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壯文:Laizbinh)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管轄的地級市,是2002年12月28日撤銷原柳州地區后設立的地級市。來賓市位居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故有“桂中”之稱,又因資源物產豐富,有“廣西煤都”、“中國糖都”、“世界瑤都”、“盤古文化之都”等美稱。 來賓市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深居廣西壯族自治區腹部,經濟、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緣優勢十分明顯。下轄四縣一市一區,全市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54.98萬,來賓市是一座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和睦聚居城市,壯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75%。目前來賓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從18平方公里擴大到了近40平方公里。來賓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將近5倍,財政收入增長了4倍多,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建市至今,來賓市城鎮化率以年均1.38%的速度增長。至2014年底,全市總人口260.31萬人,城鎮人口77.71萬人,城鎮化率37.5%,主城區建成面積3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0萬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是一個歷史文明久遠的新興城市。195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來賓市麒麟山發現“麒麟山人”頭蓋化石,證明距今約3.6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以麒麟山人為代表的壯族先民在以今來賓市為中心的桂中地區居住、活動,并繁衍生息。
來賓市新地標——火炬先秦以前,來賓市域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在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來賓市屬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漢初,來賓市屬南越國。漢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國,析其地為郁林、交趾等9郡,今市境屬郁林郡(郡治布山,今貴港市境)。在今武宣縣境設置中留縣,象州縣境設置桂林縣,是來賓市境有行政建置之始,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興賓區西南部屬郁林郡領方縣(縣治今賓陽縣)管轄。東漢時,中留縣改為中溜縣,隸屬依舊。三國屬吳。鳳凰三年(274年) 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臨賀三郡,桂林郡位于今來賓市境內,郡治武安(今象州縣境),是來賓市境內第一次設置郡級(相當于地級)建置,桂林郡轄武安、桂林、潭中等縣,今市境內有武安縣(今象州縣境)、桂林縣(今武宣、象州境)。今興賓區西南部及合山屬郁林郡臨浦縣(縣治今賓陽,領方縣改置)。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武安縣更名武熙縣。今象州縣境有武熙,桂林2縣,武宣縣境有中胄縣,改屬郁林郡。遷江、合山屬郁林郡領方縣。東晉太興元年(318年)分郁林郡設晉興郡(郡治晉興縣,今南寧市),市境內武熙、桂林、中胄3縣屬之。南北朝、宋、齊時,置桂林郡、郡治武熙、后遷中溜、齊復將郡治遷回武熙。在今武宣縣境復置中溜縣,中溜縣域包括今武宣縣和興賓區東部,象州境有武熙縣,裁桂林縣;同時在今忻城縣境設置騰溪縣,亦屬桂林郡。梁時,桂林郡治又遷回中溜,中溜縣改稱中胄縣,在今象州置韶陽郡,領陽壽、武化、長風、淮陽4縣,陽壽(今象州縣城)為郡治,忻城縣境無建置縣,改屬龍州馬平郡(郡治今柳州)。陳沿梁制。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 增置桂林縣,開皇十一年武宣縣地并入桂林縣,屬始安郡,縣治在今象州縣境。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置象州,在今象州縣境內設有淮陽、西寧、桂林3縣。開皇十八年(598年) 淮陽改名陽寧。大業二年(606年)撤象州,今象州縣境置陽壽、桂林2縣,將陽寧并入陽壽,西寧并入桂林縣,改屬始安郡(郡治始安縣,今桂林市)。陽壽、桂林2縣包括今象州、武宣、興賓等地,忻城縣境依然無建置縣,亦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 重置象州,轄陽壽、西寧、桂林、武德、武仙5縣,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城) ,屬嶺南道;今武宣縣境分桂林縣地,增設武仙縣;今象州縣境置陽壽、西寧、桂林、武德、武化、長風6縣,其中武化、長風2縣屬晏州(州治今荔浦縣境);今興賓區境置
來賓陽德、歸化、文安三縣,屬昆州(州治今柳州市境),其后改陽德縣為循德縣,改文安縣為樂沙縣。唐貞觀初在忻城縣地置羈縻芝州、羈縻歸思州、羈縻紆州3州,芝州轄忻城、平西、富川、樂光、樂艷、思龍、多云7個小縣,紆州(今思練鎮一帶) ,治東區縣,管東區、吉陵、賓安、南山、都邦、紆質6個小縣;歸思州(今大塘鎮一帶)治履博縣,領履博、羅遵、都恩、吉南、許水5個小縣。貞觀五年(631),在遷江置羈縻思剛州,屬邕州都督府。貞觀十二年(638年)撤西寧并入武德,同年撤晏州,長風、武化2縣改屬象州,次年州治遷至武化。乾封元年(666年)撤桂林縣并入武仙縣,乾封二年(667) ,樂沙縣改為懷義縣,并于興賓地置嚴州,統轄循德、歸化、懷義3縣;天寶元年(742年)象州改為象郡(又名象山郡),撤武德縣并入陽壽縣,郡轄4縣。天寶元年(742年)芝州改稱忻城郡,屬桂州都督府。天寶二年(743),將懷義縣改為來賓縣,隸嚴州。乾元元年(758年) 象郡復稱象州;忻城郡復稱芝州。大歷十一年(776年)撤長風縣并入武化縣,州治遷陽壽。從此至唐末象州轄陽壽、武化、武仙3縣,地域包括今象州縣、武宣縣;嚴州轄循德、歸化、懷義3縣,地域為今興賓區大部地區;羈縻思剛州轄今興賓區西南部和合山市。羈縻芝州、羈縻歸思州、羈縻紆州3州轄今忻城縣等地域。五代十國,開平元年(907年)屬楚,南漢乾和九年(951年)屬南漢。行政區劃依唐制不變,象州轄陽壽、武化、武仙3縣,州治陽壽;嚴州轄來賓、循德、歸化3縣;興賓區西南部及合山屬羈縻思剛州;忻城縣地屬芝州、歸思州、紆州。宋開寶四年(971年)象州歸宋,沿舊制。開寶七年(974) 撤銷嚴州,將循德、歸化縣地并入來賓縣,隸象州。景德四年(1007年),升象州為防御州。熙寧四年(1071年),撤銷武化縣并入陽壽縣。元祐元年(1086年)恢復武化縣,南宋時又撤銷。此后至宋末,象州轄陽壽、武仙、來賓3縣。景定三年(1262年),象州州治從陽壽遷至來賓縣之蓬萊洲。宋天禧四年(1020)廢思剛州設遷江縣,屬賓州,為遷江得名之始,沿稱至1952年并入來賓縣始廢。宋慶歷三年(1043年)以羈縻芝州、歸思、紆州地合并置忻城縣,屬廣南西路右江道宜州管轄,宣和元年(1119年)屬右江道慶遠軍,咸淳元年(1265年)屬慶遠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象州歸元,設安撫司,屬湖廣行中書省;遷江縣屬賓州;忻城縣屬慶遠路安撫司。十五年(1278年),改象州為路,治所從蓬萊洲遷回陽壽;十六年(1279年)忻城縣改屬慶遠路總管府。大德年間(1297~1307年)象州復改為州,轄陽壽、來賓、武仙3縣;遷江縣屬賓州;忻城縣改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今市境屬廣西行中書省。
來賓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廖永忠攻下象州,象州屬柳州府(府治今柳州市);忻城縣屬慶遠府。洪武二年撤銷陽壽縣歸并象州,改象州為散州,初轄武仙、來賓2縣;遷江縣改屬柳州府;忻城縣改屬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忻城縣又改屬慶遠府。洪武十年(1377)五月,武仙、來賓2縣改屬柳州府。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縣改稱武宣縣,縣治由陰江(今三里鎮舊縣村)移至高立(今武宣鎮)。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縣為土縣,仍屬慶遠府。清順治八年(1651年)春,孔有德略取柳州旁近諸州縣,象州、武宣縣、來賓縣、遷江縣、忻城土縣歸清,建置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年)武宣縣、遷江縣、來賓縣改屬賓州直隸州。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縣改屬右江道潯州府(府治今桂平縣境)。雍正十二年(1734),遷江縣又改屬思恩府(府治今武鳴縣境),來賓縣還屬柳州府。咸豐六年(1856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率部攻取象州、武宣縣,改象州為相州,改武宣縣為文興縣。咸豐十一年(1862年)清兵收復相州及武宣縣,相州復稱象州,文興縣復稱武宣縣。清朝,忻城土縣因隸屬關系由宜山縣承審。宣統二年(1910年),其地歸入宜山縣,但仍稱忻城土縣。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清代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廣西省劃分為十府,象州改稱象縣,來賓縣、象縣屬柳州府;武宣縣屬潯州府;遷江縣屬思恩府;忻城土縣屬慶遠府。2年6月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來賓縣、武宣縣、象縣、遷江縣、忻城土縣由省直轄。民國6年(1917)。廣西省劃分為6道,來賓縣、象縣、忻城土縣屬柳江道,武宣縣屬蒼梧道,遷江縣屬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廣西省撤消道制,分為若干區,來賓縣、象縣、遷江縣、忻城土縣屬柳江區,武宣縣屬蒼梧區。民國17年,忻城土縣復稱忻城縣,來賓縣、象縣、遷江縣、忻城縣屬柳江行政督察區。武宣縣屬蒼梧行政督察區。民國19年(1930)。廣西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來賓縣、象縣屬柳州民團區;武宣縣屬蒼梧民團區;忻城縣宜山民團區;遷江縣屬賓陽民團區。民國21年武宣縣屬梧州民團區;遷江縣屬南寧民團區;來賓縣、象縣、忻城縣屬柳州民團區。民國22年(1933)。國民黨廣西省府開始在金秀瑤山內建立鄉村保甲等政權機構,再次確認周圍荔浦、修仁、蒙山、平南、桂平、象縣、武宣7縣分管金秀瑤山。民國23年(1934)11月。廣西省忻城縣屬柳州行政監督區;象縣、武宣縣屬梧州行政監督區;來賓縣、忻城縣屬南寧行政監督區。
來賓民國25年(1936)9月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屬潯州行政監督區;遷江縣屬南寧行政監督區;忻城縣屬慶遠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1940)。改用數字編行政督察區,遷江縣屬第一區(治南寧);武宣縣、象縣屬第三區(治蒼梧);來賓縣、忻城縣屬第四區(治柳州);國民黨廣西省政府在金秀瑤山設立縣一級機構—金秀警備區署。民國31年(1942)3月象縣、忻城縣改屬第二區(柳州),7月,金秀警備區署改為金秀設治局。民國36年(1947)象縣又改屬第三區(治蒼梧),同年冬,廣西省府撤銷金秀設治局,改建金秀警備區署。民國37年(1948)秋,金秀警備區署改為金秀警察局民國38年(1949)解放前夕,遷江縣屬第一區(治南寧);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忻城縣屬第二區(治柳州)。11月1日,國民黨金秀警察局奉命改名為金秀警察中隊。1949年11月到12月,各縣相繼解放,建立人民政權,來賓縣、武宣縣、象縣屬柳州專區;遷江縣、忻城縣屬武鳴專區。金秀瑤山區依舊屬周圍7縣分管。1950年,忻城縣改屬宜山專區。1952年,遷江縣并入來賓縣;武宣縣與象縣合并為石龍縣(駐石龍鎮),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屬宜山專區。5月25日成立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屬平樂專區。1955年8月,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改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1958年,宜山專區改名為柳州專區,專署由宜山縣慶遠鎮遷駐柳州市,來賓縣、石龍縣、忻城縣屬柳州專區。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改屬柳州專區。1960年5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石龍縣更名象州縣。1962年3月,復置武宣縣(駐武宣鎮),象州縣城遷至象州鎮。1966年4月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縣改為金秀瑤族自治縣。1970年,柳州專區改稱柳州地區,來賓縣、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屬柳州地區。1981年6月29日,國務院批準設立合山市,來賓縣的北泗公社劃歸合山市,屬柳州地區。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8號):撤消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和興賓區,來賓市管轄興賓區、武宣縣、象州縣、忻城縣、金秀瑤族自治縣,代管縣級合山市。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編輯市下一級區劃一覽來賓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來賓市 面積13449平方千米。人口249 8236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市人民政府駐在來賓市人民路。興賓區 面積4404平方千米。人口101 5165人。郵政編碼546100。區人民政府駐來賓市前衛路。合山市 面積 350平方千米。人口 13 9227人。郵政編碼546500。市人民政府駐嶺南鎮。象州縣 面積1898平方千米。人口 35 4918人。郵政編碼545800??h人民政府駐象州鎮。武宣縣 面積1739平方千米。人口 43 1330人。郵政編碼545900??h人民政府駐武宣鎮。忻城縣 面積2541平方千米。人口 40 5384人。郵政編碼546200??h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金秀瑤族自治縣 面積2517平方千米,人口15 2212人。郵政編碼545700??h人民政府駐金秀鎮。
來賓市下二級區劃一覽:來賓各縣市區現共設4個街道辦事處、38個鎮、28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城北街道、城東街道、河西街道、八一街道38個鎮:城廂鎮、鳳凰鎮、大灣鎮、蒙村鎮、寺山鎮、良江鎮、橋鞏鎮、遷江鎮、小平陽鎮、平陽鎮、石陵鎮;嶺南鎮、北泗鎮、河里鎮;城關鎮、大塘鎮、思練鎮、紅渡鎮、古蓬鎮;象州鎮、石龍鎮、馬坪鎮、運江鎮、寺村鎮、中平鎮、大樂鎮、羅秀鎮;武宣鎮、桐嶺鎮、通挽鎮、祿新鎮、三里鎮、東鄉鎮、二塘鎮、黃茆鎮;金秀鎮、頭排鎮、桐木鎮。28個鄉:良塘鄉、七洞鄉、正龍鄉、高安鄉、南泗鄉、石牙鄉、三五鄉、五山鄉、陶鄧鄉;馬泗鄉、歐洞鄉、安東鄉、果遂鄉、新圩鄉、遂意鄉、北更鄉;妙皇鄉、百丈鄉、水晶鄉;思靈鄉、金雞鄉;三角鄉、三江鄉、忠良鄉、羅香鄉、長垌鄉、六巷鄉、大樟鄉。市下三級區劃一覽:來賓市各鄉鎮(街道辦)共下設74個社區、721個村委會。其中興賓區45個社區238個村委會;合山市2個社區29個村委會;忻城縣7個社區123個村委會;象州縣7個社區112個村委會;武宣縣6個社區142個村委會;金秀瑤族自治縣4個社區77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編輯來賓市是
來賓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北回歸線從南緣經過,具有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農業氣候資源豐富,但旱澇寒害頻率也較高。全地區年均日照1325-1734小時;平均年降水量1225-1942毫米,四月下旬--八月下旬為雨季, 是洪澇多發季節; 年平均氣溫18.1-21.2℃。此外,金秀縣地處山區,海拔高,氣候特征獨樹一格,氣溫偏低,日照少,年平均氣溫17.1℃,是夏季避署旅游之勝地。地理位置來賓市位于北緯23°16′至26°29′、東經108°24′至110°28′之間,位居廣西中部,故有“桂中”之稱。
來賓來賓市北與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交界,東與梧州市、桂林市、貴港市相鄰,西與河池市、南寧市相交,南與貴港市、南寧市毗鄰。深居廣西腹部,經濟、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地緣優勢十分明顯。來賓市地處桂中腹地,素有“廣西煤都”、“中國糖都”、“世界瑤都”、“盤古文化之都”等美稱。境內礦產、森林、畜牧、農業、旅游資源豐富。來賓土地遼闊,氣候溫和,北回歸線橫穿過境。全市耕地面積322萬畝,人均近1.5畝,居廣西之首。來賓市資源和物產十分豐富,全市已探明各種礦藏達20多種,其中重晶石、煤炭、錳等礦藏儲量居廣西首位。甘蔗、蠶繭、水果、食用菌、茶葉、八角、金銀花、絞股蘭等物產豐富。來賓旅游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有美麗神奇的金秀圣堂山風景區,有被譽為中南第一泉的象州溫泉,有被譽為世界罕見峽谷風光的武宣百崖大峽谷。來賓是奇石之鄉,來賓奇石素以形態各異,品質優良而馳名海內外,2009年8月11日,來賓市以最高分獲“中國觀賞石之城”殊榮,成為全國第二個“中國觀賞石之城”。
來賓市
區位優勢來賓市是桂北與桂南、桂西與桂東的連接部,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距柳州市60公里,距南寧市156公里,距桂林市220公里;有桂海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柳南城際鐵路穿城而過,柳南城際鐵路,又稱柳南客運專線,為湘桂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柳州至南寧段系按Ⅰ級鐵路標準建設,雙線電氣化客運專線,線路起自廣西柳州市,經來賓市,黎塘,止于南寧市,線路全長226km,設計時速250KM/H,工程總投資約211.3億元,設計總工期為3年半,項目已于2009年10月正式動工建設;2013年11月起開始聯調聯試,計劃年底開通運營。項目建成后,來賓、柳州、南寧將實現“同城”,來賓至柳州只需20分鐘,來賓至南寧只需40分鐘,柳州至南寧也只需1小時左右,這對于處于柳州、南寧兩大城市之間的來賓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福音。 從來賓到周邊南寧、柳州、桂林的三個機場,車程最短為40分鐘,最長為2小時,交通十分便捷。航運條件得天獨厚,珠江水系重要支系紅水河、柳江在此交匯,500-1000噸船舶可直通廣州、香港、澳門,內河通航里程347公里,港口年吞吐能力近200萬噸。
自然資源編輯物產
物產種類多樣。大米、蔗糖、花生、茶葉、水果、八角等農副產品久負盛名,地區特產有金銀花金錢草 靈香草 金桔等。金秀瑤族自治縣的靈香草、絞股藍,武宣縣的三華李、龍眼,忻城縣的金銀花、乳鴿,象州縣的粉葛等名優土特產品名聞遐邇。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3.4%,金秀被譽為“中國八角之鄉”,又是全區最大的水源林保護區。
礦產
全市礦藏能
桂中水城規劃圖源豐富。已探明各種礦藏20多種。其中重晶石、煤炭、錳等7種礦藏儲量居廣西首位,象州重晶石連續多年出口居廣西第一,合山煤炭儲量達6億噸,號稱“廣西煤都”。金秀大瑤山蘊藏著金、銅、鐵、水晶、重晶石、花崗石等十多種礦產,素有“萬寶山”之稱。
電力
除來賓電廠外,尚擁有中國第一個BOT外資項目來賓火電B廠,合山電廠是廣西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發展水電有著得天獨厚、非常優越的地理條件,紅水河上的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忻城樂灘水電站擴建工程正在緊張施工、裝機容量40萬千瓦的來賓橋鞏水電站正在進行項目前期工作,滴水河流上的金秀下六甲水電站正在進行項目前期工作。項目全部完工后,全市水電火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將成為廣西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國家“西電東送”工程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