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Jiexi),廣東省揭陽市轄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故名揭西。揭西縣位于廣東省揭陽市西部,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汕頭市西南部,東連揭陽市區揭東區,南鄰普寧市,西南接汕尾市陸河縣,西北與梅州市五華縣為鄰、北與梅州市豐順縣接壤。揭西縣是著名的僑鄉,擁有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共60.8萬人,相當于全縣總人口的67.36%揭西縣是廣東省革命老區之一。民國14年,周恩來參與領導的東征軍兩次到此。
行政區劃編輯揭西縣共轄1個街道辦事處(河婆街道辦事處)、15個鎮(龍潭鎮、南山鎮、五經富鎮、京溪園鎮、灰寨鎮、塔頭鎮、東園鎮、鳳江鎮、棉湖鎮、錢坑鎮、金和鎮、大溪鎮、坪上鎮、五云鎮、上砂鎮)、1個鄉(良田鄉)、6個國營農林場,有280個村民委員會,37個居民委員會,1641個村民小組。(已撤銷、未計入地圖的其他3鄉:西田鄉、大洋鄉、下砂鄉)。
人口
數據
揭西縣建縣前進行過兩次全國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揭西縣地域人口為337430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揭西縣地域人口為424197人。1965年,設立揭西縣,全縣有83929戶,共442050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總戶數111079戶,總人口600720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總戶數134909戶,總人數634949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常住總戶數160573戶,戶籍人口881746人。2003年年終統計,全縣總戶數217520戶,戶籍人口902563人。 揭西縣是廣東省的僑鄉之一。據揭西縣外事僑務局統計,2003年底,海外華僑、華人40萬人,相當于全縣人口的44.32%。還有香港4.6萬人,澳門5.2萬人,臺灣11萬人,相當于全縣人口的23.05%。海外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共60.8萬人,相當于全縣總人口的67.36%。
民族
據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揭西縣戶籍人口881746人,戶口登記人口716789人。登記人口中,漢族716158人,占總人口99.91%;其他民族599人,占總人口的0.09%。少數民族有:蒙古族101人,回族24人,藏族21人,維吾爾族8人,苗族83人,彝族16人,壯族188人,布依族9人,朝鮮族26人,滿族12人,侗族28人,瑤族28人,白族3人,土家族17人,黎族19人,畬族2人,拉祜族2人,土族5人,達翰爾族1人,仫佬族2人,羌族1人,毛南族1人,鄂溫克族1人,獨龍族1人。這些少數民族主要是嫁入的婦女。2003年底戶籍人口902563人。其中,漢族901792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9.91%;少數民族77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09%。少數民族中,壯族418人,苗族75人,黎族64人,土家族50人,侗族49人,瑤族45人,滿族9人,布依族、藏族各8人,仫佬族、彝族各6人,畬族、僳僳族各5人,蒙古族4人,水族、毛難族各3人,回族、拉祜族、土族、俄羅斯族各2人,白族、哈尼族、佤族、錫伯族、獨龍族各1人。
交通編輯
1979年后,揭西縣在注重鄉村道路建設、公路橋梁和接通鄰縣公路建設的同時,大力進行公路升級改造,交通公路建設事業得到迅速的發展。至2003年底,全縣通車里程969.8公里,其中,二級公路244.4公里,三級公路35.2公里,四級公路690.2公里,公路密度達到71.71公里/百平方公里。路面結構方面,高級、次高級路面里程342.9公里,占總里程的35.4%,低級路面626.9公里,占總里程的64.6%。1994年5月全省山區縣鄉公路水泥路面建設現場會暨公路建設先進市、縣表彰會議在揭西召開,揭西被評為全省“八五”計劃前三年山區縣鄉公路建設先進縣。2000年在全省“村通公路”大會戰中,揭西又被評為先進縣。2003年揭西縣有機動車27670輛,公路旅客周轉量48671.6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29315.4萬噸公里,公路運輸客運量409.3萬人,貨運量266.5萬噸。公路運輸事業的發展,使運輸形式發生改變,全縣的內河航運基本停止。 如今,國家“四橫四縱”高速路網中的“一橫一縱”兩條高速,已經規劃并開始在揭西縣境內建設,揭惠高速公路,揭西即將進入“高速公路時代”。
旅游編輯三山祖廟
綠色生態茶園三山祖廟原稱明貺廟,又名霖田祖廟、三山國王廟,俗稱大廟。位于揭西河婆鎮西南2公里玉峰(即廟山)腳下。前臨榕江,后倚玉峰,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灰沙土夯墻蓋瓦建筑物,殿廊皆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極具民族特色。此廟始建于隋,顯于唐,封于宋,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歷史。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廟前有石拱橋,入門兩側各置泥塑將軍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馬,正殿為三山國王坐像,兩廊供諸官神像、羅漢,后殿供三山國王夫人,共百余尊神像,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國王歷來被嶺東人民奉為守護神,民間多有關于他們救駕護國、保土安民的傳說,其廟宇遍設潮汕,以及興梅、東江、閩南各地,甚至飄洋過海,傳到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地。 潮汕古代的山民多以狩獵和山林為生,敬奉山神,因而揭西的三座山——巾山、明山、獨山被形象化,稱為“三山國王”。
花果古寺
花果古寺位于粵東千年古鎮—棉湖鎮解放路,相傳創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釋新成為主捐資100余萬元,修葺、擴建,由趙樸初會長重新題名作外門匾額,1988年10月被批準登記開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坐北向南,總建筑面積約2千平方米,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地藏閣、功德堂、客廳、齋堂等。寺幸存兩件重要石刻文物。1990年修建天王殿時,挖地基時發現清重修“花果古寺”石匾,今嵌于大門額。同年在附近紅衛小學發現古代寺中的古老四面石佛,其高0.75米,正方形邊長0.5米,四面各刻0.45米高之坐佛,不知多少年前之石刻,有所風化,十分寶貴,堪稱“鎮寺之寶”
天竺古巖
天竺巖位于揭西縣城河婆鎮南面4公里的明山東麓,創建至今800多年。奇石突起,以天然石洞為佛殿,今增新宇,風光如畫。1989年7月1日列為縣級文保。1995年被批準開放。巖所處之明山,是著名三山之一,與毗鄰的巾山、獨山成為隋代創建三山國王廟之神話出處,馳名兩岸,堪稱“揭西第一洞”。清《廣東通志》載:“招仙觀在揭陽縣西明山(今屬揭西縣),宋嘉定中(1208—1224)建,相傳有羽士隱此?!敝撩鞒苫四?1472)秋月,由住持慧釗和尚募資,鳩筑成寺,佛殿僧舍初具規模。清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初一日,揭陽縣正堂顧,接受九月十六日生員黃鷹揚等12人呈文,稱其祖楊蘊有糧田12畝,于康熙十八年(1679)施巖為香油資 ,為防被變賣,須勒石之求,故立下《廉明縣主顧批準勒石示禁》碑(今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密證禪師住持此寺,遍題十方,修葺擴建,殿舍僧院更加完備(今存碑記)。1950年后,寺被廢止。1989年7月1日,中共揭西縣委批準修復,列為縣級文保護單位。
郭氏大樓
棉湖郭氏大樓,位于揭西棉湖,為清初富商郭來所建。大樓位于棉湖古鎮翰林府右側,永昌古廟左側,面對高聳的鐵山筆架峰,瀕臨秀美的云湖。湖橋亭榭鑲綴,名勝古跡交輝。與興道書院、翰林府、云園、永昌古廟等,形成一個壯觀的建筑群。郭氏大樓顯得尤為雄偉壯觀,是遠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譽。郭氏大樓建于清雍正十一廿(1733年),竣工于1746年。整座樓占地5460平方米(約合9畝),樓寬52米、深105米,有四條花巷,五落院堂,后面有高4.25地瓊樓一座,其建筑格局,模仿宮殿形式,里面原有99間房經后代修補增建,總數為100間,即所謂“駟馬拖車”、“百鳳朝陽”的格局。整座大樓以貝灰三合土夯成(據說三合土中和以少量地紅糖),堅固美觀,大院中有小院,院墻砌有長窗,清雅超俗。樓前有廣場和高照壁。廣場之右側建有“會元居”,是該樓主人當年接待四方商賈和賓客之地?!皶印焙竺?,還有書齋一座,人們稱為“老書齋”。后樓正中,有清代監察御史邱玖華“去天尺五”之題匾。樓下大門正中,又有“帶湖亭”之大匾額。邱玖華被請來執教,這為郭氏大樓增加了知名度。邱氏執教之后,師塾遂從“老書齋”遷至“帶湖亭”,號稱“帶湖學?!?。這間學校開棉湖教育之先河,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曾有“道林百眾,書院千徒”之美譽。郭氏大樓的建筑重點在后樓,墻厚二尺,大門石圈,構筑精美,樓有兩層,高4.25丈(據說宮殿高度4.4丈,只差1.5尺,故有“去天尺五”之說),飛檐凌空,高脊巍峨。樓前有長廊,外圍欄桿,憑欄遠眺,極目達烏犁古塔;樓內雕梁畫棟,斗拱交錯,上鋪十層紅瓦。樓之正中,原有圣旨牌一塊,兩邊有木聯云:“五六月間無暑氣,二三更后有書聲”,也是邱氏之手筆。
石肚冰臼
石肚冰臼遺址位于揭西縣坪上鎮石肚溪,由我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韓同林教授考察時發現。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經存在過的有力證據之一。目前石肚溪發現的冰臼群分布最少有6處,合計總數在100個以上,一般大小約數米,小的不過數十厘米。石肚溪冰臼群分布緯度之低,海拔高度之小,數量之多和保存之完好,堪稱世界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