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縣隸屬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南倚完達山麓,地處東經130°39′30″~132°14′50″,北緯46°29′5″~47°4′3″。集賢縣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境內有哈前線鐵路及同三、依饒、雙樺三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集賢縣轄5鎮3鄉、159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區劃面積2283.4平方公里。 集賢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3.7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09.8毫米,全年無霜期147天,年積溫2718度,年日照約為2617小時。 2012年,集賢縣轄區土地總面積225810.44公頃。集賢縣屬土地總面積200564.58公頃,其中:國有土地71590.40公頃,集體土地128974.20公頃。2012年,集賢縣動物有馬、鹿、野豬、狼、黃鼠狼、刺猬、野兔、猞猁、香鼠、黑熊、狍子、紫貂、松鼠、梅花鹿、貉、獾、麝鼠等。2008年,集賢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6.5億元,增長18.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3億元、17.9億元、11.3億元,分別增長50.5%、8.5%、4.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5億元,增長47.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8億元,增長2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2396元,增長 23.4%;固定資產投資實現30.2億元,增長64.6%;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2450.61萬美元,增長30.74%。建制沿革編輯
集賢縣 (6張)
商周時期,通古斯滿族的先祖——肅慎,就繁衍生息于此,進入氏族社會后,開始以漁獵為主。漢魏時期,肅慎易稱挹婁,依山傍水,建立了大量城址。南北朝時,稱勿吉。唐時,為渤海懷遠府所轄。遼代,屬女真王國之越里吉部。明代,屬奴兒干都司弗提衛。清初,為盛京將軍和清廷雙重統治下的寧古塔都統轄境。1732年,為三姓副都統治下。1905年,處依蘭府所轄。1907年,改設吉林行省,在臨江設州,此地由其管制。1909年,臨江州改為臨江府,下置富錦縣,此時集賢亦未建縣,除了太平鎮、豐樂鎮屬樺川縣外,本地為富錦縣管轄。1946年6月,方設置集賢縣,歸屬合江省,治所位于集賢鎮,屬合江省轄。1954年5月,合江省并入松江省,集賢縣屬松江省轄。1954年8月,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集賢縣屬黑龍江省轄,屬合江行署管轄縣。1985年1月,合江行署撤銷,歸佳木斯市管轄。1988年1月起,開始劃歸雙鴨山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2014年初,集賢縣共有轄5個鎮、3個鄉:福利鎮、集賢鎮、升昌鎮、豐樂鎮、太平鎮、腰屯鄉、興安鄉、永安鄉。
自然地理編輯位置境域
? 2015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集賢縣集賢縣隸屬于黑龍江省東北部,南倚完達山麓,地處東經130°39′30″~132°14′50″,北緯46°29′5″~47°4′3″。集賢縣地處三江平原腹地,公路鐵路四通八達,境內有哈前線鐵路及同三、依饒、雙樺三條高等級公路穿境而過,集賢縣轄5鎮3鄉、159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區劃面積2283.4平方公里。
地貌
集賢縣地貌特征為“三山半水六分半田”。集賢縣以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區為主,占區劃面積的75%以上,具有典型的三江平原地貌特征。
氣候
集賢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3.7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09.8毫米,全年無霜期147天,年積溫2718度,年日照約為2617小時。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2年,集賢縣轄區土地總面積225810.44公頃。集賢縣屬土地總面積200564.58公頃,其中:國有土地71590.40公頃,集體土地128974.20公頃。耕地116108.5公頃,園地1877.7公頃,林地43778.85公頃,牧草地2865.92公頃,其它農用地9054.73公頃,建設用地11852.31公頃,其中,居民點工礦廠用地9061.49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145.75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645.07公頃。未利用土地15191.20公頃。集賢縣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地塊468塊,設立永久性保護牌60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98895公頃,保護率85.1%?!?/span>
森林資源
2012年,集賢縣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原始地帶性森林植被為闊葉紅松林,現僅為闊葉混交次生林、闊葉次生林、灌絲疏林及人工針葉林。集賢縣林地總面積53835公頃,其中,用材林22970公頃,防護林14382公頃,薪炭林3783公頃,經濟林11840公頃。林木蓄積總量4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6%。其中,國有286.6平方米,集體118.4萬平方米。闊葉混交林分布在400米以上低山丘陵區,即七星砬子、十里草川、二十三公里、老平崗、長嶺子、大小黑瞎子溝一帶深山區,針葉樹種為紅松、落葉松、樟子松、云杉,闊葉樹種為樺、楊、柞、椴樹為主。闊葉次生林分布在海拔300—400米低山丘陵區,即太平、豐樂、福利、升昌及腰屯的雙山,索倫崗山邊地帶淺山區。
水資源
2012年,集賢縣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2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資源量為1.80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為1.40億立方米。集賢縣人均占有水量為1000 立方米,是黑龍江省人均水量的50%,是全國人均水量的40%;集賢縣耕地畝均水量為261立方米,是黑龍江省的57%,是中國的15%,是一個水資源比較缺乏的地區?!姼凰畢^主要分布在集賢縣平原北部,興安鄉、永安鄉和集賢鎮北部;中等富水區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地帶,腰屯鄉、集賢鎮大部;弱富水區主要分布在太平、豐樂、福利、升昌一帶;極弱富水區主要分布載善區地帶。
生物資源
2012年,集賢縣動物有馬、鹿、野豬、狼、黃鼠狼、刺猬、野兔、猞猁、香鼠、黑熊、狍子、紫貂、松鼠、梅花鹿、貉、獾、麝鼠等。2012年,集賢縣魚類有鯽魚、鏡鯉、泥鰍、鯰魚、林蛙、河蟹、草魚等10多個品種。2012年,集賢縣藥材有防風、龍膽草、甘草、桔梗、知母、大力子、赤勺、柴胡、黃芩、玉竹、車前子、滿山紅、黃花、防風、白鮮皮、茵陳、蒲公英、升麻、延胡索、益母草、白頭翁、滿山紅、黃柏、平貝、細辛、黃芪、貫眾、地丁、馬齒莧、苦丁香、薤白等100多種。2012年,集賢縣草本植物有小葉樟、碗豆、五脅山梨豆、油包草民、黃花菜、嚙葉鳳毛菊、蚊子草、紫苑等。2012年,集賢縣真菌類有松茸、黑木耳、猴頭蘑、元蘑、榛蘑等。2012年,集賢縣野菜類有蕨菜、黃瓜香、桔梗、猴腿蕨、刺老芽、黃花菜、山韭菜等。2012年,集賢縣野果類有山核桃、紅松籽、毛榛、刺玫果、山葡萄、樹莓、草莓、都柿、山丁子、山里紅、狗棗等。
交通概況編輯
集賢縣交通 (3張)
三江平原東部地區商品流通集散地。陸路同三、依饒、雙樺等高等級公路貫通全境,鐵路客貨運輸通達全國各地,空運距可起降大型客機的佳木斯機場40公里,水運毗鄰佳木斯、同江、富錦、饒河等對俄貿易口岸。立足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建成各類綜合、專業市場40多處,輻射全國28個省,150多個城市及俄羅斯等國際市場。集賢商貿城發展成為全省十大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全國文明市場。板子房瓜菜市場占地10萬平方米,輻射西瓜種植基地20多萬畝,是全國最大的西瓜專業批發市場。三江農資批發市場建設項目占地14萬平方米,是我省東部最大的農資專業批發市場。目前,正在謀劃依托西外環路建設一個輻射周邊、面向全國的農副產品流通集散中心,努力把集賢建設成為黑龍江東部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于一體的區域經貿物流中心。
經濟概況編輯綜合
2007年,集賢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21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6年增長1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522萬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52482萬元,增長22.4%;第三產業增加值105213萬元,增長22.0%。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36.1%、37.8%、26.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645元,增長15.4%。 2008年,集賢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6.5億元,增長18.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3億元、17.9億元、11.3億元,分別增長50.5%、8.5%、4.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5億元,增長47.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7.8億元,增長2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2396元,增長 23.4%;固定資產投資實現30.2億元,增長64.6%;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2450.61萬美元,增長30.74%。
第一產業
集賢縣農業 (3張)
2007年,集賢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29252公頃,與2006年持平;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4855公頃,比2006年增加3.4%,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略有下降,達到14243公頃.糧食總產量達427131噸,比2006年下降37.7%。三大糧食作物產量較上年略有下降,水稻產量98164噸,增長9.6%;玉米產量305535噸,下降39.1%;大豆產量19081噸,下降73.9%。經濟作物產量有增有減,油料產量6044噸,增長16.3%;甜菜產量29994噸,下降34.6%;烤煙產量2511噸,下降7.0%;蔬菜產量101297噸,下降30.3%;瓜果產量135122噸,增長37.0%。2007年末生豬存欄381772頭,比2006年增長23.0%。年末奶牛存欄4809頭,比2006年增長30.9%。肉牛存欄58425頭,比2006年增長34.0%。家禽存欄2780269只,比2006年增長8.0%。肉類總產量96802噸,比2006年增長35.6%。畜牧業產值實現17289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2.4%。 2008年,集賢縣糧食總產量實現13.38億斤,增長56.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454元,增長32.3%,畜牧產值實現12億元,人均牧業收入實現1000元,分別增長20%和13%。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新打抗旱井1782眼,實施三八水庫消險加固和五四村小塘壩工程,完成興安、太平兩個土地整理項目2465公頃,農業綜合生產和抵御災害能力明顯提升。完成了73個村級活動室和184.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設,改造泥草房3384座,實施了同意新村等試點村的整村推進,農村面貌得到較大改善。
第二產業
集賢縣工業 (3張)
2007年,集賢縣工業增加值105055萬元,比2006年增長54.3%。其中,國有企業實現增長13765萬元,比2006年增長82.4%;其他經濟實現增加值91290萬元,比2006年增長50.8%。輕工業增加值79278萬元,增長74.0%;重工業增加值25771萬元,增長14.4%。全年全部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60228萬元,增長53.6%;實現利稅44885萬元,增長5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9424萬元,比2006年增長89.5%;實現利稅22210萬元,增長85.2%。生產與效益均保持高速增長。2007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9997萬元,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8287平方米,其中實行投標承包的房屋建筑施工面積79815平方米,占總面積的62.2%;實現利潤191萬元,比2006年增長3.8%。 2008年,集賢縣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8項,到位資金20.75億元,完成市下達指標的172.7%。大連天興、金谷農科等四個大豆濃縮蛋白項目順利實施,中鐵焦電等兩個焦化項目開工建設,啟動了龍源蝙蝠山等三個風力發電項目建設。集賢縣工業增加值實現13.66億元,增長30.3%;銷售收入實現35億元,增長20%,工業經濟穩步增長。
第三產業
集賢縣旅游業 (3張)
2007年,集賢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3750萬元,比2006年增長38.5%,投資增幅連續四年保持在30%以上。其中,上億元項目5個,完成投資85100萬元;千萬元以上項目21個,完成投資96600萬元;千萬元以下項目4個,完成投資2050萬元。在全部項目中,生產加工型項目16個,完成投資131050萬元;基礎建設項目9個,完成投資52700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186萬元,比2006年增長15.7%。其中,集賢縣及縣以上零售額實現45796萬元,比2006年增長15.4%;縣以下零售額18380萬元,增長16.4%。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57594萬元,增長15.7%;餐飲、住宿業零售額4560萬元,增長15.6%;其他行業零售額2032萬元,增長15.3%。 2008年集賢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649.3萬元,比2006年增長12.3%。其中,城鎮零售額101689.6萬元,增長12.2%;農村零售額13959.7萬元,增長13.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94314.4萬元,增長13.1%;住宿和餐飲業21334.9萬元,增長9.0%。 2008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00422萬元,增長23.1%,其中, 中長期貸款余額42738萬元,下降8.2%;短期貸款余額157685萬元, 增長35.7%。在短期貸款中,個人貸款及透支122821萬元,增長31.2%,其中個人消費貸款299萬元,增長100.7%;單位貸款及透支34863萬元,增長60.4%。
社會事業編輯文化事業
2012年,集賢縣全面推進“文化下鄉、文化興鄉、文化留鄉”工程建設,集賢縣已擁有各類文藝骨干3000多人,常年參加活動的縣直1800多人、鄉鎮120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24名、省級會員25名,縣級會員320多名。全縣文學藝術團體分為文學、詩詞、書法、曲藝、繪畫、舞蹈、美術、攝影8個協會。集賢縣內共培植、扶持、鞏固了五個文藝群體,其中升昌鎮美術群體115人,為省級優秀文藝群體??h城“星輝印社”11人,“七星詩社”有19人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二校美術群體76人,“綠洲文學社”8人為市級文藝群體。城鄉書畫研究會37人,農民畫研究會45人、農民管樂隊26人、郵政銅管樂隊39人,聲樂、器樂協會65人為縣級標準。集賢縣已擁有各類文藝骨干3000多人,常年參加活動的達3000多人,其中國家級會員5名,省級會員25名,縣級會員320多名。 1979—1981年被評為省地先進單位,文化館達到省標一級館水平。1982年—1992年間,群眾文化藝術創作有拉場戲、二人轉、群口快板等十幾個作品獲省級獎勵或在省級刊物上發表,小戲《世上只有媽媽好》獲文化部“群星獎”,并被推薦參加了中央電臺春節大聯歡節目。美術創作有一批工人、農民的作品曾獲省級以上獎勵,《明月禾鋤歸》、《北方淚》等是反映鄉土繪畫的杰作。
教育事業
2012年,集賢縣現有中小學83所,其中高中2所,職教中心1所,集賢縣直初中5所,小學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鄉鎮中心校8所,初中10所,村小學50所。另外,私立學校兩所,全縣共有在校生34526人。集賢縣教育系統固定資產總值8422萬元,校舍面積18.5萬平方米,校園面積155.8萬平方米。
基礎設施
2012年,集賢縣完成了縣體育館的續建工程,體育館內設2100個觀眾坐席、鋪設了符合國家標準的運動地板,安裝了電子大屏幕、多功能音響及電子記分系統和國際標準籃球架,總造價近700萬元,在全省縣級體育館中屬一流水平。2002年,在縣休閑廣場內修建了9000多平方米的體育場地,內含4塊籃球場地,一塊健身路徑場地,集賢縣門球場由原來的4塊增加到了6塊。積極爭取上級業務部門支持,先后將15套總價值100多萬元的“全民健身工程”捐贈器材安裝在福利鎮、峰源小區、慶生村等村鎮和社區內,進一步鞏固了公共體育場所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主陣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