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稱“江陵”,湖北省地級市,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長江中游兩岸,江漢平原腹地,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長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輕紡織基地,素有“長江經濟帶鋼腰”之稱。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建城歷史長達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的中心。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于郢(現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歷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創造了堪與古希臘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三國時期,荊州為群雄逐鹿之地,境內三國文化遺存遍布。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2年,荊州市下轄荊州、沙市兩區,江陵、公安、監利三縣和松滋、石首、洪湖三市,和一個經濟開發區荊州經濟開發區,總人口640萬,其中中心城區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75萬。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荊州市位于東經111°15°—114°05°,北緯29°26°—31°37°。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市,全長483公里。荊州東連武漢、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荊門、襄陽??偯娣e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區占78.7%,丘陵低山區占21.1%。
地形
荊州市以平原地區為主體,海拔20—50米,相對高度在20米以下。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滋市的老城、王家橋、斯家場和荊州區的川店、八嶺、石首市桃花山等地,海拔100-500米,相對海拔50-1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松滋市西南部與湖南省交界處,海拔500米左右。
氣候
荊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全市太陽年輻射總量為 104—11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 1800一20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9—16.6℃,年無霜期242—263天,多數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間。有足夠的氣候資源供農作物生長。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陽輻射量占全年75%,≥10℃的積溫為全年80%,水熱同步與農業生產季一致的氣候條件,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全市已發現礦產35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工業儲量的13種,已開采利用的20種。主要能源礦產有石油、煤炭;化學礦產有巖鹽、囪水、芒硝、硫鐵礦、重晶石;建材礦種有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粘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輔助材料有白云巖、優質硅石、耐火粘土;新型礦種有膨潤土。此外還有砂金、脈金等。荊州地質構造單一,礦床賦有條件好,圍巖性質穩定,除石油、煤炭外,非金屬礦產絕大部分裸露地表,便于露天開采。礦產分布集中,全市大多礦產資源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散布在城鎮周邊,交通便利,礦產開發外部條件優越。
水資源
河流交錯、湖泊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有長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調弦河等。荊州湖泊眾多,全市有千畝以上湖泊30多個.總面積8萬公頃,其中洪湖為湖北省第一大湖,總面積3.5萬公頃,長湖次之,總面積1.2萬公頃。全市水域面積大,以洲灘、湖泊為主的濕地資源獨具地域特色。歷史上水產生產以天然捕撈為主,1952年養殖水面只有0.1萬公頃,隨后水面開發利用逐年增大,1998年全市養殖水面7.29萬公頃,其中池塘占48%、湖泊占37.7 %、水庫占5.4%。
土地資源
荊州市土地總面積折合140.93萬公頃,屬人多地少的地區。據第一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全市已利用的農業用地為72.7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51.6%,在已利用的農業用地中,耕地占 82.3%,人均占有1.41畝.養殖水面8.0%,林地占8.1%,園地占1.6%。全市土壤由近代河流沖積物和新生代第四紀粘土沉積物形成,以水稻土、潮土、黃棕壤為主體,土層深厚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
生物資源
全市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備的特點。全市栽培作物品種千余種,還有不少地方良種,浮游生物、維管束植物和魚類資源是全市的一大優勢。
人口編輯數據
2010年,荊州市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戶1619970戶,家庭戶人口為5392010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3人。全市常住人口家庭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于我市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后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另外,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105.88下降為103.87。 2013年,荊州市公安部門統計的戶籍人口661.01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3.94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鎮人口為275.20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47.9%。
民族
荊州市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分散雜居城市。全市有31個少數民族,3.34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0.35%。其中中心城區少數民族人口1.12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32.01%。全市有2個民族鄉,即洪湖老灣回族自治鄉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自治鄉。少數民族人口達百人以上的村、街、場、廠有36個。少數民族中萬人以上的民族2個,即回族、土家族;萬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民族1個,即滿族;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民族4個,即蒙古族、苗族、侗族、壯族?;刈逯饕植荚诤楹蠟郴刈遴l及沙市、荊州、公安等地;滿族、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沙市、荊州一帶;苗族主要分布于沙市、荊州兩地;侗族、壯族主要分布于洪湖、沙市等地。全市正式掛牌的民族中學有2所,即洪湖老灣回族鄉民族中學和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初級中學;有民族小學5所,其中洪湖老灣回族鄉2所、松滋卸甲坪土家族鄉1所、石首市和荊州區各有回族小學1所。
經濟編輯綜合
荊州圖集 (5張)
2013年,荊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4.9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19.0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96.2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19.64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為23.9:44.7:31.4。2013年,荊州市財政總收入113.17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1.95億元。全年稅收收入94.61億元,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83.6%,其中:國稅收入47.96億元;地稅收入46.74億元。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0.65億元。
第一產業
2013年,荊州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78.34億元。其中: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分別為253.10億元、6.48億元、138.58億元和173.20億元。2013年,荊州市糧食播種面積875.99萬畝,糧食總產量386.06萬噸。油料產量62.75萬噸;蔬菜總產259.12萬噸;園林水果總產量44.88萬噸;全年棉花產量達13.88萬噸。全市生豬出欄499.15萬頭;年末生豬存欄376.52萬頭;禽蛋產量18.61萬噸;家禽存籠6858.91萬。全市水產品養殖面積達239.01萬畝,水產品總產量122.40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2013年,荊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數突破1000家,達到1001家。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0.49億元。其中:國有經濟完成增加值14.96億元;集體經濟完成增加值7.48億元;股份制經濟(含私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96.18億元;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完成增加值47.89億元。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82.96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247.5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107.6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81.77億元。工業用電需求保持較高水平,全市工業用電量55.90億千瓦時。2013年,荊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709.07億元;實現利稅152.65億元,其中利潤總額101.2億元。全年農副產品加工、飲料、紡織業、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汽車制造業實現利潤分別為19.55億元、13.26億元、5.39億元、13.79、5.09億元、7.78億元。 建筑業2013年,荊州市資質以內建筑企業203家,完成施工產值186億元,實現利潤7.59億元,稅金5.5億元。建筑單位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56.7萬平方米,招投標承包面積991.6萬平方米。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為17萬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95.3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外貿易2013年,荊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8.26億元。其中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155.35億元。分地區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550.07億元;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88.19億元。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60.66億元;零售業零售額597.56億元;住宿業零售額4.30億元;餐飲業零售額75.74億元。全市進出口總額13.66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11.27億美元;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1.08億美元。 金融業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738.71億元,其中:單位存款余額512.14億元;個人存款余額1186.42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802.1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416.77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360.29億元。全市實現保費收入65.15億元;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15.81億元。
社會編輯建設
荊州長江大橋荊州中心城區現有主次干道79條,立交橋4座,道路總長770公里;城市排水管網總長370公里;規劃建設污水處理廠3座,其中,紅光污水處理廠日處理量達10萬噸。擁有自來水廠5座,供水管網總長695.33公里,日供水能力72萬噸;城市公園20個,街頭小游園49個,綠化覆蓋面積1967.4公頃,公共綠地面積479.5公頃,綠化覆蓋率38.12%,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7.9平方米;日道路保潔面積360萬平方米,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350噸;己建成城市公廁236座;城在公交車總數800輛,開通營運線路50條,總長569公里;城市天然氣年供應量5000萬立方米,鋪設主干管網120公里,天然氣用戶5萬戶,城市氣化率達到87%。(數據截至2012年)
教育
省屬重點大學——長江大學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小學、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6.39、13.69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6.5萬人和45.1萬人,畢業生分別達到7.76萬人和16.43萬人。教育資源結構和學校布局得到進一步優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2007年普通中專招生數為40736人,在校學生為99984人,畢業生20084人。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有高校9所,招生數3.24萬人,在校學生11.2萬人,畢業生29808人。(數據截至2012年) 2013年,荊州市小學、普通中學招生人數分別為5.95萬人、8.45萬人,在校學生分別達到31.78萬人和25.62萬人,畢業生分別達到4.74萬人和9.72萬人。全市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6所,招生數為1.19萬人,在校學生為3.64萬人,畢業生1.68萬人;高校8所,招生數3.20萬人,在校學生11.35萬人,畢業生3.00萬人。 普通本科高校長江大學、長江大學文理學院(獨立院校)、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獨立院校)普通??圃盒GG州職業技術學院、荊州理工職業學院、荊州教育學院、湖北中醫藥高等??茖W校成人院校荊州市廣播電視大學
衛生
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到了75.93歲,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從92%提高到97%,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0/10萬以內,嬰兒死亡率從8.44‰下降到4.7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12.55‰下降到6.33‰,《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和《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目標全面實現。公安縣、石首市被評為全省“母嬰安全”活動先進縣,77家醫療保健機構獲“愛嬰醫院”稱號,152個醫療保健機構的產科被評為合格產科。
全市執業(助理(醫師、執業護士注冊達1.21萬人,病床1.1萬余張。全市衛生財政撥款從6000萬元增加到1億元,增長82%;全市醫療衛生機構固定資產從12.3億元增加到16.5億元,增長34%;專業設備從5億元增加到9.4億元,增長86%。全市投入國債和自籌資金4.5億元,用于衛生機構房屋、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其中非典過后,共投入1.06億元用于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縣級人民醫院傳染病區、市級傳染病醫院、縣市兩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市級醫療緊急救援中心和99個鄉鎮衛生院基本建設,公共衛生和農村衛生服務功能明顯提高。石首市被命名為“湖北省衛生城市”,2個鄉鎮被命名為“湖北省衛生鄉鎮”,221家單位被命名為“全省衛生單位”,9家醫院被命名為“湖北省健康教育示范醫院”;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52%,衛生廁所普及率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數據截至2012年) 截至2013年末荊州市有醫療衛生機構3304個,衛生機構人員數3543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889人。全市擁有各類病床23447張。
科技
2007年全市共爭取國家科技項目9項,爭取省級科技項目58項,實施市級科技項目70項。全市有11家企業分別通過了部、省科技部門的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評審,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7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家。全市共登記科技成果52項,鑒定41項,有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7項獲省科學技術獎。申報專利330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5%。(數據截至2012年) 2013年,荊州市共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無償資金達4900萬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計劃量61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量10項,省級科技計劃量51項。專利申請量達1499項,其中發明專利319項,實用新型848項,外觀設計332項,企業專利740件。專利授權量1000項。
社保
全市社?;鹗杖?6億元,比上年增長15.7%。社會保障覆蓋面比上年明顯擴大。全市社會保險新增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8%。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71.1萬人,年末全市有29.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40.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0.1萬人和12.8萬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補貼戶數6.87萬戶,達到14.1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5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數據截至2012年)
文化編輯民風民俗
荊州花鼓戲關帝廟會每年正月和農歷5月13日,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湖北荊州人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龍舟節荊州是中國龍舟文化的發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國荊州國際龍舟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擴大開放的重要載體和全市人民的盛大節日。荊州花鼓戲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稱花鼓子、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
小吃
荊州的小吃很多,其中通常有荊州八大名肴之說,其中最有名氣的即是“荊州三寶”。名列第一的是魚糕,其次是千張扣肉,最后是八寶飯。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作為荊州的八大名肴其歷史源遠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荊州魚糕已經超越了單純的飲食習慣而經過幾千年的積淀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千張扣肉:千張扣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于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制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并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八寶飯: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制。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板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荊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除了荊州三寶以外,還有很多小吃,如:龍鳳配:它以黃鱔、仔雞為原料,經過煮、鹵、炸、溜等多種烹飪方法烹制而成,是荊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傳說三國時期,劉備招親以假成真,他偕夫人自東吳返回荊州,諸葛亮為他們擺席接風,席上擺出的第一道菜就是荊州廚師特制的“龍鳳配”。只見一條大黃鱔被做成龍形,蜿蜒于盤中,鱗甲片片,腳踏祥云,昂首張口,翹角垂須呈飛騰之狀;雞形如鳳立于龍旁,引頸展翅,羽毛絢麗,頭冠殷紅似翩翩起舞。劉備一見,心中大喜,贊不絕口,從此“龍鳳配”一菜也就聲名遠揚。荊沙甲魚:咸鮮濃醇、滑嫩爽口 營養價值:野生鱉肉中,含有多種特殊長壽因子和活性免疫物質,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滋陰壯陽等食療功效,被人們稱為大補元氣的滋補營養佳品。紙面鍋塊:它源于明、清時期,味道酥香,餡料主要為豬肉、牛肉、大蔥或是白糖,且有嚼勁,是市民比較喜歡的小吃之一。歡喜團:又名麻元宵、麻雞蛋,是一種以糯米為原料,加水磨粉,干,以紅糖和適量的面粉,外層裹麻,油炸的食品。據傳江陵城內一陶姓人家經戰亂失散,歷盡艱辛團圓后,找出埋藏地下的糯米、紅糖等,作成湯圓油炸食之,取團圓快樂,合家歡喜之意。
方言
荊州地區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散有湘語和贛語分布。旅游編輯概述
荊州又稱江陵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里。荊州古城地處連東西貫南北的交通要塞,歷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荊州城屢毀屢建,現在的荊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全市旅游景點呈現“一城三片”的格局?!耙怀恰奔绰劽谶兊那G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首批“4A”博物館,位居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之首,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尸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叭奔葱陆ㄩ_發的松滋洈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
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墻體保持完整,形制完備,在中國七大古城墻中排名第二,已經聯合中國七大古城墻城市聯合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荊州古城總面積4.6平方公里,分為三層,最外層為水城、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城墻四周原有東門(迎賓門(、小東門(公安門、水門(、北門(拱極門(、小北門(遠安門(、西門(安瀾門(、南門(南紀門(6座城門,除小東門外,其它五座城門都由兩道門組成,有甕城,建國后,又新開3座城門,分別是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均無甕城,原來6座城門上都有城門樓,分別是賓陽樓、望江樓、九陽樓、曲江樓、朝宗樓、景龍樓等,其中以曲江樓和景龍樓最為出名。
章華寺
章華寺位于湖北省沙市太師淵,為荊楚名剎,同漢陽歸元寺、當陽玉泉寺并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湖北省重點保護單位。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間,即1325年左右。清代章華寺重修。殿宇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有山門、天王殿、財神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彌陀殿、藏經樓、禪堂、念佛堂、凈月堂、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體建筑,規模巨大,雄偉壯觀。整座寺廟為宮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輝煌。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于荊州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宣傳教育、文物收藏與保護、考古發掘與研究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館舍占地面積5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3萬平方米,由古建筑開元觀、陳列大樓、珍寶館、考古修復大樓、文物保管大樓、楚樂宮和辦公樓等組成。開元觀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明清時重修,現存山門、雷祖殿、三清殿、祖師殿等建筑物,是一組基本完整的道教古建筑群;陳列大樓是一幢三層大屋頂琉璃瓦仿古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珍寶館為前后三重庭院式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0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研究所、文物勘探大隊、陳列部、宣教部、文物保管部等業務機構。隸屬于荊州市文化局。1993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2000年,國家旅游局授予4A級旅游景點。
黃山頭森林公園
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7月經國家林業部批準的首批國家級森林公園之一。坐落于武陵山余脈延伸的黃山,北枕長江,南撫洞庭,地處湖北省荊州市南部,為鄂南湘北邊界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的結合部。荊(荊州(東(東岳廟(高速公路和207國道從北側穿過。距荊州100公里,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游覽勝地。突兀千里平川之上的黃山,因“土石皆黃色”故名。黃山頭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區50平方公里,大小32峰,主峰海拔286米。
著名人物編輯楚莊王:熊侶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于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楚威王: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云,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于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后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張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內閣首輔,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他厲行改革,于萬歷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行”。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并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歷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歷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歷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他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游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繁?。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至萬歷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萬歷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后病逝于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歐陽山:(1908一2000),現代作家。原名楊鳳岐,筆名凡鳥、羅西等。1908年12月出生在湖北荊州一個城市貧民家里。因家境貧寒,幾個月時被賣給姓楊的人家。從小便隨養父四處奔波,在外流浪,接觸過很多下層社會的窮苦人。16歲第一篇短篇小說《那一夜》在上?!秾W生雜志》上發表,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著有作品《玫瑰花殘了》、《英雄三生》、《前程似錦》、《一代風流》、《三家巷》等。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國作協廣東分會主席、廣東省文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等職。張風波: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家。1957年生于荊州。中國首位學成歸國的經濟學博士,專心鉆研國際最新成果,致力于經濟、尤其是金融的現代化管理。在國內外出版十多部著作。國際著名出版發行公司Books LLC于2010年5月編輯出版了經濟學家人物傳記《經濟學家指南》。這部1166頁的巨著匯編了享譽國際的全球著名經濟學家的學術成就。張風波及6位歐美經濟學大師名列書名。唐良智:男,漢族,1960年6月出生,湖北荊州洪湖人,198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現任中共武漢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市長(副省級)。夏勇:1961年生,湖北荊州人,2005年6月,中共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保密局局長。2013年3月,任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字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1978年10月考入西南政法學院,先后獲法學學士、法律史學專業碩士、法學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北京大學)。曾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員。1981年7月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7月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研究員(副教授)、研究員(教授)。袁泉: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劉燁成為同班同學。上中戲時,袁泉就與第五、六代導演滕文翼、霍建起等合作了《春天狂想曲》、《藍色愛情》、《上海紀事》等影片,其中《春天狂想曲》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獎,《上海紀事》獲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藍色愛情》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同時獲得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提名。2002年,電影《美麗的大腳》讓這位只有25歲的女孩再次奪走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的桂冠。周莉: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天下第一樓》中,湖北荊州女孩周莉飾演的名廚玉雛兒讓觀眾眼前一亮。周莉1998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2003年,周莉憑借電影《風雨十二年》中“宋慶齡”一角獲得了第九屆中國電影表演學會“金鳳凰獎”。電視連續劇《九九歸一》中的鄭奉儀,也是周莉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曾黎:湖北荊州沙市人,中國內地著名女演員。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本科畢業,與章子怡、梅婷、袁泉、秦海璐、胡靜、張彤、李敏并稱中戲“八大金釵”。中戲畢業后進入全總文工團,先后在《煙雨紅顏》、《東西奇遇結良緣》、《江山為重》、《男才女貌》、《歸途如虹》、《理發師》、《妯娌的三國時代》等多部影視劇中出演重要角色。夏梓桐:原名陶蕊,湖北荊州沙市人,中國內地新生代女演員,200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2009年參加國際旅游小姐大賽荊州賽區并代表荊州賽區進入湖北賽區榮獲國際旅游小姐湖北賽區亞軍,同年代表湖北賽區榮獲國際旅游小姐中國總決賽慈善小姐榮譽,因此被香港星皓公司相中,2010年香港星皓投巨資邀請周潤發、甄子丹等15位明星大腕打造《大鬧天宮》夏梓桐作為星皓力推新人以女一號”九尾狐“閃亮登場,一時間在娛樂圈中瞬間引爆,并以22歲年紀進駐香港杜莎名人蠟像館,超越阿sa(蔡卓妍)23歲進駐的記錄,成為進駐該館最年輕的女演員。李樂成:湖北荊州市監利人,男,漢族,1965年3月生,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91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學士學位,高級工程師。曾經中共宜昌市委副書記,宜昌市人民政府市長、黨組書記,現任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傅自應:湖北省荊州市監利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副部長,現任江蘇省副省長。賀炳炎:湖北荊州市松滋人,于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