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連縣隸屬于四川省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與云南鹽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內與高縣、珙縣相鄰。筠連縣古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今為出川入滇的重要門戶。因縣域四山皆竹,以地產筠篁(huáng)得名。筠連縣面積1256平方公里,轄9鎮9鄉、243個村、14個社區,總人口43萬(2012年)。2013年,筠連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億元,同比增長1%。筠連素有“川南煤?!?、“中國苦丁茶之鄉”、“中國奇泉之鄉”之稱。
筠連縣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為郡(郡治今貴州省遵義縣西)。元封二年(前109),犍為郡屬益州(州治今成都市)刺史部。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或元光五年(前130)置南廣縣,駐所在今珙縣沐灘鄉傅家壩,縣境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益州刺史部為庸部,改犍為郡為西順郡,縣境屬庸部西順郡南廣縣地。公元23年,蜀地為公孫述割據,將庸部還名益州,西順郡復名犍為郡,縣境仍屬益州犍為郡南廣縣地。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改犍為郡轄地為朱提郡,領朱提、漢陽、南昌、堂螂、南廣五縣,縣境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地。公元221年4月,劉備于成都稱帝,分益州為二十一郡,朱提郡仍置,領縣亦有南廣,縣境隸屬與前無異。蜀漢延熙(238~257)年間,于南廣縣立南廣郡,縣境歸益州南廣郡南廣縣,不久廢郡存縣,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合南中建寧、云南、古興、永昌四郡置寧州(州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并分朱提置南廣,縣境即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太康五年(284)撤銷寧州,縣境仍屬益州朱提郡南廣縣?;莸厶捕?303),恢復寧州建制,縣境又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晉懷帝永嘉五年(311)置南廣郡屬寧州,縣境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晉愍帝建興四年(316)五月,廢南廣郡,縣境屬寧州朱提郡南廣縣。晉元帝永昌年間(322~323)南廣又為寧州朱提郡屬縣。晉成帝咸康年間(335~342),李雄定寧州,又置南廣郡,縣境仍屬寧州南廣郡南廣縣。晉穆帝時(345~361)安西將軍桓溫平蜀,南廣縣地屬東晉。開皇十七年(597),隋討平爨氏后,于南廣郡舊地置協州(州治今云南省彝良縣),今縣境屬協州。隋煬帝大業初廢協州入開邊縣(縣治今云南省鹽津縣灘頭),至后仍又荒廢。唐初,縣境屬戎州僰道縣。武后時置筠州,領縣八:鹽水、筠山、羅余、臨居、澄瀾、臨昆、唐川、尋源。又置連州,領縣六:當為、都寧、邏游、羅龍、加平、清坎。后又置定州、領扶德、支江二縣。該等州縣均為羈縻。歸附唐王朝,屬劍南道(今成都市,后改劍南道西川)戎州都督府(府治今宜賓市)。唐天寶元年(742)改戎州為南溪郡。依舊都督領羈縻州三十六州,今縣境在內。天寶七年(748),唐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被南詔打敗,羈縻筠州、連州等地被南詔占領。德宗貞元四年(788),南詔歸附,筠地各州縣仍屬戎州羈縻。宋咸平四年(1001)將蜀地分為益、利、夔、梓四路,今縣境內各羈縻州屬梓州路(路治潼州府,今四川省三臺縣)戎州?;兆谡退哪?1114)改戎州為敘府,徽宗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至北宋末。羈縻筠州、連州均屬潼川府路(原梓州路)敘州府(原戎州)所轄。元至元十五年(1278),于今縣境內合原筠州、連州而置筠連州,并領騰川縣(縣治今筠連鎮),不久省縣入州。至元十六年(1279),筠連州直隸敘州府。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據蜀稱帝。在重慶建立大夏政權,歷時11年。筠連州治地隸屬依舊。明洪武四年(1371)滅大夏,同年改筠連州為筠連縣,縣治今筠連鎮,改設流官,隸敘州路。洪武六年(1373)敘州路改為敘州府,筠連縣隸敘州府。洪武十年(1377)降高州為高縣,將筠連縣、珙縣并入高縣。洪武十三年(1380)又恢復置筠連縣、珙縣,直隸敘州府。明正德十三年(1518)復置高州,仍領筠、珙二縣。清朝順治十六年(1659)9月,筠連納入清朝統治,縣境人口稀少。至康熙中葉戰亂才平定,曾由慶符縣知縣兼任筠連縣知縣,筠連縣隸屬一仍明制。雍正六年(1728)對川、滇、黔三省邊界進行了較大調整,將鎮雄、烏蒙、東川三府劃歸云南省,今四川南部疆界基本確定,將縣屬大、小楠木二園劃歸云南省鎮雄州。嘉慶七年(1802),筠連縣屬四川省川南永寧道(道治瀘州)敘州府(府治宜賓市)。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永寧道為下川南道,筠連縣即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中華民國成立,是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敘州府。民國2年(1913),實行撤府立道,筠連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道治瀘州);民國3年(1914)改下川南道為永寧道(道治地同前),筠連屬四川省永寧道;民國18年(1929)撤銷道,筠連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1935),四川省下設十八個行政督察區,筠連縣屬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區治今宜賓市)。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1月9日,筠連縣解放。同年1月,分四川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政公署,直隸西南大行政區。川南行政公署設瀘州市,筠連縣屬西南大區(駐重慶市)川南行署宜賓專區,專署設宜賓市(縣級)。1952年9月1日,恢復四川省,撤銷西南大行政區和川南行政公署,筠連縣屬四川省宜賓專區。1953年8月,經宜賓專區行政公署批準,高縣第四區(區治沐愛場)、第五區(區治落木柔場)、第七區(區治蒿壩場)所轄1鎮、20鄉、156個村劃歸筠連縣。1968年8月,改宜賓專區為宜賓地區,筠連縣即屬四川省宜賓地區。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宜賓地區,設地級宜賓市,筠連屬宜賓市管轄。
筠連縣
筠連縣位于四川盆地南緣,云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地處北緯27°50′37"~28°14′28",東經104°17′45"~104°47′20"之間。北界高縣,東接珙縣,南靠云南省威信、彝良縣,西鄰云南省鹽津縣。東西長48.5千米,南北寬43.4千米,幅員1256.35平方千米??h城距成都市372千米、重慶市384千米、宜賓市89千米、云南省鹽津縣縣城44千米。
地勢地貌
筠連縣地形整體呈南高北低態勢,系四川盆地向云貴高原過渡地帶。東南部大雪山主峰海拔1777.2米;東北部騰達鎮沐灘河谷海拔368.5米,極差1408.7米。區內以縣城、巡司、筠連鎮古樓為中心的巖溶峰叢發育奇特,面積約36.86平方千米,有大小溶洞226處,其中以涼風洞、箱子洞、鴛鴦洞、母豬洞、仙人洞等較為著名。
水文
筠連縣境內水系縱橫,常年有水溪河31條,屬長江上游上干段南廣河水系的有鎮舟河、巡司河、定水河、樂義河(渾水河)等共29條;屬長江上游上干段金沙江水系的有頭道河(即熱壩河)、鹿井溝2條。較大河流有鎮舟河、巡司河、定水河3條,鎮舟河發源于筠連縣南端與云南省威信縣交界的大雪山北麓,巡司河發源于筠連縣龍鎮鄉池塘溝的山王坳,定水河發源于龍鎮鄉白果村寒婆嶺北麓。筠連縣有巡司、縣城、斯栗坡、上橋頭、五道河五大泄水區,并有鎮舟—大魚洞、龍碗—涼風洞、大洞灣—小魚洞、旋窩凼—黑風洞、卜好龍—斯栗坡等地下水系,主要出水點有玉壺井、大龍潭、涼風洞、溫泉井、倒流水、小魚洞、仙人井、清溪洞、鹿井、母豬洞等。
土壤
筠連縣土壤有5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61個土種、114個變種。成土母質含7個系25個組群。其中水稻土面積10926.67公頃(163900畝),習慣面積5870公頃(88062畝),占耕地面積的16.67%,主要分布在筠連縣各鄉鎮沿河兩岸。潮土土類土壤面積295.35公頃(4430.3畝),占耕地面積的0.45%;紫色土系反映巖性的特殊土壤類型,含酸性紫色土1個亞類,2個土屬、6個土種、12個變種,土壤面積15039.43公頃(225591.5畝),習慣面積4468.68公頃(67030.26畝),占耕地面積的22.95%,分布于縣西北部的筠連鎮、塘壩鄉、孔雀鄉,縣東南的大雪山、聯合、蒿壩、維新、巡司等鄉鎮。黃壤土屬地帶性土壤,筠連縣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總面積68679.6公頃(1030194畝),其中農業土壤面積39277.19公頃(589157.8畝),習慣面積12413.14公頃(186197.07畝),占筠連縣耕地面積的59.93%。黃棕壤土面積6693公頃(100395畝),占筠連縣轄區面積的5.33%,主要分布在蒿壩鎮香臺山、大雪山鎮大雪山、龍鎮鄉老君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
氣候
筠連縣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長秋短、霜雪較少。光熱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農、林、牧業及多種經濟作物。常年日照時數1064.4小時,占可照時數的25%。常年平均氣溫17.6℃,年際變化小,最高年1998年和2002年18.6℃,最低年1976年16.8℃,相差1.8℃,月際變化大,最熱月7月26.5℃,最冷月1月7.3℃,差值19.2℃。全縣地處海拔1777.2米的大雪山,常年平均氣溫9.5℃,海拔368.5米的沐灘河谷,常年平均氣溫18.4℃。
行政區劃編輯2012年,筠連縣轄筠連鎮、騰達鎮、巡司鎮、蒿壩鎮、雙騰鎮、沐愛鎮、維新鎮、鎮舟鎮、大雪山鎮、塘壩鄉、龍鎮鄉、孔雀鄉、武德鄉、樂義鄉、高坎鄉、團林苗族鄉、聯合苗族鄉、高坪苗族鄉9鎮9鄉。全縣共243個村民委員會1574個村民組,14個社區131個居民組。
自然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2012年,筠連縣土地總面積125635.07公頃(1884526.5畝);其中耕地36930.4公頃(553956畝),占29.40%;林地64038. 9公頃(960583.5畝),占50.97%;牧草地7.4公頃(111畝),占0.006%;漁業養殖水面面積177公頃(2655畝),占0.14%;其他土地面積24481.4公頃(367221畝)占19.49%。
水資源
筠連縣水資源總量為10.57億立方米,七月與八月產水最多,一月與十二月產水最少,夏秋兩季產水最多,冬春兩季產水最少,形成“冬干、春旱、夏洪、秋澇”的特征。在區域分布上,西南部產水最多,東北部產水最少,高山區產水最多,壩丘區產水最少;迎風面產水最多,背風面產水最少。
礦產資源
2009年,筠連煤田探明地質儲量為35.82億噸,占四川省煤儲量的1/3,煤礦建設規模設計為740萬噸/年。石灰石儲量163億噸,還有菱鐵礦、褐鐵礦、黃鐵礦、鹽、銅礦、耐火磚土、硅石、磷礦、辰砂、鑄石原料、陶瓷原料等。
生物資源
2013年,筠連縣有木本植物116科,333種,其中喬木114種、小喬木50種、灌木87種、藤本25種、竹類17種、蕨類40種。按用途分:用材樹79種、用材竹(筍材兩用)9種、經濟樹46種、觀賞木花類68種、其他117種。珍稀植物16種、野生動物共55種,其中珍稀野生動物10種。
人口民族編輯2012年末,筠連縣總戶數116041戶,總人口為42755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6292人,農業人口371258人;男性人口224223人,女性人口203327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10.3:100。
筠連縣有漢族、苗族、彝族、回族、壯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土家族、羌族、哈尼族、傣族、維吾爾族、朝鮮族、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哈薩克族、黎族、傈傈族、佤族、土族、達翰爾族、撒拉族、毛南族、仫佬族27個民族共427550人。其中漢族406172人,占總人口的95%;26個少數民族共21378人,占總人口的5%。苗族19831人,占總人口的4.64%;彝、回、藏、壯、白、滿、土家、仫佬族等25個民族共1547人。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高坪、聯合、團林3個苗族鄉及蒿壩、巡司、騰達、大雪山、雙騰、樂義、筠連鎮7個鎮。
交通編輯2012年,筠連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42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979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14160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7532萬噸公里;民用汽車(新口徑)擁有量11254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8062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