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無定河上游,跨長城南北。是1935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全縣總面積5088平方千米,轄22個鄉鎮。按地形地貌分為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區和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介于1123~1823米之間。靖邊縣內交通便利,307國道和210國道穿縣城而過,靖邊至榆林、靖邊至(定邊縣)王圈梁、靖邊至安塞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靖邊至子洲高速公路已經建成通車,過境的太(原)中(衛)鐵路已建設,靖邊成為連接陜西、寧夏、內蒙等地的交通樞紐。
中文名稱靖邊縣外文名稱Jingbian County別 名統萬城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中國陜西省榆林市下轄地區張家畔鎮、寧條梁鎮、周河鎮等政府駐地張家畔鎮電話區號0912郵政區碼718500地理位置陜西省北部偏西,榆林市西南部面 積5088平方千米人 口28萬(2014年)方 言晉語-陜北話-靖邊話氣候條件半干旱內陸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大夏統萬城遺址,古長城遺址,革命舊居等機 場榆林機場火車站靖邊站車牌代碼陜K行政區劃代碼610824GDP365.19億(2014年)目錄1 歷史沿革2 行政區劃3 地理環境? 位置? 地貌? 氣候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水資源? 生態資源? 礦產資源5 人口民族6 經濟發展? 綜述? 工業? 農業7 交通8 教育9 名優特產10 民俗文化? 秧歌? 剪紙? 信天游11 名勝古跡? 統萬城遺址? 古長城遺址? 革命舊居? 紅沙峁? 鎮靖古城歷史沿革編輯據縣內小橋畔、褡褳溝等古文化遺址考證,早在靖邊縣城舊石器時代,靖邊縣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約在公元前16~7世紀,靖邊縣域為少數民族狁聚居的地方。春秋時,縣域為少數民族白翟所居。周敬王八年(前512),晉人滅翟,直到周烈王七年(前369),縣域一直屬晉。晉滅后,屬魏。魏惠王后元五年(前330),魏秦雕陰之戰后,魏將上郡15縣獻于秦,今縣境歸秦。秦統一六國(前221)后,縣域屬上郡。漢時,縣域置上郡奢延縣。西漢時,隸屬朔方剌史部;東漢時改屬并州剌史部。三國西晉時縣境為羌胡所據。東晉、十六國時,縣境先后為后趙、前秦、后秦所據。東晉義熙三年(407),后秦赫連勃勃擁兵自立,占據上郡,建大夏國,并于義熙九至十四年(413~418)在今縣境北部筑都統萬城(今紅墩澗鄉白城子)。南北朝時,北魏于始光四年(427)滅掉大夏,于神四年(431)建立統萬鎮,太平真君七年(446)設巖綠縣,太和十一年(487)改置夏州,縣域分屬化政郡、闡熙郡,其西部屬山鹿縣。北周保定四年(564)東部設寧朔縣(治所在今楊橋畔),屬弘化郡轄。隋開皇元年(581),撤弘化郡復設夏州,三年(583),改夏州為朔方郡,撤山鹿縣,轄地并入長澤縣??h域分屬朔方郡長澤、巖綠、寧朔縣。恭帝義寧元年(617),梁師都在夏州建立梁國,縣域屬梁。唐武德二年(619)寧朔縣歸唐。六年(623),在寧朔置南夏州。貞觀二年(628),消滅梁師都,復改弘化郡為夏州,撤南夏州與寧朔縣,并將巖綠縣改為朔方縣。貞觀五年(631)復設寧朔縣,長安二年(702)又撤。開元四年(716)再設,九年(721)再撤。不久又設。五代十國時廢道建置。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沿襲唐建置,縣境屬夏州朔方、寧朔、長澤3縣。宋時,縣域為北宋、西夏反復爭奪之地,初屬宋,后長期分屬西夏夏州、龍州、洪州、宥州。元時,縣域屬陜西行中書省延安路。明洪武六年(1373),設靖邊衛,是年又設靖邊道。明成化三年(1467),設靖邊營。清康熙元年(1662),撤靖邊道,原所轄營、堡統歸榆林道管轄,同時設靖邊所。雍正九年(1731),置靖邊縣,隸屬榆林府。 乾隆八年(1743),靖邊縣改屬延安府管轄。以新城堡為縣城:“東與懷遠縣清平堡接壤,一百二十里;西與定邊縣柳樹澗接壤,一百二十里;南與保安縣牛頭坡接壤,一百一十里;北至邊墻十里”(乾隆手抄本《靖邊縣志稿》)。光緒年間(1875~1908),鎮靖堡為縣城:“東至崔家畔一百里,與懷遠縣之狄青原接界;西至二道渠一百一十里,與定邊縣之茶店圾接界;南至黃花池灘二百一十里,與保安縣之柳溝接界;北門外即邊墻,出口至四樸樹六十里,與懷遠縣之本塔兒梁接界;東南至沈家園子八十里,與安塞縣之平橋接界;西南至闊闊川二百一十里,與定邊縣之侯家岔、甘肅省安化縣之亂石頭接界;東北至毛烏素六十里,與懷遠縣之許家沙畔接界;西北至史家地坑一百一十里,與定邊縣之二十里塘接界。計東西廣二百一十里,南北袤
靖邊縣地圖二百七十里”(光緒本《靖邊縣志》)。中華民國元年(1912),設榆林道,靖邊歸榆林道管轄。民國二十四年(1935)五月二十八日,劉志丹率紅軍打開縣城鎮靖,民國靖邊縣政府遷往檸條梁,占據今檸條梁鎮全部,東坑鄉大部,三岔渠鄉與龍州鄉部分村莊,共設3鄉8保147甲。同年四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在縣西部桃梨坬成立了靖邊縣蘇維埃政府(習慣稱西靖邊)。十月后,歸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領導。八月,在中國共產黨西北工作委員會和陜北工農民主政府的領導下,于青陽岔也成立了靖邊縣蘇維埃政府(習慣稱東靖邊),后歸陜北省委和陜北省蘇維埃政府領導。民國二十六年(1937)八月。陜甘寧邊區黨委決定將橫山縣蘇維埃政府和東、西靖邊縣蘇維埃政府合并為靖橫縣蘇維埃政府。十月,橫山中心縣成立后,又設靖邊縣。是年,靖邊縣劃歸三邊分區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陜甘寧邊區政府將原來23個縣調為29個縣、市。靖邊縣為陜甘寧邊區政府直屬縣。解放戰爭時期,靖邊縣屬陜甘寧邊區三邊分區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七月,三邊分區撤銷,靖邊縣由延安分區管轄。 民國三十一年(1942)六月,吳旗縣成立后,三邊分區將靖邊縣的鳳凰、羅澗兩區劃給吳旗。1949年吳旗縣撤銷,鳳凰、羅澗兩區劃歸靖邊。1950年吳旗縣恢復,上述二區又劃給吳旗。1950~1968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分區專員公署。1968~1979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至2010年,靖邊縣隸屬榆林地區行政公署。
行政區劃編輯明代前,靖邊縣區劃無考。明初設靖邊道、靖邊營,下轄6堡1鎮,即寧塞堡、巴都河堡、靖邊堡(新城)、鎮羅堡、鎮靖堡、龍州堡、檸條梁鎮。萬歷六年(1578),將巴都河堡并入寧塞堡。各堡、鎮均為軍事建制。其區域劃分無考。清雍正九年(1731),置靖邊縣。全縣分為3鄉1346牌,即:東鄉鎮靖堡,475牌;龍州堡,172牌。西鄉寧塞堡,519牌。南鄉鎮羅堡,180牌。光緒二十五年,縣城鎮靖堡,76牌,121村;東鄉龍州堡,34牌,65村;南鄉鎮羅堡,50牌,153村;西南鄉新城堡,38牌,110村;西鄉寧塞堡,40牌,140村;西北鄉檸條梁鎮,60牌,71村。另將天主教民區編為7個牌,7個村。民國初年,省府為便于推行政令,在檸條梁設一分縣,置縣佐,專管訴訟,督催糧款之事。后撤分縣,將全縣劃為6個區:第一區鎮靖,第二區龍州,第三區鎮羅堡,第四區新城,第五區寧塞,第六區檸條梁。每區又分若干段,段下編牌,每牌管10戶人家。二十八年(1939),國民政府為了鎮壓人民革命,在占領區實行編牌保甲制。下設10保:檸條梁4保,龍州2保,新城2保,鎮羅1保,鎮靖1保,到三十一年(1942),國民黨占領區只剩鎮羅、新城、檸條梁3個區的8保144甲。二十四年(1935),解放區西靖邊縣下轄4個區26個鄉:一區,駐地蔣家寺,轄8個鄉;二區,駐地郭家溝,轄4個鄉;三區,駐地谷嘴子,轄10個鄉;四區,駐地張家坬子,轄4個鄉。同年十月,又新建5個區,即:五區,駐地二里灣,轄6個鄉;六區,駐地新城,轄3個鄉;七區,駐地油坊坬子;八區,駐地膠泥灣子;九區,駐地邊墻壕。七、八、九3個區無鄉建置。十一月,縣、區、鄉蘇維埃政府均被叛軍破壞。二十五年(1936)八月,建立新城縣(西靖邊)蘇維埃政府,下設新城、鎮羅、巡檢、李寺灣4個區。東靖邊縣蘇維埃政府下轄青楊岔、龍州、峁澗、鎮靖、張家畔5個區。二十五年(1936)又增設青坪區,共轄6個區,28個鄉。二十六年(1937),靖邊縣(東靖邊)、新城縣(西靖邊)與橫山縣合并,成立靖橫縣。不久又設靖邊縣,下設青楊、青坪、龍州、長城、鎮靖、鎮羅、新城、巡檢、鳳凰9個區。后又增設羅澗區。三十一年(1942),三邊分區將鳳凰、羅澗兩區劃給吳旗縣。三十四年(1945),檸條梁劃給安邊縣。三十八年(1949),吳旗、安邊兩縣撤銷,鳳凰、羅澗、檸條梁3個區劃歸靖邊縣。至此,全縣共設11個區和1個直屬水利鄉(楊橋畔)。11個區共轄66個鄉。1950年,吳旗縣恢復后,靖邊縣鳳凰、羅澗兩區又劃給吳旗縣。同時撤并龍州區,靖邊縣共轄8個區,45個鄉,楊橋畔鄉仍為直屬水利鄉。1956年,將全縣9個區并為6個區,共轄33個鄉。另外鎮靖、王家廟、張家畔3個鄉為直屬鄉。1958年,榆林專區將全區12個縣并為6個縣,將橫山縣的石灣、麒麟溝等地劃給靖邊縣。當年,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下設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三級管理機構,部分公社下設管理區。其中石灣公社下設王家梁、王家峁、麒麟溝、清水溝、大水溝5個管理區;梁鎮公社下設宋渠、東坑、中山澗3個管理區。管理區下轄生產大隊。全縣共17個公社,174個大隊,809個生產隊。1959年,梁鎮公社改為國營新橋農場,場址設在檸條梁。1961年,榆林專區縮小區劃,恢復橫山縣,石灣公社又劃歸橫山。靖邊縣同時增設了新農村、畔溝、高家溝、楊米澗、大路溝、喬溝灣、中山澗等7個公社。并將小澗公社更名為龍州公社。至此,全縣轄23個公社,1個國營農場,177個大隊,1631個生產隊。1963年,國營新橋農場由檸條梁遷到東坑。靖邊縣在農場內劃出部分區域,增設了梁鎮公社和三岔渠公社。將新農村公社并入張家畔公社。全縣轄24個公社,1個國營農場,175個大隊,1529個生產隊。1965年,張家畔公社更名為城關鎮公社,新農村公社再度分出。1970年,沈家圪坨公社更名為小河公社,在國營農場內劃出東方紅公社。全縣轄26個公社,1個國營農場,194個大隊,1380個生產隊。1972年,將楊橋畔公社的清河溝、八岔、墩渠3個大隊劃歸橫山縣。1973年,將龍州公社雙城大隊劃歸青楊岔公社。1980年,城關鎮公社更名為城關鎮。全縣計有25個公社,1個鎮,1個國營農場,184個大隊,1990個生產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經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城關鎮和青楊岔、梁鎮2個公社分別改為張家畔鎮、青楊岔鎮、檸條梁鎮。其余公社都改為鄉。原紅柳溝公社和石窯溝公社由于與鄰縣公社重名,分別更名為周河鄉、水路畔鄉。部分村落由于打壩建庫等原因,管理不便,在建制上作了調整:新城鄉韓家溝村的后井溝、狼兒子溝、喬斗臺、前溝等4個村民小組劃歸大路溝鄉;長命山村的黨岔、官草澗、白天賜、珠寶灣、寇莊等5個自然村劃歸楊米澗鄉;趙關澗村的祁莊劃歸水路畔鄉。截至1989年,全縣共轄23個鄉,3個鎮,1個國營農場,205個村,5個城鎮居民區,4個分場,168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11年07月07日,靖邊縣轄11個鎮、6個鄉:張畔鎮、東坑鎮、青陽岔鎮、寧條梁鎮、周河鎮、紅墩界鎮、楊橋畔鎮、王渠則鎮、中山界鎮、天賜灣鎮、楊米澗鎮、龍洲鄉、海則灘鄉、黃蒿界鄉、席麻灣鄉、小河鄉、鎮靖鄉。撤銷五里灣鄉并入周河鎮,撤銷大路溝鄉、楊米澗鄉合并設立楊米澗鎮,撤銷天賜灣鄉、喬溝灣鄉合并設立天賜灣鎮,撤銷高家溝鄉并入楊橋畔鎮,撤銷新城鄉并入王渠則鎮。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靖邊地處東經108°17′15″—109°20′15″,經差1°03′;北緯36°58′45″—38°03′15″,緯差1°04′30″,東西寬9l.3公里,南北長116.2公里。
地貌
全縣按地形地貌分為三個區域,即北部風沙灘區、中部梁峁澗區、
靖邊紅沙峁——丹霞地貌南部丘陵溝壑區,分別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縣海拔介于1123米—1823米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海拔最高點在中山澗鎮水路畔村的大墩山,是蘆河、紅柳河、大理河、黑河、杏子河和周河的發源地;海拔最低點在紅墩界鎮的白城則。
氣候
靖邊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溫差大,氣候干燥,通風條件好,雨熱同季,四季明顯,主要自然災害是干旱和低溫霜凍,其次是大風和冰雹。年平均降雨量395.4毫米(348.3-431.3毫米),平均日照時數為2768.2小時(2516.1-3037.7小時)。年平均氣溫7.8℃,≥10℃的植物生長有效積溫為2800℃(2358.0-3356.2℃),年平均無霜期為130天(115-145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據1982年土壤普查測定,全縣總土地面積763.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295萬畝,牧業用地(草地)88萬畝,城鄉居民用地(含機關、學校等占地)10.52萬畝(城鎮1.06萬畝,村莊9.46萬畝),交通用地4.3萬畝,水域用地3.8萬畝,非生產用地、難利用地100余萬畝,可耕地只有257萬畝??筛刂?,由于水土保持的需要,約60%的土地不宜墾種,實際利用的僅在100萬畝左右。
水資源
靖邊縣是中國138個水土保持重點縣之一,
靖邊水資源縣境內河流均屬于黃河水系,較大的河流有8條,多發源于靖邊縣南部白于山區,白于山分水嶺以北有紅柳河、蘆河、大理河、黑河、圪垌河,分水嶺以南有周河、杏子河、秀延河。流域面積為4354Km,占全縣總面積的85.6%。2007年陜西省地礦局908大隊勘測,探明靖邊縣儲水總量為3.53億立方米,可利用總量為2.1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23億立方米,可利用量為0.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為2.83億立方米,其中可開采量為1.58億立方米。目前共有各類中小型水庫35座,淤地壩1075座,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居陜西省第一位。
生態資源
截至2013年,靖邊縣林業用地470萬畝,育苗面積2萬畝。以灌木為主的森林覆蓋率達37.34%,活立木蓄積量105.6萬立方米。喬灌木樹種達27科37屬54種,陸生野生動物達30種,兩棲類動物達10余種,中國林蛙、荒漠貓、石貂等重點保護動物均有分布。濕地生態系統發達,金雞沙濕地、蘆河濕地、海則灘濕地已被列入第一批《陜西省重要濕地保護名錄》。
礦產資源
靖邊縣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以靖邊為中心的陜甘寧盆地中
氣井放噴部天然氣田控制面積4300平方公里,控制儲量3200億立方米,屬世界級整裝大氣田。在氣田的開發利用方面,年凈化能力50億立方米的中國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已投入營運,靖邊至北京、西安、銀川的輸氣管線已建成投運,是“西氣東輸”的重要樞紐。靖邊南部山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已探明儲量約在1億噸以上。到2010年11月止,全縣石油年產能達300多萬噸,境內有年加工原油150萬噸的榆林煉油廠??h境內北部煤炭資源分布面積廣,煤層厚,儲量大,是神府煤田連接部分,已探明優質煤儲量達35億噸,具有重要的開采價值,煤炭資源的勘探開發工作已啟動。
人口民族編輯光緒二十五年(1899)前后,靖邊縣清厘戶口:“民,男稱丁,女稱口,男年十六為丁,未成丁亦稱口。丁口系于戶,十戶一牌”。合305牌,3181戶,大小丁口18420。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開始推行“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靖邊縣于二十五年施行,戶口登記項目主要有:戶數(特戶、住戶)、男女數、不識字人數、無職業人數、老弱人數、壯丁人數等(無詳細的數字資料)。1964年進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時為標準登記時間,于月底結束。普查結果,全縣共23382戶,131469人。其中,大學文化程度的117人,高中程度的707人,初中2822人,小學19339人,文盲、半文盲56760人,未入學兒童51715人,文化程度不詳者9人。全縣有漢族(131435人)、回族(24人)、朝鮮族(1人)、滿族(1人)、蒙古族(6人)、壯族(2人)6種民族。1982年進行了第三次人口普查,以7月1日零時為標準登記時間。普查結果:39268戶,188134人。其中,大學畢業220人,肄業(不包括在校生)11人,高中文化程度7255人,初中23314人,小學46437人,11歲以上文盲、半文盲69944人。全縣6種民族,漢族188102人,蒙古族15人,回族4人,藏族1人,壯族5人,滿族7人。 2012年末全縣總戶數10.38萬戶,增長1.6%;總人口34.2萬人,增長1.1%,其中:農業人口29.28萬人,占總人口的85.6%;男女性別比例為107︰100(以女性為100)。常住人口35.73萬人,出生率10.89‰,死亡率5.53‰,自然增長率5.36‰。
經濟發展編輯綜述
200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66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3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42元。實現財政收入10.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1億元),2011年初步核算,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92.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8.6%。GDP總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增速高出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3.6個和4.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7.9%;第二產業增加值242.22億元,增長20.1%;第三產業增加值36.04億元,增長12.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4.9∶82.6∶12.5調整為5∶82.7∶12.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82246元,比上年增加4096元,增長5.2%;按年均匯率折算,達12734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58.72億元,占GDP的比重達20.04%,較上年提高3.01個百分點。2009年進入中國百強縣排名第93位,2010年進入中國百強縣排名第95位。2011年已跨入陜西省經濟強縣前五名,并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前十行列。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7.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8%,GDP總量位居全市第四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65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259.4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40.92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的5∶82.7∶12.3調整為5.3∶81.8∶12.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88872元,比上年增加6626元,約折合14084美元,分別是全省、全市的2.1、1.1倍。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64.88億元,占GDP的比重達20.46%,較上年提高0.42個百分點。
工業
據出土文物推斷,早在石器時代靖邊地區即有了原始的手工業生產,手工業制品有石器、陶器等。秦、漢時期,有了少量的磚瓦生產。東晉十六國時,有了石灰生產。明代以后,磚瓦、榨油、釀造、鐵器制造、縫紉等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到民國時期,有石匠、磚瓦匠、木匠、泥水匠、鐵匠、皮匠、鞋匠等各色工匠二三百人,出現了紡織工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營、集體工業陸續建立,工業生產規模逐步擴大。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4萬元(私營),主要工業產品有鐵制
中小企業創業園小農具、磚瓦、布鞋、車馬挽具等。1958年,在“大躍進”、“全黨全民大辦工業”的形勢下,靖邊縣將私營企業全部轉為國營和集體企業,全年共突擊辦起各種工業企業2229個(國營6個,集體2223個),國營企業有職工131人,年總產值117.4萬元。由于圖形式,搞浮夸,造成產品質量低劣,浪費嚴重。次年,絕大多數企業倒閉下馬,全縣國營、集體(含公社辦集體企業)工企業減至41個,總產值121.8萬元,共有國營企業職工215人。生產方式基本仍為手工生產。60年代后,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動力機械生產規模逐步擴大。1969年,有企業19個(國營3個,集體16個),總產值52萬元(國營27.7萬元,集體24.3萬元)。國營企業職工82人。70年代后,有了簡單的機器制造業,主要產品有粉碎機、碾米機、脫粒機、磨面機、動力水車、水泵等。同時,社隊企業逐步興起。1979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為49個(國營8個,集體41個),總產值360萬元(國營205萬元,集體155萬元),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1.8%。至1989年,全縣國營、集體工業企業調整為41個(國營15個,集體26個),總產值上升到947.6萬元(國營720.7萬元,集體226.9萬元),國營、集體企業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4.5%(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是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961萬元,是1949年的1400倍。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12.7億元,增長10.4%,實現增加值252億元,增長8.7%??h屬工業企業19家,實現產值17億元,增長52%。工業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70.2%,拉動GDP增長5.8個百分點。2012年生產原油354.11萬噸,增長1.1%,其中:長慶集團在靖作業區原油產量256.1萬噸,增長0.8%;延長靖邊采油廠原油產量98.01萬噸,增長2%。天然氣25.19億立方米,下降5.7%;原油加工量338.4萬噸,增長11%。
農業
土地革命后,靖邊縣農民普遍得到了土地,勞動生產的熱情特別高,但是由于剛分到土地,有的勞力多而缺少牛犋,有的有牛犋卻缺少勞力,給發展農業生產帶來不少困難。40年代末,在組織變工隊的同時,開始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簡稱互助組)。1952年,全縣已組織起1186個互助組,其中常年互助組5個。1954年,常年互助組發展為355個。1953年,靖邊縣委在高渠村搞試點,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
葡萄長勢喜人建立了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初級社)。翌年,相繼在沙渠、雙伙場、九里灘、舊城、高家峁等地建立初級社13個。到1955年底,全縣共建初級社95個。初級社的建立,使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據同年底統計,全縣糧食總產量為3003萬斤,比1949年的2435萬斤增長23.3%。為了盡快改變土地私有制的生產關系,實現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全縣大部分初級社相繼轉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簡稱高級社),未建初級社的地區大部分直接建立了高級社,年底建成高級社161個,入社農戶1.7萬戶,9.62萬人,占總農戶的97%。到1957年,全縣共建高級社189個。由于高級社發展速度過快,工作過粗,農民的思想認識水平一時難以適應,因而生產積極性低落,出現大量宰殺牲畜、拉牛退社等現象。較上年,大家畜存欄減少0.63萬頭,羊子減少3.55萬只,糧食總產減少139萬斤。1958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發布后,中共靖邊縣委根據中央精神,撤區并鄉,在短期內突擊建成17個農村人民公社(以下簡稱人民公社),全縣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其時公社組織規模較為龐大,最大的梁鎮人民公社(包括今三岔渠、中山澗、東坑等鄉),下設3個管理區,14個生產大隊,47個生產隊。1960年,縣委為了糾正社、隊規模偏大、不便管理的狀況,將人民公社調整為20個(另有1個國營農場)。1961年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60條),又將人民公社劃分成23個,下轄177個生產大隊,1631個生產隊。平均每社867戶,4913人。以后經過部分調整,到1983年,全縣共有25個人民公社和1個國營農場,196個生產大隊,1740個生產隊,38677戶,181628人。平均每社轄7.5個生產大隊,66.9個生產隊,1487.5戶,6985.7人。從1982年起,靖邊縣有些專業戶、重點戶為了擴大生產,自動聯合興辦企業或承包集體企業,也有的是集體與集體、集體與個人、集體與國家聯辦,形成了一些新的經濟聯合體。這些經濟聯合體以自愿互利為基礎,實行按勞分配或按股分紅。1982年,有經濟聯合體7個,年純收入2.75萬元。到1988年,全縣經濟聯合體發展為79個,從業人數349人。經濟聯合體全年總收入77.8萬元,純收入46.8萬元,其中上交國家稅金5.3萬元,提留6.2萬元,個人分配35.3萬元。隨著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靖邊縣農業生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員收入顯著提高。198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4797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2244萬元,林業產值906萬元,牧業產值1048萬元,副業產值187萬元,漁業產值6萬元。與實行承包責任制前的1980年比較,總產值提高89.4%,其中種植業產值提高168.6%,林業產值提高203%,牧業產值提高87.1%,副業產值減少40.1%,漁業產值提高100%。據縣統計局農民經濟調查隊對全縣不同類型區的6個典型村的抽樣調查,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1988年為311元,比1985年初實行承包責任制的237元增加了31.22%。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47億元,增長13%,其中:農、林、牧、漁和服務業總產值分別為11.79億元、1.02億元、14.02億元、0.22億元和1.42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65億元,增長6.8%,其中:農、林、牧、漁和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7.07億元、0.69億元、7.92億元、0.12億元和0.85億元。交通編輯民國二十四年(1935),靖邊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共產黨領導下的蘇維埃靖邊縣政府對交通事業十分重視,由建設科主管。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1942),陜甘寧邊區政府曾動員子長、清澗、安塞、靖邊等縣民工修筑清澗至靖邊和延安至靖邊的公路。后因戰爭影響而停工。1954年,靖邊縣人民政府交通科分管交通建設。是年,第一條經靖邊縣的干線公路——魚靖路(當時叫榆定路)開工修筑,翌年10月通車。1958年,靖邊縣成立工業交通部,1961年改為工業交通局,
延安至靖邊的高速公路1985年分設交通局專管交通事業。這期間又先后建成了第二條經過縣境的干線公路——吳定路和幾十條支線及鄉村簡易公路。到1989年,全縣有國營干線公路2條,全長151公里;縣鄉(支錢)公路8條,全長404.3公里;鄉村公路60條,全長456公里??h城至各鄉鎮政府駐地都通了公路。干、支線公路上共建大小橋梁41座。全縣形成了以干線公路為紐帶,以縣城張家畔鎮為中心輻射全縣的公路網。 靖邊區位優勢明顯,2002年建成了中國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榆林至靖邊高速公路,2005年靖邊至定邊王圈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車。G65包茂高速公路(包頭至茂名)和G35青銀高速公路(青島至銀川)在靖邊縣城交匯,穿越靖邊的交通大動脈太原至中衛(銀川)鐵路通車運營,靖邊已經成為中國縣級城市少有的“旱碼頭”,成為中國西部交通運輸的重要樞紐。公路方面,2009年,全縣通車里程達1124公里,全縣于2002年實現了鄉鄉通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