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水縣,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北端,總面積為1650.5平方公里(247.6萬畝),轄7鎮8鄉,人口34萬(2013年末)。淶水縣東界涿州,高碑店,南與定興,易縣為鄰,西與淶源,涿鹿、蔚縣交界,北與北京市門頭溝區、房山區相接,與北京接壤110公里,距北京市中心90公里,距天津市中心170公里,距保定市中心75公里。2013年淶水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4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
氣候特征
淶水縣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地形地貌
淶水地域狹長,形似羔羊,素有“一條線”之稱,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分山區,丘陵,平原三種地貌,淶水至唐縣西部分布著元古代震旦砂質灰巖、古生代寒武、奧陶系灰巖、頁巖。二迭系砂頁巖零星分布于淶水縣累子煤礦至曲陽縣靈山等構造盆地中:中生代巖脈活動形成的流紋巖、安山巖、輝綠巖零星分布于西部山區各地;河谷兩側及山間盆地分布著新生代第三系地層的礫巖。
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淶水縣轄7個鎮、7個鄉、1個民族鄉:淶水鎮、永陽鎮、義安鎮、石亭鎮、趙各莊鎮、九龍鎮、三坡鎮、明義鄉、王村鄉、東文山鄉、婁村滿族鄉、宋各莊鄉、其中口鄉、龍門鄉、胡家莊鄉。自然資源編輯礦藏
淶水縣已發現礦種30種,其中黑色金屬3種,有色金屬5種,貴重及稀有金屬3種,能源1種,·建材及其化非金屬18種?,F已被開發種用的18種,有儲量的礦種16種。主要優勢礦產資源為金、鉬、水泥用石灰巖、飾面石材、建筑砂石料、金紅石、煤等,其他重要礦產為鐵、鉛、鋅、滑石等。主要礦產分述如下。金、銀礦:現已查明金礦產地6處于均為小型礦產地,資源總量7199千克,占保定市總資源量的34.97%,資源儲量位居保定市前列。金礦產地主要分布在縣域西北部的九龍鎮和其中口鄉、龍門鄉、趙各莊鎮。較有規模的有柏林城金礦、上安北金礦、南款西嶺溝金礦、九集莊金礦。最有資源遠景的金礦成礦區為:其中口鄉南款一帶,預測遠景資源量10噸以上。
生物
野生藥材。全縣有野生藥材776種,主要品種有五味子、刺五加、小黃連、知母、柴胡、遠志、北馬兜鈴、蒼術等。野生動物。有山羊、狍子、狼、野豬、黃鼠狼、野兔、野雞等35種。
水資源
淶水縣平原地下水豐富,在拒馬河下游縣城東側有一地下水庫,存水15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編輯人口
2013年末淶水縣總戶數達到151319戶,戶籍總人口3569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374人。
民族
淶水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比例5.97%。其中以滿族為主體,主要分布在婁村滿族鄉。
經濟編輯綜述
2013年淶水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4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1.78億,同比2012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2.45億,同比2012年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5.18億,同比2012年增長9.0%,三次產業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3.5:24.7:51.8調整為23.8:25.2:51.0。測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116元,比2012年增長11.2%。
第一產業
2013年,淶水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2975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4.92%(按可比價計算),其中:農業產值 107815萬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8.41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8.45萬畝,總產量143355噸,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3.93萬畝,產量54598噸,畝產392公斤,秋糧播種面積24.53萬畝,產量88757噸,畝產362公斤,玉米播種面積20.91萬畝,產量為79447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53萬畝,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32萬畝,油料總產量10461噸,花生播種面積4.26萬畝,產量為10384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5.12萬畝,產量154570噸,蔬菜面積為4.15萬畝,產量135572噸。林業產值 17164萬元,畜牧業產值78681萬元,漁業產值 558萬元,新造林2667公頃,四旁植樹110萬株,育苗面積81公頃,其中2013年新育苗木面積53公頃。干鮮果品總產量40668噸,其中干果產量2520噸,水果產量38148噸??h年末大牲畜存欄1.65萬頭,豬存欄14.99萬頭,羊存欄16.76萬只,家禽存欄70.7萬只。肉類總產量22805噸,奶類總產量7673噸,其中牛奶產量7653噸,禽蛋產量3585噸。淡水養殖面積57公頃,水產品產量428噸。
第二產業
2013年,淶水縣 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25639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1.6%,測算完成增加值71068萬元(核算口徑),同比2012年增長16.0%。主營業務收入1947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3.8 %,產銷率95.6%,同比2012年提高0.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887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56.81%,其中稅金712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7.42%,利潤總額1745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71.81%。2013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8%,實現增加值5.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8.8%,其中: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14家,實現產值13.4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測算增加值5.03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25.1%。
第三產業
2013年,淶水縣保險金額達226.15億元,保費收入3229萬元,處理賠案1887件,賠付金額2305.8萬元。2013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1066146萬元,同比增長29.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722660萬元,同比增長21.6%,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445854萬元,同比增長11.8%。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31657萬元,同比增長14.2%,其中各類集貿市場成交額達4.0億元,同比增長14.3%。測算批發、零售貿易、住宿、餐飲業增加值達7.27億元,同比增長9.0%。2013年實現出口總值660萬美元,同比增長0.6%。
交通編輯公路
2013年末淶水縣標準公路里程達1282公里,測算公路運輸完成旅客周轉量9950萬人公里,比2012年增長0.5%,貨物周轉量14700萬噸公里,比2012年增長1.38%。年末擁有班線客車112輛、公交車78輛,出租車194輛、貨運汽車2674輛、其他運輸車399輛。
鐵路
京原鐵路穿越山區,高易鐵路穿越平原,鐵路貨物方面,淶水縣年吞吐量1000萬噸以上。已經通車的京石客運專線(高速鐵路)和即將開工的保津城際鐵路(高速鐵路)將實現到北京和到天津的公交化聯系。
社會編輯教育事業
2013年末,淶水縣擁有71所學校,其中:普通中學15所、職業中學1所,小學55所;專職教師2865人,其中:普通中學1059人、職業中學188人,小學1618人;在校學生35817人,其中:普通中學15153人、職業中學1578人,小學19086人。
醫療衛生
2013年末,淶水縣有衛生機構20個,個體診所及村衛生所510個,衛生技術人員1858人,共設標準床位775張。
社會保障
2013年,淶水縣共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15713.4萬元;年末全縣城鎮參加養老保險職工23720人,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92629人,城鎮參加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35065人,其中參加醫療保險的職工17080人,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264271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3122人,發放失業保險金75.37萬元,發放率100%;城鎮登記失業率1.51%,新增就業人員2430人。
2013年末淶水縣敬老院2所、光榮院1所,床位數587個。全年國家(含定期補助和定期撫恤)優撫對象4556人,優撫金額863萬元;最低生活保障救濟16702人,救濟金額達到2324.7萬元。
歷史文化編輯民族文化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古樂使用笙、管、笛、鑼、鼓、板六種樂器,演奏方式分吹、念、打、對吹、對打等幾種,在每年的正月十三開壇,十七落宴。
名優特產
淶水縣野三坡薄皮核桃,具有皮薄易剝,核仁飽滿,指捏即開,易取整仁,殼皮白凈、仁皮金黃、成熟期早、早結果、早豐產等特點。
景點旅游編輯淶水縣旅游2013年實現增加值達到18億元。野三坡景區全年接待游客275萬人次,同比增長49.5%,旅游業總收入8億元,同比增長80.6%,景區主要景點門票收入5000萬元,同比增長35.0%。野三坡野三坡風景名勝區。在總面積520平方公里內,分布著六大景區,有近百個風景點, 最野四大景點:百里峽:野三坡百里峽主峰--望京坨山麓的三條幽深峽谷:海棠峪、十懸峽、蝎子溝,全長52.5公里,故稱“百里峽”。野三坡:有“石猴戲水”、“石門頓開”、“懸崖棧道”、“沙蟒攔路”、民族園、風情苑等景點。 龍門天關景區有大龍門城堡、摩崖石刻、蔡樹庵長城,均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金華山北側的蔡樹庵長城,長約2公里。峽谷兩側峭壁上的題詞題字刻字多達20余處。白草畔:海拔1983米,十余萬畝天然林郁郁蔥蔥。 怡賢親王園寢怡賢親王園寢背西向東,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F存文物:石牌樓兩座:一為七樓四柱牌,高10米,長25米。一為火焰牌樓,高10米,長25米。神道碑一座,高5米,寬1.4米,。華表一對,高13米,柱基和柱體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騰龍48條。五孔橋一座,長38米,寬7米。著名人物編輯淶水縣歷史上曾出過許多杰出人物,最有影響的有東晉時期的祖逖、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以及當代的郭琨等。祖逖是東晉時期的人物。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準確到小數點后的七位數字,比歐洲早1100多年。琨曾三次帶隊到南極進行科學考察,并擔任首任中國南極長城站站長,為發展中國海洋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淶水縣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為平西抗日根據地腹地,楊成琥、肖克等一批建國后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后工作和戰斗在這里。