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縣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市南端,東接孝義、靈石、南連隰縣、汾西,西靠石樓,北界中陽??h人民政府駐水頭鎮。境內礦產資源得天獨厚,有煤、硫、鐵、鋁、石膏、石灰碳、白云石、耐火黏土等礦產。
行政區劃編輯交口縣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交口在漢初設蒲子縣、北魏設嶺東縣,唐代設溫泉縣和高唐縣,元初廢縣,其境域分別改屬孝義縣、靈石縣和隰縣,此后多為分治區域,歸屬基本不變。1971年5月,基于“三線建設”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交口縣,由當時的孝義縣劃出大麥郊、溫泉和壇索3個鄉鎮,靈石縣劃出雙池和回龍2個鄉鎮,隰縣劃出石口、水頭、川口和康城4個鄉鎮,三地9鄉交匯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交口文化,既相互接近,又互相融合,各具特色而又兼容并蓄。2001年撤并為4鎮3鄉,分別是水頭鎮、康城鎮、雙池鎮、桃紅坡鎮、石口鄉、回龍鄉、溫泉鄉。 現轄93個行政村,381個自然村,全縣國土總面積1257.61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交口縣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呂梁山脈中段,地處呂梁市最南端。是太原盆地溝通晉西南地區的重要通道。介于北緯36°43'至37°12'和東經111°03'至111°34'之間,東與孝義、靈石接壤,南與汾西、隰縣相連,西與石樓縣相靠,北與中陽縣為鄰。東西最長距離46公里,南北最長距離53公里。
地貌
交口縣地處呂梁復背斜的核部及其東翼,呈西高東低之勢。西部為基巖裸露土石山區,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其中較為突出的高大山峰有高廟山、棋盤山、人參圪垯、黃崖山等。黃云洞,海拔2954米,是交口縣的最高點。東南部黃土丘陵區,區內黃土覆蓋深厚,溝谷內常見有奧陶系石灰巖的出露。平均海拔1200米,與靈石縣界處的官桑園村前的雙池河河床海拔高程為830米,是交口縣的最低點。
氣候
交口縣處于中緯度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季受太平洋海洋性氣團控制,冬季受極地大陸性氣團控制,春秋二季則受兩種氣團的交替影響,因此其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征。一年之內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火熱雨量集中,秋季相對溫涼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少雪。隨著西北高東南低以及相對高差較大的地勢特征,形成西北部寒涼、東南部熱暖的地域性差異。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27小時/年。年平均氣溫6.7℃,最冷月(1月)平均為-7.7℃,極端最低氣溫-23℃;最熱月(7月)平均為19℃,極端最高氣溫33℃。年平均降水量618毫米。全年的無霜期平均為142天,最長為181天,最短為122天。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0年,交口縣總人口107461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24210人、康城鎮15128人、雙池鎮18008人、桃紅坡鎮10435人、石口鄉5191人、川口鄉8212人、回龍鄉11042人、壇索鄉5104人、溫泉鄉10131人。
民族
截至2000年11月1日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交口縣少數民族占到全部人口的0.08%。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交口林區交口縣主要有煤、硫、鐵、鋁、石灰巖、白云巖、耐火粘土等14種,含礦面積85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7.1%。其中:煤炭資源屬霍西煤田的邊緣部分,含礦面積326.2平方公里,穩定可采9#、10#、11#煤層,保有儲量約5億噸左右;鐵礦資源主要分布于下村河、寶巖河、回龍河3條水系、8個密集含礦地段、46個集中連片區域,含礦面積166.5平方公里,可采儲量1926萬噸,不適宜規?;_采,屬典型的“山西式鐵礦”,品位在20%—58%之間;鋁土礦賦存于太原組湖田段上部,含礦面積457.6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為4.04億噸,可采儲量約1億噸左右,品位在60%—90%之間;白云巖資源有15個巖層,其中可作為金屬鎂原料的共有8層,每層厚度1.7—40米,儲量約上百億噸,品位在50%左右。
森林資源
交口縣主要有林木和灌草叢兩大類,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達15.4萬畝,交口縣森林覆蓋率為33.8%,林木綠化率56.6%。植物種類有139個樹種、200種草本植物和200余種中藥材資源。
旅游資源
溫泉大鐘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雄風依舊;千佛寺石壁雕塑;云夢山、牡丹洞等;這里夏日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屬休閑避暑勝地;大麥郊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記述著毛澤東足跡,開發空間廣闊。
生態資源
交口縣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地上天然植被賦存完好,林草覆蓋率達56%,有139個樹種,200種草本植物和200余種中藥材資源,是全國沙棘和汾洲核桃主產區之一;野生中藥材分布廣,品種多、開發利用價值高;還有木耳、蘑菇、羊肚菌等野生食用菌以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褐馬雞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金錢豹等野生動物。
經濟概況編輯綜述
2008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26億元,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翻番,經濟總量及增長幅度一度居呂梁市中游位次。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給交口原本十分脆弱的實體經濟帶來巨大的沖擊,55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停產、限產。 2009年,交口縣主要經濟指標較2008年下降60%以上,增速居山西省、呂梁市末位。 2010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億元,比2009年增長50%;
神南峪牡丹洞風光財政總收入完成2.85億元,比2009年增長43.8%。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呈現較大增幅,增速位居呂梁市前列。 2011年,交口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25億元,比2010年增長52.2%;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24.93億元,比2010年增長76.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5億元,比2010年增長143.4%;財政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達到10.62億元,比2010年增長272.24%。 2011年,全年第一產業累計完成12948萬元,比2010年增長5.2%;第二產業累計完成265303萬元,比2010年增長50.9%;第三產業累計完成53038萬元,比2010年增長9.4%,三次產業比例為3.9:80.1:16.0。
農業
2006年,交口縣共投入580萬元用于扶持發展舍飼圈養、中藥材、核桃等重點產業開發旱井集雨等重點工程建設。交口縣農民人均減負67.6元,減幅達87.1%。優質中藥材基地全年完成1350公頃,已形成2000公頃規模;優質核桃基地2003年新栽植1333公頃,累計面積已達到8000公頃;2003年完成467公頃。 2006年,交口縣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糧食產量保持在2500萬公斤以上。交口縣核桃林面積發展到15.4萬畝,平均年產量350萬公斤,產值6800萬元,種植戶人均收入達800元。累計發展規模健康養殖戶78戶,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20個,農民經紀人300多人。依托交口縣企業轉移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7000余人,組織勞務輸出1200余人,向第三產業轉移8000余人。形成了維仕杰沙棘、明泰核桃露、浩源飼料、米師傅小雜糧、鑫欣源番茄等知名品牌和9大類20多種農副產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6萬噸,年銷售收入實現1.6億元。 2006年,交口縣通過財政投入、企業幫扶、整合項目資金等,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10億元,相繼推開7個省級試點村、41個市級重點推進村的新農村建設工程,建成8個高標準新農村建設示范村,49個新農村實現了“一村一品”?!笆晃濉睍r期,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比2005年遞增13%,達到3380元,分別是2005年的1.6倍和2000年的7.9倍。
工業
2006年,交口縣累計關閉190余座小煤礦、30余座小鐵廠和30余座小焦化廠,僅保留8座煤礦、10戶冶煉鑄造企業和7戶焦化企業。截至2010年,全縣41個“三四三”項目已完成立項審批41個,環評審批33個,土地審批25個,36個項目相繼開工建設,16個項目建成投運,累計完成投資58.9億元。交口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55戶(其中: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5戶),現已形成年產原煤510萬噸、生鐵150萬噸、鑄件25萬噸、焦炭330萬噸、氧化鋁20萬噸、金屬鎂3000噸的生產能力。2010年,交口縣工業總產值實現36.18億元,比2009年增長222.4%;工業增加值實現10.38億元,比2009年增長94.9%;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09年下降5%;篩選確定58個“5115”重點工程項目,概算總投資646億元,上報省級重點項目11個,概算總投資405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衛生
截至2011年,交口縣已擁有縣級衛生機構8個,鄉鎮衛生院9個,在冊醫生312人,開放床位355張。設置農村衛生所127個,選聘鄉村醫生132人,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達標率達到95%,2010年交口縣新型農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文化
截至2011年,交口縣建成7個鄉鎮文化站、12個農村文化大院,縣圖書館、體育場開工建設,建成農村文化體育場地100余處。
教育
截至2011年,交口縣有各類學校151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7所,小學121所,幼兒園21所。交口縣有教師1554人,在校學生(含幼兒)25544人,小學五年鞏固率、初中三年保留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100%、98%和89%。2011全年共落實義務教育保障經費1440萬元,投入500萬元用于教育裝備,基本通過省義務教育標準化驗收和市級示范高中驗收。全年投資4480萬元,實施完成82所中小學4.53萬平方米的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投入500萬元用于改善縣一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
社會保障
2011年,交口縣參加社會養老保障的企業有75戶,參保人員2185人,各類社會保險綜合覆蓋率90%,交口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農村4064名、城鎮2880名生活困難群眾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交口縣制定出臺了《交口縣城鄉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實施辦法》,2010年救助400人,發放救助金105.9萬元。
交通編輯交口縣交通發達,交口至離石、石樓、霍州、靈石、臨汾等集鎮街道五條干線公路覆蓋交口縣,此外尚有鄉鎮級公路多條,連接著交口縣各個鄉鎮。受交通條件的影響,雙池、桃紅坡成為縣境內的重要集鎮,雙池鎮古以旱碼頭著稱,是靈石、孝義、隰縣、汾西等縣的物資交流中心,又是晉南、晉中、晉西及陜北的重要貿易集散地。桃紅坡鎮是交口縣交通要道,2010年以來已發展為交口縣重要的交通、商業的中心。 旅游景點編輯西莊歷史文化名村西莊
毛主席東征路居地—西莊歷史文化名村位于交口縣雙池鎮西莊村,是山西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神南峪神南峪位于交口縣城以北4公里處,總面積50平方公里。神南峪自然風光優美,原始生態保存良好,森林覆蓋率達99%。 千佛洞千佛洞位于交口縣石口鄉山神峪村,距縣城20公里,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二進四合院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門、過殿、大雄寶殿、九間樓、舍利塔等。大雄寶殿是開鑿于元代的石窟,窟深5.5米,寬3.1米,高3米,四周佛龕內雕刻14厘米高的佛像1003尊,故名千佛洞。其余建筑為明清遺構。享有“中國名勝”之稱,千佛洞石窟因具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評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夢山勝地、溫泉無根碑及大麥郊紅軍東征紀念館等均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特產編輯駿棗是山西交口縣當地古老品種之一,沙棘飲料是交口最著名的產品,是交口的支柱產業之一。此外,還有涼拌粉,交口核桃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