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縣,隸屬于四川省達州市,地處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兩大源頭白巖河、新寧河流經之地。開江縣域介于東經107°42′至108°05′、北緯30°47′至31°15′之間。東西寬36.5㎞,南北長51.5㎞。開江縣全境幅員面積1032.55㎞2,總人口60.34萬人(2011年),轄十鎮、十鄉。開江歷史悠久,舊名新寧縣,有1450多年歷史。建置以前,春秋戰國時屬巴國。開江縣旅游資源豐富,有始建于唐朝的古剎寶典金山寺,有富含多種礦物質具有保健醫療功用的雙飛溫泉,有寶石湖水庫。
公元553年(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設置新寧、蛇龍2縣,屬東關郡、隸開州(郡、州駐地在今開江縣境)。583年(隋開皇三年),廢新寧、蛇龍,入石城縣(后更名通川縣,今達縣境)隸屬通州;619年(唐武德二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山南西道通州。
開江縣1371年(明洪武四年),新寧縣并入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隸屬夔州府;1381年(十四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夔州府。1668年(清康熙七年),新寧縣再次并入梁山縣,仍屬夔州府;1729年(雍正七年),復置新寧縣,隸屬川東道夔州府;1734年(十二年)改屬川東道直隸達州;1802年(嘉慶七年),直隸達州升為綏定府,府轄新寧。民國二年(1913年),廢綏定府,新寧縣直隸川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8月),新寧縣(與湖南省新寧縣同名)更名為開江縣,隸屬東川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直屬四川省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劃歸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區管轄。1949年12月10日,開江解放,隸屬川北區達縣分區;1952年10月,隸屬四川省達縣專區;1968年9月,隸屬達縣地區;1993年7月,隸屬達川地區;1999年12月,隸屬達州市。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境域
開江縣地處四川省東部,大巴山南麓,位于渠江支流明月江的兩大源頭白巖河、新寧河流經之地。開江縣域介于東經107°42′至108°05′、北緯30°47′至31°15′之間。東西寬36.5㎞,南北長51.5㎞,全境幅員面積1032.55㎞2。
開江縣
地形地貌
開江全境屬大巴山脈向南延伸的丘陵與盆地小平原。地勢為略高于毗鄰縣的小臺地,平均海拔600米,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地貌屬于川東褶皺剝蝕-浸蝕低山丘陵嶺谷地貌區。背斜低山,緊密狹窄;向斜為丘,平緩開闊,中間常有平壩展開。
氣候
開江縣境屬于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熱量充足,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季風氣候明顯,立體氣候突出。開江縣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年均溫16.6℃,年降水1259.2毫米,年日照1386.6小時,無霜期長達282.6天。
水系
開江縣河流共有105條,總長360公里,主要河流4條即新寧河、白巖河、任市河和拔妙河,屬長江主要支流渠江流域片區。
土壤
開江縣土壤面積有103300公頃,非適宜農業土壤面積56868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55.05%,農業土壤面積46432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44.95%。農業土壤又分為3個土類、6個亞類、13個土屬、53個土種、67個變種。3個土類分別為沖積土277.78公頃、紫色土16304.09公頃、黃壤土769.09公頃。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開江縣境內共發現礦種16個,主要有能源礦產煤、天然氣,其次為非金屬原材料礦產石灰巖
開江縣、砂巖、頁巖、河砂石、石膏,黑色金屬有菱鐵礦,非金屬礦產有磷灰石、鹽、土硝、耐火粘土、泡砂石,水汽礦產有地熱礦泉水。能源礦產資源總量豐富,全縣已查明煤、天然氣儲量占礦藏總量的90%以上。境內建筑用的灰巖、砂巖、頁巖、石膏等非金屬建筑材料,分布廣,但研究程度低,開采規模小,零星分布于境內各鄉鎮。金屬礦產中的菱鐵礦,是和煤相伴而生,規模小,品位低。
生物資源
開江縣境內有喬木、灌木、藤木、草木等各種植物700多種以及蕨苔、苔蘚、地衣等植物。竹木
開江縣植物有慈竹、楠竹、白甲竹和松柏杉等50多個品種。觀賞植物有君子蘭、夜來香、黃桷蘭等72個品種。藥用植物有野生藥材500余種。稀有植物有銀杏、紅豆、香樟、楠木、香樁、水杉、桂花、山茶花等。境內獸類只有黃羊、獐子、麂、狐貍、野兔等20余種。鳥類有野雞、野鴨、畫眉等30余種。蛇蟲類有烏梢蛇、菜花蛇。還有密蜂 、蜻蜒等。水生動物有魚、蝦、蚌、鱉、蟹、龜、蛙、螺等。 (以上數據截至2010年)
人口民族編輯2011年,開江全縣公安戶籍總人口為60.3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5萬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2.5‰,死亡率為6.98‰;自然增長率為5.52‰,計生率為84.92%。 開江縣屬散雜居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總人口520人,380戶,全縣有藏族、滿族、回族、土家族等26個族別。
行政區劃編輯截至2013年,開江縣轄10鎮10鄉,194個行政村,21個社區居委會、1512個村民組。 10個鎮:新寧鎮、普安鎮、任市鎮、回龍鎮、天師鎮、永興鎮、講治鎮、甘棠鎮、廣福鎮、長嶺鎮。10個鄉:騎龍鄉、長田鄉、新太鄉、靈巖鄉、梅家鄉、沙壩場鄉、新街鄉、靖安鄉、寶石鄉、拔妙鄉。
經濟編輯綜合
開江縣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億元,增長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億元,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8億元,增長13.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3.86億元,增長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9446元,增長13%。
第一產業
2011年,開江縣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406603萬元,增長3.5%。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1813 公頃,比上年增加63公頃,其中小麥種植面積7133公頃,減1公頃;水稻14423頃,增0.4 %;玉米8605公頃,增0.1%;薯類17570 公頃,增2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298公頃,增1.0 %;蔬菜種植面積9499公頃,增2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80487噸,比上年增產2700噸,增長1.0%全年畜牧業總產值 211910萬元,增長3.7 %,畜牧業產值比重52.12%;全年肉類總產量達79215 噸,增長3.6 %。其中豬、牛產量分別達到45929噸、2393 噸,分別增長4.5%、 0.4 %,羊肉產量為2821 噸,全年完成造林面積3100公頃,年末森林覆蓋率35%。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3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14340公頃。
第二產業
開江縣2011年,開江縣全部工業增加值282364萬元,增長29.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9%。其中4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57000萬元,增長23.7%。完成銷售產值429565.8萬元,增長44.65%;產銷率99.3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17137.4萬元,增長25.11%;實現利稅32942.7萬元,增長27.45%。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7552 萬元,增長18.5%。全縣共有資質等級的建筑企業7戶,實現增加值39498 萬元,增長16.5%;利潤8616萬元,增長19.7%。
第三產業
2011年,開江縣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6504萬元,同比增長18.1%。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分別增長31.5%、10.3%;批發業中的零售額增幅達113.5%,高于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水平95.4個百分點;緊住宿業的中零售額增幅為65.7%,高于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平均水平47.6個百分點。
交通編輯截至2011年,開江縣公路總里程1608.17公里,其中省道廣開路70.636公里,縣道168.356公里,鄉道445.785公里,村道917.907公里,專用公路5.487公里,基本實現了100%的鄉鎮通油(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6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每萬人擁有農村公路26.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擁有農村公路155.68公里,居達州市前列。達萬高速公路于2009年開工建設,起于達州市魏興鎮,經羅江、開江,止于川渝界,全長63.9公里,開江段總里程33.7公里,途經長田鄉、回龍鎮、普安鎮、新寧鎮、講治鎮和寶石鄉,采用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于2012年內建成通車。
達萬鐵路西起達州市,東至重慶市萬州區,全長156.8公里,開江段17公里,途經靖安鄉、任市鎮和新街鄉,于2010年進行電氣化改造和擴能升級,線路設計時速為80公里。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清代,縣內設有縣學、書院、義學、社學和私塾。光緒二十八(1902)縣矗峰書院改為官立高等小學堂,創立縣內第一所小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鄉場相繼興辦初級小學堂和兩等小學堂。民國初年,小學堂一律改為國民學校。民國時期縣人升入高等學校有377人,國外留學21人。民國二十八年(1939),中共黨員宋更新在永興鄉區立小學任教期中,分批組織30多名青少年赴延安投身革命。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下年,縣有公辦完中1所,初中1所,私立初中2所,高中學生250人,初中學生1802人;小學84所,共有學生12586人,另有私立薛氏宗祠初小1所。1952年,工農子女入小學數占學生總數的84%。1958年,在校中小學生由34062人增加到50193人,增長47.35%。至1962年,小學生壓縮48.71%,降到1952年的水平;中學生壓縮51.17%,低于1953年的水平;民辦中、小學停辦。1977年,小學附設初中班,增加到74所,初中招收新生11756人,比上一年增加33%;高中招收新生2256人,比上一年增加1.51倍。1984年,開江縣成為全省首批普及初等教育的縣之一。1996年,開江縣成為達州市第一批“兩基”達標縣。2013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56所,其中高完職中8所,單設初中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中心校、完小26所(下轄128所),教師進修校、特殊教育學校、示范幼兒園、民辦職業學校各一所,在校學生近10萬余人,在編在崗教職工4137人。開江縣先后榮獲“全國普九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縣”、“省素質教育實驗縣”、“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集體”、“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市法制教育先進集體”等稱號。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開江縣共有衛生機構26個(不含個體診所),其中醫院、衛生院 23個(不含非建制鄉衛生院),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衛生執法監督所(局)1個。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086人,衛生機構病床數969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1‰,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92.4%,較2010年上升7個百分點。
歷史文化編輯民俗文化
開江拗棒是產生并流傳于開江縣新寧鎮和普安鎮的獨具特色的一種民間表演。上世紀五十年代,在開江新寧鎮和普安鎮,幾乎每年春節都有拗棒上街表演?!拔母铩逼陂g,拗棒被封禁,八十年代初,在普安鎮的一次表演后,日益豐富的現代娛樂方式使拗棒銷聲匿跡20年。2005年,為了搶救高度瀕危的拗棒,縣文化館和新寧鎮政府共同努力,再次讓它上街面世。2007年3月1日,開江拗棒被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名優特產
開江豆筍開江特產豆筍又名豆筋,是以黃豆為原料經過十幾到工序提煉而成。據《開江縣志》記載,開江豆筍工藝技藝源于清朝初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08年被達州市文化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