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原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靠大青山,南臨黃河,地處土默特平原與河套平原的結合部。九原區轄1個蘇木、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個工業園區??偯娣e734平方公里,2012年總人口20.1萬人,由漢族、蒙古族、回族、滿族等19個民族構成,其中蒙古族主要聚居在西部阿嘎如泰蘇木。是包頭新都市中心區所在地。
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九原區
包頭市九原區位于內蒙自治區的西部,處于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結合部。地跨東經10°37″--110°27″,北緯40°5″--40°17″之間,占據包頭的西郊、南郊。它東鄰東河區、石拐區,北靠青山區、昆都侖區,西連巴彥淖爾的烏拉特前旗北依大青山烏拉山,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市的達拉特旗相望。
地貌
九原區的地形是北高南低,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綿延千里的陰山(昆都侖溝以西為烏拉山,以東為大青山)橫亙于九原區北部。黃河沿九原區南境從西向東婉蜒而過,陰山和黃河之間是沖積平原。九原區東北還有一塊不大的丘陵區。
氣候
九原區屬北溫帶大陸氣候,干旱多風,春季干旱少雨多風,夏季溫和短促,秋季涼爽溫差大,冬季溫長而寒冷。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氣溫6.8攝氏度,七月平均氣溫22.5——23.1攝氏度,一月平均氣溫-13.7攝氏度。無霜期約165天,最大凍土深度1.4米。
年平均降雨量33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094米,日平均風速3米/秒;全年日照時數317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是70%,是全國日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水文
九原區經的河流有;黃河、昆都侖河、五當河和三嘲河。
九原區
黃河流經九原區長約80公里,水面寬130~458米,水深1.4~9.3米,平均流量824秒立米。昆都侖河流經郊區長約32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米。最大洪水流量3100秒立米(1958年8月7日)。五當河流經郊區長約30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米,最大洪水流量1660秒立米(1958年7月26日)。三湖河流經郊區長約45公里,水面寬20米左右,平均流量8秒立米。另外,還有東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等時令河,當地稱“干河槽”,平時河床暴露,雨季山洪溢滿河槽,南流注入黃河。
總計地表水年總量約2.38億立米,從70年代開始,年利用量約1.1億立米,其中黃河水0.7億立米,其它河水和洪水0.3億立米,污水0.1億立米。
自然資源編輯
礦產
九原區境內有金、鐵、煤、粘土、大理石、石灰石、石英石、長石、云母和石綿等。金分布于阿嘎如泰蘇木境內的梅力更溝、哈德門溝一帶,屬石英—鉀長石脈型同鉀,硅化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含量為18克/噸,遠景儲量50萬噸以上。鐵分布于壕賴溝、楊樹溝,為鞍山式磁鐵礦石,儲量為3813萬噸。煤多分布在莎木佳、國慶和興勝一帶,可分為長焰煤、氣煤、氣肥煤、集煤、焦瘦煤等,多為中低灰、低硫磷易選煤,其中莎木佳一帶煤質較好,熱量在5000—7000大卡之間,儲量約6992萬噸。粘土主要分布在興勝一帶。石英石、長石分布在莎木佳、興勝一帶。石灰石主要分布于興勝、國慶、莎木佳和阿嘎如泰蘇木。石綿分布在昆都侖溝一帶,集中于長寬各15公里的范圍之內。
動植物
野生動物有:鳥類較多,分為留鳥、候鳥、旅鳥。常見的有石雞、麻雀、山雀、貓頭鷹、喜鵲、家燕、太平鳥、綠頭鴨等30余種。兩棲動物有大蟾蜍等2目4種。爬行動物有蜴蜥,鱉等3目5種。哺乳動物有刺猬、團羊、狐貍、狼、野兔、黃鼬、青羊、黃羊、鼠等。
野生植物有:側柏、山楊、山榆、柞樹、白樺、山杏、虎榛子、山櫻桃、黃刺梅、胡荊子、酸棗、文冠果、胡權子、油松、繡線菊、牛尾蒿、隱子草、白草、萎陵菜、虎尾草、扁穗丙草等。
經濟編輯
綜述
2013年,九原區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317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29億元,增長18%;財政收入預計完成33.5億元,增長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38075元,增長9.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5184元,增長11%。
第一產業
2013年年實現增加值13億元,增長1.6%。發放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貼等各類政策性資金3700余萬元。農牧業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投資1.1億元,完成黃河九原段20公里路壩一體工程,組織實施陳家圪旦中低產田改造、公濟渠節水改造等5個農田水利項目,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1萬畝、高產穩產田1萬畝。哈業胡同農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啟動農畜產品交易市場,配套完成打不素至民勝通村公路等6個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區面積達到1.1萬畝;呱呱叫生產基地(一期)、蒙泰綠源肉羊等4個項目建成運營,蘊玉農業、田源牧場等8個項目進展順利,菜、乳、肉等農畜產品產量達到61.2萬噸。
第二產業
2013年,九原區實現增加值161.6億元,增長11.8%。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神華煤化工、明拓高碳鉻鐵(一期)、愛德建筑配件等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運營平穩,實現產值60億元;
九原區
神華碳四綜合利用、騰億鍛造等9個項目投產達效,鑫達金礦擴能、科強保溫材料等23個項目進展順利,形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規模擴張的良好態勢。九原工業園區承載力不斷增強。完成綜合商務區(一期)主體工程,實施園中園標準化廠房、污水處理廠等配套項目,入園企業達到70家,2013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80億元,實現稅收7.2億元,成為自治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第三產業
2013年實現增加值124億元,增長8.9%。煤炭運銷業運營平穩,金創大廈28家企業完成運銷量3200萬噸,上繳稅金6億元;汽貿服務業快速推進,龐大、利豐等汽車商貿城20個4S
九原區
店投入運營,實現銷售收入12.4億元;綜合物流業穩步發展,實施萬路通等綜合物流項目,建成呼鐵局包頭現代綜合物流園;商貿地產業加快發展,開工建設包商銀行大廈,完成天福廣場等項目主體工程,實施大成逐鹿會等房地產項目,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9.7萬平米、銷售收入9.9億元;休閑旅游業蓬勃發展,梅力更景區、賽汗塔拉公園等景點提檔升級,“休閑采摘農業一日游”等觀光農業逐步興起,全年接待游客7萬人(次)。
社會編輯
教育事業
2013年建成白音席勒、哈林格爾幼兒園,啟動沙河八小主教學樓和49中體育館項目建設。為義務教育階段2639名住校生提供免費午餐,為329名貧困生發放教育救助金60.4萬元。
文化事業
2013年建成大九原歷史文化展廳和青少年文化宮,為14個村(社區)投放168件全民健身器材,為21240戶農牧民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燕家梁元代遺址被評為第七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醫療事業
2013年建成薩如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哈林格爾中心衛生院,新(改、擴)建3個蘇木鎮計生服務站和村(社區)服務室。
社會保障
2013年,九原區養老、醫療等五大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2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8.8%,將14類重大疾病和無責任方意外傷害事故納入大病保險范圍。按照上級要求提高城鎮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為1885名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月增養老金177元,為599名牧民發放禁牧補貼299.5萬元。
交通編輯
京包、包蘭、包神、包白鐵路貫穿九原區全境,“海鐵聯運”大型集裝箱站將貨物直抵天津港發往世界各地;210國道、110國縱橫境內,呼包高速公路與正在修建的丹東至拉薩高速公路相接橫貫該區;包頭機場位于九原區中部,距九原區政府所在地僅5公里,航班可直達北京、上海、武漢等全國大中城市。
旅游編輯
九原區境內留有趙長城、秦長城、漢代古城、元代村落等歷史遺址區內國家級旅游景區有梅力更景區、賽罕塔拉生態園、包頭世鹿園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梅力更召1處。2011年梅力更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內旅行社有2家、旅行社分社2家;區內星級休閑鄉村旅游示范點4處;休閑度假村2處;農業采摘觀光園2處;農、牧、漁家樂43家。
風土人情編輯
九原區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地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蘊。生活習慣、飲食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習俗、民族禮儀等顯示出少數民族獨有的特色。
境內蒙民早餐時多飲奶茶,佐以炒米、烙餅之類食物,有不飲空心茶之習。蒙民多以炒米、奶茶、奶皮子、酸奶、羊肉為主食。每逢春節,家家炒炒米、拉馓子、炸油食等。蒙古族有飲酒之習,忌吃馬肉,魚被視為圣品。肉食以全羊為最上,款代貴賓時用。食用全羊割分八塊,略用刀叉,但多用手持食,不用筷箸之類。
境內蒙古族,男子穿蒙古袍,其袍左右開岔,一般均系腰帶。腰帶上別一小褡褳,用以裝錢及小什物。婦女也穿蒙古袍,但兩側不開岔。蒙古族服飾大多喜歡色彩艷麗的紅、藍、紫。喇嘛則穿黃色。忌用黑色,黑色為服孝時所用。
境內蒙古族有獻哈達的傳統習俗。一般在佛像前祈禱、拜年、祭祀、婚宴、喜慶、謁見尊長等都行此禮,以表示敬意和祝賀。最為普通的見面禮是遞鼻煙壺??椭?,一般都行請安禮。在喜宴或請客時,晚輩對長輩都要按順序請安叩頭,而后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