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區位于河南省會鄭州市中心東北隅,因從西向東流經轄區的春秋時期開鑿的金水河而得名。 金水區是河南省委所在地,是河南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 截至2013年,金水區轄區總面積135.3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70.65平方公里,轄17個街道,常住人口140.2萬(2013年),是河南全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城區。2014年3月份,金水全區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7億元,比2013年增長24.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61.2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4.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4.0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5%。歷史沿革編輯
河南博物院金水區位于鄭州市東北部,因起源于春秋戰國時代、從西往東貫穿全區的金水河而得名。解放前,轄區屬鄭縣管轄。1948年鄭州解放,鄭縣分為鄭州市和鄭縣,轄區城區部分屬市、農村部分屬縣。1953年撤銷鄭縣,成立郊區,轄區城區部分歸隴海區、二七區和建設區,農村部分屬郊區。1960年4月,金水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8月更名為金水區,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和海灘寺農業公社。 行政區劃編輯金水區政府在城區設立
金水區17個街道,作為派出機構,對所管轄區的行政和社會事務進行管理。18個街道辦事處:文化路街道、花園路街道、經八路街道、大石橋街道、人民路街道、杜嶺街道、南陽路街道、南陽新村街道、豐產路街道、北林路街道、未來路街道、東風路街道、興達路街道、國基路街道、鳳凰臺街道、楊金路街道、豐慶路街道。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金水區位于鄭州市區東北部。東臨中牟縣,南連管城回族區、二七區,西接中原區,北靠惠濟區。地理位置為東經113°40' ~ 113°47' 北緯30°50' ~ 34°57'。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2.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7.2千米,總面積135.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金水區處在華北沉降帶開封坳陷區西南邊緣過渡地帶,是黃河沖積
扇形平原南翼的頂端。全區屬平原洼地,為黃河沖積平原,局部有鹽堿和風成粉細沙丘堆積。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紫荊山公園紫荊閣(海拔109米),最低點為柳園口村(海拔82.4米)。
水文信息
金水區境內河流
金水區有黃河、賈魯河、東風渠、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賈魯支河等7條,其中黃河流經轄區姚橋鄉馬渡、來渲寨、三壩等村,入中牟縣境,境內河段長7公里;賈魯河、東風渠、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賈魯支河全部流入淮河。金水區除黃河堤內區域外,均屬于淮河流域。境內地表水、地下水水質狀況較好 ,屬碳酸鈣水型,PH值在6-8之間,礦化度低,符合人畜飲用、漁業養殖和農田灌溉用水標準。
氣候特點
金水區地處北溫帶和亞熱帶氣
金水區候的過渡帶,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熱量充足,自然降水偏少。主要特征是:春旱多風,冷暖無常;夏炎多雨,水熱同期;秋涼清爽,日照充足;冬季干燥,風多雪少。年平均氣溫14.8℃,降雨量586.1毫米,無霜期213天,日照2052.6小時,與1951年~1980年間的平均值相比,氣溫高0.6℃,雨量減少54.8毫米,日照減少332.7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金水區境內共有7條河流。
金水區其中,黃河:流經龍子湖街道辦事處的馬渡、來潼寨、三壩等村,入中牟縣境,境內河段長7公里。賈魯河:境內長度23公里,流域面積63平方公里。東風渠:境內長度25公里,流域面積37平方公里。金水河:境內長度8.64公里,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熊兒河:境內長度8.1公里,流域面積31平方公里。七里河:境內長9.2公里,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賈魯支河:境內長度25公里,流域面積77平方公里。金水轄區水資源總量為31330萬立方米, 人均水量450.7立方米,每公頃農田平均用水量為12750立方米。年平均利用黃河水2523萬立方米。地表水年徑流深為90毫米,年徑流量為2179.8萬立方米。地下水以淺層水為主,埋藏深度0.5米~10米,年允許開采量2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5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單井出水量約50噸/小時。全年黃河側滲補給量700萬立方米。全區地下水年允許開采量13876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金水區總面積146.89平方公里,主要分為:(1)耕地6329.9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6.34%。在耕地面積中,有灌溉水田4568.6公頃,水澆地1253.6公頃,旱地231.8公頃,菜地275.9公頃。(2)園地524.5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2%。其中果園434.1公頃,其它園地90.0公頃。
(3)林地264.1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1.1%。其中林地74.7公頃,灌木地6.1公頃,苗圃183.4公頃。(4)其它農用地2225.69公頃(含水利設施用地0.29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9.26%。其中畜禽飼養地10.1公頃,設施農用地26.5公頃,農村道路170.1公頃,坑唐水面1565.1公頃,養殖水面109.7公頃,農用水利用地343.0公頃。(5)居民及工礦用地12136.4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50.5%。其中城市用地8888.7公頃,農村居民點1462.9公頃,獨立工礦1441.0公頃,特殊用地311.1公頃。(6)交通用地704.7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93%。其中鐵路用地19.7公頃,公路用地685.0公頃。(7)未利用土地669.5公頃,占全區土地面積的2.79%。其中荒草地333.3公頃,沙地48.1公頃,其它未利用土地288.1公頃。(8)其他土地1179.7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9%。其中河流水面積1170.0公頃,葦地0.7公頃,灘涂9.0公頃。
生物資源
金水區生物類繁多,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價
金水區值較高,并呈現養殖種類增加,農業役用大牲畜數量明顯減少的趨勢。養殖動物主要有:黃牛、水牛、奶牛、馬、騾、驢、山羊、綿羊、豬、犬、雞、鴨、鵝、鴿等;特種養殖動物有:海貍鼠、珍珠雞、鵲輯、肉鴿、梅花鹿、小香豬、北京填鴨、小尾寒羊等;奶牛養殖業發展較為迅猛。由于轄區地處中原,靠近城市,境內缺少山、河、湖泊,野生動物資源相對稀少,境內存野生動物主要有:鳥類、魚類飛鼠類及刺猜、黃鼠狼、野兔、野雞等;鳥類主要有喜鵲、斑塢、麻雀飛布谷鳥、烏鴉、鶯鳥、大雁、貓頭鷹、燕子、黃鶯、啄木鳥等。境內栽培植物主要有糧食、油料、蔬菜、林木、果樹、花卉、藥材7大類。其中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綠豆、紅薯等為主。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金水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1.5億元,增長8.2%。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686億元,增長8.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50.15億元,增長14.38%。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29.2億元,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561元,增長9.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947元,增長9.4%。
第一產業
按照“生態綠色、休閑觀光” 現代農業發展方向,金水區都市型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和省級龍頭企業各3家,涵蓋了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流通、花卉苗木生產流通等方面。集生態觀光、綠色農業、沿黃生態旅游的都市型農業示范帶(馬渡農業示范園區)初具規模。建設形成了以林、果、花卉為主的生產型示范園區(鴻寶現代農業示范園)。
第二產業
2013年金水區省、市、區重點項目203個,2013年完成投資285.2億元。政府投資項目45個,全年完成投資5億元。河南信息廣場等7個重點項目竣工并投入使用,金水萬達中心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投資結構更趨優化,服務業投資333.9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95.4%;民間投資227.5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65%。
第三產業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629.2億元,增長9.3%。高
端商貿業經營面積250萬平方米;營業收入超200萬的餐飲住宿企業191家,超億元大型商場14家,超億元市場11家。特色街區營業面積54萬平方米,商戶3290家,實現營業收入26.38億元,農科路酒吧休閑一條街、西里路婚紗照材特色街成為鄭州市特色商業街區。電商服務企業不斷壯大,全區共有電商企業55家,中國農資網成為全國最大的農資信息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IT伙伴網已覆蓋全省,線上渠道商4834戶、經銷商15193戶。
人口編輯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金水區總人口878308人,其中:經八路街道84585人、花園路街道53630人、人民路街道44581人、杜嶺街道21617人、石橋街道33380人、南陽路街道61039人、南陽新村街道76694人、文化路街道156466人、豐產路街道104263人、祭城鎮98845人、柳林鎮47844人、廟李鎮69519人、姚橋鄉25845人。
地方特產編輯霸王大蔥
霸王大蔥因植株高(1.3—1.5米)、純度精、產量高、營養豐富而得名,其蔥白長達50—60公分,潔白脆嫩,味道香甜,烹飪熟食,猶有風味,是美食家和名廚眼中的珍品。金水區4萬畝大蔥生產基地已經建成,畝產3000公斤左右。
龍須糕
龍須糕具有悠久的歷史,傳說是哪吒鬧海時把龍須割下來交給廚師做成的食品。糕點表面呈須狀,故名楷須糕。是以米、面粉、糖、油作為主料,并佐以姜、蝦、鹽、肉、蛋松等混合制成。具有色澤美觀,甜咸適口,風味獨特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