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縣隸屬于甘肅省臨夏州,地處東經103°~103°24ˊ,北緯34°54ˊ~35°27ˊ之間,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為2000米,地勢平緩,總面積1083平方公里。東鄰定西市臨洮縣、渭源縣,西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卓尼縣接壤,北界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禈房h是回、漢、藏“茶馬互市”,古絲綢之路經廣河、通河州的要塞,也是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經濟交流的門戶??禈房h轄15個鄉(鎮),有回、漢、東鄉等9個民族,總人口249500人(2012年),其中漢族、回族分別占43.56%、52.98%。行政區劃編輯2005年,康樂縣轄5個鎮、11個鄉:附城鎮、蘇集鎮、胭脂鎮、景古鎮、蓮麓鎮、康豐鄉、虎關鄉、流川鄉、白王鄉、八松鄉、鳴鹿鄉、八丹鄉、上灣鄉、普巴鄉、草灘鄉、五戶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康樂縣位于甘肅省中南部,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縣人民政府駐附城鎮??禈房h地處東經103°~103°24ˊ,北緯34°54ˊ~35°27ˊ之間,總東鄰定西地區臨洮縣、渭源縣,西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卓尼縣接壤,北界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
地貌
康樂縣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平均海拔為2000米,地勢平緩,總面積1093平方公里??禈房h南北長56公里,東西寬39公里。西南邊境為秦嶺西延部分,海拔1988米一3908米。西南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蓮花山、抱兒子山及海拔3908米的白石山,其支脈呈“爪”狀向內地延伸。
氣候
康樂縣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拔高,氣候變化異常,南部鄉鎮高寒陰濕,北部地區干旱缺水。
土地面積
據2010統計康樂縣土地面積10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8萬畝,占總面積的24%;林地面積53萬畝,占總面積的33%;天然草場面積32萬畝,占總面積的20%;其它占總面積的23%。
人口編輯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317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康豐鄉14934人、 虎關鄉20691人、流川鄉13753人、白王鄉 11790人、蘇集鄉19856人、八松鄉12429人、鳴鹿鄉12818人、八丹鄉 8754人、上灣鄉 16033人、胭脂鄉19917人、普巴鄉8147人、草灘鄉10024人、五戶鄉11270人、景古鄉14979人、蓮麓鄉 10981。有回、漢、東鄉等九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56.4%,漢族占43.6%。
經濟發展編輯
綜述
2009年全縣GDP達7.8億元,同比增長9.5%;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同比增長25.5%;大口徑財政收入3254萬元,同比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2077元,同比增長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億元,同比增長16.83%。自改革開放以來康樂縣圍繞“林畜藥菜富民,科教工貿興縣,開發兩業三川(兩業:旅游業、綠色產業;三川:胭脂三川)。到2003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51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6.6%,年均遞增11.65%;財政收入由2000年的979萬元增加到1577萬元,增長62.1%,年均增長15.5%。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達3499.6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909萬元,比2000年增長64.9%。全縣存款余額達2.52億元,貸款總額達3.16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9.1%和80.4%。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后,康樂縣制定措施,出臺優惠政策,成為全省草畜強縣、林業大縣、旅游大縣、沙棘種植大縣,先后在蘭交會、天洽會、鄉企會簽約招商引資項目30多個。2001年,該縣被確定為國家對外開放縣。2002—2003年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國土綠色先進縣”榮譽稱號??禈方值廊坑不貙?,交通、通訊、服務體系比較完善,是投資發展的理想環境。
畜牧生產
2009康樂縣年底,全縣肉牛飼養量肉牛飼養量達11萬頭,占全州的30%;肉羊飼養量17萬只,占全州第五;畜牧業增加值9314萬元,占農業增加值的31.14%;人均畜牧業及其相關收入444元,占大農業人均純收入的53%。
交通編輯康樂縣2009年交通基礎設施投資5248萬元,主要實施了廣康公路康樂段改建工程,縣城南橋和西橋加寬加固工程,廣康公路白王至流川段改建工程和三十里鋪橋、鳴鹿橋加固維修工程,完成了農村通達。 通暢建設項目11條62.4公里,修建農村小型橋梁8座,拓寬改造計劃外農村公路2條5公里。這些項目的實施,大大改善了道路交通狀況,切實解決了農村"過河難"、"行路難"、"運輸難"問題。截止目前,康樂縣公路總里程554公里,全縣農村公路硬化總里程456.8公里,占全縣總里程的75%。全縣15個鄉鎮已全部實現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152個行政村中,有78個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有114個村通了通達等級路。 S317線臨洮至康樂至和政二級公路已建成通車,該工程長74公里,總投資4.67億元。其中,康樂縣境內長37.15公里,東起虎關鄉關北村杜家灣,西至八松鄉槐山子梁頂,途經14個村莊,投資2.76億元。該路段與臨(洮)定(西)高速公路相接,成為康樂環城北路和橫貫康樂的東西大通道,有效帶動臨洮縣城的向西發展和康樂縣城的向東發展,進一步推動康臨經濟一體化發展。
教育情況編輯據2010年統計康樂縣有普通高級中學康樂一中一所,始建于民國27年(1938年)??禈范?、三中建于1971年,現為初級中學(其高中部于2013年7月撤銷,合并至康樂一中)。
康樂一中康樂縣第一中學康樂一中位于康樂縣附城鎮。始建于民國27年(1938年),“康樂縣初級中學”是其前身,第一屆招生52名,不久因經費拮據停辦,民國33年秋(1944年),復建“康樂縣立初級中學”。隨后曾與臨洮中學合并。 康樂縣第二中學康樂縣第二中學位于甘肅省康樂縣南部的景古鎮,1958年建校,1971年始名為康樂縣第二中學。目前有教學班24個,在校學生1083人,住校生882人,現有教職工76人,專任教師65人,其中本科以上36人,???6人,學歷達標率為96%;現有縣級骨干教師2名,省級“園丁獎”獲得者1名。學校占地面積為28020㎡,校舍建筑面積為10157㎡??禈房h第三中學康樂縣第三中學位于甘肅省康樂縣蘇集鄉,校址原為建立于民國三年(1914年)的蘇集小學。1958年設立社辦中學,1969年蘇集小學附設初中班,1971年小學另建,原址改擴建為縣第三中學。校內綠樹環抱,空氣清新,環境幽雅。
文化編輯康樂縣有農歷三月二十八的紫松山花兒會;農歷四月初八至十三的蜂窩寺佛事大會;農歷四月十五至十八的崇興寺廟會;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的亥姆寺廟會;農歷五月五日的二郎廟廟會,是臨夏花兒會的海洋;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蓮花山花兒盛會。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歌"花兒"主要流派之一洮岷"花兒"的故鄉?;▋簳陂g,方圓百里,數十萬群眾朝山赴會。屆時歌手云集,商賈紛至,人流如潮,歌場似海。真是"洮水多情灣復灣,佳人簪珥壓云朦。隔林風送蓮花曲,姊妹又過姊妹山"。蓮花山花兒是西北民族藝術一顆璀璨的明珠,享譽省內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和采風者。
旅游景點編輯蓮花山
位于境內南部的蓮花山,主峰海拔3578米,山峰崔嵬,林木蓊郁,山清水秀,形似一朵出水芙蓉。特
蓮花山別是傳統的蓮花山"六月六"花兒會,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悅耳的洮岷花兒,吸引了
蓮花山三仙女八方游客。
藥水峽
位于境內西南部白石山麓的藥水峽,奇峰錯落,古樹參天,綠蔭環繞,碧水蕩漾,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神奇的自然風光和優美的神話傳說,別有一番景致。
藥水峽
伊斯蘭建筑
境內有大小拱北、清真寺200多處,集中呈現了伊斯蘭建筑古樸自然、刻工精細、氣勢宏偉、莊重肅穆的特點,加之濃郁的伊斯蘭教生活風俗,形成了特有的伊斯蘭文化。再加上多方集資,全力改善配套旅游服務設施,大力發展旅游業,年接待中外觀光游客達18萬多人。
西蜂窩寺
唐卡(康樂縣西蜂窩寺)西蜂窩寺位于康樂縣鳴鹿鄉,,距縣城西南20公里。相傳始建于東漢章帝建
西蜂窩寺山門初九年,只比公認的中國第一寺(洛陽白馬寺)晚了16年,是甘肅境內最早的佛寺之一。
亥姆寺
亥姆寺距縣城6千米,坐落于虎關鄉。寺中供奉的金剛亥姆神像,據高僧勘欽森考證為自然
形成的三尊金剛亥姆神像之一,寺院周圍有奇特的三楊柳以及古殿閣,每年吸引萬人來這里拜佛、觀光。
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縣城西南角,龍頭山下。創建于1944年,毀于60年代,1984年在原址進行了重建,1999年9月重陽竣工。寺內建筑規模宏大,氣勢恢宏,斗拱飛檐,古樸典雅,鳳飛龍盤,殿甍寶瓶,金光燦爛,八角凌云,雙龍護殿,三轉五軒,雕梁畫棟,精湛的技藝和絢麗的色彩,使整個建筑望之栩然。大殿內供奉觀世音菩薩銅像一尊、塑佛菩薩金身十尊、漢白玉地藏王菩薩像一尊;東西殿塑佛菩薩25尊;山門內塑彌勒佛、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像六尊。寺院四周綠草如茵,松柏常青,花香四溢,繁花似錦。寺內洪鐘常鳴,法香遠溢,法會空前,香火日盛,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每年農歷九月初八至初十(重陽節期間)舉行盛大的法會屆時有秦腔演出暨商品交易會,香客游人云集。
烏龍宮
烏龍宮距縣城10千米的胭脂鎮,據傳為胭脂馬的故鄉。每年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都要舉行盛大的廟會,盛況空前。從之前單一的舉行佛事到如今的以花兒會、鄉鎮旅游等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新型綠色文化的促進為一體,展現了康樂人民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面貌。
古文化遺址
康樂縣境內分布有歷史研究價值高的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的發掘遺址,主要有王家遺址、椿樹遺址、邊家林遺址。
近現代文化遺址
龍頭山公園綠樹成蔭,景色宜人,是縣城居民游憩的好去處。公園內有革命烈士紀念亭、紀念碑和烈士墓地。位于景古的景古城遺址是1936年8月24日工農紅軍第四軍十二師長征途徑景古城,進行短期修整,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地點。是臨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