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縣史稱故絳,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縣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 絳縣是堯王故里,晉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絳縣是龍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絳縣下轄8個鎮、2個鄉、205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30.5萬(2012年),國土面積993.49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年均降水量60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編輯
至2014年,絳縣轄8個鎮、2個鄉,分別是:古絳鎮、橫水鎮、南樊鎮、安峪鎮、大交鎮、么里鎮、陳村鎮、衛莊鎮、郝莊鄉、冷口鄉。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絳縣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縣境東部和南部由中條山環抱,西部和北部由平川和盆地構成,東部與翼城縣毗連,西部和聞喜縣接壤,南跨中條山與垣曲相鄰,北部自東向西由翼城、曲沃兩縣和侯馬市環繞。地理坐標為:東經110°24′—110°48′,北緯35°20′—35°38′。轄區東西長49.1公里,南北寬35.4公里,總面積993.4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絳縣在運城的位置絳縣東南高峻,西北平緩,素有“七山二嶺一分川”之稱。轄區處于中條山東段西北坡傾斜部分,中條山橫亙縣境東南部。境內海拔在550—750米之間,最高海拔2047米(么里鎮垣址坪村),最低481米(南樊鎮堯都村)。山區面積670.61平方公里,占67.5%;丘陵、臺塬面積178.83平方公里,占18%;平川面積144.06平方公里,占14.5%。
水文
境內按澮河水系和涑水河水系分為塬上和塬下兩大部分:塬上有衛莊、陳村、古絳、冷口、橫水、郝莊6個鄉鎮,面積619.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62.38%;塬下有南樊、大交、安峪、么里4個鄉鎮,面積373.7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37.62%。
氣候
絳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干燥多風;夏季高溫,日照充足;秋季涼爽,雨量充沛;冬季寒冷,雨量稀小。年平均氣溫11.4度,最冷一月,均溫-4度;最熱七月,均溫25度,年均降雨量630毫米。霜凍期十月至次年三月,無霜期190天。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絳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銀、銅、鐵、花崗巖等;石灰石、石英石、云母片巖儲量較大;原煤有一定儲量。金屬銅礦資源豐富,已取得探礦權的約20萬金屬噸,未開采的區域蘊藏有70到80萬金屬噸,主要分布于冷口鄉橫嶺關、小峪村及里冊峪一帶;金屬鐵礦主要為磁鐵礦,礦石品位低,分布于冷口鄉小峪村、橫嶺關、陳村鎮紫家東峪、衛莊鎮里冊峪、么里回馬嶺一帶;石灰巖礦主要分布于絳、聞交界焦山,以及古絳鎮東山、北牛,衛莊鎮里冊、任村,么里峪、續魯峪、大交鎮與翼城交界山梁一帶。
水利資源
絳縣境內有涑水河系、澮水河系兩大水系,河流總長度160余公里,年均徑流量0.7立方米/秒,地下水總儲量約12.65億立方米?!耙S入絳”工程每年可為絳縣供水6400萬方,其中農業用水3500萬方,城市及工業用水2900萬方。轄區共有水利設施1704處(眼),其中萬畝以上灌區5處,小型水庫14座,小型機電灌站31處,小型水利工程344處,水井1132眼,農村飲水工程248處。有效灌溉面積20.5萬畝,保澆面積13萬畝,節水面積12.96萬畝。渠道總長度1190公里,防滲732公里。管灌總長度585公里,水利設施利用率達85%。水資源開發利用量為7278.7萬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361萬立方米,地下水5917.7萬立方米。
人口編輯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36429戶,戶籍總人口為284669人,其中,城鎮人口136979人,鄉村人口147690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145268人,女性人數為139401人。從業人員有16516人,在崗職工有16470人。
交通編輯
絳縣聞垣高速絳縣已融入太原、西安、鄭州三大省會城市“3小時經濟圈”。航空運輸方面,轄區周邊300公里內有運城、西安、長治、洛陽、鄭州五個機場,距最近的運城關公機場僅40分鐘車程;鐵路運輸方面,西有同蒲鐵路,北有侯月鐵路,兩條鐵路在絳縣均有支線和貨運車站,大西高鐵通車后,可1小時通達西安、太原;高速公路方面,聞垣高速公路貫穿轄區南部,東接二廣高速公路,北端有晉侯高速公路,西部有大運高速公路;橫貫絳縣南北并連接晉侯高速與聞垣高速的一級公路已建成。
經濟編輯2013年,絳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7.4億元,同比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8億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3.1億元,同比增長1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億元,同比增長14.8%;外貿進出口總額1100萬美元,同比增長23%;財政總收入2.21億元,同比增長19.9%;一般預算收入9754萬元,同比增長3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5元,同比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6652元,同比增長13.9%。9項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第一產業
絳縣以建設“農業特色縣”為目標,立足本地優勢,培育了以牛、鹿為主的畜牧業、以山楂為主的林果業、以中藥材為主的種植業等三大特色產業,是農業綜合開發縣、農業科技綜合示范縣、山楂基地縣、商品糧基地縣,是華北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大櫻桃種植縣,是山西省的藥物培植基地。絳縣擁有1家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山楂種植面積10萬畝、大櫻桃種植面積1.1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5萬畝、各類苗木種植面積4.5萬畝、梅花鹿8900余頭。維之王、金絳、金甲等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農副產品的加工轉化率不斷提高。2012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57億公斤;大力發展“一村一品”,新增“一村一品”示范專業村16個,總數達到33個;新增經濟林(作物)近4萬畝,總面積突破22萬畝;新建規模養殖場8個;農林水事務支出1.84億元,同比增長24.08%。2013年,糧食總產量完成1.665億公斤,超出任務30.08%。
第二產業
絳縣以建設“工業強縣”為目標,立足傳統優勢,以“一增三優”為主攻,實施了炭黑濕法造粒、重型汽車離合器、前車橋、鋼鐵冶煉、煤焦油深加工、水泥增容改造、硅鐵爐改造等一批技改項目,培育了宇進、飛鷹、晉星、金甲、志信、遠征、飛龍、明邁特第一批優勢企業。初步形成了焦油化工、機械制造、精密鑄造、冶煉冶金、食品加工、建筑材料六大支柱產業。境內有大型企業中信機電制造公司和山西華信經濟技術開發區。2012年,引進項目34個,總投資83.5億元,到位資金32.5億元。2013年,引進了通用航空制造項目;建設了安峪工業園區;德生公司二期、天潤風電、中國風電、亞博商貿洗煤等一批項目落地。
第三產業
絳縣2012年絳縣三產發展勢頭強勁,起草了《絳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啟動明清民居城項目;完成絳北大峽谷風景區漂流項目;太陰寺、紫云寺納入運城“一卡通”景點;旅游接待23.37萬人次,同比增長20.7%。農村便民連鎖商店實現全覆蓋。家電下鄉銷售網點達到66家,銷售額2.4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8.77億元,同比增長10.3%。
社會編輯社會保障
至2012年,轄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了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列入國家級試點縣,60歲以上老人均領上了養老金;全年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2.7億元;新農合年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240元,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308元、148元;優撫對象待遇全部落實;城鎮新增就業6654人,農村勞動力轉移12300人;完成了低收入農戶冬季取暖用煤發放任務;建成保障性住房200套,改造農村危房700戶、貧困殘疾人危房29戶,完成“暖房子”工程120萬平米。
科教文衛
2012年轄區申報科技項目13項,專利申請21項??h醫院住院大樓基本建成;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藥價同比下降15%;公共衛生服務特殊人群管理6.9萬人、特殊病種患者管理2.2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實現了全覆蓋。農家書屋、文體活動場所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獲得“山西省老年書法先進縣”稱號。柔力球榮獲全國邀請賽集體銀獎、山西省第四屆老運會交流賽金獎;完成了九龍廟修繕和太陰寺元碑碑亭保護工程。
基礎設施
2012年,衛莊至翼城一級公路完成投資1億元,路基工程完成90%;農村巷道硬化完成1410公里,實現了全覆蓋;完成34個村、10所學校的26處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2000名群眾和4000名師生的飲水困難問題;安峪220KV變電站土建工程完成90%,開發區110KV智能變電站投入使用;投資515萬元對城市主街道進行了整體加鋪;澮水環城路完成規劃設計;天然氣管網鋪設40公里;投資2000多萬元完成了城西生態公園的主干道路建設和80%的園區綠化。陳村鎮成為首批“百鎮建設”重點鎮,完成農民公園、山區移民區等工程。
旅游編輯
清《絳縣志》木刻印版絳縣是堯文化、龍舞文化、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車廂城、晉文公墓、晉獻公墓、晉靈公墓等諸多遺跡。境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陰寺和釋迦牟尼獨木雕像等人文景觀,有沸泉龍巖洞、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絳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5處。2004年西周墓群的發掘揭開古倗國地理謎團,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轄區另有周家莊、韓莊等72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254處明清古民居,其中柴家坡古民居群被評為2010年“山西省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周家莊遺址
周家莊遺址位于橫水鎮周家莊村北,發現于上世紀50年代,總面積500余萬平方米,包含仰韶中晚期、廟底溝二期、二里頭期和二里崗期等多個時期的遺存,以龍山期聚落面積最大。發現的遺存、遺跡有灰坑、墓葬和壕溝等。遺物主要是陶器。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陰寺
太陰寺位于衛莊鎮張上村,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以及明清基都曾進行過大修。太陰寺坐南向北,因原上寺建于太陰山(也稱東華山)上,因而得名“太陰寺”。寺內存有最大的獨木雕臥佛,是金大定二十年重修太陰寺、雕印《趙城金藏》時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時雕刻的還有三士佛像。太陰寺1986年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景云宮
景云宮位于橫水鎮灌底堡村景云初中院內,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23平方米。據《聞喜縣志》記載,創建于唐貞觀八年(634年),明嘉靖年間進行過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再次進行修葺。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維修,2009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進行重點修繕。原建筑規模宏大,有一門六殿,布局緊密,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戲臺、獻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國二十二年(1933)宮內建筑毀于火,現僅存元代建筑玉皇殿。殿內現存唐貞觀八年元始天尊像碑一通。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董封戲臺
董封戲臺又稱泰山廟戲臺,位于安峪鎮董封村中部,坐南向北,東西長32米,南北寬38米,占地面積1216平方米,屬原黃飛虎廟(又叫泰山廟)中的一單體建筑,元代建筑風格,重建于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修葺。2001年山西省古建所曾落架大修。2010年山西省文物局撥??钤俅尉S修。磚構臺基,高0.9米,臺身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橫北倗國墓地
橫北倗國墓地位于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000米處。墓地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75米,面積約35000平方米。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進行了大面積發掘,共發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在發掘區域內共發現西周時期的車馬坑或馬坑35座。2004年被運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絳縣文廟
絳縣文廟位于絳縣縣城,據清乾隆版《絳縣志》和有關碑文記載,絳縣文廟始建于后唐長興三年(932年)。元、明、清歷代分別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原廟自南向北連續五進,分別建有欞星門、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過廳、戲臺、獻殿、大成殿、明倫堂、麟經樓、敬一亭、崇圣祠、射圃亭、文昌閣等?,F僅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廟宇南北長95米,東西寬44米,占地面積4180平方米。大成殿為元代建筑風格,明倫堂為清代遺構。
長春觀
長春觀位于陳村鎮東荊下村,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占地面積大約1739.5平方米,建筑面積347平方米。坐北向南,現存獻殿、混元寶殿、配殿、東廊房。獻殿為清代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構架?;煸獙毜?,面闊三間,進深四椽。長春觀曾被改建成村辦學校。2009年,山西省文物局撥??钸M行了全面維修。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樊石牌坊
南樊石牌坊位于南樊鎮西堡村,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是時任山東鹽運濱樂分司司運的賈宗洛奉旨旌表為其祖母誥封中憲大夫賈凝端、繼妻李恭人所建的節孝牌坊。牌坊為石質仿木構結構,南北向,雙面六柱五門三重檐,高12米,闊8.50米。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喬寺碑樓
喬寺碑樓位于橫水鎮喬寺村,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是周氏家族為資政大夫周萬鐘所建的功德碑樓。坐西朝東,單體建筑,平面長方形,碑樓石砌臺基長17米,寬2.60米,高1.50米,樓身約高15米。樓身六間,單檐歇山頂。保存完整。
南柳泰山廟
南柳泰山廟位于絳縣東華山南樊鎮南柳村西南約1000米處,坐北朝南,分布面積為7342.8平方米。具體始建年代不詳,現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廟、閻王殿、虎頭門、圣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正殿脊剎1996年曾失盜,后被追回。南柳泰山廟是保存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筑群。1985年被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