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市簡稱“凱”,別名:苗嶺明珠,位于中國貴州東部,是中國貴州省東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黔中經濟區五大主要城市中心,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中國貴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凱里”系苗語音譯,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田為“里”,“凱里”即“木佬人的田那個地方”。
凱里有“中國百節之鄉”之稱 ,有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風雨橋和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凱里融合了現代化的浪潮與傳統的苗侗文化,將現代化與傳統化融合,促凱里市成為一座優秀旅游城市,凱里周邊及市內的著名景點有西江千戶苗寨、杉木河、云臺山、劍河溫泉、苗侗風情園、下司古鎮、舟溪生態園、南花苗寨、黔陽第一山、平良古峽等。
凱里市地處云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段的苗嶺山麓,清水江畔;在地理上,凱里市東抵臺江縣,西抵福泉市,西南抵麻江縣,南抵丹寨縣,東南抵雷山縣,北抵黃平縣;東起三棵樹鎮掛丁南高村,西至爐山鎮大田白臘村,南起舟溪鎮青曼情郎村,北至大風洞鄉平良都蘭村,長51.76公里,寬44.3公里。
凱里市原為爐山縣。在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凱里市成為了一座以電子、輕紡、建材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現為國家乙類對外開放地區。凱里是全黔東南州政治、經濟、文化、人流、科技、教育、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同時也是貴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
春秋時期屬牂牁(牂柯),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屬且蘭,隋、唐屬賓化縣,宋屬合江州。明、清時期置清平堡、司、衛、縣或凱里司、衛、縣。民國三年改稱爐山縣,1958年復稱凱里縣,1983年設立凱里市。“凱里”系苗族語音譯,意為“木佬人的田”(苗語稱木佬人為“凱”,田為“里”,“凱里”即“木佬人的田那個地方”)。
凱里市原為爐山縣。爐山縣漢為故且蘭地,元朝時麻峽(今麻江縣)縣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長官司,三十年(1397)改為清平衛。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縣,隸都勻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復置清平縣,四十一年(1702年)凱里安撫司并入清平縣。民國二年(1914)清平縣改為爐山縣。
美麗宜人的凱里1949年11月爐山縣獲得解放,中共爐山縣委、縣人民政府同時宣告成立。同月,縣委、縣人民政府宣廢除舊的鄉、鎮公所,建立新的鄉、鎮人民政府。1950年,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級人民政權。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問團的關懷下,凱里區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為貴州省第一個苗族自治區。1952年9月,爐山縣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7月23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確定凱里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爐山縣、麻江縣、雷山縣、丹寨縣合并為凱里縣,1961年8月4日縣相繼分置,爐山縣仍為凱里縣,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凱里縣,設為凱里市。1984年1月,凱里市成立。
2014年9月,貴州省政府批復,同意黔東南自治州人民政府將麻江縣下司鎮、碧波鎮劃歸凱里市管轄,原下司鎮、碧波鎮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凱里市、麻江縣行政區域界線做相應變更。批復還要求,黔東南州人民政府應認真做好行政區劃調整相關工作,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行政區劃
編輯
凱里市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7個街道辦事處(含33個新型社區)、9個鎮、2個鄉: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西門街道、鴨塘街道、灣溪街道、開懷街道、洗馬河街道、三棵樹鎮、舟溪鎮、旁海鎮、灣水鎮、爐山鎮、萬潮鎮、龍場鎮、下司鎮、碧波鎮、凱棠鄉、大風洞鄉。
凱里城市經濟圈,轄1市5縣4區,即凱里市、麻江縣、丹寨縣、雷山縣、臺江縣、黃平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金鐘經濟開發區、臺江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為7477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30萬;凱里地區轄1市1縣2區,為凱里市、麻江縣、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爐碧經濟開發區,國土總面積為265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30萬(包括流動人口);凱里市內有苗、漢、侗等民族。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鄉9鎮和7個街道辦事處、含33個新型社區,國土總面積為155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規劃面積796平方公里,建成市內面積67平方公里(2012年),城區面積100平方公里(2013年,含凱里、爐碧經濟開發區)。
凱里市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東接臺江、雷山兩縣,南抵麻江、丹寨兩縣,西部福泉縣,北界黃平縣。地理位置在東經107°40′58〃—108°12′9〃、北經26°24′13〃—26°48′11〃之間。東西最長跨度51·76公里,南北最長度44·3公里。
地貌
地勢西北部、西南部、東南部高,中部、東北部較低。最高山峰夠末也海撥1447米,最低〔清水江流出境處〕海撥532米,平均海撥850米,屬中山、低山地貌區。
氣候
凱里市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13·6—16·2℃,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23·2—25·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2·6—5·2℃。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240·1毫米,適宜于農、林、牧并發展。
人口民族
2011年貴州省凱里市常住人口是47.8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5.04萬人,占52.31%;女性人口22.83萬人,占47.69%??側丝谛詣e比是109.70。
凱里市居住著苗、漢、侗、仫佬、畬、布依、水、彝、壯、瑤、滿、回、蒙古、景頗、佤、黎、東鄉、納西、仡佬、京、朝鮮、土家、白、傣、藏、拉祜、維吾爾等民族和革家、西家等待定民族。這些民族中,仫佬族、苗族、漢族、畬族及革家、西家是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36068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5.36%,其中苗族人口28.3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3.3%。
凱里有清水江、重安江、巴拉河等大小河溪153條
黔東南州雷山縣河流夜景,其中長10公里以上、集雨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河流13條,有溪溝35條。河流徑流總量39.89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4萬千瓦,可開發3.6萬千瓦。全市糧食作物有9大類130多種,蔬菜有11大類100多種,果類有6大類70多種,野生牧草有100多種,珍稀古樹有10多種,野生動物有數百種;藥用動植物有428種。
礦產
凱里市礦藏資源已探明的有煤(儲量7500萬噸)、鋁土礦(33544萬噸)、菱鐵礦、褐鐵礦(8萬噸)、硫鐵礦(6·09萬噸)重晶石(300萬噸)、石灰石(8352·4萬噸)、白云石(280萬噸)、鉛鋅礦(45·4萬噸)、石英砂巖(428·7萬噸)、頁巖(163萬噸)、大理及粘土等。已開發利用的礦藏資有煤、鐵、重晶石、石英砂巖、石灰石、白云石、粘土等。
主要有煤、鐵、石英砂巖、石油和天然氣等。保有儲量:煤礦8142萬噸、鐵礦361萬噸、鉛鋅礦46萬噸、鋁土礦1.98億噸、重晶石300萬噸。石油和天然氣有礦點一處。
經濟
經濟概述
2012年,在貴州省88個縣市區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預排位中,凱里市名列第4位,比2011年實際排位提高兩位。其中:凱里市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18.95億元,同比增長18.9%,增速在貴州省88個縣市區中排名第1位;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210.55億元,同比增長79.4%,增速在貴州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7位;工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08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同比增長31.7%;財政總收入完成31.13億元,同比增長5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4.48億元,同比增長70.6%,增速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4位;稅收收入完成21億元,同比增長48.6%,增速在貴州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2位;金融機構個人儲蓄存款余額預計達127.63億元,同比增長25.6%,增速在貴州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5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預計達179.66億元,同比增長21.6%,增速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1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完成67.42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在貴州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1位;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6155元,同比增長18.9%,增速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1位;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18890元,同比增長15.1%,增速在全省30個經濟強縣中排名第7位。
凱里園區產業聚集能力進一步增強。完成路網建設21公里,園區“四縱四橫”路網骨架基本形成,爐山至碧波32公里產業大道建設已完成工程總量的90%,爐山至下司14公里快速通道建設有序推進,爐山至白秧坪14.6公里鐵路專線建設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一季度可破土動工;7.5萬噸/日供水工程已建成并試運行,清江發電廠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面完成,年內可開工建設;10千伏開閉所及其配套建設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爐山11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進展順利,220千伏變電站建設工程已完成工程總量的30%,可建成投入使用;圍繞園區配套建設的金融服務、物流園、工業垃圾處理場、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中小學校、幼兒園、二級醫院、敬老院、公益性公墓等設施已基本建成。園區落戶企業51戶,建成投產18戶,全年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0億元以上。同時,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的投資100億元的煤電鋁一體化產業園二期工程已開工建設,投資100億元以上的清江發電廠工程可獲得國家發改委審批并開工建設。二是工業結構轉型取得重大突破。凱里市已由以能源、煤炭為主的單一工業體系逐步轉變成以能源、鋁及鋁化工、建材、制造、冶金、電子、紡織、食品、藥品等為主的多元化工業體系。三是工業園區化、規?;?、集約化取得重大突破。已將城區多戶工業企業搬遷到園區建設發展,新引進的工業企業基本入園建設。2012年,爐碧經濟開發區被評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四是工業產品名牌化、品牌化、精品化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加強煤、電、油、運、土地、資金、市場、信息等工業生產要素的調度,為企業落地、建設、生產、經營搞好服務。同時,通過工業經濟發展,調動各種生產要素自發聚集,實現聯動發展、互利共贏。六是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全市民營企業達2008戶,同比增長59.37%;個體工商戶達15314戶,同比增長10.87%;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預計達48.5%;民營經濟納稅14.2億元,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45.6%。
凱里市作為貴州省打造“黔中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全省對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橋頭堡、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和產業承接的示范區。凱里資源豐富,水量充沛,電力充足。凱里主要礦藏有煤、鐵、鉛、鋅、鋁土礦、硅石巖等,其中硅石中二氧化硅含量高達98%,名列西南之冠。凱里市建有爐山工業園區,截止2012年1月底,園區共有50家企業落戶建設,項目總投資450億元,全部建成可實現年產值500億元。在工業方面,凱里市主導產業為煤電鋁、煤電冶、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形成了與本地資源開發相適應和配套的工業體系。
農業
省級農業園區2個(凱里市現代高效畜牧業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凱里市萬畝葡萄產業園區)
州級農業園區2個(凱里舟溪現代農業園區、凱里市舟溪云谷農業觀光旅游生態園區)
1949年工農業生產總產值807萬元,每人平均65元,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調整農業體制結構,實行改革開放,放寬農村經濟政策,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57716萬元,為1949年的71·51倍,每人平均1582元,為1949年的24·33倍。1973年農民純收入49·92元,1988年純收入486元,增加9·73倍。1949年糧食總產量31777噸,1988年63645噸,增長2倍。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除糧食生產逐年穩產增產外,經濟作物也增長迅速。1988年,油菜產量2454噸,比1949年增長46·3倍;1985年,烤煙產量1529噸,比1949年2·8倍;1988年桐子油產量61000公斤,比1950年增長4·65倍。1988年,在農業總產值中,林業產值占3·10%,牧業產值占27·75%,副業產值占12·99%,漁業產值占1·08%。
工業
在工業方面,解放前1947年爐山縣城僅有一戶以木炭為燃料的引擎發動的電燈廠,照明不足100戶,年發電量為1·6萬度。1988年,年發電量4132萬度;原煤產量54·35萬噸;木材產量1162立方米;飲料酒4728噸;磚3849萬塊;瓦2138萬塊;食用植物油700噸;機制紙12193·35噸;化肥4586·75噸;服裝70·14萬件。1950年有職工261人,年平均工資168元;1988年有職工40814人,其中固定工32383人年平均工資1423元,增長8·47倍,職工生活有了改善。1950年,凱里市社會商品零售額78萬元,而1988年為20398萬元,增長261·51倍。
開發新區
凱里經濟開發區
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是經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位于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區域,功能定位凱麻新城區主體、凱麻新區中心區(凱里中心)、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凱里開發區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試驗區,現轄1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23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現有人口12萬人,是貴州東部教育科研和創新型工業的發展基地,于2000年7月23日正式掛牌成立。黔東南州委、州人民政府創辦凱里經濟開發區,就是為了調整黔東南州工業經濟布局,加快工業經濟的發展,增加經濟總量,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渠道,爭取把開發區辦成全州招商引資的制高點,外來投資的聚合點,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對外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同時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實現黔東南歷史性的跨越式發展。同時將凱里經濟開發區打造成凱麻同城化的城市中心,成為黔東南經濟主要增長極。
爐碧經濟開發區
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爐山工業園區起步建設于2008年,位于黔東南州凱里市西北面的爐山鎮和萬潮鎮境內,2011年7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是貴州省重點培育的“千億級”開發區之一,開發區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分為一區兩園,即凱里爐山工業園區和麻江碧波工業園區。
爐山工業園區自創建以來始終堅持四個統籌(即統籌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平衡、與資源開發相銜接、與城鎮化建設相促進、與社會穩定相和諧),“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按照統一規劃,中心突破,放射發展的思路,以瀕臨破產的原爐山國營農場改革改制盤活國有土地為切入點,以資源配置和企業退城入園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火電能源項目、鋁產業項目和新型原材料產業項目以及配套關聯項目,著力延伸煤炭、鋁礬土、石英砂等礦產資源的精深加工,在短時間內形成集聚效應,發展煤—電—鋁—冶金—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建設新型重化工業產業基地,全力破解落后地區有資源無產業的難題,破解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矛盾的難題,構建黔中經濟區域新的增長極。
社會事業
教育
普通高等
本科院校:凱里學院 大專院校: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 凱里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黔東南州委黨校(行政學院)、 黔東南州廣播電視大學(教育學院)
中等職業
貴州省農業機電學校(省屬學校、省級重點中專)、凱里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國家級重點中專)、黔東南州旅游學校、黔東南州歌舞學校、黔東南應用技術學校、黔東南州民族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黔東南州電子工業職業技術學校、黔東南州永華電子機械職業技術學校、黔東南國防學校、黔東南州凱旋工業職業學校、黔東南州技工學校等
凱里一中凱里一中、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凱里振華民族中學、凱里學院附屬中學 、凱里市第三中學、 凱里市第八中學、開發區高級中學、博南高級中學、華泰高級中學、田家炳中學、賞郎中學等。
初級中學
凱里學院附屬中學、凱里二中、凱里四中、凱里五中、凱里六中、凱里七中、凱里九中、凱里十中、凱里十一中、凱里十二中、凱里十三中、凱里第十五中學、博南高級中學、凱里開發區初級中學、下司中學、逸夫中學等。
小學教育
凱里第一小學、凱里第二小學、凱里第三小學、凱里第四小學、凱里第五小學、凱里第六小學、凱里第七小學、凱里第八小學、凱里第九小學、凱里第十小學、凱里第十一小、凱里第十二小學、凱里第十三小學、凱里第十五小學等
學前教育
凱里市第四幼兒園、凱里市第五幼兒園、凱里市第一幼兒園、凱里市第二幼兒園、凱里市第三幼兒園、凱里市第六幼兒園等
醫療衛生
凱里市內大型醫院:
國家三級甲等醫院 2所:黔東南州人民醫院、貴陽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 2所:黔東南州中醫院、貴州省苗藥腫瘤醫院
國家二級甲等醫院 3所: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凱里市第二人民醫院、凱里開發區人民醫院、黔東南協和醫院、凱里開發區開元醫院、凱里婦幼醫院等
凱里市還有苗族醫院等民族醫藥機構,并都具有較好的醫療設備和醫療服務。
2012年,凱里市有村衛生室168個、村衛生員206人。全市15個鄉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100%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100%使用國家基本藥物,100%實行國家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使群眾“看病貴”明顯緩解,“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新格局逐步形成。
智慧城市
“一卡在手,走遍全國”,凱里市是全國35個互聯互通城市中在大西南唯一的城市,凱里市作為第三批全國城市一卡通互聯互通城市進入了試運行階段,將與全國其他34個城市實現互聯互通,
凱里市民將享受到“一刷就惠通”的便利。
全國城市一卡通互聯互通平臺,聯網城市市民可持本地公交IC卡在其他聯網城市刷卡乘坐公共交通及進行其他消費,還可以異地充值,并享受當地刷卡的優惠政策。到2013年10月底,全國將共有35個城市一卡通實現互聯,包括:上海、寧波 、紹興 、湖州、 臺州、 常熟 、蘭州、 白銀、 南昌 、永州、 葫蘆島、 錦州 、江油、 撫順 、昆山、 江陰 、淮安 、天津 、沈陽、 福州 、三亞、 湛江、 無錫、 南通、 遼源 、松原、 克拉瑪依、 榆林、 龍巖、 舟山、 泰州 、長興、 駐馬店、 鷹潭 、凱里。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東北地區和華中地區,其中包括2個直轄市、4個省會城市和若干二三線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IC卡應用服務中心介紹,“全國城市一卡通互聯互通大平臺”自2008年開始籌備,2012年7月,上海等首批8個城市加入,2013年4月南昌等9個城市加入。
民族風情
國際蘆笙節
凱里少數民族能歌善舞,以蘆笙表演為代表。由政府和民間共同于每年舉行國際蘆笙節。很多國外友人及省內外游客皆前往一睹蘆笙節所體現的貴州民族風采,使其成為一年一度的隆重盛會。
搶花炮
“搶花炮”是壯族、侗族廣泛開展的傳統體育項目,在貴州、湖南、廣西一帶比較流行。每年春節或者其他重大節慶,黎平、從江等地的侗族群眾便會穿上節日的盛裝,按照傳統習慣,以村寨為單位進行搶花炮比賽。
比賽場上,隊員們用傳遞、掩護、假動作、奔跑等方法,把用紅綠布纏繞的花炮放進對方花籃內?;ㄅ诜譃轭^炮、二炮、三炮。據侗族老人傳說,搶得頭炮象征“吉祥如意”,搶得二炮象征“風調雨順”,搶得三炮象征“五谷豐登”。
“搶花炮”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攻防轉換快,既要有個人突破,又要有整體的配合。因此被譽為“東方橄欖球”。
斗牛斗鳥斗雞
盛行在黔東南的苗族侗族斗牛,斗鳥,斗雞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形成豐富多彩、獨具魅力的東方斗牛,斗鳥,斗雞等斗寵文化。在黔東南的每一個重大節日里,海內外來賓將一睹東方牛王爭霸,鳥王爭霸,雄雞爭霸的雄風,還欣賞到新奇的斗狗、斗馬等民族民間競賽活動,凱里已經成為中國的斗寵中心。黔東南是少數民族文化的沃土,歌舞的海洋,在開幕式上,觀眾將欣賞到一臺融傳統文化的古樸、神秘和現代流行文化為一體的文藝盛會,既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歌舞、服飾表演,還有當代歌壇走紅的著名歌星、著名演唱組合的精彩演出,以及雜技驚險表演。其凱里棉紡廠(6路可達)、凱里舟溪(二商場州內客車站)等都可觀賞。
雷公山挑戰賽
賽事LOGO賽事簡介: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Gui Zhou,Tour of Lei Gong Mountain International 100km Ultra Trail Challenge)在素有“公園之省”、“百節之鄉”、“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之稱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舉行。賽程總長超過100公里,分為“三天三地三段”進行比賽,是中國唯一一個多地點、多段位、三日賽程的超長跑國際挑戰賽。比賽設“單日賽程”及“總賽程”兩種比賽獎勵方案。2012年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將于11月9日至11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市、雷山縣、鎮遠古鎮三地舉辦。
其他
苗族文化(9張)
凱里被譽為“苗嶺明珠”、“蘆笙的故鄉”、“東方斗牛之鄉”,民族傳統節日多達135個有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異彩紛呈的苗族服飾,苗族飛歌、蘆笙奔放悠揚,更有精彩的斗牛、斗鳥、斗雞的民族民間競技活動;美味的苗家酸湯魚。 凱里郊區鴨塘街道(凱開線)即可品味苗家菜。
風景名勝
旅游資源
凱里市西江千戶苗寨夜景除有民族風情和文物古跡外,自然風光主要有香爐山、小高山、金泉湖和一批景觀獨特的溶洞。還有各種大小民族節日集會點136個,有“百節之鄉”之稱。自1985年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旅客。凱里屬典型的民族風情生態旅游區。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古樸濃郁的民族風俗和悠久獨特的民族文化成為世界級的民族風情旅游勝地之一。境內有雄偉的“黔陽第一山”香爐山,景色奇秀的鐮刀灣,鬼斧神工的漁洞溶洞,如詩如畫的清水江以及大閣公園、金泉湖公園等自然景觀。民族民間文化蔚為大觀。城區內有大閣山公園、鳥山公園、蘋果山公園。
著名景點
凱里苗侗風情園(擬打造成國家級5A級旅游景區、是貴州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
凱里市西江千戶苗寨夜景100個城市綜合體項目)
凱里下司風景名勝區(省級旅游風景名勝區)
凱里西江千戶苗寨(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凱里舟溪甘囊香蘆笙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凱里風雨橋(世界上最長、最寬的風雨橋:全長377米,寬44米)
凱里巴拉河南花村(國家級農業示范旅游鄉村產業帶)
交通運輸
交通概述
凱 里緊鄰湖南、廣西,是東部沿海地區進入西南,四川、云南兩省通往華東、華南的交通要地。凱里處在西南三省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產業轉移的第一梯度上。為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引進優勢,凱里抓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的機遇,推進交通建設,著力構筑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現代立體交通格 局。凱里市距省會貴陽160公里,湘黔鐵路、株六鐵路復線、凱麻高速公路、凱玉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和320國道貫穿全境。凱里黃平機場已開工建設,滬昆高速鐵路、貴廣高速鐵路即將建成。
凱里機場凱里黃平機場(CAO代碼:ZUKJ;IATA代碼:KJH)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東坡,該機場建成后主要服務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遵義市的11個縣(市)265萬余人口的旅游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兼顧保障通用航空的使用需求。凱里黃平機場已開通至杭州、昆明等城市的航線,后期將繼續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重要城市的航線。(最后更新時間為2014年1月16日,具體航線信息請查詢、咨詢各票務公司或網站)
軌道交通
凱里是中國中東部地區進入貴州的東大門,湘黔鐵路株六復線由此經過。而且已經實現電氣化。凱里現 在由軌道交通可聯通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南京、杭州等國內大中城市。
滬昆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已全面開工建設,高速鐵路一旦建成,將極大地縮短凱里與各大城市的時空距離,將來凱里到上海1800公里左右的路程只需5個小時左右,凱里到廣州1100多公里的距離只需3個小時的時間。該線路的建成將進一步完善凱里市立體交通網絡,增強凱里市區域交通優勢。
凱里站,凱里中心站,位于清江路,成都鐵路局轄下二等站,滬昆鐵路(貴州段為湘黔鐵路、株六復線鐵路)。
每日經過客運列車86次。
凱里南站,成都鐵路局轄下一等站,位于凱里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域金匯大道與春暉大道交匯處,將于2015年投入運營,滬昆客運專線主要中心站,三(棵樹)——(下)司輕軌(已規劃)終點站。
公路建設
凱里作為貴州東南部的公路運輸中心,凱里市內交通發達,320國道貫穿全境。
G60 滬昆高速——貴州段為凱麻高速(昆明經貴陽至凱里)
——凱玉高速(上海經杭州、南昌、株洲、至凱里)
在建的高速公路有:
凱雷高速(凱里經雷山到西江千戶苗寨)
凱余高速(凱里連通凱里黃平機場到余慶)
凱羊高速(凱里到羊甲連通G75廈蓉高速)
市政干道
市內主要道路有:濱江大道、凱舟大道、濱河路、凱開大道、開司大道、迎賓大道、金匯大道、中昊大道、春輝大道、爐碧大道、高新大道、金源大道、州群眾中心大道、環城路、北京東路、北京西路、韶山南路、韶山北路、寧波路、寧波東路、友莊路、光明大道、金山大道、風情大道、永豐東路、永豐西路、棉紡13號路等城市主干道。
正在開工建設的有:金泉路、凱豐路、濱江大道、凱臺大道、碧司大道、永豐東路至玻璃廠市政干道、原棉紡廠13號路及其延伸段、爐山至下司快速通道、二龍至臺盤城市主干道、白果井至三棵樹城市主干道、火車站至北出口城市主干道、濱江路、棉紡東路、凱開大道(二號線)、清水江風雨大橋(世界上最大的風雨橋)等主要道路。
客運車站
城南客車站:迎賓大道大地春城對面
凱運司客車站:洗馬河文化北路隆峰商貿城旁
博南客車站:博南新區市府西路市政府對面
黔嶺州林汽車站:州林汽金井路行政學校對面
凱里市西郊客車站(市運司):二商場老苗井苗都批發市場內
文化
飲食特點
酸、甜、苦、辣,酸當家。黔東南是“吃酸”的故鄉。日常生活的家宴、宴會、紅、白喜事中,酸食無處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愛好。難怪當地鄉諺說“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車”(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東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風格。
在世界“吃在中國”。在中國素有北咸,東南甜,西辣的說法。氣候干燥食為鹽、氣候濕熱食為甜、氣候潮濕食為辣。同為吃辣,湘、貴、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謂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戲說。具體而言,貴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東南又與貴州其他地區不一樣,強調和突出的是第一個字“酸”,而其他地區則強調和突出第二個字“辣”。
常言說“除油鹽無貴味”,歷史上,黔東南地區嚴重缺鹽,只得用酸與辣來調味,可見酸食習俗,實非偶然,它是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物產資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產物。黔東中地區氣候潮濕,多煙瘴,流行腹瀉、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還可以幫助消化和止瀉。因此,每家每戶都少不了幾個酸壇子:酸水壇、醋水壇、奄萊壇、腌魚壇、腌肉壇,還流傳著三月腌菜,八月腌魚、正月腌肉”和“壇不下,萊不爛”等關于酸食的腌制季節和保存方法的俗語。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黔東南苗、侗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區、其他民族吃酸的獨有風格和制作工藝,形成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酸食文化”,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種工藝。 人類長壽,確有幾份酸的功勞。: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藥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鮮之功能。
黔東南的風味食品還有侗鄉腌魚、鎮遠道菜、下司狗肉、下司酸湯魚、香茅草燒魚、重安江酸湯魚、侗家油茶、社飯、從江香豬、三穗麻鴨、榕江香羊、侗果、侗家胯肉、侗家羊癟、牛癟、侗家老鼠肉。
地方特產
名特產品凱里市地方名特產品可分為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兩類,農業名特產品主要有:香爐山霧茶、平良香米、凱里柿花、萬潮藍靛、龍場蠶繭、凱里酸湯魚、凱里鯉魚(田養)、龍場西瓜、旁海生姜、爐山葡萄等以及凱里市供銷社三辣合作社生產的“三辣”系列產品。工業名特產品主要有:舟溪蘆笙、凱里香醋、凱棠銀飾、灣水鐮刀、米薅馬尾斗笠、旁海擂缽、掛丁刺繡圍腰、龍場革家臘染、掛丁織錦背帶、舟溪刺秀荷包等。經濟收入相當可觀,可供廣大旅游者前來觀看購買及投資商前來參加生產投資,促進了凱里市的經濟的發展。
酸湯魚——用淘米水在壇子里發酵后,用火煮開,加少量辣、姜、鹽、西紅柿等,將活魚取出苦膽后放進火鍋煮熟,味道鮮美、可口、健胃,是當今南方北方人都贊賞的苗族名菜之一,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凱里紅酸湯”正式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9年在評選全國特色火鍋底料時,凱里紅酸湯被中國食品協會認定為貴州特色,與內蒙古的涮羊肉火鍋底料和重慶火鍋底料被列為全國三大特色火鍋底料。
雞稀飯——將雞打整干凈后,用清水煮半熟時,放半斤或一斤米與雞同燉,熟后取雞切成塊粘辣吃特別香。雞稀飯特別可口,是苗族名菜之一。
腌菜——腌菜制作,將青菜洗凈曬干,切細,用糯米飯和少量鹽拌勻,放于壇子內加蓋,數月開蓋味鮮可口,將腌菜與螺、魚肉等同煮,味道更鮮。
狗肉湯鍋——將狗殺死后,用稻草包裹著狗燒掉毛,剖開狗腹取出、腸雜清洗干凈,與狗肉一起放鐵鍋里煮熟,放佐料。狗肉味鮮皮脆,湯特別香,是接待賓朋的名菜之一。
螺絲魚——將田螺與鯉魚一起煮,按照酸湯做法一樣烹調,也是苗族的一道名菜。
郭氏牛肉干——歷史悠久,主要以鮮黃牛肉配以米酒、蜜糖和20多種品味不同中藥精制而成,具有甜、咸、麻、辣等品味,純香開胃健胃。舊州郭氏牛肉干曾定為航空食品,遠銷省內外。
黃平豆腐干——歷史悠久,清朝時就很有名氣。用本地黃豆為原料制成豆腐,然后再經過浸泡、烘烤而成。曾有“蟹黃脂白軟嫩香,酒市呼朋細品嘗”的詩句贊美。
米酒——用大米或稻谷釀制,酒精度一般只有20度左右,平時自家釀成后裝入壇內,節日賓客來至,用于接待佳賓貴客,客醉主人歡。
茶葉----黃平產茶歷史悠久。明清兩代,浪洞云霧茶、舊州回龍寺茶、馬場茶葉,曾作為貢品?,F東坡的飛云茶也名揚省內外。
凱里先后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100個最具幸福感城市”、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少數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2011中國十佳風貌城市”、“全國幼教工作先進市”、“全國教育督導先進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全省文明城市”、“全省衛生城市”、“全省雙擁模范城市”等稱號。2011年12月獲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2013年3月通過省愛衛會復核并推薦申報“國家衛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