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隸屬于平頂山市管轄,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裴李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周設邑,秦置縣。郟縣距鄭州國際機場80公里,距平頂山市區20公里,鄭堯高速,鄭南西線,洛界公路穿境而過??側丝?8.96萬(2011年) 。2013年,全縣總面積737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376個行政村。境內主要盛產有煤炭、白云巖、水泥灰巖、陶土等礦產資源?!班P縣紅?!笔侨珖舜罅挤N牛之一;郟縣是全國四大烤煙發源地之一;郟縣鐵鍋年產量占全國近三分之一。地方特色飲食有牛肉、茶水、饸饹面、三燉、燒雞、豆腐菜等。 境內有國家AAA級景區三蘇園,中國保存最好的縣級文廟之一郟縣文廟,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發源地知青園,中原地區唯一紅石古寨臨灃寨等旅游景點。歷代名人有西漢謀圣張良、東漢名將銚期等。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3年,郟縣轄長橋鎮、冢頭鎮、安良鎮、堂街鎮、薛店鎮、茨芭鎮、李口鎮、黃道鎮8個鎮和渣園鄉、廣闊天地鄉、白廟鄉、王集鄉、姚莊鄉5個鄉和龍山街道、東城街道2個街道。全縣共376個行政村(街)。其中,龍山街道轄14個行政村(街),東城街道轄6個行政村,冢頭鎮轄35個行政村,安良鎮轄41個行政村,堂街鎮轄36個行政村,薛店鎮轄38個行政村,長橋鎮轄34個行政村,李口鎮轄23個行政村,王集鄉轄30個行政村,姚莊鄉轄6個行政村,白廟鄉轄23個行政村,廣闊天地鄉轄11個行政村,渣園鄉轄25個行政村,茨芭鎮轄41個行政村,黃道鎮轄13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郟縣總人口為589646人,其中農業人口548414人,非農業人口41232人,男性人口309854人,女性人口279792人。 全縣有漢、回、滿、壯、苗、彝、布依、藏、獨龍、侗、白、土、蒙古、朝鮮、哈尼、土家、達斡爾、佤等20個民族成分,少數民族19個,少數民族人口12043人,其中回族人口10888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11%,主要分布在姚莊回族鄉、龍山街道、冢頭鎮、長橋鎮、薛店鎮等5個鄉鎮(街道)。全縣有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信教群眾28000余人,開放宗教活動場所55處,遍布全縣15個鄉鎮(街道)。 郟縣地處河南省中西部,平頂山市北部,屬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度地帶。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地處東經113°0′40″~113°24′50″,北緯33°48′0″~34°10′50″。東西長37.6公里,南北寬31.3公里,總面積737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郟縣地處中朝準地臺萁中臺隆東南緣,地層區劃屬華北區豫西分區嵩萁小區。區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元古界、寒武系、石炭系、二疊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層。煤炭地層主要分布在石炭、二疊系地層。主要構造有景家洼向斜、王英溝背斜、西長橋向斜和襄郟背斜。區內斷裂發育,有北西和北東兩組,以北西向斷裂為主。
地勢地貌
郟縣縣域地勢呈馬鞍形,東南、西北高,中部低。東南部為外方山余脈,低山綿亙;西北部為萁山山地,峰巒起伏;中部為北汝河沖積平原,沃野坦蕩。全縣最高點為西北邊陲郟、汝、禹交界處的三管山,海拔790.8米,最低點為長橋鎮坡趙村西,海拔86米。全境有大小山峰26座,山地面積13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8.3%;丘陵面積259平方公里,占35.1%;平原面積271平方公里,占36.8%;洼地面積72平方公里,占9.8%。
氣候
郟縣縣境地處北溫帶南部,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6℃,無霜期220天左右,≥10℃的活動積溫為4734.9℃,年日照時數2232.2小時,日照率50%。年平均降水量678.6毫米,7—9月份的降雨量占全年的70%左右,屬“豫西丘陵干熱少雨區”。
水文
縣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沙穎河水系,流經縣境的大小河流15條:北汝河、干河、魯醫河、二十里鋪河、青龍河、雙廟河、葉犟河、
北汝河胡河、肖河、藍河、呂梁河、三險河、楊柳河、芝河、石河。北汝河為干流,也是境內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境內段長48公里,境內流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常年流量300~500立方米/秒。[自然資源編輯生物資源
郟縣位于華中動、植物區系與華北動、植物區系的過度帶,動、植物種類較多。截止2011年,植物總計248科,1014屬,2306種。全縣森林覆蓋率為13.22%。用材樹主要有楊、柳、椿、榆、槐、泡桐等;經濟林主要有核桃、柿、桃、梨、蘋果等;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煙葉、紅薯、大豆、高粱、谷子、綠豆、花生、芝麻、瓜果、蔬菜等。境內野生動物資源陸棲脊椎動物184種,飼養動物主要有郟縣紅牛、豬、山羊、綿羊、寒羊、雞、鴨、鵝;魚類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等。
礦產資源
郟縣境內已發現有經濟價值或潛在價值的礦產有煤、鋁土礦、耐火粘土、水泥灰巖、白云巖、石英巖、高嶺土、建筑石料灰巖等19種。其中,優勢礦產10種。截止2011年,已探明煤炭資源量7.17億噸,預計遠景資源量10.4億噸,合計25.15億噸;白云巖詳查資源儲量197.9萬噸,普查資源量4.19萬噸,適合露天開采,剝采比小于0.1;鋁土礦估算資源量707萬噸;耐火粘土礦估算資源量218.5萬噸;普通水泥灰巖資源量達4億多噸,白水泥原料資源量達1.3億噸;建筑石料用灰巖,估算資源量2.6億立方米;高嶺土厚度在1.5-4米之間;硅鐵用硅石(石英石)資料儲量197.5萬噸;紫砂陶土估算資源量650萬噸以上;大理石資源儲量19.9萬立方米。另外還有泥巖、河砂等礦產資源。
水資源
2011年,郟縣地表水資源總量12719萬立方米。郟縣境內河道建有22座中小型水庫和145處塘壩閘等,可利用水量為1451萬立方米。老虎洞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后,郟縣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將達到2450萬立方米。郟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2227萬立方米,可利用總量為9781萬立方米。郟縣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344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過境水量為9.5187億立方米。境內多年平均水利用總量為2.4031億立方米,其中境內多年平均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1.2231億立方米,利用廣闊渠郟縣境內過境水可利用水量為1.18億立方米。
經濟編輯綜述
2011年,郟縣生產總值達到了117.6億元,較2010年同比增長13.0%。固定資產投資93.8億元,增長52.3%。
城市風景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38億元,較2010年增長20.5%;稅收收入占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億元,較2010年增長17.1%。農民人均純收入6021元,較2010年增長1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0元,較2010年增長13.4%。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35.6億元,較2012年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億元,較2012年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5億元,較2012年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4億元,較2012年增長14.5%;地方財政總收入13.3億元,較2012年增長40.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3億元,較2012年增長15.1%;農民人均純收入7665元,較2012年增長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2元,較2012年增長11%。
第一產業
2011年,郟縣全縣耕地面積66.58萬畝,常年小麥種植面積近45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2萬畝以上;經濟作物以烤煙和蔬菜為主,種植“山兒西煙”8萬畝以上,花生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位于郟縣城關鎮西街的平頂山市新特優苗木繁育(郟縣)基地是全國特色種苗基地、河南省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及河南省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全國最大的紅櫨繁育基地,經濟林面積已達10萬畝。郟縣養殖業基礎較好,全國八大良種牛之一的“郟縣紅?!贝鏅谶_到15萬頭。 2013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3.2萬畝,總面積達到22.2萬畝。新增專業合作社80家,總數達到343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4家,位居平頂山市第一。全年糧食總產達到32.1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實現“十連增”,單產位居平頂山市第一。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煙葉生產收購達到3.9億元,稅收達到8692萬元,繼續保持河南省先進位次。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6%。
第二產業
郟縣以礦產資源、鐵鍋、陶瓷、電力建材、食品醫藥和紡織等產業,初步形成安良鎮陶瓷產業基地、廣天鄉鐵鍋產業基地、黃道鄉建材電力和煤化工基地、城關鎮商貿和制藥基地、長橋鎮針織基地、冢頭鎮蘿卜、三粉加工和奶制品加工基地等工業發展格局。 2013年,入駐集聚區億元以上企業15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億元,稅收2.6億元,從業人員達到1.75萬人??h產業集聚區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進產業集聚區”,被確定為平頂山市唯一一家“產城聯動發展示范集聚區”和“省對外開放示范集聚區”重點培育對象,在平頂山市兩次觀摩評比中均獲得第一名。
第三產業
截止2013年,全縣共有中小微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基礎單位數23629個,從業人員14.6萬人,其中中小微企業達到2099家,個體工商戶21530戶,限額以上工業企業129家。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營業收入429.4億元,實現增加值129.7億元。 2013年,全縣外貿進出口總額963萬美元,占市定目標的192%。醫療器械等8大類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