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縣,浙江省衢州市下轄縣,建縣于北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位于浙江省母親河——錢塘江的源頭,地處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處,是連接浙西、皖南和贛東北的要沖、浙江的“西大門”、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主要景點有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古田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圣潭溝風景區等。
行政區劃編輯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解放街54號。開化共轄9個鎮、9個鄉、449個行政村。開化縣轄:城關鎮、華埠鎮、蘇莊鎮、馬金鎮、村頭鎮、池淮鎮、桐村鎮、楊林鎮、齊溪鎮;林山鄉、音坑鄉、中村鄉、長虹鄉、張灣鄉、何田鄉、塘塢鄉、金村鄉、大溪邊鄉。地理環境編輯區域位置開化縣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的源頭,北緯28°54′,東經118°01′,與皖、贛兩省交界,縣域總面積2236.61平方公里。
地質
開化縣地處楊子準地臺東南部,屬江南地層區,地層主要發育于元古界和古生界。中生界侏羅系上統僅有零星出露,第四系見于山前盆地、河谷地帶。該縣地層從老到新簡述如下:中元古界鐘呂群:呈北東向出露于開化縣西北部茗川、富戶、蘇莊一帶,面積105平方公里,地層厚度大于1392米,為海相復理石韻律層,巖性主要為一套灰綠色塊狀變質含砂泥巖、板巖和變質巖屑砂巖組成的復理石韻律層,夾少量灰綠色變質英安質晶屑玻屑凝灰巖,受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影響,巖石普遍具低綠片巖相變質,同時變形也非常強烈,片理化構造發育。上元古界松木塢群:出露于開化縣西北部下莊、油溪、茅崗一帶,呈北東向展布,面積約
開化縣衛星地圖180平方公里,地層厚度大于4074米。沉積環境為島弧——濱淺?;鹕?/span>——沉積巖系,巖性組合較復雜,可相對分為上、中、下三段。下段巖性主要為灰紫色塊狀輕微變質巖屑粉細砂巖、長石細砂巖,局部夾厚約幾米左右的千枚狀變質流紋質凝灰巖,細砂巖中發育泥礫,有時可見波痕構造;中段巖性為暗紫——灰紫色塊狀輕微變質細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及粉砂質泥巖,夾有厚度不大的輕微變質流紋質含角礫晶屑玻屑凝灰巖;上段主要分布在下莊的小關和長虹鄉里十里坑、里南坑一帶,巖性主要為一套暗紫色塊狀輕微變質角礫凝灰巖、沉角礫凝灰巖,夾有少量凝灰質粉砂巖等。受區域動力變質作用影響,巖石普遍具低綠片巖相變質,同時劈理構造極其發育。本群上段火山碎屑巖單顆粒鋯石U—Pm測定年齡值為811Ma(1994年3月,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
地形地貌
開化縣地勢受新地質構造運動影響,具有典型的江南古陸強烈上升山地的地貌特征。由于受下古生界、加里東旋回的影響,出現焦坑口—陰山壩、薛家嶺——華埠、里洪丘——泉坑三條斜交斷層,控制龍山港、池淮港和馬金溪三條水系,形成山河相間的地形特點。境內除沿河分布小面積的馬金、池淮、華埠,楊林,村頭等河谷平原外。其余地區群山連綿。由于外營力的切割作用明顯,谷狹坡陡,山脊脈絡清晰。開化縣整個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西北部的齊溪、何田兩鄉的絕大部分,長虹、中村、蘇莊三鄉的北半部為地勢最高的中山地區;位于東部的白石尖附近的黃谷、林山等鄉,西南部的南華山、王山一帶的楊林、桐村等是另外兩個中山地區,中部和東南部逐漸由中山向低山、高丘、低丘、河谷小盆地過渡。
氣候特征
開化縣屬浙西中山丘陵,溫暖濕潤,降雨量1814毫米,日照時數1712.5小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和宜人。常年平均氣溫16.4℃,晝夜溫差平均為10.5℃,年平均降雨量1814毫米,無霜期252天。素有“中國的亞馬遜雨林”之稱。交通運輸編輯2013年完成交通郵政業增加值3.40億元,比上年增長7.1%,蘇莊至古田山公路改建工程、黃衢南高速開化互通與205國道連接線工程全面啟動。年末境內公路里程1501.62公里,其中境內高速公路49.72公里。2013年公路客運量151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55079萬人公里;貨運量615萬噸,貨運周轉量82443萬噸公里。開化縣2013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21003輛,其中私人汽車20051輛,出租汽車95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