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江州區位于廣西西南部,居左江中上游,水陸交通便利,水路經南寧可直航廣州、港澳,是桂西南地區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江州區是崇左市唯一的城區,是崇左這座廣西最年輕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江州區面積2901平方公里,轄7鎮2鄉和2個華僑經濟管理區,居住著壯、漢、苗、瑤等10多個民族34萬人口(2000年),其中壯族占80%。江州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社會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稱號,被評為廣西村民自治模范縣等稱號。2005年,榮獲崇左市扶貧基礎設施項目大會戰三等獎、自治區縣域經濟進步獎等。
民國15年廢道,19年崇善屬龍州民團區。1951年4月左縣與崇善縣合并,把兩縣名各取一字合稱為崇左縣。1951年,崇左縣屬龍州專區所轄。同年龍州專區遷至崇左縣城,改稱崇左專區。1952年賓陽、崇左兩專區合并稱邕寧專區,屬邕寧專區。1953年撤消邕寧專區,直隸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區更名桂西壯族自治州,隸桂西壯族自治州。1958年撤州復設專區,邕寧專區更名南寧專區,屬南寧專區。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與扶綏縣合稱左江縣??h治今崇左市江州區太平鎮江南城區。1962年3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左江縣,恢復原崇左縣建制,仍屬南寧專區。1970年專區改稱地區,屬南寧地區。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原崇左縣改為江州區,2003年8月6日,崇左市、江州區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雷州鄉與馱盧鎮合并為馱盧鎮,和平鄉與太平鎮合并為太平鎮。2012年,江州區撤銷太平鎮,設立太平、江南、石景林3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編輯江州區行政區劃面積2901平方公里,轄7鎮、2鄉,98個村民委員會和1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10個村民小組。 江州區行政區劃鄉鎮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萬人)
江州區位于廣西西南部,居左江中上游,地處東經107"6°23"~107°47'33",北緯22°9'34'-22°5'18"之間。東接扶綏,南鄰寧明,西連龍州,西北靠大新,北毗隆安湘桂鐵路南(寧)憑(祥)路橫穿過市區及3個鄉鎮
地形
江州區全境地勢為南北高,中、東部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西大明山北部為西大明山、小明山所盤踞,群山起伏,兩大明山主峰位于區境東北部,海拔1071.2米,為區境內最高峰。南部為十萬大山余脈,綿延直寧明,橫亙本區江州、羅白鄉一帶,多為上山。西部為石灰巖地區;東、中部為丘陵、小平原地帶;左江河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區境中部,形成河谷階地。 東西寬71公里,南北長 81公里。
土壤
江州區境內土壤有水稻土、紅壤土、赤紅壤土、石灰巖土、紫色土、沖積土、沼澤土類。其中,大部分是赤紅壤土,占73%。土壤水熱條件好,但土壤嚴重缺磷缺鉀,保肥性能差。
氣候
江州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易旱,夏熱易澇,秋涼干燥,冬短微寒,年平均氣溫21~22.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日照時數1634.4小時。
水文
江州區境內有大小河流14條,河流總長度475.8公里,河網密度0.16公里/4方公里,流域面積4028平方公里,最大河流是左江河,由西南龍州人縣境,流經和平、太平、漱湍、馱盧、雷州等5個鄉鎮,至雷州鄉流人扶綏縣境,境內流程8公里,年平均流量544立方米砂。其次黑水河,境內流長31公里,年平均流量135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江州區總人口36萬。居住著壯族、瑤族、回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0%以上。
自然資源編輯動植物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木薯、花生、黃黑豆、紅瓜子、龍
江州區眼、荔枝、柑橙、香蕉、西蕃蓮等。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多,植物主要有龍血樹、金茶花、金銀花、金錢草、絞股藍、蘇木、雞血藤等珍貴藥用類植物,動物主要有白頭葉猴、黑葉猴、穿山甲、大南蛇、白花蛇、蛤歐、沉香魚等,其中白頭葉猴為世界珍稀保護動物。
土地
江州區耕地面積87748公頃。森林面積11.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2.6%。 山地 59.48平方公里,丘陵 111°30平方公里,崗地 777 33平方公里,小盤地和谷地 953.16平方公里,水域 53 97平方公里。
礦產
江州區礦產資源蘊藏量豐富,已探明礦產有鐵、銅、鎢、煤、錳、鋁、稀土、石灰石等近20種,
左江河其中鐵、稀土礦、石灰石含量高、藏量大,極具開發價值。 其中鐵礦蘊藏量7400萬噸,原煤蘊藏量4458萬噸,18000萬噸。
水資源
江州區水資源豐富,縣境內有左江河、黑水河等多條河流,石景林景區和斜塔景點距城區很近,城區供水配套設施可直接供水。
經濟編輯江州區依托崇左中心城市,提出了"服務城市、發展江州"發展戰略,以 "一中心兩平臺三基地"為支撐,打造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區域性中心城區和崇左市"首善之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綜合
2013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16.57億元,增長10.2%;財政收入9.04億元,增長0.4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5.1億元,增長13.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1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7億元,增長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6億元,增長14.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4元,增長10.3%;農民人均純收入
江州區7829元,增長13.7%。其中,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總量排在全市第1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排在全市第1位。主要經濟指標綜合考評名列崇左市第一。榮獲自治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自治區教育督導優秀縣(區)、崇左市建市十周年二等功等榮譽,連續兩年被國家水利部列入年度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之一。
第一產業
江州區全年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盛產甘蔗、水稻、玉米、木薯等作物,其中甘蔗是主要的經濟作物。江州區是國家規劃重點扶持的廣西33個蔗糖優勢區域縣(市、區)之一,是廣西重要的蔗糖生產基地,甘蔗種植面積年均保持在105萬畝以上,年均產蔗500萬噸。 2013全年累計流轉整合土地16萬畝,為促進江州區現代農業發展夯實基礎。初步構建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3年江州區創新推廣了“甘蔗-馬鈴薯”間套種模式。為崇左市乃至廣西甘蔗產區農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標桿。2013/2014榨季入廠原料蔗達520萬噸以上,比上榨季增加12萬噸以上。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超額完成任務,造林綠化任務全面完成。龜鱉、山羊等優勢特色養殖持續強勁發展。江州區農業正由傳統向現代化加快邁進。
第二產業
2013年該區糖業循環產業產值69.65億元,增長24.94%。錳鋁加工產業取得新進展,錳鋁科技產業園水電路等設施不斷完善,新入駐的富國礦業項目實現開工建設。全年錳加工產業產值8.6億元,增長16.92%。新型建材業取得重大突破,紅獅水泥項目進入全面施工階段,“白黑灰”三大支柱產業結構進一步完善。非公經濟加快發展,江州區32家規模以上企業中,非公企業有28家,占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87.5%。2013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40%,達40.68%,標志著江州區的工業化正由初期階段向中期階段邁進,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全年推進紅獅水泥、湘桂酵母抽提物、錳鋁科技產業園道路、各鄉鎮電路改造等27個續建和新開工工業交通項目,2013年新簽約重大項目15個,合同總投資128億元,同比增長261.7%。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2億元,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47.6%。
社會編輯城市建設
2013年,江州區累計為城南科教片區、水口湖片區等市級重大項目征地4000多畝,拆遷2.1萬平方米。金雞麥那新村等9個安置點開工建設1018戶。2013年江州區獲得建設銀行融資授信2.3億元,全面啟動了馱盧鎮新型城鎮化綜合開發建設?!敖輩R豪城”主體樓房全部封頂并陸續交付使用;麗江新區13條路網全面建成。全年投入3000多萬元推進全部892個自然屯的環境綜合整治,打造了那糯、新慶等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示范點,形成“江州百里清潔鄉村示范長廊”。
民生
2013年民生領域財政支出達4.1億元,比2012年度增加1.9億元,增幅86.36%,總量和增幅均創歷年新高。社?;菝?、健康惠民、教育惠民等11件為民辦實事工程全面或超額完成。全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600戶,新建保障性住房434套,享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598戶;將14799戶29301名城鄉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投資3600萬元完成8個建制村54.6公里村級主干道硬化工程;新增8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通村硬化率達77.6%。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的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08%,連續8年超額完成任務。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惠及群眾11.9萬人。2013年江州區城鎮新增就業412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6%以內,控制在上級下達的任務范圍內。建成一批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籃球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交通編輯江州區南面有322國道南(寧)-憑(祥)公路,312省道板(利)-德(保)線;沿各旅游景區切邊而過。江州區境內鐵路、公路、水路四通八達,可通邊通海連接東盟各國,距首府南寧鐵路里程120公里、公路里程90公里,距邊境憑祥友誼關鐵路里程90公里、公路里程87公里,公路距出海港防城港170公里,水路經南寧可直航廣州、港澳地區。江州區1996年實現鄉鄉通柏油路,1999年實現村村通汽車。至2010年底,江州區公路總里程10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公里,二級公路99公里,三級公路51公里,四級公路769.6公里,等外公路56.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