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區,甘肅省平涼市轄區,位于甘肅省東部,建制始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2年),2002年8月28日改名為平涼市崆峒區,2013年崆峒區總土地面積1936.18平方公里,人口53.56萬,轄13個鄉、4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示范區。崆峒區地處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的隴東黃土高原腹部,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屬半干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境內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崆峒區在歷史上為絲綢古道西進北上甘涼的第一座關隘重鎮。亦為陜甘寧三省(區)交通要塞和隴東傳統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碼頭”之稱。崆峒區為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興的工貿旅游城市。行政區劃編輯崆峒區轄13個鄉、5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個示范區,有252個行政村1381個村民小組、14個城市社區 。崆峒區轄3個街道、5個鎮、11個鄉(其中7個民族鄉):東關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崆峒鎮、白水鎮、草峰鎮、安國鎮、柳湖鎮、花所鄉、索羅鄉、香蓮鄉、西陽回族鄉、大秦回族鄉、白廟回族鄉、寨河回族鄉、大寨回族鄉、上楊回族鄉、麻武鄉、峽門回族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的隴東黃土高原腹部,在東經106°25′—107°21′、北緯35°12′—35°45′之間。東鄰平涼市涇川縣、慶陽市鎮原縣,南依平涼市華亭縣、崇信縣,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涇源縣、原州區接壤,北與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慶陽市鎮原縣毗鄰。2014年崆峒區總土地面積1936.18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面積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崆峒區屬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西北高峻多山,東南丘陵起伏,中部河谷密布,平均海拔1540米。
氣候環境
崆峒區氣候屬半干旱、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年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15.4℃,年平均氣溫 10.0℃,年降雨量616.7 毫米,日照2378.6小時,無霜期145天。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崆峒區地表水可利用量1.1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12億立方米。 崆峒區地熱水主要有下白堊系盆地厚層狀礦巖構成的蓄熱和蓄水層,其上為第三條泥巖構成的保溫或隔水層。其熱源和水源主要來自盆地西部地六盤山山前斷裂帶的補給,其地熱水大概范圍西至六盤山,東至慶陽寧縣一帶,屬甘肅省隴東地熱區。平涼市崆峒區西南坡村地熱井,水溫17-20℃,礦化度0.81克/升,水文隊普查鉆孔深250米揭露出下白堊系含水層,水頭高土地面30余米,自流量8800噸/晝夜,水溫25℃,屬地熱異常點 。崆峒區還有小水電站一處。
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1300多種,沙棘等經濟植物和甘草等藥用植物100余種,動物資源50多種,水產資源以淡水魚 、甲魚為主。
礦藏資源
崆峒區地下礦藏有煤 、鐵 、銅 、磷 、石灰巖、水泥灰巖、白云巖、陶土 、粘土、耐火粘土、石膏等16種12大礦點,其中水泥石灰巖和化工石灰巖品位較高,儲量達5億多立方米。 崆峒區太統鐵礦屬小型礦床,本礦點屬于二迭統山西組煤系地層中,含礦巖系為厚層狀石英砂巖及薄層狀砂質、碳質而頁巖,夾菱鐵礦結核。菱鐵礦共有三層:底層礦厚為15米,結核連接成似層狀,含礦系數6.54%;中層礦厚5.52米,結核為球狀,含礦系數6.54-3.7%;上層礦厚3. 94米,含礦系數為4.87-3.67%;主要鐵礦物為菱鐵礦,少量褐鐵礦。鐵品位30-40%,Mgo1.1-2%,Sio29%,地質儲量43.1萬噸。鋁土 :鋁土礦屬于燕山期巖漿活動有關的中低溫熱液型,產生于山西組(P1S)底部,礦產地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境內,有大臺子、紅莊子、王店三地,其中大臺子鋁土礦規模較大,其它兩地皆為礦點。大臺子鋁土礦地理坐標為東經106°42′31″,北緯35°22′14″,位于賀蘭褶帶的南端,礦床生于寒武系古地形中的喀斯特凹陷內,屬陸相沉積礦物,產品位AL2O352- 69%,Sio2-20%,Fe2O30.75-1.8%,已探明C級儲量5.5萬噸。石灰巖: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太統山至大臺子一帶,長約20公里,已探明地質儲量10億噸,地質運量儲量21億噸,其中太統山化工灰巖儲量為3000萬噸。礦床賦存條件好,礦體厚度大,礦石品位優,其主要化學成份Cao50-52%,MgO<1%,Fe2O3為0.29%,AI2O3為0.85%。礦區交通條件好,有寶平、平華二級公路通過,距平涼市崆峒區二十里鋪工業園區10公里。開發總量200多萬噸。主要有水泥廠3家,水泥年總產量為60萬噸;石料廠10家,總開采量約100多萬噸;白灰年產量60萬噸。白云巖:主要分布在平涼市崆峒區麻川鄉大臺子、水泉灣等地,已探明地質儲量500多萬噸,地質遠景儲量2億噸。礦石產于上寒武系和奧陶系,露天礦床,礦體厚度大、礦石品質好,主要化學成份MgO20.8-22%,CaO27%,MgO1.1-2%,SiO<4%,Fe2O3,0.29%,距平華、寶平公路5公里。距平涼市崆峒區二十里鋪工業園區15多公里,交通條件便利。膨潤土:膨潤土礦位于平涼市崆峒區南東,東經106°48′02″-106°48′42″;北緯35°21′41″-35°22′24″。 礦區地層屬上三迭統延長群中亞群,共有三個礦層,累計厚度為10. 64米,走向長200米至1000米,其主要化學成分為蒙脫石占46-78%,膨潤土地質儲量141.37萬噸。膨潤土具有特殊的吸水性、 膨潤性、膠結性、陽離子交換性和分散性及潤滑性等,可在冶金、鑄造、石油鉆探、化工等工業中充當粘結劑、增塑劑、交換劑等,具有良好的應用開發價值 。
人口民族編輯2010年崆峒區出生人4587口人,人口出生率9.28‰,死亡人口1813人,人口死亡率3.67‰,人口自增率為5.34‰。在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26.6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2.35% 。到2010年 崆峒區總人口53.56萬人,人口密度264 人/平方公里,有回、滿、藏、布依等30多個少數民族。經濟概況編輯經濟總況
2010年崆峒區地區生產總值72.65億元。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50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28.9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17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8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
工業經濟
2010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30056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8551萬元。其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38267萬元;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3399萬元;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134704萬元。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7053萬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6149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97%。2010年全年發電量89.45億千瓦時;水泥232萬噸;機制紙2.41萬噸;面粉4.11萬噸;白酒150千升。 崆峒區有120萬千瓦火電廠1處,750千伏變電站330千伏變電站各1處,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6處,小水電站1處 。
農業經濟
崆峒區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百合 、山藥 、杏干 、黃花菜 、蕨菜 、洋芋等,畜產品質優量大,尤以牛肉 、羊肉、皮毛出名。 2010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9538.72萬元,其中種植業總產值114205.69萬元,養殖業總產值40019.71萬元。2010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81.32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19.51萬噸。油料產量8776.8噸。 2010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47萬畝、育苗面積0.3萬畝。崆峒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7.5%。2010年全年新修梯田2.41萬畝,累計達到62.2萬畝。崆峒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62150畝。2010年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51萬噸。大家畜存欄達15.67萬頭,其中黃牛存欄15.30萬頭,牛出欄11.93萬頭。豬存欄和出欄分別為3.10萬頭和3.02萬頭 。
商貿服務業
崆峒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4.5%,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 3.6 %,煙酒及用品上升 1.1%,衣著類價格下降3.7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升2.8%,居住類上升 2.7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升0.8%,交通和通信類下降 0.1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 3.4 % 。
社會事業編輯文體事業
崆峒區區屬專業文藝表演團體1個。文化、博物、圖書館各1處,藏物1514余件,藏書8.9萬余冊。新建6個鄉鎮文化站、90個農家書屋和2處農民體育活動場所。區屬廣播電臺、電視臺各1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5%和96.5%。廣播電視村村通無線數字電視入戶5000戶。 2012年,崆峒區新增文化企業14家,文化產業增加值完成1.4億元。崆峒數字影城建成投入使用,安裝廣播電視“戶戶通”設備6.8萬套,完成“村村通”入戶2000戶,農村廣播“村村響”實現全覆蓋,建成花所鄉體育健身中心和7個“一村一場”工程。 2013年,新建索羅鄉體育健身中心和7個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場所。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0年,崆峒區有各級各類學校275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高級中學4所,完全中學3所,職業中學1所、初級中學2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完全小學21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36所。崆峒區有普通高校招生2654人,在校生6455人; 中等職業學校招生4715人,在校生12772人,畢業生4847人;普通高中招生2891人,在校生9787人,畢業生3527人;普通初中招生7760人,在校生20678人,畢業生5263人。中小學在校學生達到76567人。其中,小學46091人,中學30465人。小學、初中階段學生入學率分別達到99.85%和98.33%,畢業率均達到100%。2010年度崆峒區參加高考考生4588人,比2009年減少171人,上線人數達3836人,上線率為86.8 %,其中本科上線973人,上線率22%。 2012年,新建寨子街小學等中小學校舍3.9萬平方米,建成世紀花園等城鄉幼兒園4所,為3.7萬名農村中小學生免費提供營養早餐。 2013年,崆峒區新建白水鎮中心幼兒園等9所學校,平涼鐵中教學樓等41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
科技發展
截止到2010年,崆峒區有科技服務機構148個,科技特派員100個。2010年共有14項科技成果獲得市級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5項。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0年末,崆峒區共有衛生機構267個,其中:醫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衛生院19個,門診部2個,婦幼保健院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采供血站1個,衛生監督所1個,診療、衛生所、醫務室207個。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2650張。衛生機構人員數3261人,衛生技術人員2824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1041人,注冊護士1085人 。2012年,崆峒區急救中心、白水鎮中心衛生院建成投入使用,中醫醫院門診樓、紅十字會老年病醫院托老中心建成主體。 2013年,崆峒區建成大寨、寨河衛生院綜合樓和13個標準化村衛生室。
社會保障
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
崆峒區176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029.87元;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為7499元和3953.35元。2010年全年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9761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105萬元。全年一般預算支出達到119858萬元,其中:其中撥付教育資金23244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資金20414萬元,醫療衛生資金9917萬元,環境保護資金6630萬元,交通運輸2310萬元,住房保障資金2661萬元,地震災害后重建資金10058萬元。崆峒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125.6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72.7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為28.94億元;2010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6.1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47.41億元,中長期貸款48.68億元。2010年全年保險業務收入19278.39萬元。支付已決賠款7885.88萬元。 2006至2012年,崆峒區連續6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行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實行金穗惠農新農合“一卡通”,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3%,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安置高校畢業生586人,為7133人發放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社保補貼2.4億元,困難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3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受理區長熱線和群眾來信來訪4181件。
基礎設施
2012年,崆峒區完成投資6.2億元。2012年,崆峒區新建三天門和新生巷社區,新民路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成主體,重點鄉鎮視頻監控系統全面建成,檢察院辦案技術用房和基層派出所業務用房項目順利推進 。2013年崆峒區平沿路改造二期、東大門道路改造一期、大岔河橋、羊渠溝橋全面建成。投資1.6億元,實施以“八溝一河”為重點的城市防汛安全隱患治理工程,累計鋪設雨污水管道13公里,砌筑護岸4.5公里,安裝護欄2.3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5.5%。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區,建成虎山公園、南部面山綠化、平沿路二期綠化亮化和老城區綠化改造提升等項目,新增城區綠地34萬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34.3%。2.5萬平方米公租房和15萬平方米農民安置樓建成主體,棚戶區改造建成安置樓6萬平方米,16個住宅小區建成商品住宅58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5平方米。 崆峒區東瞰西安,西上蘭州,南赴寶雞,北抵銀川,綰三省而連六縣,自古就是陜甘寧三省(區)交通樞紐。比鄰周邊城市在200-400公里之間,寶中鐵路、312國道、銀武高速貫通境內,隨著寶(雞))平(涼)、天(水)平(涼)高速,天(水)平(涼)、西(安)平(涼)鐵路的建設,將形成以5條高速公路和3條鐵路為依托,國道和一、二級公路為骨架,縣鄉村道路為支線,輻射周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和二、三小時經濟圈,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凸現。區內分別設有客、貨站點,公路交通輻射周邊三省,區內公交事業蓬勃發展 。2010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9738萬元。2010年全年公路運輸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36495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24304萬人公里;鐵路旅客發到量90.59萬人。鐵路貨物發到量317.72萬噸。2010年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130.8萬元。2010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69247戶。2010年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89101戶。2010年年末互聯網上網用戶達到32813戶;數字數據網用戶(DDN)188戶 。
歷史文化編輯文化現象
隴東即甘肅東部的簡稱。隴東主要指慶陽、平涼兩地區16個縣、區(市),它北接寧夏,東臨陜西,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這里曾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最早的生息地及周文化的發祥地, 又是戎、狄、羌、薰育(匈奴)等古老民族的聚居地,古絲綢之路經過這里匯入河西走廊。隴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民族文化
隴東皮影,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
隴東皮影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后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隴東皮影主要分布于平涼、慶陽地區各縣,集中于陜、甘、寧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帶。它的人物造型,歸納起來有生、旦、凈、末、丑五個大類。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點,夸張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須五個部分。從工藝上講,隴東皮影造型外輪廊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圖案裝飾,著色對比強烈,頭部造型約有千余種。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臉",即側面表示法:一個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個臉。皮影的身段也用側面表示法。隴東皮影音樂深受陜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響,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樂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數班子以演唱隴東道情為主。隴東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講究,要求以小口齒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為佳,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在整個的制作工藝上,無論是選皮、刮皮、拓樣、針稿簇刻、著色、出汗、磚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馬虎。隴東皮影雕刻藝人世代相傳,雕刻刀法也非常講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簡、先內后外的順序雕刻。早期隴東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紋樣和色彩簡單概括,往后發展,皮影高一尺左右,著色以黑、紅、黃、綠為主。其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全身頭、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絞連,身上的若干關節,根據動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縱,通過燈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種動作。清末,隴東皮影出現了帶有復雜圖案構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 “金鑾殿”,稱之為“大片”, 尺寸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隴東皮影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隴東窯洞,隴東窯洞源遠流長?!对娊洝ご笱拧ぞd》中記載:"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為掏。復,借為覆。從旁掏的洞叫覆,即窯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習俗,與現在仍然存在的隴東窯洞是一脈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隴東一帶。 《史記·周本紀》載:“后稷卒,子不 立,不末 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 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間?!敝芟茸娌? 奔于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今隴東一帶。隴東的穴居窯洞,是黃土高原人文景觀的一大土著特色。據國際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考證,涇河流域的黃土層厚度可達百米以上。而且這一帶的黃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構筑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隴東窯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縱向挖成的洞。和蓋房相比較, “崖”就是屋架。崖的組合叫“莊”、“莊子”,主要有明莊、地坑莊等七八種,地坑莊則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遺風。地坑莊,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窯的崖面,這種類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莊大小不等,一般為長方形,長10丈,寬3丈,深2丈,正面土窯3孔,側面一孔, 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裝大門。隴東人講究地氣、根氣,地坑莊處在天地的層層環抱之中,所以隴東人住地坑莊,從心底里便有一種安然長久的瓷實感。隴東窯洞的修筑,包含著無盡的文化,單是莊址的選擇,就要考慮背風、向陽、利水、氣暢,來去有路等多種因素。加之由穴居窯洞派生出來的窯洞影戲、火炕、轉槽、石磨等生產生活娛樂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獨特的民俗很多,實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隴東社火,每逢過年鬧元宵,隴東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攜幼,
車社火涌上街頭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陣容的是車杜火,最為得意的是馬社火。無論是高芯子、車社火還是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幾個歷史人物,或一段戲曲場面,人物不唱、不說、不動,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車或騾馬代步,在街面上游行展示。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級,越扎造型越奇巧,原來由大人托著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機、汽車代替了,而車社火,現代人則給它起了個新名詞--彩車,更是異彩紛呈、各展風流。由于農村機械的普及,農民養的騾子和馬越來越少,少了騾子和馬,馬社火自然就不像從前那么火爆了。隴東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民間藝術。單就上面三種社火形式說,在我國戲曲的初始,就曾有過真人學假的階段,如宋代出現的“肉傀儡”。所謂“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著扮著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游行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轉和舞蹈。我們隴東的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實際上 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續,其表演形式古與今是一致的。他們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將,披甲戴盔,持名種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車馬游行。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的傳承關系,對我們保留和發揚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不無裨益 。崆峒武術,從有關崆峒武術的相關史料看,武術與崆峒山有關的就是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仁宗慶歷時,葛懷敏定川砦之敗,西夏之兵南下搶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師徒曾在崆峒山保護了附近的群眾及御書院,朝廷賜法淳等人紫衣。這是惟一的根據。以后崆峒山數起數落,明初已很荒涼,初為西德王所有,以后轉給韓王才有大規模的修建。清代王輔臣之亂以后,龍門派進入崆峒山,才由僧轉道,而在各代換代之際,遺憾的是對崆峒武術再無傳載。崆峒武術作為中華武術的一個流派,曾頗為盛行過,然而其有關歷史淵源、內容特點、拳緣關系與拳承所及,由于歷史的變遷和崆峒山幾遭劫難,這方面的專著遺文極少,只能從有關的歷史資料中撿到片言碎語,很難反映出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或某一個時代的全貌和詳細情況。 真正的崆峒武術應源于崆峒山下,涇河兩岸,隴東大地。流傳自今的五大門派十二個拳種,三百多個武術套路,各有師承,名人輩出。 據宋代鄭文寶《蕭關議》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爭,自古以來在山下發生過多次戰爭。晉太元十九年,符登與姚興戰斗,引兵馬入屯山;五代十六國時期赫連定居平涼,攻于可蘭(今寧夏);唐劉昌和后唐段秀實守彈箏峽,拒吐蕃,都是為了在軍事上取勝而借助這一天險的。李白“世傳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凱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帶世為顯武之地。 有碑文記載的當數崆峒區白水大潘和白廟賈家洼,在清乾隆年間出過武舉。因同治年間西北回民暴動,史料毀于一旦,現無詳細資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舉傳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后人稱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觀摩會獲優秀傳統項目獎,其徒潘生龍、劉長有在平涼授徒頗多。賈家洼武舉傳人賈萬忠,解放后在平涼授徒眾多。近百年來,崆峒武術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崆峒區它不僅包括崆峒山道家留傳下來的武術套路,而且還包括近百年來傳入平涼的查、華、花、炮、洪、紅、陳、楊、吳、孫太極拳,還有近30年傳入平涼的通背、劈掛、翻子、八極、八卦掌、形意拳。 道光同治年間,在社會較穩定,經濟逐步繁榮的情況下,一些武術家不拘于在本地傳藝,而且到各地學習交流傳藝,有些來到平涼授徒。陜西涇陽人王復盛,擅長拳腳,串子(擒拿),其孫王麟武10歲習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韓道士為師,學得猴拳、棍術、鞭桿各一套。 民國初,從河南桑坡來平涼定居的回族拳師郭景華,丁鴻奎老拳師,精查拳、槍術、刀術,技擊、散打,武功精湛。陜西涇陽人楊振綱擅長棍術。陜西人王耀東精通紅拳、炮拳、棍術,在平涼授徒頗多。 抗日戰爭前后來平涼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師馬恒福、
崆峒武術馬培文、白良青;甘肅臨夏人居世安;陜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特別是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3位老先生武藝精湛,武德高尚,為發展崆峒武術做出了杰出貢獻,已被列入中華武術名人錄中。 馬恒福擅長查拳、炮捶、技擊,套路內容完整豐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彈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對練。集體演練套路各為十路,演練起來結構緊湊,剛勁有力,瀟灑大方。 居世安擅長紅拳、六合燕青拳、槍術、棍術,尤其陳式太極拳小架,得河南溫縣陳家溝名師陳鴻烈真傳,演練起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 童天祥擅長華拳、花拳、劍術、棍術,80余歲時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難動作朝天瞪,單雙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來平涼定居,一生授徒眾多,為崆峒武術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在平涼授徒傳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還有蘇寶珊、魏琦、張學義??谷諔馉帟r期是平涼武術向前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它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武學內容,1980年以來在平涼傳授武術的有潘生龍、劉長有、童世英(回族),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等,授徒眾多。頗有建樹的為童世英、孫聯英、馬明星(回族)。 經初步調查統計,今天的“崆峒武術”內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和北派武術的12個拳種(查、華、花、炮、洪、紅、通臂、通背、八極、太極、形意、八卦掌),300多個武術套路,深受群眾喜愛。較為流行的套路有60多個。徒手有彈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轉、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關東紅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小架、大架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棍術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槍棍、八虎棍、進山棍、四門棍、四明棍、西域條子棍、水箱條子棍、盤龍棍、鐵牛棍、蒲曇棍、子棍等。刀術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龍刀、六合刀、劈掛刀、滾躺刀、雙刀等。劍術有二、四路查劍、青萍劍、龍行劍、串龍劍、青龍劍、雙劍、陳式太極劍、太極十三劍等。鞭桿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換手鞭、纏海鞭等。槍術有鎖口槍、五虎斷門槍、高家槍、趙家槍、梨花槍、金槍、六合槍等。軟器械有二節棍、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鏢。在農村還流行有大連枷、小連枷、雙連枷等。對練有四、五、九路查拳對解、單雙刀進槍、棍進槍、雙拐進槍、樸刀進槍、板凳進槍、槍進槍、棍打醉漢、對刺劍等。崆峒武術中,武林英杰輩出,代代有傳人,
崆峒武術除了上面提到的楊振綱、郭景華、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輩外,當代有建樹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李恒達、馬明星等,均參加過國家級武術運動會和觀摩運動會,其中:童世英、拜少寶名譽武壇。童世英、馬明星為平涼市國家級武術六段。張學義、李振虎、馬明星1983年被國體委授予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潘生龍、祁有仁、李俊發、朱廣明、朱沛霖、李小芳、張存柱、張國良、馬衛紅、者紅霞、于金龍、蘭明哲等多次代表平涼市參加省級武術運動會,取得了好成績,為平涼人民爭得了榮譽。 崆峒武術是祖國古老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和探討崆峒武術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這一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市上有關部門大力協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組建成立“崆峒武術館”,并盡快相應組建民間“崆峒武術研究會”和“崆峒武術協會”群眾團體,旨在弘揚崆峒武術,把崆峒武術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從而為平涼市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崆峒武術創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我國著名三大武術流派。始祖于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后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1959年離開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系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秘譜,為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
崆峒武術技擊功夫上成為一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一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一級比一級技高一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一門,有些功夫屬于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復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
明代韓王妃香爐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崆峒文物,崆峒是甘肅省文物大市,歷史悠久,文物豐富,歷史年代齊全。崆峒區博物館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64件。在這些文物中既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產物,也有商、周時代的銅器以及出土的歷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畫等,商代的銅爵,西漢的銅燈,戰國的銅簋,西周早期的銅鼎,新石器時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館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名優特產
豆腐腦,豆腐腦 是一種極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鹵。鹵是由黃花、木耳、口蘑、肉絲加團粉熬成。有回、漢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腦極相似,靠鍋底部分呈面筋狀。孜然羊小腿,風味特色: 滋味濃鮮,原汁原味,外香里嫩,滑順爽口 。水餃,風味特色: 外軟里嫩,皮簿見餡,味鮮可口 ??到←u肉,風味特色: 以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色澤紅潤,油而不膩,甜美爽口。羊肉泡饃,已有六十年經營歷史,是獨特的伊斯蘭風味食品。平涼羊肉泡漠選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質肥嫩可口,采取“單走”,即羊肉和泡饃分別送上,肉湯清而不膩,鮮而不膻,輔以香油、油潑辣子、香菜、大蒜。吃過的人們贊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憋埡笠煌搿叭菖_”蓋碗茶,令人心曠神怡,美食之樂,油然而生。羊肉性熱,含高蛋白成份,老幼皆宜,經常食用,可健身壯體,實屬冬令大補佳品 。平涼燒雞,風味特色: 具有雞體肥大,造型美觀,色澤金黃,燜爛脫骨、爽口不膩,鮮嫩濃香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