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隸屬于甘肅省中部,位于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2012年,靖遠縣總人口47.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其中包括回、藏、滿、蒙古、東鄉等少數民族。 靖遠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 靖遠縣屬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發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 22010年,靖遠縣實現生產總值40.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同比2009年增長1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4.32億元、11.68億元和14.41億元,分別增長6%、20%和1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48億元,占年計劃的109.26%,同比2009年增長36.57%。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靖遠縣下轄3鎮16鄉:烏蘭鎮、東灣鎮、北灣鎮、劉川鄉、糜灘鄉、平堡鄉、若笠鄉、三灘鄉、大蘆鄉、高灣鄉、北灘鄉、東升鄉、靖安鄉、石門鄉、雙龍鄉、五合鄉、興隆鄉、永新鄉。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于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
地貌
靖遠縣位于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
氣候
靖遠縣屬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發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礦產資源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非金屬礦藏有煤、石灰石、坡縷石、陶瓷粘土、石膏、沸石等14種,近年來最新勘探發現的特大型坡縷石儲量10億噸,品位及儲量均居世界第一。
生物資源
2012年,靖遠縣糧食生產以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糜、谷六大農作物為主,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總產4.75萬噸,分布于靖遠縣各鄉鎮;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總產6.27萬噸,分布于靖遠縣各鄉鎮;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總產1.4萬噸,主要分布于平堡、北灣、糜灘、三灘、東灣、雙龍等鄉鎮。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靖遠縣總人口47.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其中包括回、藏、滿、蒙古、東鄉等少數民族。
交通運輸編輯
靖遠縣交通 (2張)
2012年,靖遠縣現有縣鄉公路392.9公里,農村道路2432公里,公路密度4.13公里/百平方公里。按公路等級分,有國道134公里、省道51公里、縣道328公里;按路面類型分,有鋪裝路面182公里、砂礫路面1042.4公里。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10年,靖遠縣實現生產總值40.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同比2009年增長1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4.32億元、11.68億元和14.41億元,分別增長6%、20%和1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48億元,占年計劃的109.26%,同比2009年增長36.5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億元,占年計劃的101.01%,同比2009年增長17.1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089萬元,占調整預算的121.13%,同比2009年增長34.4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349元,占年計劃的103.32%,同比2009年增長11.58%,農民人均純收入3658元,占年計劃的102.09%,同比2009年增長13.89%。
第一產業
靖遠縣農業 (3張)
2010年,靖遠縣生產總值預計完成23.2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1.54%。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1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萬畝,糧食總產量18.67億公斤,增長3.2%。推廣全膜雙壟溝播10.13萬畝,測土配方施肥100萬畝,落實節水灌溉16.6萬畝,建成節水農業千畝示范點6個,旱作農業示范基地推廣良種種植4500畝、滴灌技術500畝,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9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60家,靖遠縣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76家。共發放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支農惠農資金5995萬元,救災補助資金616.33萬元,協調支農貸款2.5億元。 2010年,靖遠縣新改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7500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0.9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1.5億公斤。建成集中育苗企業3家,工廠化育苗基地1.6萬平方米,完成集中育苗150萬株,落實訂單蔬菜1.5萬畝。無公害反季節西甜瓜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通過驗收。畜禽產業:靖遠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713萬頭只,其中豬、羊、雞飼養量分別達到75萬頭、70.2萬只、564萬只。完成青貯窖6座1700立方米,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8個。 2010年,靖遠縣新增枸杞8000畝、文冠果1.9萬畝、核桃500畝、大棗400畝,經濟林面積達到10.9萬畝,籽瓜面積達到11萬畝。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興堡子川農村安全飲水、復興渠等2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梯田建設等項目建成完工,灃泰渠等3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正在建設,累計完成投資6057萬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新修梯田3.03萬畝,水土保持綜合治理20平方公里,解決3.2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劉川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完成渠道開挖疏浚、防滲襯砌17.77公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完成工程總量的84.24%;易地扶貧搬遷平田整地800畝;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改造中低產田3.1萬畝;土地開發整理完成4257畝;烏蘭鎮土地開發平整面積1257畝;建成農村沼氣池地下部分2000座;秋膜覆蓋推廣3萬畝。五合鄉田窩村等7個整村推進、北灘鄉大紅溝村等3個移民基地村和小型水利項目完成建設任務,襯砌渠道45.25公里,新建小型水利工程6處。全縣累計勞務輸轉8.92萬人,培訓農民工4.57萬人,創勞務收入7.75億元。
第二產業
靖遠縣工業 (3張)
2010年,靖遠縣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22.18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2.1%,實現工業增加值6.45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6%。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1.46億元,同比增長11.7%;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3.1%,產值達千萬元企業已達14戶,年產值達億元企業已達3戶。 2010年,靖遠縣累計為企業擔保貸款1.3億元。北灣生豬定點屠宰場建設已經通過驗收;東灣福源5萬噸復合肥生產線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國鼎宏鑫8萬噸全價配合飼料生產線、榮發廢舊地膜再生利用產業化、維康農業公司擴建等項目完成;金杞福源1萬噸枸杞鮮果項目正在進行設備購置;瑞豐肉牛養殖正在進行牛舍、雞舍建設;萬隆達肉羊屠宰加工完成基礎工程建設,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廢舊塑料回收處理完成場地平整60畝;金達化20000KVA電石爐建設已改造完成;北方菜業改造提升專業化市場建設完成交易大棚、固定攤位活動板房建設?!叭f村千鄉”農家店累計達到209家,“家電下鄉”銷售量達到2.4萬臺。、劉川工業園區已與蘭州高新技術產業園簽訂了合作共建協議,50平方公里總體規劃已完成,17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入戶企業達到6家。非公經濟實體達到3.34萬戶,實現銷售收入43.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47%,增加值達到23.3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7.85%。節能減排深入推進。中天化工能量系統優化及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完成合成干燥系統改造,萬元產值能耗同比2009年下降6%,博翔電石、暉澤化工等重點耗能企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3%。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與2009年相比下降4.5%。
第三產業
靖遠縣旅游業 (3張)
2010年,靖遠縣共實施各類投資項目164項,計劃總投資36.8億元,已完成投資13.5億元,其中新建項目102項,完成投資8.88億元,續建項目62項,完成投資4.66億元。省道207線靖遠至會寧縣際紅色旅游扶貧公路暨靖遠黃河大橋建成;靖遠黃河公路大橋至吳家川二級公路立項建設;雙永生態供水工程已上報國家發改委等待立項批復;北灘風電場正在編制可研,東升、五合風電場正在進行測風;農村危舊房改造完成5700戶,基礎設施項目11項,工業項目4項,以工代賑項目3項,能源項目2項。下達總投資4.65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1.48億元??偼顿Y38.33億元,其中申請國家投資29.66億元。主要涉及農業農村方面項目37項,社會事業項目38項,城市基礎項目14項,交通項目11項,工業循環經濟項目9項,能源項目2項,商貿流通項目2項。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3項,簽約資金11.12億元;組織實施新續建招商引資項目40項,完成投資4.74億元。在十六屆“蘭洽會”上,新簽約項目11項,總投資9.23億元。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0年,靖遠縣現有中小學350所,其中高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2所,獨立初中3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完全小學212所,小學教學點85個,職業中學3所,幼兒園53所,共有中小學生101237人,教職工6502人。 2010年,靖遠縣現有教師6502人,其中高中教師1048人,初中教師2148人,小學教師3306人;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是98.6%、97.2%和91.6%;生師比分別為14:1、18:1、18:1。教師隊伍中現有中學高級教師219人,中級職稱1272人,省、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255人。
醫療事業
2010年,靖遠縣成功應對了甲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流行蔓延;2010年靖遠縣共籌集住院統籌基金3466.95萬元,全年住院參合得到資金補償21253例,共報銷住院費用3123.6萬元,基金結余153.39萬元,實際補償比50.6%,住院分娩率達85.24%,孕產婦系統化管理率76.9%;7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38.43%,較2008年上升14.6%;新生兒死亡54例,死亡率10.23‰,較去年同期下降2.5‰,孕產婦死亡1人,死亡率18.9/10萬,較2008年下降38.6/10萬,每年無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發生。
衛生事業
2010年,靖遠縣共有縣、鄉醫療衛生機構26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8個,鄉鎮衛生院18個,在職職工824人,其中鄉鎮衛生院在職職工361人。設置床位738張,其中靖遠縣人民醫院300張、靖遠縣中醫院137張、縣婦幼保健站30張,平均每千人口床位1.53張。房屋建筑面積3.75萬平方米,其中鄉鎮衛生院1.5萬多平方米,全部為業務用房。萬元以上設備198臺件,其中鄉鎮衛生院55臺件。鄉鎮衛生院共有千元以上醫療設備922臺件。
社會保障
2008年,靖遠縣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補貼9376萬元,發放城市低保金3364.6萬元;靖遠縣累計發放城市醫療救助資金190元、農村醫療救助資金1425萬元、為城鄉一二類低保對象代繳參保參合金41萬元?,F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2992人,其中集中供養108人,分散供養2884人。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五保供養金796.7萬元。下撥拉水補助資金60萬元,并對因災造成家庭生活特別困難的305名成績優異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每人給予了500元的救助?!?.12”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維修工作全部完成,281戶重建戶,1985戶維修戶已安全入住,累計發放重建維修資金1350萬元。北灘中心敬老院于2008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入住五保老人64名。靖遠縣城綜合福利院于2009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入住五保老人48人、孤殘兒童7人。2008年以來,累計發放70歲以上特困殘疾老人生活補助47.35萬元、發放90高齡老人生活補貼18.82萬元。在城鄉低保提標擴面中,將810名城市生活特困老人和6281名農村特困老人納入城鄉低保救助范圍,為1153名五保老人發放了五保金。同時,在烏蘭紅咀村、平堡鄉推行了居家養老試點工作。靖遠縣18個鄉鎮數字民政信息網全部開通。各鄉鎮配備了2-3名專職錄入員,靖遠縣上也配備了專職錄入人員,現己錄入城市低保27140戶次,農村低保49388戶次,五保供養16820人次,臨時救助23893戶次。
地方榮譽編輯2012年,靖遠縣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隴上名邑”、“黃河明珠”等美名。
風景名勝編輯
法泉地靈 (3張)
法泉地靈法泉地靈在縣城以東有一座古佛寺,深藏于楊梢溝口紅山岔中,這便是始建于北魏時期的法泉寺。
烏蘭山 (3張)
烏蘭山烏蘭山聳峙于靖遠縣城南端,又名城南山。因山中多生烏蘭花,故而稱其烏蘭山。烏蘭山勢峙若屏,山嵐氤氳,煙云纏腰,廟宇洞窟鱗次櫛比,錯落成趣,蔚為一處勝景。
哈思山 (3張)
哈思山哈思山在靖遠縣境北部,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山脈,它就是哈思山?!肮肌倍謥碜悦晒耪Z,是美玉的意思。走近哈思山,抬眼眺望,峰巒逶迤,蜿蜒起伏,猶如一道天然屏障,自西北向東南綿延數十公里,橫峙黃河南岸,高聳北國大地,挺拔俊秀,雄偉神奇。
屈吳山 (3張)
屈吳山屈吳山位居靖遠縣境東南部,地處靖遠、會寧、平川三縣區交會地帶,屬祁連山東端余脈,地質構造上因祁秦褶皺隆起形成,大體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與六盤山支脈相接連,逶迤起伏,綿延不絕。
獨石頭 (3張)
獨石頭獨石頭在靖遠黃河鐵橋北端向西兩公里處,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矗立于黃河北岸的農田里,形如柱狀,蔚為壯觀。這就是被譽為靖遠古八景之一的“中流砥柱”,又名“獨石頭”。
雪山寺 (3張)
雪山寺雪山寺在位于靖遠縣境北部的哈思山脈中,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山峰叫做雪山,山上生長著大片次生林木,松柏蔥蘢,綠蔭遮天,為當地少見的森林景觀。在這蒼松翠柏的大山深處,隱藏著一個古老的寺院,這便是雪山寺。
平堡黃河吊橋 (2張)
平堡黃河吊橋中國農民第一橋在黃河入境靖遠的平堡鄉,當人們走進烏金峽口時,就會看到一座巨大的吊橋,橫跨滔滔黃河之上,高聳的橋墩,粗壯的鋼絲繩,平直的橋道,構成了吊橋壯美的氣勢,與周圍雄渾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不由令人駐足觀望,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農民第一橋”的平堡黃河吊橋。
地方特產編輯
小口大棗 (3張)
小口大棗棗樹在中國栽培有300多年歷史?!对姟め亠L·七月》云:“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千百年來,紅棗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燈籠辣椒 (3張)
燈籠辣椒地方名大辣子、圓辣子、甜椒,為靖遠優質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開張,葉片厚大,生長勢強,要求光照、通風條件良好。果實扁園,縱溝較多,色澤鮮艷美觀。
哈思梨 (2張)
哈思梨哈思梨屬稀有珍品。因產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于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
鴿子魚 (2張)
鴿子魚北方銅魚,鯉形目,鯉科,亞科,銅魚屬,地方俗名鴿子魚。因其形似鴿子而得名,體扁長,前部圓,筒形,后部側扁,體背古銅色。頭小,口小呈馬蹄形,具長須一對,頭長為口寬六倍左右。
二毛裘皮 (2張)
二毛裘皮二毛裘皮系灘羔羊一月齡左右宰剝加工而成,皮板輕薄,柔韌細密,毛股緊密,花穗美觀,成明顯大波浪彎曲,俗稱“九道灣”。
冬果梨 (2張)
冬果梨地方名大果子,在靖遠栽培歷史長分布范圍廣,較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宜具灌溉條件排水良好的輕土壤上栽植。產量高,品質優,果肉細脆,果汁味甜酸適度可口,耐貯耐運,越冬性強,是靖遠縣果類的名優新產品。
羊羔肉 (2張)
羊羔肉靖遠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于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藥膳滋補價值。
歷史文化編輯居住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一個不斷融合演變的過程。移居這里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行方便、避風御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聚居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大營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鋪、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于這里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御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系。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窯洞、箍窯、棚道、臥鋪子等。 飲食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于九點鐘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鐘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面。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面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面食為主。 服飾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于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御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為自制粗布服裝,冬著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制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繡花鞋。 喪葬禮俗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
著名人物編輯靖遠縣有張濟、張繡、郭斌、趙率教、吳瑛、路瑛、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范振緒、陳國鈞、朱銘心、蘇振甲、張云錦、王定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