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蕉城區地處福建省東北部的鷲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濱,東與霞浦縣隔海相望,東北與福安市相連,北接周寧縣,西倚屏南縣、古田縣,南鄰福州市羅源縣。處于東經119°8′30″~119°20″、北緯26°30′36″~26°58′之間,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50公里,總面積1664.53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72.96平方公里??側丝诩s43萬,其中城區人口23萬人,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是閩東的政治中心。 蕉城區是福建省寧德市政府所在地。轄2街道辦事處、10鎮、4鄉(含1民族鄉)。通行閩東方言—寧德片。 蕉城區歷史擁久,素有"海國斯文地"之美譽;區內留有全省少有、閩東唯一的歷史文化街區。城區內古跡眾多,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天后宮,道光年間建成的蔡氏家廟,明代土堡涼亭,樹根包墻留扇門。除外還許多特色古民居,南廬、耐廬、恬廬、紫氣東來居等。城區正月游神分為鵬程境、鸞江境、鶴成境、登龍境、龍門境、龍光境。
地名由來
蕉城公元十六世紀中,倭患遍及浙、閩、粵,閩東諸縣城幾乎均遭浩劫,寧德城亦成廢墟。1561年,知縣林時芳,用兩年時間,建成石砌城墻及縣署等。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后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建置沿革
寧德古為七閩地。唐開成間(836~840年),析長溪縣寧川、古田縣東北地置感德場。 五代后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場置縣,取寧川之“寧”、感德之“德”命名寧德縣,屬長樂府。建縣時,寧德地盤較大。后幾析其地,境域逐漸縮小。 宋咸平三年(1000年),析關隸鎮(今政和縣地)置關隸縣,關隸鎮脫離寧德縣屬。清乾隆版《寧德縣志》載:“邑疆周600里,東至福寧州界70里,南至羅源縣界15里,西至古田縣界15里,北至政和縣界230里”。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寧德縣屬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為福寧縣,寧德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2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寧德縣復屬福寧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寧德縣隸之。雍正十三年,分割青田鄉東洋里的十五至十八民國2年(1913年)3月,廢府置道,寧德縣屬東路道(道署駐閩侯縣)。 都設東洋分縣(今周寧縣地),由寧德縣丞駐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由縣佐駐治。 民國3年6月,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寧德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福建省國民政府成立,廢道。全省實行省、縣兩級政權,寧德縣直屬省轄。 民國22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寧德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人民革命政府夭折,寧德縣復歸省直轄。 民國23年7月,全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置行政督察公署,寧德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同年11月,析轄地三都,設立三都特種區,直屬省轄。民國24年5月,析轄地周墩,設立周墩特種區,直屬省轄。 民國25年2月,周墩特種區改為寧德縣第三區。民國26年1月,復設周墩特種區,周墩脫離寧德縣轄。同年10月,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 民國28年3月,三都特種區裁撤,三都復歸寧德縣轄。 民國32年9月,寧德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民國37年9月,析轄地咸杉鄉歸周寧縣管轄。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福建省進行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 1950年3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稱福安專區,寧德縣屬福安專區。 1951年,析北坑鄉劃歸福安縣管轄。“文化大革命”初期,福安專區實行軍事管制,寧德縣屬福安專區軍事管制委員會管轄。 1968年4月18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寧德縣屬之。1970年6月17日,福安專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當年7月移遷寧德,寧德縣隸屬關系不變。 1978年10月1日,寧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改稱寧德地區行政公署,寧德縣屬寧德地區。 1988年10月4日,國務院批準寧德撤縣建市,寧德市隸屬寧德地區管轄。 1999年,撤銷寧德地區和縣級寧德市,分別設立地級寧德市和蕉城區,蕉城區劃歸地級寧德市管轄。
蕉城城區 (13張)
毓秀小學及小東門昆豪雪洞 (3張)
大事記編輯宋建炎二年七月世農入寇長溪令潘中率兵救死之。紹定四年十匪盜自古田來寇。紹興二十八年陸游被貶入閩任寧德縣主簿,在閩留有《寧德縣重修城隍廟記》、 《雍熙寺與僧夜話》、《渡浮橋至南臺》、《出縣》、《還縣》。元至正十八年八月徐壽輝為將,江二言率子錢言等來寇城池。蕉志載民避報恩寺賊至寺外六石起聞賊敗潰。明正統十四七月沙寇登茂七私掠。蕉志穆楊民兵謝統四擒平之。宏治二年十月一日??芙倨叨?。蕉志尚書林聰家御賜寶物一空。正德三十五年,丙長倭賊從羅源來焚掠去,陳廉使屋被焚。三十七年戌午倭賊數百自古田下指揮使鑒玠泰、將王月遇害,賊由漳灣劫商船出海。三十八年已末倭賊福安縣分守道舒春芳堅壁。八月浙江守將戚繼光帥率士八千至州初六渡金垂初七到縣初八晨抵漳灣,帥行淖鹵中,把統王如龍、朱載泰經,國匪賊千,治于橫嶼島,釋俘男女五百。清順治年八月魯王遣鄭萊率兵圍城通志作載。同治辛末三月初三夜盜搶同升堂鋪。宣統三年九月改革時匪徒蠢動官紳設包衙圍沿。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蕉城區,位于中國海岸線和太平洋西岸中點,又處于大長江經濟板塊與粵港大珠江經濟板塊的融匯中心點。北緯26°31′—26°58′,東經119°08′—119°51′。
地形地貌
地處閩東山地北部,為鷲峰山東坡,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狀下降,大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上,為全國沿海地勢最高的縣(市、區)。全區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東部高丘陵坡度較大,多直逼海岸?;敉獌砂逗筒糠盅睾7植嫉颓鹆?、河谷沖積平原和斷續海濱平原。島嶼20多個。
氣候水文
水文條件
主要河流霍童溪,干流長126千米(境內68千米),流域2244平方千米(境內517.5平方千米),支流有赤溪等;七都溪長58千米,流域334平方千米。主要湖泊東湖,面積3平方千米;人工湖金涵水庫面積72公頃。
氣候條件
霍童溪年平均氣溫19.0℃;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2.4℃;≥10℃積溫6111℃。年降水量2013.8毫米,無霜期317天。
春季:2月中旬開始,除高海拔地區外,各地霜凍終止,氣溫呈波浪式回升。季內盛行風向由北逐漸向南,雨日增多。春分前后,遇有冷空氣過境,短時間有東北向強風,氣溫低于12℃,多為陰雨天氣。4、5月為梅雨季節,氣溫回升至20℃以上,雨日也增至20天以上。但仍偶有冷空氣南襲,此時常有“五月寒”(為時3天,氣溫≤20℃)出現。
夏季:梅雨終止,月平均氣溫升至25℃以上,進入7月后有時高達35℃以上,天氣炎熱。季內多為東南風或西南風,臺風頻繁,局部有雷陣雨或臺風雨,溫度高,日照多,蒸發大,是一年中的相對干、熱期。
秋季:此時夏季風轉為冬季風,氣溫漸低,降雨明顯減少,天氣晴爽。有些年份副熱帶高壓勢力強,小股冷空氣不易南下,形成“秋老虎”天氣。9月下旬,有強冷空氣過境,出現“秋寒”(氣溫≤20℃)。11月以后,內陸山區已見初霜。
冬季:氣溫急驟下降,霜日漸多。內陸少數地方出現冰凍和雪,雨水稀少。1月份最冷,不論山區或沿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
自然資源編輯蕉城區,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豐富。林、果、茶、牧、山場別具特色;溪河密布、水量充足,水電資源豐富;海域灘涂遼闊,水產養殖品種繁多。
人口編輯1949年時,寧德縣有45530戶,161686人(其中男93050人,女68636人)。1959年,增至52198戶,200348人。1960、1961年,分別減至49215戶,189370人與51074戶,186553人。此后,全縣人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92年,(縣級)寧德市有85460戶,371079人(其中男197712人,女173367人),比剛解放時增加39930戶,209393人,分別增長87.7%和129.5%。 據《寧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蕉城區人口429260人,占寧德大市的15.21%。。
經濟編輯2010年,蕉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6.91億元,比2009年增長1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38.56億元,增長24.0%;第三產業增加值70.06億元,增長1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790元,比上年增長14.0%。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略降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 “十一五”期間,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0%,超出“十一五”規劃目標2.5個百分點,高于“十五”時期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4.4%、22.2%和14.6%。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8.7∶24.1∶57.2調整為2010年的14.4∶30.4∶55.2。
第一產業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寧德縣(蕉城區)委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推翻持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還家。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推行農業“八字憲法”,加強栽培技術指導,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7年,糧食總產量57157噸,比1952年增長24.8%,年均遞增6.3%;農業總產值達到299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比1952年增長53.46%。1958年,受瞎指揮和“共產風”以及自然災害影響,農業生產受到挫折,糧食歉收。1962年,全面貫徹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農業生產恢復生機。“文化大革命”中,大搞“政治評分”、“窮過渡”,再次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又一次影響農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由于貫徹“以糧為綱”的方針,加強先進耕作技術的指導和優良品種的推廣與應用,并隨著農業機械的推廣和應用,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才使農業生產保持發展的勢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排除“左”的干擾,撥亂反正,工作重點全面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軌道上來,在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種植業由單一型逐步向綜合開發型發展,農業生產取得巨大成就。 1992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10276萬元,比1949年的1360萬元增長655.59%。農村住戶人均純收入786元,比1978年的81元增收705元;擁有各種農業機械9677臺(輛),總動力達50627千瓦;糧食總產量達到91804噸,比1949年的34965噸增長162.56%。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糧食產量比2005年減少了0.27萬噸;茶葉產量增加749噸,年均增長3.0%;肉類總產量增加4534噸,年均增長7.2%。 2010年,蕉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34.63億元,比2009年增長4.1%;實現增加值18.29億元,增長3.8%。
第二產業
蕉城區早在宋代就有興辦手工業的記載。1950年后,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也得到恢復發展。“大躍進”背離了經濟發展規律,造成農田大片荒蕪,加上自然災害,使農業全面減產,工業生產原料銳減,工廠無法正常開工。1961年起全面推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6年后,受“文化大革命”沖擊,工業生產再次遭受破壞。1970年,隨著地區行署機關遷至寧德,一批地屬工廠相繼開辦,加上縣大澤溪水電站投產發電,大批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全縣工業總產值開始上升。1976年達3107.31萬元。1978年又升至4916.31萬元。 1978~1992年,蕉城區工業持續全面發展、大踏步前進。15年中,工業總產值從1978年的4916.31萬元增至1992年的24351.39萬元,增長395.32%(按1980年不變價),年均增長33.02%。工業企業從105個增到1447個,增長12.78倍。工業固定資產總值從3097.9萬元增加到13442萬元。利稅從595.04萬元增加到213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4.2%,比“十五”時期提高15.3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工業增加值20.66億元,比2009年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5.67億元,增長36.8%。
第三產業
解放初期,國家保護私營商業。1950年,蕉城區城鄉有私營商業企業850家,從業人員1400人,資金26.8萬元。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農村組織供銷合作社,形成國營商業、集體商業、供銷合作社商業網絡。此后,國營商業掌握主要商品貨源,成為市場的主體;供銷合作社形成農村經濟綜合服務中心。這一時期的商品購銷在計劃經濟的指導下,實行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日用工業產品統購包銷,計劃銷售,憑證購買商品,市場蕭條。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經濟發展,市場放開,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并存,個體商業十分活躍,形成多種經濟成分的商品購銷網絡,商品銷售量大增。1992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0798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商業44522萬元,集體所有制商業9974萬元,合營商業2494萬元,個體私營商業13808萬元。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蕉城區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51億元,相當于“十五”時期的2.2倍;五年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2%,比“十五”時期提高1.7個百分點。 2010年,蕉城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3億元,比2009年增長21.3%。其中限上企業零售額18.03億元,增長42.2%;限下企業零售額30.60億元,增長11.6%。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新中國成立初期,寧德縣人民政府接管縣內中小學,推行新教育,廢除部分舊課程、課本,增開新課,學校向工農兵開門,大力發展成人業余教育,掃除文盲,推行“速成識字法”,大辦冬學、民校,實現一鄉(村)一校,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事業盛極一時。兒童上學率達80%,人人學文化,個個學講普通話,成為當時的歷史潮流。 “文化大革命”期間,蕉城區教育事業遭受破壞。“停課鬧革命”,搞大辯論、大串連,教師處于欲教不能、欲罷不忍的困境。直到1969年才復課,教育質量曾一度嚴重下降。70年代初,隨著地區行政公署從福安搬遷蕉城區,高等、中等專業學校相繼創建,蕉城區縣成為閩東教育中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幼教、初教、中教、職教、成教齊頭并進。1987年,蕉城區縣“四率”達到省頒一類標準,實現了蕉城區普及初等教育的歷史重任。1989年蕉城區市實現“一無二有”(無危房、有教室、有課桌凳)。90年代初期,市委、市府實施以智興市的戰略決策,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加強教育薄弱環節,主攻初中,多渠道籌措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取得成效。1992年,蕉城區市幼兒園班級數達286個,教職員工453名,入園的幼兒10895名(含學前教育幼兒1557人),占全市幼兒總數的49.67%;小學達651所,在校小學生47499名,教職員工2238名,學齡兒童入學率占99.46%,年鞏固率占98.88%,畢業率占87.42%,其中14周歲畢業率占9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占68.6%,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寧德市前茅。全市普通中學19所,在校中學生13248名(其中高中生2026名),教職員工1042名,初中在校生年鞏固率98.05%,畢業率94.2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79.89%。普通中學教學質量較高,初中畢業會考綜合比率達79.59%,居寧德市首位;高中生參加全國統考,錄取率高,居寧德市前列。 2010年,蕉城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764人,在校生8078人,畢業生1681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011人,在校生5428人,畢業生1958人。普通高中招生3499人,在校生9466人,畢業生2491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8%。初中招生2595人,在校生12123人,畢業生7706人,初中入學率93.4%。普通小學招生4365人,在校生23866人,畢業生2969人,小學入學率99.9%。特殊教育在校生82人,三殘兒童入學率97.3%。幼兒園在園幼兒1.70萬人,入園率90.8%。寧德師范高等??茖W校升格為寧德師范學院。
衛生事業
蕉城區醫藥行業歷史悠久。早在西晉,醫藥家葛洪就在蕉城區支提山上研制丹藥,東晉王玄甫在三都筆架山等處研究養生學和人體科學。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縣公署設惠民藥局,從事中醫研究活動。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縣衙門設立醫學訓科,作為管理機構。清道光二十五年(1885年),縣城已有藥鋪(店),當時,百姓求醫問藥皆為中醫中草藥。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加拿大人韓美寶在蕉城區創辦圣教婦幼醫院,西醫西藥開始傳入蕉城區,并開始分設內科、外科、婦產科等。1949年前,由于社會經濟落后,人民生活普遍貧困,疫病叢生,群眾缺醫少藥,疾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往往求助于巫醫神漢,造成不少悲慘結果。 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建立防疫保健機構,壯大衛生隊伍,消滅和控制天花、鼠疫等傳染病,醫療技術迅速發展。 2010年末,蕉城區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個,其中醫院7個,衛生院12個,社區服務中心3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512人,其中醫生900人,注冊護士1082人。共有衛生機構床位1960張,鄉村醫生和衛生員457人。
文化藝術編輯霍童線獅:線獅,又稱抽獅,其流傳于閩東歷史文化古鎮霍童鎮,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游藝表現形式。線獅表演主要通過藝人對線獅頭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動和操縱來表現獅子的動作和表情,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目,堪稱中華絕活。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霍童 (7張)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隔成各自獨立的一個個艙區,即每個艙區與艙區之間密閉而不相通。這樣的結構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艙位破損一兩處,不至于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補堵漏,可使船繼續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藏,便于裝卸與管理。
旅游編輯1 城西郊建戚繼光公園,有白鶴鼻山,山中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所留摩崖石刻。
白鶴嶺古道的摩崖石刻 (9張)
2 西北郊基亭岡有烈士墓、紀念碑。3 東北郊有天王寺景區,鏡臺山與南郊玉女峰為市區左弼左輔,玉女峰麓南漈山公園有飛瀑流泉、怪石奇巖。4 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八六八年)報恩寺,寺內有兩座宋代石塔。5 城區大華路15號黃承志故居月爿坪(故居廳內懸掛牌匾五面以及兩道清光緒年26間圣旨)。
大華路黃承志故居水井6 天后宮(媽祖廟)為1937年國共合作談判地點。7 城區鵬程境中南路馬厝里14號的古民居-繡花樓,始建于萬歷年間(1573-1619)占地345平方米木構建筑;西闊七間,進深四間,整個建筑分大廳和繡花樓,兩部分;1992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 位于城區與太平天國事件有關的云南按察使蔡步鐘之官邸——“廉訪第”9 城區環城路宋紹興元年建成的城隍廟
城隍廟 (5張)
10 霍童宏街宮是1933年霍童農民武裝暴動舊址。11 支提山,唐末列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明代永樂帝題贈“天下第一 山”,支提寺(華嚴寺)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12 虎壩橋頭獅子峰,“幽谷隱龍潭,深山藏古寺”。13那羅寺皺石作壁。15三都澳譽稱“海上天湖”,漳灣橫嶼(洪水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紀念地。16 蕉城區金涵中華畬族文化村。17 展旗峰,海拔1165米,擁有高山草場。18 寧德第一旗山 ,海拔1497米。為洋中最高峰,其形如旗。19兔耳嶺景區位于堂義村后山,與第一旗山山脈相連,山勢以,石怪,松奇,云 海,千層山,陡而不險,高而不危。景點路線待開發,將是寧德未來旅游的重點項目。
林前路蔡威故居
合并圖冊 (11張)
特產編輯
大黃魚蕉城區為福建省茶葉、枇杷、商品牛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大黃魚之鄉,晚熟龍眼之鄉。 晚熟龍眼以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享譽全國;“大山銀毫”、“茉莉春毫”茶為上品。農副產品還有稻米、茉莉花、白木耳、蘑菇、香菇、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油桐籽、桃、李,青山柚、溪邊柿著名,兔毛,淡水鰻、鰱、草魚,大小黃魚、馬鮫、鯧、鯊、墨魚、帶魚,梭于蟹、對蝦,海帶、紫菜、牡蠣、蟶,名產大黃魚、二都珠蚶、漳灣熨斗鱘,禽畜良種閩北白鵝、福安水牛。工業有食品、電子、鞋帽等門類。傳統名產霍童仁宇剪刀、蕉城馬記竹枕、黃家蒸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