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坡區位于重慶市主城區西部,是長江和嘉陵江環抱的重慶渝中半島的重要組成部分。九龍坡區與渝中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璧山區、江津區接壤,與南岸區、巴南區隔江相望。區境南北長36.12公里,東西寬約30.4公里,幅員面積431.86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九龍坡區常住人口為108.44萬人;至2013年底,九龍坡區轄8個街道和11個鎮。九龍坡區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及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華巖龍景區、海蘭云天、重慶動物園、巴國城、白市驛森林公園等。
九龍坡區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先秦時期,九龍坡地屬巴子國江州。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隋、唐至北宋末,為渝州所屬巴縣地。北宋末至南宋初,為恭州所屬巴縣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為重慶府所屬巴縣地。 元代、明清時期,區境仍隸屬巴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重慶市第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區境屬于石橋鋪直轄鎮和巴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石橋鋪直轄鎮改為重慶市第十七區,轄石橋鋪、歇臺子、九龍鋪和鶴皋巖4鎮。
楊家坪步行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10月,第八區和第十七區合并為重慶市第四區,九龍坡部分地方仍屬巴縣。1952年10月,重慶市調整區劃,化龍橋、大坪、歇臺子和石橋鋪4個街道,石橋、歇臺和黃泥3鄉劃歸第三區;黃沙溪和遺愛祠2個街道劃歸第一區;陸續將巴縣人和鎮、建勝鄉、屏都鎮、南泉管理局、魚洞鎮、大窩鄉劃入第四區。1952年11月,九龍坡區全境屬重慶市第四區。1953年2月,魚洞鎮、大窩鄉和石板鄉劃還巴縣。1955年10月,第四區定名為九龍坡區。1965年2月15日,劃出九宮廟、新山村和躍進村3個街道建大渡口區。1995年3月,原巴縣白市驛、含谷、走馬、金鳳、陶家、巴福、西彭、銅罐驛8個鎮和石板鄉,以及沙坪壩區石橋鋪街道、石橋鎮劃入九龍坡區;九龍坡區所屬李家沱街道、土橋街道、南泉鎮、花溪鎮劃歸巴南區;茄子溪街道、建勝鎮、八橋鎮,九龍鎮大堰村第二、三、四村民小組劃歸大渡口區;續留楊家坪、謝家灣、石坪橋、黃桷坪、中梁山5個街道以及九龍、華巖2個鎮。1997年11月,撤石板鄉建石板鎮。1998年2月,九龍坡區委托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石橋鋪街道、石橋鎮。2001年7月,中梁山街道與華巖鎮合署辦公。2004年8月13日,撤石橋鎮建渝州路街道。2010年8月1日,石橋鋪、渝州路街道正式隨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劃歸九龍坡區。
九龍坡區九龍坡區位于東經106°15′-106°35′、北緯29°15′-29°35′之間,地處重慶市主城區西部,東鄰渝中區,南接大渡口區,西連璧山區、江津區,北毗沙坪壩區,幅員面積431.86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九龍坡區位于觀音峽背斜南延段,其中以中梁山背斜為代表,屬新華夏系川東褶皺帶華鎣山帚狀褶皺群,褶皺群的主體——華鎣山復式背斜經三匯壩向南后即分為呈帚狀散開的觀音峽、溫塘峽、瀝鼻峽三個背斜和其間的寬闊向斜。區內斷層主要發育于中梁山背斜區域,不同序次和不同等級的斷層極發育。
地形地貌
縉云山、中梁山將九龍坡區分成東、西兩大部分。中梁山以東以淺丘為主,一般海拔250-450米,多為海拔3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中梁山以西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一般海拔180-400米,多為淺丘平壩。
氣候特征
九龍坡區地處四川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熱豐富,雨熱同季,日照少,無霜期長。春早多倒春寒,夏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多霧。常年平均氣溫16℃~18℃,全年無霜期340天左右。
行政區劃編輯
九龍坡區自然風景截至2014年初,九龍坡區轄8個街道和11個鎮,為楊家坪街道、謝家灣街道、石坪橋街道、黃桷坪街道、石橋鋪街道、二郎街道、渝州路街道、中梁山街道、九龍鎮、華巖鎮、白市驛鎮、西彭鎮、銅罐驛鎮、陶家鎮、走馬鎮、含谷鎮、巴福鎮、金鳳鎮、石板鎮,有107個居民委員會、106個村民委員會;1200個居民小組、1316個村民小組。
人口編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九龍坡區常住人口為108.44萬人,以漢族為主。2010年,九龍坡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55.58萬人,占總人口的51.25%;女性為52.86萬人,占總人口的48.75%??側丝谛詣e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13。0-14歲的人口為12.27萬人,占總人口的11.32%;15-64歲的人口為86.44萬人,占總人口的79.71%;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73萬人,占總人口的8.97%。
經濟編輯綜述
2012年,九龍坡區地區生產總值776.30億元,同比增長6.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28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386.88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380.14億元,增長7.3%。三次產業機構比為0.4:42.6:57.0。
第一產業
華巖寺2012年,九龍坡區農作物播種面積13718公頃,同比下降0.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596公頃,增長4.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12公頃,下降0.5%;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6124公頃,下降3.9%;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486公頃,下降5.1%;花卉種植面積848公頃,下降1.1%。2012年,糧食總產量27072噸,增長0.1%。蔬菜產量119034噸,下降3.2%。肉類總產量5836噸,下降23.0%。
第二產業
2012年,九龍坡區工業增加值350.49億元,同比增長4.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1003.55億元,增長6.2%。其中,以汽車制造業、摩托車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支柱行業。建筑業增加值36.39億元,增長16.7%。至2012年底,九龍坡區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305.26億元,增長2.7%。建筑施工面積3020.03萬平方米,增長16.5%;建筑竣工面積988.82萬平方米,增長46.6%。
第三產業
九龍坡區高新區留學生創業園2012年,九龍坡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15億元,同比增長17.0%。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334.57億元,增長17.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7.58億元,增長11.4%。完成郵政業務總量7386萬元,增長6.6%。至2012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60.47億元,增長20.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余額594.06億元,增長20.6%。城鄉居民儲蓄余額中,定期338.19億元,增長24.1%;活期255.87億元,增長16.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052.92億元,增長14.3%。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
截至2012年底,九龍坡區有學校86所,專任教師8197人。九龍坡區學校主要有重慶警察學院、重慶外國語學校、育才中學、楊家坪中學等。
科技
九龍坡區(西彭園區)截至2012年底,九龍坡區有區級研發中心累計達12家。2012年共提交專利申請2876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463件。2012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98家;新增高新技術產品155個,累計達到501個;新增市級及以上重點新產品105個。
文化
2012年,九龍坡區承辦市區重大文藝活動30余次,累計送出演出、展覽及電影2000余場次,圖書交流3萬冊。2012年榮獲國家級獎項3個,市級獎項23個。公共圖書館藏書60.02萬冊。
衛生
春開華巖湖截至2012年底,九龍坡區有衛生機構621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70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機構人員9715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7778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3002人,注冊護師(護士)3232人。衛生機構床位6329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6079張?,F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51個,村衛生室80個。 交通編輯
陳家坪立交九龍坡區有長江上游最大的水陸聯運港——九龍坡港和西南地區最大的鐵路貨運編組站——重慶西站(貨運)。長江鵝公巖、李家沱大橋連接兩岸,成渝、川黔、襄渝鐵路出境通關,2號輕軌線穿境而過,成渝、內環、繞城高速公路串線成網,華福大道橫貫東西,白彭公路縱貫南北,構建了九龍坡區綜合交通網絡。
公路
截至2012年底,九龍坡區公路里程達869.933公里,境內主要公路有白彭公路、華福公路等;跨江大橋有長江李家沱大橋、重慶鵝公巖長江大橋等。
鐵路
渝黔鐵路、襄渝鐵路、成渝(渝蓉)鐵路三條干線鐵路經過九龍坡區,境內有重慶南站、重慶西站兩大客貨運車站。
港口
九龍坡區境內有長江上游最大的深水貨運水陸聯運碼頭—九龍坡港。(以上數據,截至2012年底)
名優特產編輯老四川牛肉干老四川牛肉干為重慶市特產,在九龍坡區和綦江區等區縣都有生產。
九龍坡區西城公園白市驛板鴨白市驛板鴨是重慶九龍坡區特產,以產于白市驛得名,以色、香、味、型俱佳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