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東經98°17′、北緯39°47′,在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因地勢而得名。關城有231米是由黃土夯筑的,城墻攀緣高為150米、傾斜度為45度角的山脊上,似乎長城從山上陡跌而下。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現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1961年(辛丑年)嘉峪關關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以關名建市。1971年,嘉峪關市經國務院批準為省轄市。1997年被公布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歷史沿革嘉峪關,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43年的歷史。嘉峪關比山海關早建九年。在萬里長城沿線上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東端的山海關,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關。后者較前者猶有過之,所以嘉峪關是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關城始建于1372年(壬子年)(明洪武五年)。嘉峪關關城布局合理,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筑有羅城,羅城城墻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筑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建筑結構編輯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初建時,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F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它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筑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墻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關城周長733米。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筑一道凸形城墻,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筑圍墻,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并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游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筑。新中國成立后,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至今保存完好。截至2010年,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防御體系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公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歷史價值嘉峪關,其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于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于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公里左右。一條古道穿行于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險厄。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古肅州(今酒泉),西有安西。這條古道是古都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古代西域,初時僅指天山以南的新疆南部和東部,有許多在綠洲上發展的“城邦”,對內地漢族政權時附時叛。到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明代,政府軍和吐魯番兵曾數次在嘉峪關作戰。嘉峪關矗立于大漠邊緣,顯得雄壯非凡?;哪貐^是怕缺水,嘉峪關卻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匱乏。嘉峪關的環境又很吸引人。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于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睒O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敝赋鲞@關真乃“雄關”。說來令人詫異,據說當年建這關時,匠師計算用料特別精確,最后建成時竟只剩下一塊磚。這是建筑工程上的絕招。這塊磚存放在西甕城門樓的后樓臺上,供人觀摩。這座雄關和東部的山海關一樣,都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輝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為中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遺產編輯長城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嘉峪關嘉峪關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雄關”之美譽。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長城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內外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共同構成了嘉峪關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嘉峪關游擊將軍府:也稱游擊衙門,初建于明隆慶年間,是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游擊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嘉峪關游擊將軍府陳列分為兩個部分。前院以議事廳為中心,著重展示古代游擊將軍及文武官員指揮御敵、簽發關文等情景。后院是游擊將軍及家眷生活的場所,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游擊將軍及其眷屬的生活場面。陳列形式既樸實又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趣味性。長城第一墩:古稱討賴河墩。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自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墩臺北距關城7.5公里,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邊上,可謂“險墩”。依托古墩臺興建的文物景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景區包括討賴河墩、地下谷、觀景平臺、滑索、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功能區。,是一處觀光、探險、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懸壁長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古代巖畫:石關峽是嘉峪關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里是中國古代絲綢古道興亡更替的見證。石關峽內的黑山巖畫是中國西北地區的摩崖淺石刻畫,其時代為戰國。它是中國北方地區時代最早、距離城市最近的巖畫,是1989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嘉峪關的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跡。巖畫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關市14公里處的黑山之中,共有巖畫150余幅。巖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動物、狩獵、舞蹈、操練、廟宇、古文字等,黑山巖畫對于研究西北地區遠古社會的民族、宗教、生態、自然環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西部地區巖畫的代表之一。古墓葬文化“果園——新城魏晉墓群”:是2001年中國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城鎮,在這里分布著魏晉時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畫廊”之稱。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繪磚壁畫,真實描繪了中國魏晉時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方面的狀況,其內容包括牧畜、農耕、兵屯、狩獵、營壘、出行、驛傳、宴樂、舞蹈等。這些磚壁畫是研究魏晉時期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實物資料。繪畫筆法簡練,畫技高超,其繪畫內容在美術領域填補了中國魏晉時期繪畫史上的空白。周邊美食編輯嘉峪關的飲食可謂百味薈萃。在這里可以嘗到川味的麻辣燙、粉蒸肉、麻婆豆腐;江浙的糖湯圓、魚湯圓;陜西的大米面皮、粳粉釀皮、肉夾餅;新疆的烤羊肉串、粉湯羊肉;江蘇的蔥油餅;東北風味粘火燒、豆沙切糕、棗泥糯米糕;蘭州的清湯牛肉面、鍋貼餃子;臨夏回族的釀皮子、清真元宵等。這些美食主要匯集在富強市場美食一條街、鏡鐵市場美食一條街、大唐美食街。
民間傳說
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時簡陋的建筑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是很不簡單的,但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一段段動人的傳說。
定城磚
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的一塊磚。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后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北O事管依言發磚,并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笨⒐ず?,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后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北O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后,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里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云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后,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后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并成為工匠出師后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墻高9米,還要在城墻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墻,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后,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墻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墻。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墻。
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筑巢于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墻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后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墻,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墻祈祝,后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墻角擊墻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種風俗。
民俗風情
仿古出關儀式在嘉峪關市舉辦國際滑翔節期間,市政府在嘉峪關關城舉辦隆重的“仿古出關儀式”。儀式的內容主要是由來賓穿著古代武官和士兵服裝,在嘉峪關關城仿照古代將士出關時的情形。儀式的基本程序是:
(1)由市長宣布仿古儀式開始,鳴放鞭炮,開啟嘉峪關關城鎖鑰,推開兩扇大鐵門;
(2)朝官宣詔;
(3)出售簽發關照,驗明身份;
(4)請貴賓乘仿古馬車、騎駱駝出關并奏樂。在關城內進行敦煌組舞、秦腔、太平鼓、安塞腰鼓等表演;
(5)在百米長絹上題字、簽名、作畫留念;
(6)出關后,仿古隊伍面向朱元璋像,告別嘉峪關關城后,繼續登程西行。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又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里,兩千多年前開辟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里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素有“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嘉峪關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一種文明和精神的象征,不過每每站在嘉峪關下看著那雄闊的山關卻總是內心澎湃不已。
旅游信息開放時間08:30—18:00門票旺季(5月1日~10月31日):101.00元(含郵資明信片1元)淡季(11月1日~4月30日):61.00元(含郵資明信片1元)優惠政策免票:兒童身高1.2米以下、現役軍人持軍官證、殘疾人持殘疾證、7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證免大門票。優惠:1.2米-1.4米兒童、60周歲至69周歲老人持老年證或身份證購景區優惠大門票(上述優惠政策,需到景區自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