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簡稱芝。建寧府府衙駐地、建州州衙駐地。福建省北部農業大市,省級生態市和省級園林城市。介武夷山脈與鷲峰山脈間,疆域總面積4233平方公里,轄10鎮、4鄉、4街道,217村、27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4.5萬,其中農業人口46萬;漢族為主,還有畬、苗等10個少數民族,是福建省陸地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建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3000多年,是一座1800多年建縣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四個縣之一,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福建之建即取之建州(今建甌)。1913年撤府,并建安、甌寧為建甌縣,1992撤縣建市。
歷為郡、州、府、都、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1154名進士、6名狀元、10名宰輔大臣,是十大進士縣之一。理學家朱熹、“三楊輔政”的政治家之一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于此。
歸宗巖、萬木林、福建佛教圣地光孝禪寺、閩國帝都標志性建筑“五鳳樓”(鼓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苑御焙遺址和東岳廟、全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筑風格的建寧府孔廟,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旅游及古跡。
2014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5.92億元,增長9.5%;公共財政總收入11.88億元,增長8.9%;固定資產投資214.18億元,增長1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9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12391元,增長11.3%;[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1月20日,建甌市轄10個鎮、4個鄉、4個街道,217個村、27個居民委員會。[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
建甌市位于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東經117°58'45”~118°57'11”,北緯26°38'54”~27°20'26”,北鄰建陽區,南接延平區、古田縣,東靠政和、屏南縣,西與順昌縣交界。全市土地面積4233.13平方公里(折635萬畝,陸地占96.43%,水域占3.57%),東西長96.5公里,南北寬76.6公里。
地貌
建甌市屬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地勢東南高、西南低。四周為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環繞,中西部是以建溪、松溪為主軸的河谷平原、丘陵與串珠狀的山間盆谷,形成以水侵蝕為主的地貌。全市平均海拔453.55米,以東部辰山最高(海拔1822.2米),以南部南雅鎮房村為最低(海拔68米)。山地占全市土地面積的57.34%,丘陵占29.86%,河谷平原與盆谷占12.8%。
市內有千米以上山峰91座,其中東南、北部有86座。
辰山(又名仁山):位于縣城東部的水源鄉,與東游鎮相鄰,形如“金”字,為市自然保護區,主峰海拔1822.2米。山中多為中生代火山巖和花崗巖,有黃鐵礦多處。
石塔山:位于縣城東南的玉山鎮,與古田縣交界,主峰海拔1611米,頂部較平,已修通公路。東部為花崗巖,西為青崗巖。
擎天巖:位于縣城北部的龍村鄉,與建陽市接壤,主峰海拔1222.8米。山中多花崗巖,中部有變質巖和石英礦巖。
郭巖山:即郭云山,位于縣城西部的吉陽鎮,與順昌縣連接,主峰海拔1383.7米,右臨建溪,左依富屯溪。山中多火山巖、花崗巖,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為建甌西部第一山。
百丈巖:位于縣城南部的小橋鎮,其山脊延伸至迪口、玉山、南雅鎮一帶,系鷲峰山脈分支,為東西走向,東部山勢雄偉,西面山峰連綿,坡度多在35度以上,山中多花崗巖,平均海拔800米,最高1335.4米,為市南部制高點,系小橋溪與迪口溪分水嶺,可阻擋夏季臺風北進和冬季西北風南下。
氣候
建甌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春夏多雨,秋冬干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
春季:2月中旬至5月上旬,氣溫10一22℃,氣候多變,時寒時暖,乍晴乍雨,多低溫陰雨,少日照,清明前后,常出現倒春寒、冰雹天氣。
夏季:5月中旬至10月初,氣溫22℃以上,初夏潮濕,多梅雨、暴雨,中、后期酷熱,多臺風、雷陣雨,易旱。
秋季:10月初至11月底,氣溫10一22℃,天氣涼爽少雨,常有秋寒天氣。
冬季:12月初至次年2月中旬,氣溫7—9℃,天氣寒冷干燥,多霧,多西北風,常出現霜凍、冰、雪天氣。
水文
建甌市河流主要屬閩江建溪流域,呈格子狀水系,發育全面,流向多為東北~西南,多年平均水位90.9l米,大河利用落差3.5~18米,小溪102~420米。境內有5公里以上河流131條,總長1569.2公里;10公里以上51條,總長1079公里。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26條;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建溪、崇陽溪、南浦溪、松溪。境內河流長161.6公里。交通
編輯
為江浙入閩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京臺高速公路(G3)、長深高速公路(G25)、峰福鐵路、國道205線與省道204線、303線貫穿而過,市區距武夷山機場100公里。京臺高速公路建甌至閩侯段將于2015年9月建成通車,合福高鐵開通運營,在建衢寧鐵路在我市水源鄉設立建甌東站,省道204線房道至順昌界段、303線改造小橋至柳坑段已完成,建溪大橋于2014年1月通車,郡城大道于2015年2月建成通車,建甌逐漸成為閩北乃至全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全市217個行政村全面通公路。
電力
小松500千伏、東安220千伏和南雅、徐墩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入試運行,城區電網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北津水電站投入使用。北津水電站閩江上游建溪支流西溪河段上的一座河床徑流式電站。壩址以上主河道長220km,控制流域面積9705平方公里,水庫正常蓄水位108.0m,總庫容9446萬立方米, 調節庫容714萬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50MW,年平均電能2.071億kW·h。本工程的工程等別為Ⅲ等,屬中型水電工程。
城建
以“三邊三節點”、“六個一”及市政提升“五千工程”為抓手,持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2014年,完成時代廣場至東門高桿燈、前街道路改造,扎實推進郡城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城鄉綠道40公里、公交亭22個。建成水南橋至太保樓親水平臺。新建、改造夜景38處。開展“兩違”專項治理,拆除“兩違”建筑893幢、47.94萬平方米。美麗建甌加快創建。改造建設8座垃圾中轉站和11座公廁,保潔面積達130萬平方米,城區環境衛生明顯改善。6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取得成效,12個“千村整治”村全面完成整治改造任務,全市227個行政村(場)均按標準配備保潔員,農村衛生保潔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迪口鄭魏、東游黨城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井岐、上范、湖頭等3個村通過星級美麗鄉村示范村驗收,湖頭被列為省級示范村。小橋陽澤獲評“福建省生態文化村”,東游黨城小區被確定為省級村鎮住宅小區建設試點。9個城市棚戶區改造有序推進。造福工程危房改造700戶,建成東游墩上(松林)、玉山上房(山后)2個省級造福工程百戶集中安置區。完成農村公路安保工程195公里,改造危橋9座,鎮鎮有干線項目全面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通過省級驗收,除險加固小(2)型水庫5座,改造中低產田1100畝,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2.73萬畝。舊村復墾197.5畝。造林綠化5.42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平方公里。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鄉鎮15個,南平市級以上生態村達185個,占總村數的85.3%。被命名為“省級生態市”。
項目開發
2014年,60個重點項目基本按年度目標進度推進,完成投資45.6億元,占年計劃113%;21個省、南平市在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1.3億元,占年計劃150.2%。其中:筍竹城全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9520萬元,占年計劃108.2%,入園企業達96家,投產75家,實現規模工業產值21億元;高鐵新區站前片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2.32億元,高鐵新區水廠建設完成站前廣場主干管網鋪設,廠房、制水池施工已近尾聲,瑤坪跨鐵路大橋完成6座橋墩,站前廣場地下停車場地庫基礎施工完成,公交綜合體、地下管網鋪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龍山保障房至高鐵西站連接線改擴建、省道303線屏南界至建甌柳坑公路改造工程、北環線東安口至房道口段公路工程等建設項目按時序推進;德峰汽車物流園二期零擔貨運中心正式運營,新葉筍菇交易市場投入使用,海西蔬果茶交易中心商貿區結算中心主體完成、物流區冷庫投入使用,家興國際大酒店基礎工程基本完成;芝星活性炭深加工、雙羿竹木擴建、金創高精度碳化硅微粉生產等一批生產性項目建成投產。
全市14個重大前期項目有效推進,炮臺峽水庫完成地質勘查、移民調查、項目建議書;建溪防洪三期工程完成規劃選址、土地預審、環評審批,設計方案已報省政府投資項目評審中心待審;社會福利中心項目完成招拍掛,環評、水保方案通過專家評審;新宏翔汽車項目完成征地和用林報批,用地報批材料已上報省國土廳;東游盛地風電場項目、迪口中田風電場項目完成可研編制;財富廣場及沃爾瑪項目完成土地帶規劃方案出讓;城市燃氣管道項目啟動招標程序;齒輪廠片區、保修廠片區改造及城南下水南舊房改造項目有序推進。[旅游
旅游
建甌境內特異獨秀的山峰眾多, 有聚武夷風光于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巖,有“辰山拱北斗”之稱、海拔1822米的閩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有福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佛教圣地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志性建筑“五鳳樓”(鼓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御焙遺址,有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筑風格的建寧府孔廟,有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4處古城門,還有東岳廟、圓通寺、宋朝理學家朱熹主持開鑿的艮泉井等名勝古跡,其中東岳廟和北苑御焙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藝文化繁榮活躍,其中建甌挑幡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