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魚縣古名沙陽堡,取《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得名,是湖北省咸寧市下轄縣,位于東經113°39′-114°22′,北緯29°48′-30°19′,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北與武漢接壤、南同赤壁市毗鄰、東距咸寧市區40公里、西與洪湖市隔江相望。嘉魚縣境地形狹長,全境長85公里,寬5.7—17.9公里,總面積101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05平方公里;轄8鎮,人口369468人(2012年末)。嘉魚縣是國家首批對外開放地區和長江經濟帶重要開發區,是湖北省有名的蔬菜之鄉、螃蟹之鄉、回魚之鄉、黃金之鄉,獲“湖北省綠化模范縣”稱號。嘉魚縣位于東經113°39′-114°22′,北緯29°48′-30°19′,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北與武漢接壤,離武漢僅80公里,南同赤壁市毗鄰,東距咸寧市區40公里,西與洪湖市隔江相望。嘉魚縣境全長85公里,寬5.7—17.9公里,總面積101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0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嘉魚縣地處幕阜山脈與江漢平原結合部,可劃分為長江沖積平原、西南垅崗平原和切割殘丘三種地貌,大體形成“一山三水四分田,兩分道路和莊園”的地貌格局。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高程最低18米,最高243米,其中大部分高程在19-50米之間。
氣候
嘉魚縣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度較大、日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長等特點。境內平原與丘崗氣候亦無明顯區別。全縣年平均氣溫17.0℃。最冷月為一月,平均氣溫4.5℃,極端最低氣溫-12℃;最熱月為七月,平均氣溫29.2℃,極端最高氣溫40.2℃。無霜期初日3月13—16日,終日11月16—28日,全年無霜期249-262天。因受幕阜山脈的阻隔,冬、春季冷暖氣流交匯于長江流域,冬季氣溫下降慢、早春回溫快,農業界限溫度(穩定通過5℃的持續期)平均初日在2月27日,終日在12月10日,具有一些既不同于南方,也不同于北方的氣候特點。
土壤
嘉魚縣內土壤可分為紅壤、石灰土、潮土、水稻土和草甸土五個土類。紅壤土(棕紅壤)分布于縣境東南部,以官橋、煙墩等地為主,土質酸性,是全縣丘崗的主要旱地土壤。石灰土分布于縣境西南部分孤立殘丘,主要集中在高鐵嶺鎮及陸溪鎮、官橋鎮的部分??h境北、中和西南部分平原為潮土,是全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主體旱地土壤。水稻土分布于全縣各水稻種植區,由長期水耕熟化形成。草甸土分布在長江外洲灘地。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嘉魚縣湖泊有丘崗湖泊和平原湖泊兩類??h域現有湖泊16處,總面積共123.67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嘉魚縣的主要礦藏有金、煤、錳、硅性耐火石砂和石灰石。蛇屋山金礦第一期探明黃金儲量達20噸,大型紅粘土型金礦床,為全國首例,世界第二例。
行政區劃編輯截止2011年10月,嘉魚縣轄8個鎮,共有18個居委會、82個村委會。人口編輯2014年,全縣年末總人口364981人,其中男性190294人,女性174687人。全年出生4388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21%,出生率為11.23‰,出生性別比為122.63(女性為100);死亡1469人,死亡率為3.76‰;全年凈增人口2919人,自然增長率為7.94‰。 2012年末,嘉魚縣總人口369468人,其中男性192029人,女性177439人。全年出生4317人,符合政策生育率86.96%,出生率為11.59‰,出生性別比為120.93(女性為100);死亡1508人,死亡率為4.05‰;全年凈增人口2809人,自然增長率為7.54‰,比上年提高0.75個千分點。
經濟編輯綜述
2014年,嘉魚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9.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9.0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0.4%,工業增加值完成98.1億元,增長10.7%;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8.02億元,增長12.0%。 2010年,嘉魚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8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244元;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8億元,規模工業增加值64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2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8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1.9倍、5.2倍、3.0倍、5.3倍和2.9倍,年均分別遞增24.0%、43.7%、28.6%、44.3%和23.5%,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萬元大關。2012年,嘉魚縣生產總值完成153.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2.95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81.99億元,增長17.2%,完成工業增加值78.87億元;第三產業完成38.44億元,增長9.3%。從構成看,一、二、三產業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0.5:54.7:24.8變化為2012年的21.5:53.4:25.1。 2012年,嘉魚縣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除基金收入外的全地域財政收入)7.75億元,增收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7.1%。嘉魚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53億元,比上年增長30.6%。
第一產業
2014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下同)69.6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3%。以蔬菜、水產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繼續得到穩定發展,蔬菜產值32.72億元,同比增長5.2%,水產品產值20.76億元,同比增長8.0%。 2014年,全縣糧食面積49.58萬畝,比上年增長2.7%;油料面積11.93萬畝,增長3.3%;棉花面積1.61萬畝,下降22.1%;蔬菜面積50萬畝,比上年增長8.9%;麻類面積0.59萬畝,下降42.6%。 2012年,嘉魚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下同)58.0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其中農業產值37.08億元。以蔬菜、水產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繼續得到穩定發展,蔬菜產值28.5億元,同比增長13.1%,水產產值15.1億元,同比增長25.3%。2012年,嘉魚縣糧食面積48.13萬畝,比上年增長4.8%;油料面積11.15萬畝,增長16.2%;棉花面積2.34萬畝,增長54.6%;蔬菜面積45.27萬畝,比上年下降0.5%;麻類面積1.16萬畝,下降64.9%。全年各種農作物產量有增有減。全縣完成造林面積39900畝,比上年增長2.3%。全年牲豬出欄20.01萬頭,比上年增長12.8%;豬肉產量15004噸,同比下降15.0%;牛肉產量295噸,同比下降42.4%;禽肉產量1973噸,同比增長24.5%。全年水產品養殖面積24.9萬畝,比上年增長0.4%,水產品產量76436噸,比上年增長5.1%。2012年末,嘉魚縣有效灌溉面積32.4萬畝,旱澇保收面積26.7萬畝,機電排灌面積27.5萬畝。
第二產業
2014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98家,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下同)440.72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國有企業0.64億元,下降1.3%;集體企業3.33億元,增長10.5%;股份制企業414.91億元,增長12.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3.79億元,增長12.2%;其它經濟類型企業8.05億元,增長0.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2%。 2012年,嘉魚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15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下同)304.33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其中:國有企業8.57億元,增長1.8%;集體企業3.91億元,增長116.6%;股份制企業232.83億元,增長24.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3.12億元,增長29.3%;其它經濟類型企業45.9億元,增長40.8%。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88.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2012年,嘉魚縣輕工業產值139.25億元,重工業產值165.0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8.2%和20.8%;全縣輕重工業比重為1:1.19。2012年,全縣新簽合同項目79個,累計到位資金73.51億元;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18億元,比上年增長36.3%。其中項目投資116.37億元,比上年增長36.7%。2012年,嘉魚縣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7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6億元,比上年增長32.4%,竣工產值5.7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9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39萬平方米,房屋竣工價值4.1億元。
第三產業
2014年,嘉魚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5.73億元;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5.96億元;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89億元;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15億元。2014年全縣實現外貿出口額7887.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2.2%。 2014年12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6.91億元,比年初增加10.42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8.96億元,比年初增加7.93億元;財政性存款2.2億元,比年初增加0.76億元;單位存款25.87億元,比年初增加2.0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56.59億元,比年初增加15.0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35億元,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5.67億元。 2012年,嘉魚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26億元;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8.15億元;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71億元;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41億元。。2012年全縣實現外貿出口額410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0%。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4.12億元,比年初增加13.77億元,增長27.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1.65億元,比年初增加10.01億元;財政性存款2.53億元,比年初減少1.11億元;單位存款19.79億元,比年初增加4.7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35.05億元,比年初增加6.1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比年初增加2.69億元,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3.26億元。2012年,嘉魚縣實現保費收入8773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65萬元,比上年增長23.1%,壽險保費收入6008萬元,比上年下降16.0%。財險賠款支出1748萬元,壽險支出1040萬元。
交通編輯嘉魚地屬武漢城市圈,至武漢市區80公里,至天河機場100公里,至京珠高速公路入口和在建的武廣高速鐵路20公里,嘉魚至武漢國家一級公路即將建成通車后,嘉魚至武漢車程僅45分鐘。武蒲公路、咸潘公路、京珠高速公路連接線、嘉赤公路等4條省道和縣鄉公路、通村公路組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絡。長江黃金水道縱貫全境120公里,并有6個長江港口深水碼頭(5000噸級1個、3000噸級5個),常年可停泊3000噸級的客貨輪。
社會編輯文化
截至2014年末,嘉魚縣有文化站8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8.7萬冊。 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有文化站8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達9.07萬冊,圖書、報刊借閱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閱覽室及博物館展覽廳等公共場所,已全面對外免費開放,共接待和服務群眾8000人次。新創作各類文藝作品120余件,在市級以上發表(參展、參演)70件。組織各類文藝演出達28場(次),觀眾人數達12萬人次。舉辦元旦、春節、元宵等節日廣場文藝匯演等群眾文藝演出、迎春團拜會文藝晚會等群眾性文化活動8場(次),特別是二喬公園元宵燈會,規??涨?,影響廣泛,受到群眾熱烈歡迎。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數字電視用戶28864戶,基本完成了城區數字電視的整體轉換。全年在中央級發稿5條,在省級臺發稿30條,在市臺發稿172條,在嘉魚臺發稿2000多條。
衛生
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6個,衛生機構床位1215張,衛生技術人員1337人。
體育
2012年,嘉魚縣積極組隊參加了全市少兒田徑、乒乓球賽,其中田徑獲男、女團體總分第三名,個人分獲女子400米、男子跳遠第一名;乒乓球獲團體總分第六名,熊夢陽榮獲乒乓球少兒甲組單打冠軍。
人民生活
2014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0元,比上年增長10.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6元,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51元,比上年增長12.3%。
社會保障
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擁有收養性單位15個,床位1337張;供養人數1100人。2012年,嘉魚縣全縣城鎮低保對象10034人,農村低保對象11543人,年發放低保補助金4867萬元。全縣累計發放各項社會保險費28208萬元。其中,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費支出5189萬元,企業人員養老金支出18333萬元;支付基本醫療保險費1618萬元。全年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人數達251016人,參加農村養老保險123400人。
教育編輯截至2012年末,嘉魚縣有學校46所,教師2841人,在校學生人數30557人。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4337人,小學在校學生1600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全縣高考、中考綜合成績連續幾年穩居全市前列。2012年高考,全縣600分以上人數32人,上本科線1247人(其中上一類本科線209人)。歷史文化編輯嘉魚縣始建于西晉大康元年(公元280年),取《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義而得名,歷史悠久,文化沉淀豐厚,蘊藏著南宋文化、三國文化、嗚嘟文化、說唱文化、魚文化等特色文化遺產。
南宋文化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岳飛奉命征楊么,駐守縣城,立望樓,又在蜀山就赤壁之戰時劉備駐扎處筑城駐兵,時人稱軍寨、營盤,后稱岳公城。同年五月一日,岳飛進駐岳州黃榜,留存岳公城遺址。岳公城為橢圓形,長40米,寬82米,周長137米。嘉魚人民為了紀念岳飛,在三湖連江風景區修建一座岳公亭。
三國文化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十日,曹操軍遇周瑜軍于赤壁江上一戰而退還江北烏林后,周瑜軍逐與其對峙,駐于江南陸口(今嘉魚縣陸溪鎮)、界石至高鐵嶺龜湖山一線,劉備軍駐扎于白云山至蜀山一線。周瑜以陸口為大本營,在赤壁山建有烽火臺。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周瑜病逝后,孫權以魯肅為漢昌太守,領周瑜軍駐陸口,至吳赤烏二年(239年),相繼有呂蒙、陸遜、潘璋、呂岱等領兵駐扎陸口。陸口為東吳重鎮,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此。三國文化成為楚文化中主流文化,成為嘉魚縣旅游文化的代表。
嗚嘟文化
嗚嘟文化,是嘉魚特色文化中的一面旗幟,20年前,嗚嘟還只是流傳于牌洲地區的一種泥哨,牧童們用它消愁解悶、呼牛喚羊??h文化主管部門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將嗚嘟這一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土類民間樂器加以研制、使其走上文藝舞臺,使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大放異彩。
說唱文化
牌洲說唱這一曲藝曲種的形式,是嘉魚發展特色文化的又一成果。牌洲說唱,均為方言,演出人數為2-8人,自操小鼓、鑼、小鑼、小鈸,一人說,數人接,一人唱,數人和,說唱一段,響一段樂器,音樂點子以《十樣錦》為基調,內容集中,節奏明快,音樂性強,很受群眾歡迎。早在1993年,牌洲說唱《姑嫂倆》就被介紹到海外,在東南亞一帶廣受歡迎。這一特色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魚文化
“南有嘉魚,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古老的詩經,賦予嘉魚不老的美名。嘉魚盛產鮮魚,因而也繁衍出鮮活的“魚文化”。嘉魚的魚文化源遠流長。南唐保太十一年(公元953年),皇帝南巡經此地,嘗到了當地漁民進貢的魚,連聲贊道:“佳魚,佳魚!”嘉魚,由此得名。嘉魚人民世世代代以水為伴,以魚為親。在茶庵新區,新建的城雕展示出“雙魚戲珠“的雄姿,魚,成為嘉魚精神的圖騰;魚文化,成為嘉魚特色文化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旅游編輯嘉魚縣沉積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h境內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點甚多,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境內有三國古戰場遺址——陸口,系三國東吳呂蒙、陸遜屯兵之地,現尚存有呂蒙城遺址、吳王行祠、孔明取箭所、魯肅夫人墓、丁奉墓、呂岱墓等三國古跡和古跡“煙墩臺”;有萬里長江第一灣——“簰洲灣”和層巒疊翠的牛頭山森林公園、幽深蜿蜓的仙人洞群、風景優美的三湖連江水庫風景區;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紅粘土型露天金礦;有全國第一組(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官橋八組;還有即將開發建設的集旅游、溫泉、農業觀光園、水上游樂、狩獵、住宿于一體的山湖溫泉旅游項目。
特產編輯嘉魚小磨香油
嘉魚小磨香油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清澈透明,芳香馥郁,營養豐富。
嘉魚麻花
嘉魚麻花嘉魚麻花典型代表是陸溪麻花和西湖麻花。陸溪麻花主要產地在陸溪鎮,口味以咸為主,香脆可口。做法傳統,原料以精面為主,配以白糖或精鹽,雞蛋和芝麻仁等。西湖麻花主要產地在渡普鎮西涼湖周邊,口味甜咸兼有,甜而不膩,咸度適口,脆不易折,香不上火。甜麻花配料十分講究,必配槐樹花蜜,新鮮姜汁,土雞蛋清和白芝麻仁等。不論甜麻花還是咸麻花都選用清泉水,純手工做成。
藕夾子(簡稱藕夾)
藕夾子做法:將藕洗凈切成0.5厘米的片,取兩片中間夾入調好的肉末,面粉加調料調成糊;油溫燒止5成熱,把夾好的原料掛糊,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可。藕是“偶”的諧音,偶即成雙作對,合即和合如意,夾子是“有子”的一種說法,寓意很吉祥。上年紀的老年人則戲稱藕夾子為“銀洋錢”,是因為藕夾子外形圓中有孔,形狀很象古時的錢幣。出鍋的藕夾子色澤金黃,吃起來咸淡適中油而不膩、酥脆可口藕香濃郁。逢年過節,每家都要做上一籃子藕夾子,除自家食用外還饋贈親朋好友,成為一道聞名遐邇的傳統特色菜肴。
嘉魚麻糖
嘉魚麻糖是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食品,早在公元960年的宋代就開始制作,有1000多年的歷史,具有香、甜、白、薄、脆、味純、保鮮期長等七大特點,多次被評為省、部優質產品,多次榮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省精品展銷會金獎,消費者滿意金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