歲河、白柳渠、聶譚、永豐渠等16條排水支渠,累計長178.7千米。灌溉按觀音寺、顏家臺兩大灌區配置,設計灌溉面積分別為69.12萬畝和40.08萬畝,其水源分別通過觀音寺、顏家臺兩座沿江大閘從長江引水,并經過8條灌溉干渠組成灌水體系,其中:觀音寺灌區干渠4條長 40 .3千米,分干渠4條長54千米;顏家臺灌區干渠4條長44.5千米,分干渠3條長23千米。江陵縣擁有30千瓦以上中小型電力排灌站369處565臺42122千瓦,其中155千瓦及以上中型電力排灌站46處134臺19795千瓦,設計排水流量234立方米/秒,灌水流量73.5立方米/秒,排水受益面積31.66萬畝,灌水受益面積72.66萬畝;30~155千瓦小型電力排灌站323處431臺22327千瓦,設計排水受益面積40.3萬畝、灌水受益面積23.74萬畝。有小型涵閘1195座,農橋267座。因春季長江水位低,遇干旱兩大閘引水困難,分別建設觀音寺、顏家臺兩個電灌站,作為觀音寺、顏家臺灌區水源補充工程,觀音寺電灌站裝機10臺×80千瓦和 4臺×160千瓦;顏家臺電灌站裝機6×160千瓦。江陵縣地下水資源豐富,每年可開采量為4.2億立方米,24小時單井水量為1000—5000立方米,埋深不大于25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為1.4589億立方米,每年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量為950—1000萬立方米。境內地下水資源的礦化度、總硬度、總堿度含量適中,屬中等硬度的淡水,境內被檢水的PH值在7.4—8.2之間,為中性水,氰化物、砷、汞和銅、鉛、鎘含量極低。
生物資源
江陵生物資源豐富,有動植物1200多種,其中動物200余種,植物1000余種。農作物及栽培物20余種,蔬菜80余種,水果13種,花類近80余種,林木88種,竹類13種,藥材222種,其它500余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麥、小麥、蠶豆、大豆、綠豆、棉花、油菜、花生、芝麻;主要動物有華南兔、黃鼠狼、豬獾、鵪鶉、七彩山雞、紅頸雉雞及鳥類、蛇類、蛙類等;主要優勢樹種有意楊、水杉、池杉;主要鄉土樹種有楓楊、苦楝、桑樹、竹類;主要林果類樹種有柑橘、葡萄、桃、梨;其中珍稀植物有資市鎮百年銀杏;主要水產品有鱔魚、河蟹、大口鯰、泥鰍、鯽魚、鯉魚、草魚、花白鰱、烏鱧、小龍蝦、中華鱉、螃蟹、中華草龜、黃顙魚。
礦產資源
江陵縣境內有石油蘊藏,擁有油氣資源1億立方米以上,現提交探明資源量1500萬立方米,江陵凹陷已具備成為中南地區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的條件。江陵東部地下凹陷地區發現儲量巨大,品位高、質量優的巨大型鹽礦,且鹽層厚度大,埋深淺,利于開采?,F已查明的有江陵縣秦市鄉礦泉水品味較高,有一定的儲量,有待開發利用。沿長江沙洲及河灘有可供采挖的粗沙卵石,并含微量砂金。江陵縣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磚瓦粘土,磚瓦粘土資源除農田外有沿長江的三大灘地,儲量為850萬立方米,年開采量為55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江陵縣年末總戶數11.94萬戶,總人口40.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33.1萬人,鄉村人口27.9萬人(含丹江口移民2749人),城鎮人口12.6萬人,新出生人口3766人,死亡人口1823人。 江陵人口以漢族為主,江陵縣有回族、土家族、瑤族等少數民族267人。其中回族173人,主要聚居在郝穴鎮沿江辦事處;土家族70人,瑤族4人,散居在熊河、灘橋、資市、六合垸等地。
經濟編輯綜合
2012年,江陵縣實現生產總值(GDP)48.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2.8%,增速高于全市1.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8億元,同比增長4.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5億元,同比增長26.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5.4億元,同比增長11.5%。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39:29:32調整為36:32:32。江陵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564元,較上年提高1922元。江陵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7%,價格水平上漲2.7%。分類別看,食品類價格上漲6.2%,其中:菜類上漲9.4%、糧食上漲5.3%,煙酒及用品類上漲2.8%,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類上漲2.6%,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3.1%,居住類上漲2.3%,衣著類下降1.4%,交通和通信工具類下降0.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0.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4%。
第一產業
江陵農業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是國家優質商品糧、商品棉基地和湖北省”雙低”油菜產業化示范縣,盛產四大家魚、甲魚、七星黑魚、大口鯰和中華鱘,以及”郢城鳳”醬品、”白鷺春”香蓮、菱角等。2012年,江陵縣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達到30.9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4.9%,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0.85萬畝,比上年增加0.7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68.38萬畝,比上年增加1.18萬畝;棉花種植面積12.08萬畝,比上年減少0.82萬畝;油料種植面積33.4萬畝,比上年增加0.5萬畝,蔬菜面積5.01萬畝,與上年基本持平。江陵縣糧食總產量25.7萬噸,比上年增0.5萬噸,增長2.34 %;棉花總產量10870噸,比上年減624噸,減幅5.43%;油料總產量7.02萬噸,比上年增0.39萬噸,增長5.94%;江陵縣生豬出欄33.5萬頭,比上年增加1.1萬頭,增長3.4 %;家禽出籠642.7萬只,比上年增加41.82萬只。水產品產量達到30364噸,比上年增加1767噸,增長6.18%。
第二產業
江陵縣擁有精細化工、醫藥器械、造紙包裝、輕工紡織、建筑建材、食品飲料、汽車零配件等七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72家。其中,湖北文龍實業有限公司、湖北天利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荊安消防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白馬造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寶馬彈簧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為省、市重點企業,生產的鹿茸健酒、高強度瓦楞紙、病毒唑醫藥、”1211”滅火器等30多個牌產品享譽中外。2012年,江陵縣新增規模企業10家,累計達到38家;原28家規模工業實現總產值(現價)36.91億,同比增長31.2%,其中輕工業20.48億元,同比增長31.4%,重工業16.42億元,同比增長28.96%;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0.06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6.3%。2012年,江陵縣產品銷售率達到99.94%,較上年提高0.31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27.42,較上年提高29.01個點;規模以上工業從業人員年平均人數5286人,較上年增加178人。規模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90314元/人,較上年增加29544元/人,增長18.38%。江陵縣現有資質內建筑企業12個,降級0個,建筑企業從業人員2915人,較上年增加41人,建筑業總產值10.27億,同比增長27.03%,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74億元,增長46.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5萬㎡,比上年增加9萬㎡;房屋竣工面積48萬㎡,比上年增加6萬㎡。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2012年,江陵縣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6578萬元,比上年增長49.5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03600萬元,增長65.45%;房地產開發投資27011萬元,增長54.3%;工業投資199803萬元,增長40.2%;工業園區投資234792萬元,增長69.2%。國內貿易與對外經濟2012年,江陵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488萬元,增長15.7%。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05232萬元,同比增長18.16%;零售業零售額217335萬元,同比增長20.22%;住宿業2474萬元,同比增長14.6%;餐飲業51406萬元,同比增長17.5%。財政金融2012年,江陵縣地方財政總收入23303萬元,同比增長34.3%。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023萬元,增長36.5%,其中稅收收入9130萬元,增長27.4%;地方基金收入18574萬元,增長1.17%。地方財政總支出94150萬元,同比增長17.1%,其中農林水事務支出22845萬元,增長6.9%;教育支出18435萬元,增長53.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80萬元,同比下降1%;醫療衛生支出6884萬元,下降4.8%。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3.63億元,比年初增加10.86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0.15億元,比年初增加1.66億元。
交通編輯江陵基礎設施完備,水陸交通便捷,兩條省道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距沙市機場、荊州鐵路貨運站、二廣高速、漢宜高速僅30分鐘車程,由水路從郝穴鎮出發,可直達重慶、上海。2012年,江陵縣公路里程1603公里,其中:建成一、二、三等級公路142公里,較上年增加57公里,農村公路基本達到”村村通”;擁有民用汽車46140輛,其中載客汽車6670輛,載貨汽車3557輛。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科技
截至2012年,江陵縣現有學校31所,其中,普通中學14所,職業高中1所,小學16所。在校學生總數45134人,其中普通中學17379人,職業高中658人,小學20182人。共有專任教師2234人,其中,普通中學1545人,職業高中39人,小學650人。江陵縣現有幼兒園20個,在園幼兒6915人。
衛生
截至2012年,江陵縣共有衛生機構18個,其中醫院2所,衛生院11所,共有床位805張,衛生工作人員1840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江陵縣年末總戶數11.93萬戶,戶籍人口41.52萬人,其中非農人口6.57萬人。年末常住人口33.41萬人。新出生人口3873人,死亡人口1669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69元,較上年增加1694元,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21元,增長10.6%,其中食品消費支出3965元,同比增長11.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617元,減2.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7505元,較上年增加892元,增長13.5%。農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866元,增長42.6%,其中食品消費支出2787元,增長32.9%,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消費581元,增長90%。年末離退休、退職人員17458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人數41365人,較上年增加3676人,增長9.8%,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4885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6230人。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29.39萬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1.45萬人。江陵縣共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2個,共有床位數948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17462人,其中城鎮低保5280人。
城市建設
2012年,江陵縣城市全年供水總量310萬噸,全年液化氣家庭用量1770噸;公共汽車62輛,出租汽車80輛;污水處理廠1個,垃圾處理站1個。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5500萬元,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803.88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0%,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0%,生活污水處理率6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
旅游景點編輯鎮安寺鐵牛鐵牛建于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建于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是中華第一堤的標志,是人民群眾戰勝洪水的象征。建國后,周恩來、李鵬、江澤民、朱镕基、李瑞環、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此視察,指導抗洪。1998年特大洪水后,國家斥巨資對荊江大堤進行加固,加之三峽工程建成關閘蓄水,荊江防洪警報基本解除,現鎮安寺鐵牛所在地已建成為一個群眾觀光休閑的濱江公園。 西湖公園西湖公園前身為郝穴園林站,1960年創建,原由面積60畝,現有面積不足40畝。1990年由江陵縣革命老前輩黃杰的革命伴侶、十大元帥之一的徐向前元帥提匾,更名為西湖公園至今。公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望江亭、玉帶橋、春秋園、假山、大象滑梯、竹園、梅園等景點、景觀。 西湖公園前幾年是國防教育基地之一。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江陵縣郝穴范家堤建閘記碑位于荊江大堤706+560處,堤內坡是清代嘉慶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為范家堤閘落成而立的,俗稱銅閘碑。郝穴范家堤閘是欽工(封建時代皇帝親批的工程),當時的目的在于排放三湖、白鷺 湖及現白馬、沙崗一帶各內垸的漬水,后來由于長江河床的變化和大堤的增高,范家堤閘失去了排漬的功能而被廢棄。但由于該碑的存在,為研究荊江近二百年來水文變化提供了可靠的歷史證據。
人物編輯陶靜軒(1890—1926年),白馬寺人,1923年脫離軍閥部隊,與項英等發起組織”滬西俱樂部”。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并組織了著名的”五卅”運動,1926年11月被害。 賀彪(1909—1999年),沙崗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長。 陳香波(1900-1929年),沙崗人。1924年在武昌中華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7月南下隨賀龍部北伐,1928年2月,任江陵縣委書記。1929年8月遇害。 彭之玉(1907-1932年),沙崗人。1925年在武昌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1931年彭先后任江陵縣蘇維埃主席、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三軍前敵委員會書記。1932年5月,被害于監利周老嘴。 胡鄂公(1884-1951年),郝穴人。1911年至1921年,先后任鄂軍水陸總指揮、黃興的副官、北方革命軍總司令、第一屆國會議員、總統府咨議、湖北省政務廳長。1921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后,在潘漢年領導下工作,1937年,胡受聘任孔祥熙私人政治經濟顧問。1943年在桂林脫黨。上海解放前夕去臺灣。1951年10月8日因心臟病去世。 崔國翰(1896-1959年),沙崗人,1913年考入湖北法律??茖W校。1925年在武漢執律師業。192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任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政協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逝世。錢納水(1892-1973年),郝穴人。早年加入同盟會?!本乓话恕笔伦兒?,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冬,在南京被國民黨政府逮捕,脫黨。解放前夕去臺灣,續任立法委員,復任《中央日報》主筆、總主筆。張知本(1881-1976),普濟張公垱人。1928年1月1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39年,張當選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1942年2月任行政法院院長。1948年任國民黨中央常務監察委員。1949年1月出任司法行政部長,提出釋放政治犯案。9月去臺,1976年8月15日病逝臺北。 譚友林(1915.2—2006.5.22),湖北江陵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勛章。 黃杰(1910—2007.6.18),原名黃書蓮,徐向前元帥夫人,郝穴鎮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陳新桂(1913—1988.7.15),白馬寺鎮胡家場人。987年1月,被選為民盟中央參議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五歲。 李東波(1918—1992.11),江陵縣普濟鎮人。李東波歷任宜昌地委秘書長,宜昌市副市長,湖北省交通廳副廳長,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計劃處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第二汽車制造廠黨委副書記、副廠長,上海交通大學第一副校長、副書記,上海市交通辦副主任。 葉芝生,1912年9月6日生,江陵縣資市鎮人。曾任瞿家灣湘鄂西省政府保衛大隊擔任黨支部宣傳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