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于西江與其支流蓬江的會合處,江南煙墩山和江北蓬萊山對峙如門,故名江門。江門市轄江海區、蓬江區、新會區3個市轄區,代管臺山市、鶴山市、開平市、恩平市4個縣級市。江門市區從元末明初形成墟集,有“中國第一僑鄉”、中國曲藝之鄉(粵劇) 等美譽。
江門市現轄蓬江、江海、新會(三區)和代管臺山、開平、恩平、鶴山4個縣級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江門位于北緯21°27′至22°51′,東經111°59′至113°15′之間。地處廣東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東鄰佛山市順德區、中山市、珠海市斗門區,西接陽江市陽東縣、陽春市,北與云浮市新興縣、佛山市高明區、南海區為鄰,南瀕南海,毗鄰港澳。距廣州市60公里,距香港115公里,距澳門65公里,距深圳市85公里。面積9541平方公里,其中海島面積235.17平方公里,約占珠三角土地面積41698平方公里的23%,約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5.32%。江門全境北自鶴山市古勞鎮的麗水,南至臺山市的下川鎮圍夾島,相距142.2公里;東自新會區大鰲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鎮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江門市區位于市域東部,東西相距46.6公里,南北相距79.55公里。臺山市、新會區的南部和恩平市的東南部瀕臨南海,大陸岸線長283.36公里。島嶼岸線共長331.51公里。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97個,其中臺山市上川島面積最大,為137.16平方公里;下川島次之,為81.73平方公里。屬江門市水深200米以內的沿海大陸架,東起黃茅海,西至鎮海灣,面積約2257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線長615公里,占全省的1/5。
地形地貌
江門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廣布,東部、中部、南部河谷、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寬廣,丘陵、臺地錯落其間,沿海砂洲發育,組成錯綜復雜的多元化地貌景觀。江門市山地丘陵4400多平方公里,占46.13%。境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約占1.77%。800米以上的山脈有9座,多為東北--西南走向。恩平、開平市與新興縣接壤的天露山,長70余公里,走向偏北,主峰海拔1250米,為全市最高峰。北部的菱髻頂、皂幕山,東部的鑊蓋尖和南部的笠帽山、涼帽頂,均山勢陡峻,巖古嶙峋,呈"V"型谷發育。500米以下的山丘、臺地面積約占總面積80.34%,多分布于山地外圍,開平、臺山、江門市區的沖積平原內有零星點綴。丘陵多無峰頂,呈緩波起伏,坡面多為第四紀堆積。河流沖積平原、三角洲平原約占總面積17.89%,其中江門市區、新會以南由西江、潭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位于臺山南部由大隆洞河、都斛河形成的廣海都斛平原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由西江、潭江下游支流形成的河流沖積平原沿河作帶狀分布,中游狹長,下游寬闊,現多為良田。境內地質構造以新華夏構造體系為主,主體為北東向恩平--從化深斷裂,自恩平經鶴城斜貫全市延出境外;東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斷裂。兩支斷裂帶構成境內基本構造格架。境內有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泥盆紀、石炭紀、二迭紀、三迭紀、侏羅紀、下第三紀及第四紀等地質年代的地層,尤以第四紀地層分布最廣。入侵巖形成期次有加里江期、加里東--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最為發育,規模最大。
氣候特征
江門地處華南亞熱帶,常年綠色植被,四季常春。江門市屬亞熱帶低緯地區,位于珠江口西岸,全區有285公里的海岸線,受海洋性季風影響,氣候特征是溫暖多雨,日照平均在1700小時以上。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種植水稻和各種經濟植物,無霜期在360天以上,終年無雪,氣溫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氣溫全區均在22℃左右。 夏季會有臺風和暴雨。溫度:冬天最低5℃,夏天最高38℃。
自然資源
淡水資源
江門全市境內水資源豐富,年均河川徑流量為119.66億立方米,占全省河川年均經流量6.65%;水資源總量為120.8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總量6.49%。西江干流于境內長76公里,自北向南流經鶴山。西江也是珠江最大的主干支流。
西江江門主要河流有西江、潭江及其支流和沿海諸小河。西江、潭江、朗底水、蓮塘水、蜆崗水、白沙水、鎮壓海水、新昌水、公益河、新橋水、址山水、江門水道、天沙河、沙坪河、大隆洞河、那扶河等16條河流的集水面積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西江干流于境內長76公里,自北向南流經鶴山市、蓬江區、江海區和新會區、經磨刀門、虎跳門出海,境內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出海水道寬闊,河床坡降小,水流平緩,灘涂發育。其中江門水道稱為江門河,又稱蓬江,從東北向西南橫貫江門市區,與潭江相匯,經新會銀洲湖、崖門注入南海。潭江自西向東流經恩平市、開平市、臺山市和新會區,經銀洲湖出崖門注入黃茅海,干流于境內長248公里,境內流域面積6026平方公里。全市蓄水工程2340宗,總庫容量34.2億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庫32座,庫容量共18.49億立方米。水力理論蘊藏量41.38萬千瓦,其中可裝機容量24.24萬千瓦,約占58.6%。此外,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總計436.7萬噸/日。
溫泉資源
古兜溫泉江門市境內優質礦泉和溫泉分布廣泛。已探明的礦泉有9處,已通過勘查評價并開發的有4處,其中開發成規模的有1處。溫泉分布于恩平市的那吉鎮、良西鎮,臺山市的三合鎮、都斛鎮,新會區的崖門鎮,開平市的赤水鎮。其中,流量最大的是臺山市三合鎮的臺山溫泉和新會區崖門鎮的古兜溫泉,日流量達3000立方米;水溫最高的是臺山市都斛鎮的莘村溫泉,水溫達73℃。
土地資源
江門市耕作土壤土質肥沃,墾耕歷史悠久。全市耕地面積24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7%,人均耕地面積0.63畝。沿海潮間帶灘涂34.35萬畝,已利用灘涂26.29萬畝;內陸江河灘涂2萬畝。
生物資源
江門市森林總蓄積量830.2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43%,林業用地綠化率87.6%。西北部、南部山地有原始次生林數千公頃,生長野生植物1000多種。其中古兜山有野生植物161科494屬92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紫荊
大西坑森林公園木、白桂木、華南杉、吊皮錐、繡球茜草、海南石梓、粘木、巴戟、火力楠、藤槐等。在恩平市七星坑亞熱帶次生林區,經專家考察鑒定,植物種類有735種,其中刺木沙欏等12種屬國家級和省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2種植物形狀奇特。 境內野生動物有獸內100余種、鳥類500余種、蛇類100多種、昆蟲類200多種,其中山豬、小靈貓、山蛤、龜、鷓鴣、鱉、蛇、穿山甲等于西北部山地常見。沿海和近海經濟魚類有8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100多種,年捕撈量1萬噸以上的有15種。
人口
僑鄉
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僑鄉,僑鄉文化獨具魅力,有“中國第一僑鄉”的美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近400萬,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五邑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亞洲地區的約占20%,美洲地區的約占70%。
人口分布
人口412.64萬,其中非農村人口200.9萬,市區人口133萬。人口密度469人/平方公里。人口中民族數達52個,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66%,其余51個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0% 。
交通
陸運
江門港江門現建有廣珠城軌江門支線,從新會站乘坐城軌快車20分鐘可到廣州南站,從江門站乘坐城軌慢車40分鐘——1小時可到廣州南站。全市高速高路通車里程達約400多公里,與其它珠三角城市都可在1小時內到達。途經江門的廣珠鐵路在2011年底開通,2013年在建的有江門至恩平的城軌、粵西高速鐵路、開平至臺山城軌,珠海至臺山城軌、廣佛江珠城軌等多條鐵路軌道。佛江高速公路也已經開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珠海、佛山地區前往江門的最便捷的通道。
水運
水運有江門港、新會港、臺山港等多個大型江海港口。其中臺山銅鼓港可達30萬噸級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