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東經104°20′37"~104°52′56"、北緯30°29′10"~30°57′41"之間??h境東鄰德陽市的中江縣,西連本市的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南靠資陽市的樂至縣、簡陽市,北接廣漢市、中江縣??h城距成都市中區28千米、廣漢市20千米、中江縣45千米、青白江區18千米、龍泉驛區36千米。全縣幅員面積1156平方公里,轄21個鄉鎮和2個省級工業開發區。金堂是“成都平原經濟圈”內的重點發展縣和成都市“特色產業發展區”。中河、毗河、北河穿城而過,有“天府花園水城”之美譽,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2013中國西部百強縣排名第52名。
金堂古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戰國時為蜀國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屬秦國蜀郡。漢、晉時屬廣漢郡新都縣東地、雒縣東南地及犍為郡牛縣西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13),晉將朱齡石伐蜀后,于東山立金淵戍扼成都東部門戶,戍所在今縣治東南淮口鎮州城村,以江水產金沙得名。南北朝時,縣境為新都、雒、牛三縣之屬地。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即梁元帝承圣二年),于金淵戍所建置金淵郡,割新都縣、雒縣、牛鞞縣的部分地區置金淵、白牟二縣,隸屬金淵郡??ぶ闻c金淵縣治同城,駐州城村;白牟縣治駐城廂鎮(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北周時(557~581)廢金淵郡及白牟縣并入金淵縣。唐武德元年(618),因避諱唐高祖李淵改金淵縣為金水縣,隸屬益州。三年(621),改隸簡州。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割新都、雒、金水三縣的部分地區建置金堂縣。以縣內有金堂山而得名,隸屬益州。武后重拱二年(686),改屬漢州??h治駐今趙鎮新生村。唐朝末至五代時期,金水縣與金堂縣先后屬前蜀、后唐、后蜀版圖。金水縣隸屬簡州,金堂縣仍屬漢州,各縣治駐址未變。宋乾德三年(965)滅后蜀,五年(967)于金水縣地立懷安軍,隸西川路,管轄金水、金堂二縣。1057,因金堂縣城被洪水沖毀,縣治遷往白牟縣治所城廂鎮(今成都市青白江區)。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懷安軍改置懷州,隸屬成都路,仍轄金水、金堂二縣;同年,省金水縣入懷州;二十年(1283),又省懷州入金堂縣,縣治仍駐城廂鎮。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金堂縣并入新都縣;明洪武十三年(1380)復置金堂縣,縣治仍駐城廂鎮。其后,在明朝、清朝、民國時期,縣境版圖無大的變化。1949年12月27日金堂縣解放。1950年10月28日,金堂縣治由城廂鎮遷至趙鎮玉龍街25號駐地。1950年初,縣隸屬綿陽專區;1953年7月起隸屬溫江專區。1958年3月14日,新都縣的華嚴鄉和永樂鄉第三村劃歸金堂縣管轄。1959年12月10日,華嚴、大同兩個人民公社劃歸成都市管轄。1977年9月24日,經國務院國發[1977]104號文件批準:金堂縣劃歸成都市。1980年12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將金堂縣城廂鎮、太平二區的一鎮、11個人民公社劃歸成都市青白江區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區劃沿革
1997年,金堂縣面積1154平方千米,人口82.3萬,轄17鎮7鄉:趙鎮、三星鎮、清江鎮、官倉鎮、淮口鎮、白果鎮、五鳳鎮、九龍鎮、高板鎮、福興鎮、金龍鎮、趙家鎮、竹篙鎮、廣興鎮、隆盛鎮、土橋鎮、云合鎮、棲賢鄉、云繡鄉、黃家鄉、三溪鄉、平橋鄉、轉龍鄉、又新鄉??h政府駐趙鎮。1999年,金堂縣轄19個鎮、5個鄉:趙鎮、淮口鎮、竹篙鎮、土橋鎮、五鳳鎮、云合鎮、廣興鎮、高板鎮、福興鎮、趙家鎮、金龍鎮、白果鎮、三星鎮、官倉鎮、清江鎮、隆盛鎮、九龍鎮、三溪鎮、轉龍鎮;又新鄉、平橋鄉、黃家鄉、棲賢鄉、云繡鄉。2004年9月8日,撤銷九龍鎮和云繡、黃家2鄉。將原云繡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趙鎮;趙鎮政府駐幸福路。將原九龍鎮所屬行政區域并入淮口鎮;淮口鎮政府駐文化街。將原黃家鄉所屬行政區域并入三溪鎮;三溪鎮政府駐上正街。將原竹篙鎮的雙輝村和原高板鎮的包包店、茅庵塘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隆盛鎮;隆盛鎮政府駐興隆街。2004年,金堂縣轄19個鎮(趙鎮、淮口、五鳳、竹篙、土橋、白果、三星、官倉、清江、隆盛、云合、廣興、高板、福興、趙家、金龍、轉龍、三溪、又新)、2個鄉(平橋、棲賢),42個社區委員會、187個村委會;面積1156平方千米,人口密度731人/平方千米。2006年6月22日,將白果鎮的石心村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淮口鎮管轄。
區劃詳情
全縣設置21個鄉(鎮),其中一類鄉(鎮)20個:趙鎮、三星鎮、清江鎮、官倉鎮、棲賢鄉、淮口鎮、白果鎮、福興鎮、趙家鎮、五鳳鎮、高板鎮、三溪鎮、平橋鄉、竹篙鎮、隆盛鎮、轉龍鎮、廣興鎮、又新鎮、土橋鎮、云合鎮;二類鎮1個:金龍鎮。下轄185個村民委員會,44個社區,4909個村(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金堂縣地處成都平原東北部,東經104°20′37"~104°52′56"、北緯30°29′10"~30°57′41"之間??h境東鄰中江縣,西連成都市青白江區、龍泉驛區,南靠樂至縣、簡陽市,北接廣漢市、中江縣??h城距成都市中區28千米、廣漢市20千米、中江縣45千米、成都市青白江區18千米、龍泉驛區36千米。全縣幅員面積115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縣境地處四川盆地西部,跨盆中和盆西兩大褶皺帶,成都平原東沿,川中丘陵西緣,龍泉山脈中段由東北轉向西南橫臥縣域中部,形成西北高逐漸向東南降低的地勢??h域位于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接壤地帶。地域由平壩、丘陵、低山組成,西北部屬川西平原,沖積平壩與淺丘占幅員面積的14.7%;東南部屬川中丘陵區,丘陵占74%;中部低山11.3%。地勢最高峰在棲賢鄉尖山村老牛坡,海拔1048.7米;最低處在云合鎮江龍橋村,海拔386米。
氣候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度大,云霧多,乏日照,平均風速小,無霜期長,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具有春來較早、夏長、秋冬短的特點。
水文
縣境河流分屬于沱江、岷江水系,縣內有沱江、清白江、毗河、北河、海螺河、爪龍溪、溪木溪河、萬家河、黃水河、楊溪河、資水河等大、小江河13條。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金堂縣礦產資源系沉積礦類型。金屬品種單一,分布廣而儲量小,非金屬礦資源豐富。金屬礦主要是孔雀石和藍銅礦,產于侏羅系蓬萊鎮組上段砂巖巖層中,主要礦點有廣興鄉、金雞山、晏家溝、帽頂山、空梁子、棲賢山、石板河等地。儲量小、品位低、不具備開發價值。非金屬礦主要是建筑用砂、礫石礦床,主產于第四系全新統上段,河床亞相的含砂礫石夾沙層及縣境內主干河流中。礦石由河床相的砂和礫石組成,主要礦藏從官倉沿沱江東下至五鳳溪一帶,全長47千米,砂礫石年產量約50~120萬立方米。礦石多以石英、燧石、石英巖、花崗巖、石灰巖為主,屬于迭瓦式構造類型??h境鹽井、棲賢、長樂一帶隱藏著一定數量的天然氣礦,屬于地下4000米左右深層天然氣類型。
土地資源
金堂縣幅員面積1154平方公里,折合1730313畝。其中:平壩180645畝,占總面積的10.4%,淺丘611644畝,占總面積的35.3%,深丘574068畝,占總面積的33.2%,低山區353955.79畝,占總面積的21.1%。為不同企業的引進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豐富的土地資源。
水資源
金堂縣河流分屬沱江、峨江水系,全縣大、小13條江河中,多數為遠境型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83.41億立方米,扣除縣境內產生的地表徑流后,外地流入縣境的地表徑流量為80.1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儲量7276萬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91萬千瓦,可開發量為2.88萬千瓦,為理論蘊藏量的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