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隸屬甘肅省隴南市,取“安寧、康?!敝?,以北周時之康州而得名(一說:取“永寧康泰”之意為永康縣,后去“永”字改名為康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甘肅、四川、陜西三省交界地帶。東臨陜西省略陽縣,南接陜西省寧強縣,西與武都區毗連,北隔西漢水與成縣相望。面積2958.46平方公里,總人口20.32萬人(2010年),轄14鎮、7鄉,350個行政村。 康縣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風景優美,被譽為“隴上江南”、“隴上西雙版納”。2013年獲“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游名縣”榮譽稱號。名優特產有康縣黑木耳、龍神茶、食用菌等。
區劃沿革
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武都縣析置永康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名康縣。取“安寧、康?!敝?,以北周時之康州而得名。 2000年,康縣轄8個鎮、20個鄉:咀臺鎮(后改城關鎮)、平洛鎮、大堡鎮、岸門口鎮、兩河鎮、長壩鎮、陽壩鎮、云臺鎮、望關鄉、鞏集鄉、寺臺鄉、大南峪鄉、迷壩鄉、三官鄉、王壩鄉、碾壩鄉、豆壩鄉、店子鄉、豆坪鄉、賈安鄉、白楊鄉、秧田鄉、太石鄉、銅錢鄉、托河鄉、李山鄉、三河壩鄉、太平鄉。 2015年1月,豆坪鄉、望關鄉、王壩鄉、大南峪鄉、碾壩鄉、豆壩鄉6個鄉撤鄉改鎮,同時將豆坪鄉改為周家壩鎮。
區劃詳情
截至2015年1月,康縣轄14鎮、7鄉;350個行政村。
位置境域
康縣地處甘肅省東南部,位于北緯32°53'至33°39',東經105°18'至105°58‘之間,東西寬63.898公里,南北長85.069公里。東臨陜西省略陽縣,南接陜西省寧強縣,西與武都區毗連,北隔西漢水與成縣相望。
地形地貌
康縣全境處西秦嶺南側隴南山中,地質構造為昆侖秦嶺地槽褶鄒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大龍王山為境內最高峰;最低海拔560m。
氣候
康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氣溫12.1度,無霜期207天,日照時數1433.7小時,年降水量742mm。
自然資源編輯植物資源
康縣風光 (36張)
康縣境內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余種,活立木蓄積量8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56%以上;有國家和省列珍貴樹種如香樟、銀杏、紅豆杉等28種, 各種菌類96種;有天麻、杜仲等野生藥材576種,其中,茶葉、核桃、黑木耳等上百種農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礦產資源
截至2003年已探明礦種有金、銅、鐵、煤、硫、磷、水晶石等20余種,已探明銅儲量400多萬噸,僅開采的陽壩銅礦儲量達260多萬噸,品位達到0.367/立方米。[9-10]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截至2010年,康縣總人口2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05萬人。 2010年11月1日零時康縣縣常住人口為18.0061萬人,康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5624人,占53.1%;女性人口為84437人,占46.9%。
民族
康縣境內有漢、回、藏、滿、蒙、瑤、壯、維吾爾8個民族。
旅游編輯
康縣景色截至2010年,康縣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達100多處,人文景觀50多處。著名的景區景點有:白云山森林公園、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紅豆谷、托河龍宮景區、清河原生態風景區等,具體包括:清河、南溝、海棠谷等5大原始森林區,以陽壩鎮為代表的萬畝茶園風光,有古銀杏走廊、瀑布走廊,有多條河谷和深山峽谷,有迷人的地下宮殿、托河龍宮。截至2010年,正在開發的主要景區景點有:梅園溝自然風景區、托河龍宮景區、紅豆谷景區、清河原始森林景區和白云山公園景區等。 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
康縣陽壩自然風景區位于甘肅省康縣東南部,景區總面積504.93平方公里,境內氣候溫潤、景色秀麗,有紅豆杉、香樟、白皮松等國列珍稀樹種近40種;有金絲猴、金貓、大鯢等國列珍稀動物36種,又自然景觀200余處,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居全省之首。景區內大部分為原生態森林??悼h茶馬古道康縣毗鄰陜西、四川,自古是連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悼h境內的茶馬古道是目前國內發現唯一有碑文佐證的茶馬古道。
特產編輯黑木耳:康縣是“黑木耳之鄉”,康縣黑木耳2008年以來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產品。 茶葉:康縣是甘肅茶葉的主產地??悼h茶園面積6.48萬畝,茶農6500余戶,年產綠茶42萬公斤,產值達4200萬元。 其他特產:核桃、板栗、龍須菜、花椒、土蜂蜜、櫻桃、猴頭菇、蕨菜、獼猴桃、五味子、天麻、蠶桑等。
經濟編輯概況
2012年康縣縣生產總值129424萬元,比2011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239萬元,增長6.6%;第二產業增加值39183萬元,增長19.1%;第三產業增加值54002萬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第一、二、三產業)由2011年的29.32﹕28.79﹕41.89調整為28.00:30.27﹕41.73,與2011年相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1.49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下降1.32和0.16個百分點。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為103.2%,城鎮登記失業率3.95%。 2013年,康縣完成生產總值15.29億元,同比增長13.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752億元,同比增長28.3%;固定資產投資59.5億元,同比增長37.2%;各項存款達到35.4億元,貸款余額15.5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2.2039億元,同比增長4.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9億元,同比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325元,同比增長19.2%;農民人均純收入3780元,同比增長30.6%。[19-20]
第一產業
康縣陽壩茶園2010年新發展核桃14.8萬畝296.2萬穴(株),縣內中北部16個鄉鎮適生區基本上實現了全覆蓋,核桃面積已達到51.5萬畝;新建茶園1.5萬畝,茶園面積發展到5.57萬畝;新植桑園1.0萬畝,桑園面積達到5.49萬畝。當年核桃產量4788噸,康縣核桃收入5300萬元以上;茶葉產量315噸,實現產值1134萬元:當年蠶繭養殖產量252噸,實現收入479萬元。區域優勢產業開發也得到了全面發展,新發展花椒2萬畝,花椒產量達579噸,實現產值1631萬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52萬畝,當年藥材產量1285噸,實現收入869萬元;蔬菜播種面積達2.34萬畝,當年蔬菜產量8866噸,實現產值1854萬元,其中黑木耳產量99噸,實現收入554萬元。
第二產業
2012年康縣實現工業增加值36060萬元,比上年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660萬元,比上年增長24.5%;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3660萬元,同比增長21.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7000萬元,同比增長26.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0417萬元,比上年增長25.6%;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123萬元,比上年增長13.4%。
第三產業
2010年,康縣共接待各類游客43.8萬人次,同比增長93.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581.9萬元,同比增長121.6%。 2012全年康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749萬元,比上年增長17.23%。分銷售地看,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49元,增長17.5%,其中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469萬元,增長17.5%;鄉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00萬元,增長15.8%。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3979萬元,增長17.8%;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770萬元,增長15.7%。 2012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06107萬元,比年初增長8.94%,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57033萬元,比年初增長17.8%。年末各項貸款余額117288萬元,比年初增長22.68%。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康縣一中2007年康縣一中教學樓和網絡教學投入使用;完成了36中所小學危房改造和18所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截至2007年康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29所,其中:中學18所,小學209所,職教中心1所,幼兒園1所,有教師1905人,在校學生31910人。論證科技項目13項,實施3項;完成普及培訓1.2萬人次,2007年實現了“兩基”目標,“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建立。
基礎設施
2010年康縣全面完成了市縣光纜建設和區域網光纖化改造工程;201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2萬畝,退耕還林4.7萬畝。
醫療衛生
2010年,康縣醫院傳染病區和CT室已建成投用;康縣有衛生機構27個,其中:中心衛生院4個,普通衛生院17個,衛生院分院3個,衛生院醫療點3個,擁有床位412張,縣級醫療機構及鄉鎮中心衛生院均配備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X光機等醫療設備。
社會保障
2010年,康縣下撥各類救災款162.2萬元,低保資金179.4萬元,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020人,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5%。
民俗文化編輯寺臺造紙術:造紙,康縣當地群眾又叫做“抄紙”。據《康縣縣志》記載,手工造紙在康縣形成規模歷史久遠。一般認為是從清代初期開始,手工造紙術傳入康縣境內。 康南鑼鼓草:鑼鼓草,又叫薅草歌??的嫌猩酱鬁仙?,坡陡地薄的特點。長久以來形成了刀砍火種、大集體務作的生產方式,每當集體勞動,大家一邊唱薅草歌。 豆坪嗩吶:康縣嗩吶有許多曲牌,其中流行最廣的就有一百多個,有喜慶的《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悲苦的《哭長城》、《哭五更》、《吊孝》等。 康縣木籠歌:亦名花兒姐,是起源于康縣,廣泛流傳于隴南乃至甘肅全境的敘事長篇民歌,它充分反映了西部農民追求真理、渴望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 康南毛山歌:是一種具有地域特點的原生態民間演唱形式,廣大群眾在生產、生活中觸景生情,即興演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真切地反映出當地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態,是康南廣大人民集體創作成的民間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