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轄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邊隅,依黔面楚,東界湖南省靖州縣,南鄰黎平縣,西毗劍河縣,北抵天柱縣。地跨東經108°48′37″~109°24′35″,北緯26°23′29″~26°46′49″,土地總面積1596平方公里。距黔東南自治州首府凱里239公里,距貴州省會貴陽434公里,距黎平飛機場65公里,距湖南省靖州火車站79公里。
錦屏縣下轄15個鄉鎮,205個行政村,4個社區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1483村民小組。 全縣總人口22.7萬人(2012年)。錦屏縣被譽為杉木之鄉的美稱。
據1972年縣敦寨水泥廠出土的磨制石斧和2006年茅坪鎮陽溪出土的陶瓷器可知,早在新石器時代錦屏地區即有人類生息。
春秋戰國時屬楚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荊州武陵郡鐔成縣。
三國前期屬蜀吳角逐之地,后期歸吳。晉與漢同。
南齊武帝永明三年(485),析武陵、牂牁二郡置東牂牁郡,縣地屬東牂牁郡平陽縣。南梁屬武陵郡龍標縣。隋代同梁。
唐貞觀時隨龍標改屬巫州,武則天時又改屬沅州,代宗大歷時再改屬溆州。天寶時于亮司地置羈縻亮州,屬黔州都督府。五代時屬誠州“十洞”地。
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于銅鼓置銅鼓寨,屬靖州。南宋大觀元年(1107),于湖耳地置隆州,遙屬紹慶府。唐宋兩代,縣地均為朝廷羈縻統治。
元置亮寨、湖耳、新化、歐陽寨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置湖耳、亮寨、歐陽、新化四蠻夷長官司,屬湖廣靖州衛;五年(1372年)置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十八年(1385年)廢以上五司;二十年(1387年)置銅鼓、新化、亮寨二千戶所,屬五開衛;三十年(1397年)改銅鼓千戶所為衛,隸湖廣都司;永樂元年復置以上五司,屬思州宣慰司;十一年(1413年)以五司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年)改隸黎平府。
清雍正五年改隸貴州,并撤銷銅鼓衛,改設錦屏縣,屬黎平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撤銷錦屏縣,改由開泰縣錦屏鄉縣丞分駐。
民國二年移開泰縣治于錦屏,改為錦屏縣,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屬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六年(1937年)以后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將天柱縣并入錦屏縣,1961年將天柱縣分出。
錦屏縣
行政區劃
2014年6月,錦屏縣轄7個鎮、8個鄉:三江鎮、茅坪鎮、敦寨鎮、啟蒙鎮、平秋鎮、銅鼓鎮、平略鎮、大同鄉、新化鄉、隆里鄉、鐘靈鄉、偶里鄉、固本鄉、河口鄉、彥洞鄉。
錦屏縣東臨湖南省靖州縣,西靠劍河縣,南與黎平縣接壤,北與天柱縣為界。境內一般海拔高度400-800米,最高海拔1344.7米(西南固本鄉龍干山),最低海拔282米(東部陽豆溪清水江山境處),南北最寬39.6公里,東西長55.5公里,總面積有1600.85平方公里。
水文條件錦屏縣錦屏縣境內清水江干流河長57.45公里,流域面積1596.9平方公里。清水江在境內共接納大小支流147條,河長10公里以上或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條,總長411公里。其中大的支流有烏下江、八洋河、小江、亮江4條。錦屏縣境內主要河流除八洋河(含其支流)外,其它河域均有客水流入境內,全縣共計有13627平方公里集水面積所產客水量流入縣境。其中清水江區客水用錦屏、施洞二站徑流估算為62.20億立方米。烏下江區水量采用烏下江區徑流估算為5.097億立方米。小江河區客水采用小江河區徑流估算11.94億立方米。亮江區客水采用亮江區徑流估算為7.372億立方米。錦屏縣客水總量為86.61億立方米,加上境內產生的地表水資源量9.964億立方米,總的出境水量約為96.57億立方米。錦屏縣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964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624.0毫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4913立方米/人·年。
氣候條件
錦屏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因境內植被條件較好,對氣候的分配有了相應的調節,故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內復雜的地形和植被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具有明顯的山地主體氣候和林區氣候的特點。
氣候溫和: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熱。年均氣溫16.4℃,氣溫年21.4℃,全年溫度大于或等于30℃的94天,小于或等于0℃17天。
雨量充沛,干濕分明。境內常年降水量在1250-1400毫米之間。4-9月為一年中的溫濕季,降水量占全年70%,10-3月為一年中的干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0%。
水熱同季,溫暖共節。境內4-9月平均降水量均大于年平均數,氣溫升高,降水量也隨之增多,反之減少。
光照偏少,但較集中。錦屏地區光照資源是全國最低值區第一,年日照數為1086.3小時,占全年可照數的25%,但日照比較集中,75%集中于農作物生長旺盛期的4-9月。
山區涼,河谷壩區熱,局部小氣候明顯。境內由于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不平,相對高差大,高低兩地農事季節相差達15-30天,水稻收獲是:平壩收白露,山上打秋分,故有"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兩重天"之說。
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截至2012年底,全縣已建成水利工程6048處,有效灌溉面積4.753萬畝,保灌面積4.733萬畝。全縣現有蓄水工程58處,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9座,山塘47處,正常蓄水位庫容505.6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369.47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798萬畝,保證灌溉面積1.778萬畝;引水工程5971處,其中小(二)型以上49處,小(二)型以下5922處,引水流量2.398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積2.085萬畝,保證灌溉面積2.085萬畝,提水工程19處,小(二)型18處,小(二)型以下1處,有效灌溉面積0.87萬畝,保證灌溉面積0.87萬畝?,F建有水電站109座,裝機容量8900千瓦,年發電量5942萬度,由中南設計院設計的三板溪水電站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
森林資源
錦屏縣錦屏縣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境內植被共分為8種主要類型:杉木林、馬尾松林、杉木馬尾松混交林、竹林、油茶林、常綠落葉闊葉林、灌木林以及草坡。據調查,全縣樹種資源有70余科300多個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種,二級保護植物11種,省級保護植物61種。主要植物種類包括杉木、馬尾松、樟樹、紫檀、青桐、黃檀、白楊、梧桐、槐、柞木、烏桕、檫木、鵝掌揪、馬蹄參、喜樹、竹類等。
根據2011年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結果得出,錦屏縣國土總面積2395350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780781.7畝,占74.34%;非林業用地614568.6畝,占25.66%,森林面積1704511.8畝(含有林地和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地),森林覆蓋率71.16%?;盍⒛究傂罘e927.07萬立方米,其中喬木林蓄積924.45萬立方米,占99.72%;疏林地蓄積2.62萬立方米,占0.28%。林木綠化率71.68%。
人口
錦屏風雨橋錦屏是個多民族雜居的縣份,以侗、苗、漢為主要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99.45%(2007年),其中侗族占49.37%,苗族占37.57%,漢族占12.51%。此外,還有水、布依、彝、壯、瑤、土家、仡佬、黎、白、回、滿等16個少數民族。苗族大致在宋元時期從湖南、廣西和清水江中上游地區陸續遷入縣境。漢族則在明代以后通過隨軍“征苗”、經商、逃荒等形式陸續進入錦屏地區。
2012年末,錦屏縣總戶數60360戶,總人口2272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133人,占總人口的11.5%。男性人口120533人,占53.0%;女性人口106701人,占47.0%。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99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比重為11.8%。2012年末常住人口15.34萬人,比2011年增加0.08萬人。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0.5‰,死亡率為6.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
交通
1980年代初,錦屏縣內只有兩條過境公路、兩條縣內公路,總里程142公里,有9個鄉鎮所在地和33個行政村通公路,而且公路等級都很低。在1980年代中期,縣政府利用林業經費和國家的糧棉布款,采以工代賑等方式將公路修通到固本、河口、新民、裕河、九南、高壩等邊遠鄉鎮,實現了鄉鄉通公路。1990年代后,又進一步完善縣內公路主干道,并開始建設通村公路。
到2007年,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1280公里,實現了“三橫四縱四出口”的交通建設目標,全縣有89%的行政村和70%的自然村通了公路,縣內公路網絡基本形成。2007年全縣擁有各種機動車輛672輛,是1978年147輛的4.7倍。
2012年底,錦屏縣通車里程達1556.6公里,其中通村油路(水泥路)通車里程201.5公里 ,全縣通瀝青(水泥)路和通客車建制村的比重均達到43%。2012年末擁有各類營運車輛871輛(其中:客運車269輛,貨運車602輛),比去年增加57輛,各類營運船只27艘。全年全社會運輸總周圍量1373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4.4%,其中:完成公路旅客周轉量4138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30.1%,完成公路貨物周轉量9140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8.0%,完成水路客運周轉量732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1.4%,完成水運貨物周轉量89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2%。
經濟
綜合
錦屏縣2012年,錦屏縣生產總值201981萬元,比2011年增長1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243萬元,增長9.6%;第二產業增加值76180萬元,增長 19.3%;第三產業增加值92557萬元,增長14.4%。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6.46:37.72:45.8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9.5%、47.1和43.4%。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13201元(按當年價格和年平均常住人口計算),約合2095美元(按年末匯率折算)。
第一產業
2012年,錦屏縣糧食種植面積16321公頃,比2011年增長0.1%,其中:谷物播種面積9164公頃,比2011年增長0.1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946公頃,比2011年增長0.36%;蔬菜播種面積 4418公頃,比2011年增長5.67%。
2012年,錦屏縣糧食總產量53579噸,比2011年增長23.23%,其中:夏糧產量10297噸,比上年增長7.96%,秋糧產量43282噸,比上年增長27.84%。全縣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58423萬元,比上年增長9.6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36938萬元。
第二產業
2012年,錦屏縣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9987萬元,比2011年增長24.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1704萬元,比上年增長21.0%。全年500萬元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完成31814萬元,比上年增長23.8%;私營企業增加值完成38173萬元,比上年增長25.1%。電力生產、木材加工支柱產業主導明顯,電力生產行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625萬元,木材加工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1549萬元,分別占全縣5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3.8%、45.1%。
第三產業
2012年,錦屏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462.6萬元,同比增長16.32%。按城鄉分,城鎮零售額51505.1萬元,同比增長16.44%,鄉村零售額12957.5萬元,同比增長15.83%。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937萬元,零售行業零售額53417.5萬元,住宿業零售額652萬元,餐飲業零售額7456.1萬元,分別增長18%、15.65%、40.82%、18.73%。
社會
教育事業
錦屏中學綜合樓2012年末,錦屏縣擁有基礎教育學校156所,在校學生34141人,其中:幼兒園25所,在園兒童(含學前班)4425人;小學112所,在校學生14244人;普通中學18所,在校學生1542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46人。擁有職業高中1所,在校學生1980人。學前一年入園率及學前三年入園率分別為91.2%和55.6%,比上一年分別提升了1.5和5.1個百分點。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74%,初中純入學率85.7%,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91.1%,義務教育鞏固率87.6%,高中毛入學率63.2%。
文化事業
錦屏縣2012年末,錦屏縣擁有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完成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發展規劃編制。全年共播出《錦屏新聞》209期1314條,《一周要聞》43期359條、各類專題20期。上傳新聞稿件160條,州電視臺用稿 97條,省電視臺用稿5條。實施“十二五”期間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完成第一期安裝任務1130戶。全年農村電影公益放映2244場次。
衛生事業
2012年末,錦屏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12個,其中:綜合醫院5個,中醫醫院1個,疾病預防機構1個,計生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鄉鎮衛生院15個,村衛生室178所,診所、醫務室9個,其他衛生機構1個。全縣實有病床759張,衛生技術人員598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52人,注冊護士143人,藥師23人,技師(士)59人。
旅游
隆里古城錦屏縣內有省級風景名勝區(三板溪/隆里古城風景名勝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春蕾林場森林公園)。風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進入《貴州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有A級景點3個(隆里古城、三板溪湖區、文斗),B級景點1個,C級景點3個。景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飛山廟和中國工人運動的早期領導人、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之一——龍大道烈士故居,貴州省重點保護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村鎮、中挪文化合作項目——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重點民族村鎮(寨)有隆里、文斗、韶藹、裕和、黨艾、瑤白、茅坪、固本、河口等。
錦屏縣的旅游景區有:文斗苗寨、清水江、青山界、九寨北侗、錦屏風雨橋、隆里古城等。
著名人物
龍大道吳慕姚(1871~1915),原名尚隆,苗族,錦屏縣鐘靈鄉人。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吳慕姚赴日考察學務,受孫中山學說影響,立誓“為拯神州于水火,敢將鐵骨碰刀槍”。民國元年(1912年),吳慕姚加入“同盟會”和“南社”,任《國風日報》主筆,發表文章揭露袁世凱投靠帝國主義,對革命實行政治欺騙和軍事威脅、陰謀竊取革命果實,復辟帝制的陰謀。
龍大道(1901~1931),原名龍康莊,字坦之,侗族,錦屏縣茅坪鎮人。他自幼刻苦好學,關心人民疾苦,立志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1923年,在上海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優秀黨員之一。
行政區劃代碼:522634
官網:www.leishan.gov.cn
地址:丹江鎮南門壩
郵編:557100
車牌:貴H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距省府貴陽184公里,距州府凱里42公里,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
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明洪武年,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
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
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
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
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雷山縣地圖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并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并入黃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廳駐丹江(今老丹江),屬都勻府。
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丹江廳駐肇慶堡(今縣城)。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屬黔中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銷丹江縣,并入臺拱、八寨兩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置雷山設治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雷山設治局改為雷山縣至今。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雷山縣,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臺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地貌
雷山縣地處云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
氣候
雷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
行政區劃
2012年,雷山縣轄4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鄉、桃江鄉、達地水族鄉、方祥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雷山縣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雷山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雷山縣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土地資源
雷山具林地面積占雷山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縣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
生物資源
雷山縣有2000余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50余種。雷山縣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雷山縣總人口153031人??h境內世居苗、漢、水、侗、瑤、彝等6個民族,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7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2.32%。
經濟概況
綜合
雷山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3年,雷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47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45億元,財政總收入2.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5343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億元,雷山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1.3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雷山縣全年糧食總產量4.44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23.2%。新建高標準無性系茶園1萬畝,完成低產及幼齡茶園改造2萬畝,完成無公害茶葉一體化認證面積2萬畝。雷山縣茶青產量5848噸,同比2011年增長30.1%,茶葉產品產量1387噸,同比2011年增長32.72%,實現茶業綜合產值5.0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3%。雷山縣肉類總產量6853噸,水產品產量680噸,果品產量5194噸,天麻產量350噸。雷山縣現有州級重點茶葉龍頭企業4家,山野菜龍頭企業1家,實現經濟總收入2114.8萬元,帶動農戶3100戶1.26萬人;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2個,新增入社社員441戶,帶動農戶943戶3700余人。
第二產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烏開工業小區第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烏開工業小區和紅屯堡特色工業小區標準廠房建設。累計為企業兌現和協調貸款資金2.9億元。招商引資全年簽約項目60個,引進工業企業16家。2012年,雷山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28億元,同比20111年增長22.58%。
第三產業
2011年,雷山縣接待游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游綜合收入達20.3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2012年1至5月期間,雷山縣接待游客182.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83%和310.09%。
2012年,雷山縣共接待游客601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70.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5.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20.5%。
社會事業
編輯
城鎮建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城污水收集處理維修改造工程;完成縣城大十字片區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裝和銅鼓廣場、教廠壩片區、縣城水體景觀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設;完成達地鄉民族文化廣場、道路硬化工程和永樂供水工程等項目建設;啟動縣城郎當河口至陶堯城鎮主干道、丹江鎮省級示范小城鎮、西江安置新村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凱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黃里坳隧道建設;完成塔石至達地通鄉油路和黃里坳至烏東旅游公路建設;完成通村油路建設50公里。完成固魯110KV變電站等城鄉電網工程建設。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6月,雷山縣中小學、幼兒園共94所,教職工1629人,專任教師1520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雷山縣爭取或籌措資金24643.8萬元,完成教學樓建設28560.93平方米,完成學生宿舍樓建設15512.48平方米,完成教師周轉房和公租房項目建設831套,新建和改擴建學校食堂67個。
文化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10個文化活動示范基地和1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建設,西江博物館、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館等實現免費開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臺、釣魚臺國賓館等進行展演。西江被列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控拜、上郎德、格頭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衛生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醫院醫技綜合樓和望豐等4個鄉鎮衛生院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實施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革,率先在全州推行縣級醫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96.08%。全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完成創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考核評估,雷山縣人口出生率為10.45‰,同比2011年下降1.2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8‰,低于州責任目標3.72個千分點,實現了計生“雙降”目標任務。
社會保障
2012年,雷山縣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基本完成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建設。累計發放城鄉低保、各類救災救助、資助補助資金6540萬元,發放救濟糧279萬公斤。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2.44%和95.86%,累計發放養老金960萬元。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359戶,啟動保障性住房建設643套。新增就業19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民族文化
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于貴州省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巖寨、桃江、干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并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當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貴州電視臺《發現貴州》欄目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專題片,專題片播出后,使藏在苗嶺深山的苗族古瓢舞像一朵絢麗的花朵綻放出誘人的幽香,很快引起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銅鼓舞
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于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
支耳朵系好懸掛于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后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于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
一曲調吹奏,并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后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風景名勝
郎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
雷山縣點村寨之一。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為“長裙苗”。郎德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公山森林公園
雷公山,苗嶺之巔,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
雷公山日出山位于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公里。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雷公山是母親山,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帶,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發源地,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游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
獨南苗寨
獨南苗寨 ,這里是錦雞苗族兒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為“獨南村”,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巫辭中的名字為臥河略,意為云海蒼茫的地方。人類在此活動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
獨南苗寨,這是一塊奇崛而神秘的土地,曾經誕生雷山縣人民政府第一任共和國政府縣長楊昌倫同志,并連任六屆,更是大型純文學刊物《雷公山詩刊》的發祥地。這里位于貴州省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雷公山南麓,與丹寨縣接壤,全村轄黨古、作谷、同南三個自然寨,共九個村民組,現有300余戶,總人口約1500人,全系苗族中的錦雞苗,錦雞舞是這里最重要的蘆笙舞蹈。民風淳樸,外界人士涉足較少,是黔東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凈地之一,是人類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理想王國。因此,中國當代苗族作家、知名記者南往耶說:“獨南苗寨,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地方榮譽
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臺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7年,西江鎮被批準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游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